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蔣介石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

2020-12-16 天擇雜談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戰神粟裕的背後(63)

上一節我們講了中日兩國的軍隊在上海交戰,蔣介石忙於應付日本的侵略,所以暫緩了對紅軍的圍剿,這是第三次反圍剿和第四次反圍剿相隔時間較長的原因。

前面我們講過,由於蔣介石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所以對日本採取忍讓和妥協的態度,這也為幾年後的日本全面侵華埋下了隱患,這一決策也改變了中國革命的走向。所以這一節我們把一二八淞滬抗戰的事情講一講,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國際背景以及國民黨的內部矛盾。

日軍進攻上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策應在北方搞滿洲獨立的戰略,這就決定了上海方向不是日軍的主攻方向。然而上海對國民黨來說,從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按理說,蔣介石必須要在上海進行堅決的抵抗。

①從經濟上看,上海是財富的聚集地,也是蔣介石經濟的主要來源。在1931年抗戰爆發前,上海的人口有300多萬,上海的工業實力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及綜合性經濟中心。代表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地價,我們來看看當時上海的地價。

20世紀30年代初期,上海土地每畝均價為22062元,而緊次之的廈門就驟降為每畝12000元,當時北方最大城市北平地價僅為可憐的790元,首都南京的地價也只有3600元。目前北京的地價和上海持平有時還稍高點,誰能想到當時上海的地價是北平(北京)的30多倍,當時上海也把其他城市遠遠地甩在後邊,一家獨大,不像現在的「北上廣深」格局。

當時上海是中國的外貿中心,中國關稅收入的一半來自上海,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所以從經濟上看,上海不能丟。

②從政治上看,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而上海距離南京非常近,更為重要的是,上海是國外資本的聚集地,當時英國在華投資的80%、法國在華投資的90%、美國在華投資的60%都在上海。

與這些利益相關的是列強都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使館、商會等機構。這也是列強對日本進攻上海的反應要遠比日本侵佔東北的反應大得多的原因,這些列強把控的國聯在1932年2月26日發出呼籲,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讓日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由此可見上海的政治影響力。

③從軍事上看,作為長江的入海口,上海是長江進入中國內的關鍵門戶,如果上海一旦失守,那麼長江區域必將門戶大開,國民黨的首都南京也將不保。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國民黨內分成兩派,一派以蔣介石為首,力主妥協與退讓,其理由是和日本對抗必敗,持有這種看法的還有汪精衛、何應欽等人。

另一派是主戰派,這一派又以國民黨上海駐軍第19路軍的將領為主,主要有蔣光鼐、蔡廷鍇、陳銘樞等人。

第19路軍的前身是國民黨軍第4軍第10師和第11軍,其中第10師曾參加了南昌起義,後脫離南昌起義隊伍。1931年11月,第19路軍調防京滬地區,全軍官兵3.3萬餘人。中日兩軍的對戰正是在國民黨內主戰派和主和派的對決下進行的。當時國民黨雖然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但是蔣介石對各地方實力派的制約能力並不強,這是地方實力派能夠主戰並施以行動的前提條件。

1932年1月28日,日方發出最後通牒,限定第19路軍即日起撤出上海閘北,防區由日軍進駐,這遭到了第19路軍的堅決拒絕,戰事隨即爆發。一方面第19路軍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另一方面第19路又不聽從蔣介石的話要求堅決抵抗,這使得第19路軍的供給遠遠不足。

第19路軍雖不是蔣的嫡系,但其抗日血性卻很強,在召開的緊急會議上,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和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分別發表了講話,其核心要義:「死力抵抗」、「一決死戰」。

戰役開始前,中央政府共拖欠19路軍8個月600餘萬的軍餉。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第19路軍幾乎沒有棉衣,將士身著單衣,短褲露膝,在冰天雪地裡作戰。他們不僅沒有衣著,而且武器裝備也不足,尤其戰役開始後,明顯感覺到手榴彈供應不上,中央政府始終不予以回應,只好發動上海民眾趕製土製手榴彈。同時19路軍的炮火力量也比日軍低了數個檔次,導致日軍轟炸肆無忌憚。

在第19路軍和日軍浴血奮戰的時候,蔣介石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戰爭開始後南京中央政府屢次發電,要求19路軍不得抵抗,撤到二線陣地。雖然19路軍開始沒有後退並且取得了一定戰役成果,但是在一封接一封的電報下,蔣光鼐和蔡廷鍇只好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

二是國民政府宣布將首都遷至中原的洛陽。對於一個國家來講,遷都是非常之事,如果沒有大災大難,除非準備長期作戰,難以解釋何以遷都。

三是令陸軍第87師(師長張治中)、第88師(師長俞濟時)、以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總隊長唐光霽)合編成第5軍,令張治中為軍長,緊急增援上海。

蔣介石的策略是邊打邊談,所以其舉措看上去互相矛盾。當然打是被逼的,談才是蔣介石的根本目的。

當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後,日本成功地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力。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成立,日本的目的達到了,而蔣介石又不願意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於1932年3月24日正式開始會談,5月5日中日籤訂了《上海停戰協定》。一二八淞滬抗戰僅持續1個多月,但是從這場戰役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問題:

