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文學和哲學學者,德國知名獨立出版人和國際知名藝術史研究專家羅爾夫·託曼(Rolf Toman),利用10年時間深入研究並出版重達12公斤的《哥特藝術GOTHIC》一書,在出版後,他只說了一句話:這是最偉大的藝術。
經歷了古希臘,古羅馬和早期基督建築和雕塑的洗禮後,當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相信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哥德式是偉大的?難道崇尚完美,青春,絕對美好的古希臘不偉大?難道讚揚宏偉,壯闊,所向披靡的古羅馬不偉大?難道解放思想,重視人的精神的文藝復興不偉大?為什麼一定是哥德式?在未來的3天內,我們將陸續從建築,壁畫/繪畫,雕塑等層面慢慢給到大家解釋。故事應該從我從哥德式的源起開始。
1 早期基督教藝術和哥德式藝術的過渡
事實上,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切給出哥德式藝術的產生年代和階段,原因在於:在拜佔庭和羅馬藝術的末期,哥特的風格和形式就已經開始出現。在11世紀末期到12世紀的歐洲,基督崇尚彼岸的思想使信眾開始偏執的要求不斷的在意識和形式上儘量接近「上帝」,於是教堂開始越蓋越高,結果可想而知。有人說:基督的信仰在未來是幸福的,但在現世就是悲劇的。物理定律決定了一味的拔高是不切實際的。在瘋狂的信仰動力下,建築師們開始嘗試利用「外力支撐」的方式協助建築的穩定,於是在早期基督教建築的後期,這種類似「飛扶壁」的方式就已經出現。
稍對藝術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哥特(Goth)」源起並不是一個褒義詞。從文化淵源山觀看,「哥特」源於中世紀對一個驃悍善戰的民族,即所謂的蠻族的稱號。這些人居住在日爾曼部落的最東部,屬於遊牧民族,相對於愛琴海的南方城邦,文化水平低下。所以當396年西哥特人攻陷雅典,東哥特在公元493年佔領了義大利,推翻了羅馬帝國的時候,人們雖然表面被徵服,但內心仍然鄙夷這些「劣等民族」。有點類似於元朝滅亡北宋,滿清滅亡明朝一樣。而此後,在文藝復興史學家瓦薩利看來,這種由北方蠻族創造出來的藝術風格,與溫文爾雅的帶有古典氣質的均衡與和諧的原有文化大相逕庭,於是他給了這種藝術以「哥特藝術」的稱號。而在此後幾百年的時間裡,哥特藝術發展並演變成了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並從建築逐漸過渡到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多個領域,時至今日,我們在影視,時尚等領域仍能看到不少哥特的擁篤。
所以,史學家只能用時間和表現方式來界定哥德式的階段。
1)始於11世紀末和12世紀初的法國,盛行於13世紀。並在14世紀逐漸從法國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到14世紀末期,其風格逐漸大眾化和自然化,成為國際哥特風格,直至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來臨而迅速沒落。不過,在北歐地區,這種風格仍延續一段相當長時間。
2)哥德式元素的完全出現並成熟,分別是:飛扶壁(Flying buttress),尖拱,花窗,交叉拱
2 集體和全民的藝術
再回頭看羅爾夫·託曼的觀點,我相信10年的辛苦研究一定可以給到作者獨特的理由支持他的觀點。但在筆者看來,原因可能有2個:
第一:相對於古希臘羅馬的建築師藝術,這些哥德式的大教堂,壁畫的確是一個「集體和全民」的藝術,是市政裡面所有的專業的建築師和非專業的信徒們共同建立的藝術形式。當你走進任何一個哥德式教堂,你會發現,如此「輕盈」,「彼岸」,「精緻」的且歷史悠久(哥特教堂通常都會蓋好幾百年)藝術形式,絕對不是單獨任何一個人可以完成的。梵蒂岡天頂的壁畫是偉大,但他是屬於米開朗基羅一個人的;羅馬四河噴泉是偉大,但他是屬於貝尼尼一個人的;富春山居,千裡江山圖都是偉大的,但都是黃公望,王希孟一個人的…但在哥德式教堂裡,這種精神氣質,這種信仰力量,一定是來源於無數虔誠的民眾的,信徒把自己畢生最好的東西給了教堂,給了主,換成了他們來世的幸福所在。
第二:哥特代表的是「放棄現世」的理想,一種悲劇的價值觀。基督教的信仰本身就是宣揚「彼岸」的幸福和天國的所在,這使得哥特藝術傳達出兩個訊號。第一,現世的苦難都是值得的;第二,要永遠追求一種「虛無」的崇高。同時,之所以說是悲劇性的,是因為以當時的技術,完成如此之高的建築幾乎是不可能的,註定的悲劇才使得這種藝術變得更加令人唏噓。在歐洲任何一個市鎮漫步,你都會發現市中心永遠是教堂的所在地。
進入哥特需要有有一顆平靜和寬容的心境,因為可能看到很多我們覺得並不現實的技巧,思路和模式,但這就是宗教的動力。在我們這個缺乏信仰的民族裡,基督藝術的很多內容我們都未必可以了解,但也正是這樣,西洋藝術史的價值也許才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