甲狀腺位於頸前,被氣管前筋膜包裹固定在氣管前方。甲狀腺分為左右兩葉及其中間的峽部,左右兩葉位於氣管的兩側,峽部在氣管的前方,相當於第2~4氣管軟骨,甲狀腺呈H型,平均重量25克。甲狀腺又借左、右兩葉上極內側的懸韌帶,懸吊於環狀軟骨上。因此,在做吞咽動作時,甲狀腺亦隨之上、下移動。
適應症:
1.單純性甲狀腺腫引起臨床症狀者
2.青春期後單純性甲狀腺明顯增大
3.結節性甲狀腺腫伴有甲亢或有惡性變得可能者
4.甲狀腺囊腫,壓迫氣管引起呼吸困難者
5.較嚴重的甲亢經藥物治療1年無明顯療效
禁忌症:
1.青少年症狀較輕者
2.年老體弱,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術
正常甲狀腺解剖示意圖
頸部肌肉解剖結構圖
甲狀腺周圍肌肉:頸闊肌、胸骨舌肌、胸骨甲狀腺肌、肩甲舌骨肌、胸鎖乳突肌。
甲狀腺解剖圖
甲狀腺血管解剖圖
甲狀腺淋巴示意圖
適應證
原發性甲狀腺機能亢進
結節性甲狀腺腫繼發甲狀腺功能亢進
結節性甲狀腺腫雙葉多髮結節
多發性甲狀腺腺瘤
1.術前訪視(洗手護士、巡迴護士及麻醉醫師共同訪視):查閱病歷,了解患者一般情況、腫塊大小及各項檢查結果,了解患者是否有合併症(若合併頸椎病或心臟病,體位應在全麻插管後放置;若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放置體位時應動作輕柔,頭後仰,頸過伸角度不能太大,頭端下調10 度,以防發生骨折)、過敏史、手術史、輸血史等
2.加強心理護理:術前訪視護士應耐心解釋患者的問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手術的目的、方法、麻醉方式以及麻醉和手術的體位配合,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及適當的健康教育,消除患者顧慮,讓其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手術。同時告知禁食禁水的重要性。手術當日護士在接患者入室前主動與其交流,介紹手術室環境,認真耐心解答患者疑問。
巡迴護士:
1.打掃手術間,準備並檢查物品,連接負壓吸引裝置;
2.與洗手護士雙人核對病人信息,包括姓名,病區,床號,住院號,核對腕帶,詢問手術部位,過敏史,有無進食,身上有無金屬,有無活動假牙,清點並核對帶藥或物品;
3.協助病人移至手術臺並妥善安置;
4.建立靜脈通道:甲狀腺血供豐富,手術時易發生出血,通暢的輸液通路是保證手術安全、麻醉順利完成的重要措施。評估穿刺部位血管充盈度,選擇走向直、彈性好的血管穿刺。常規選擇22G靜脈留置針,與輸液通路通過一次性三通延長管連接,以利於麻醉醫師術中給藥。視患者情況和麻醉醫囑嚴格控制輸液速度與量,以免發生肺水腫、心功能不全等;
5.手術體位:仰臥位,肩部墊一肩墊使肩墊高,頭後仰30°~35°,充分顯露頸部,頸部不要過度後伸,以免加大頸部張力壓迫甲狀腺,使甲狀腺激素人為分泌增多,誘發血壓升高、心率增快乃至甲狀腺功能亢進危象的發生。手術床調至頭高腳低15°~20°,有利於頭頸部靜脈血液的回流,減少創面滲血。擺放體位時應觀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脈搏及血氧飽和度等情況,詢問患者的感受,尊重患者的隱私,不可過分暴露患者的身體;
6.細節管理:注意細節管理。用紅黴素眼膏均勻塗於結膜內,外敷無菌小毛巾,預防眼紅、乾澀、疼痛等不適。粘貼一次性負極板於臀部或下肢肌肉豐富處,避開骨骼、關節。正確擺放「大」字手術體位,遵循手術體位擺放總體原則;
7.協助洗手護士穿手術衣,並於術前、關閉體腔前、關閉體腔後縫合傷口前、術後與洗手護士共同清點、登記手術器械、輔料等數目;
8.及時供應手術所需物品;監督手術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如有違反及時予以糾正。
1.遞兩把有齒卵圓鉗給醫生,消毒皮膚(範圍:上至下唇,下至乳頭,兩側至斜方肌前緣)。
2.遞小治療巾,自下頜始,橫鋪一小頸單,將小頸單上部向上翻轉遮蓋頭架。兩塊治療巾,分別鋪於對側、近側,然後一塊治療巾豎鋪於手術部位的上方,用4把巾鉗固定。
3.遞手術貼膜、無菌燈罩,協助醫生固定電刀、吸引器皮條。與巡迴護士接好超聲刀,並檢測使用。
4.遞有齒鑷提起切口邊緣,遞2塊幹紗布,手術刀切開皮膚,幹紗布拭血 。
遞甲狀腺拉勾暴露手術部位
遞小直角,小彎帶3/0線結紮,超聲刀輔助
遞小彎、小直角分離,電刀、超聲刀切斷,帶3/0線結紮
1.呼吸困難和窒息
2.喉返神經損傷
3.喉上神經損傷
4.手足抽搐
5.肺部感染
6.甲狀腺危象
傳統體位:肩、背部墊高,頭部盡力後仰,使下頦氣管胸骨接近直線,以暴露手術野, 但是這樣會使胸肩部肌肉過度拉伸,胸闊活動受到限制,病人常有胸部壓迫感,甚至呼吸困難,從而出現甲狀腺手術體位症候群,即術中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甚至出現喉痙攣,術後出現頭頸部疼痛、噁心、嘔吐症狀。
如何改進?
1.使用頭部固定架和頸部小圓枕
2.採用靈活手術體位
具體方法為:
(1)麻醉後,先將患者頸、肩部墊高擺放成常規體位,在消毒、鋪巾階段,手術等待標本冰凍切片結果期間,以及創面止血衝洗、關閉創口手術最後階段把頭部墊高,其餘手術時間均採用常規體位;
(2)對頸部較長、病變位置較表淺患者,在手術中適當墊高頭部;
(3)有頸椎病、年齡較大、不能耐受標準體位者,在手術中適當墊高頭部。
(1)體位墊。體位墊需要3種墊:背墊、頸墊、頭墊,背墊是體位安置的關鍵,著力點在頸背交界下方2~3 cm處,墊好後頭高度以自然垂下剛接觸到手術臺為佳,頸墊不要太高,能起到支撐保護頸部作用即可,頭墊用中空圓形墊,以穩定頭部,在頭墊的下方墊不同高度的長方形海綿墊調節頭部高度;
(2)頭架的位置。頭架放置其實非常重要,但常被忽視,頭架位置放置離頸部越近,則術者肘部活動越受影響,作者體會頭架放置在頭頂處,高度離手術臺30~40 cm最佳,既不影響患者呼吸及麻醉師觀察又不會阻礙術者的肘部活動而影響手術操作;
(3)採用靈活手術體位必須服從手術,不應在手術關鍵步驟需要手術野顯露充分(如甲狀腺腺體或病灶的暴露、切除,上下極處理,喉返神經的解剖)改變體位而影響手術操作。
▼過往的君子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