一是日軍當時的戰鬥力遠沒有蔣介石認為的那麼厲害。當時日軍的參戰兵力大約10萬人,中方第19路軍和第5路軍,總共投入的兵力不足6萬人,而國民黨軍的總兵力有200多萬。中方傷亡人數是15173人,日方傷亡人數是3091人,也有的資料統計是3184人。中國軍隊的傷亡人數大約是日軍的5倍左右,但這是在中方兵力不足、將帥不和、補給不足的情況下的戰績。如果中方意志堅決,指揮得當,日軍很難獲得成功,這一點對比抗美援朝就可以看出。

二是國民黨軍將帥不和大大削弱了國民黨軍的戰鬥力。淞滬抗戰始終伴隨著主戰派和主和派的鬥爭,如果把第19路軍比作嶽飛的嶽家軍,蔣介石就好比宋高宗趙構,不斷下命令令其撤軍,這種高層主和、基層主戰的態勢使部隊得不到補給,作戰時畏手畏腳,這是失敗的重要原因。《孫子·謀攻》說: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國民黨軍則是上下不同欲、將能而君御,這乃是兵家大忌。

三是中日雙方籤署的《上海停戰協定》,留下巨大的隱患,成為1937年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失利的重要原因。這份協定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根據該協定,日本軍隊可以留駐上海,因此,日軍得以在上海地區大量修建軍事設施,密密麻麻的軍事工事在後來的「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給中國軍隊帶來極大的損失。

而且日軍公開地在上海建立了情報網絡,上海猶如日本在中華大地上的一雙眼睛,時刻窺視,這是導致後來全面抗戰時中國軍隊一瀉千裡的重要原因。這也才有了800將士血戰四行倉庫的悲壯故事。

所以專家說:1932年蔣介石的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這個結論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但是也說明了《上海停戰協定》的隱患太大了。

後來英勇抗戰的第19路軍被調離了上海,先後駐紮在南京、鎮江、常州一線,後又被調往福建投入圍剿。1932年5月21日,《上海停戰協定》的墨跡未乾,蔣介石親自兼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準備對紅軍根據地發動第4次圍剿,這就是中央紅軍第4次反圍剿的大背景。

(天擇雜談原創:本文在史實的基礎上採用了一些文學手法,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粟裕生平事跡》、《粟裕傳》、《戰神粟裕》、《名將粟裕珍聞錄》等。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曾在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歷史和哲學頗有研究~

相關焦點

  • 孤軍死守,彈盡糧絕,淞滬會戰用熱血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勇士!
    近代有謝晉元八百壯士一腔熱血,孤軍奮戰,死守四行倉庫!當小姑娘問有多少勇士時,為了不洩密謝晉元回答道:有八百人,這也就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的由來!到了29日租界中的英美等國分別遊說中日兩國停止這場戰爭,蔣介石認為四行倉庫的作戰目標已經達到就同意了撤軍,但當消息傳到四行倉庫後,勇士們卻拒絕撤退,他們要死守四行倉庫直至最後一人!最後消息傳遞者告訴他們是蔣介石下的命令,謝晉元才同意撤退。
  • 四行倉庫的八百勇士結果如何?被英軍關押4年,謝晉元被叛徒刺殺
    這部電影取材於抗戰時期淞滬會戰戰場上,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死守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戰事。淞滬會戰於1937年8月13日爆發,我國和日本在抗戰時期爆發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 守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結局如何,團長被刺殺,抗戰結束後只剩100人
    1937年10月26日,上海閘北地區抵抗越來越難,蔣介石決定把軍隊撤走防衛上海西部郊區。而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就是這這種狀況下產生的。蔣介石雖然想撤軍,但還是要留一部分軍隊抵抗,因為之後九國公約的代表要在上海籤字。蔣介石想通過這些部隊的抵抗來換取各國的同情。最終決定讓八十八師留一部分人留守。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覺得,既然留下來的橫豎都是死,不如稍少留一點。
  • 電影《八佰》:八百壯士,用血肉之軀死守四行倉庫,創造美好未來
    影片《八佰》是以淞滬會戰四路護衛軍為題材的戰爭影片,敘述了在歷史上被稱作「八佰將士」的戰士們在四路護衛軍的倉庫裡衝鋒陷陣,阻殺日軍的典故。 在今年的情況下,《八佰》可能會變成許多粉絲期望的「爆款」,可是與粉絲相見晚了一年多。此片源自1937年淞滬會戰晚期,謝晉元領命帶領420多位戰士,作戰恪守上海市四行倉庫。
  • 真實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只有四百人
    電影《八佰》講述了「八百壯士」——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這個故事取材於淞滬會戰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許多人看過電影後,都被「八百壯士」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所折服,進而對「四行倉庫保衛戰」產生了興趣,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在淞滬會戰乃至整個抗日戰局中又處於何種地位?
  • 「四行倉庫」的悲壯往事:「八百壯士」的名稱從何而來?
    此時的謝老已經77歲了,他是謝晉元最小的一個孩子,和父親一生從未謀面。在採訪中,他說父親這個詞語讓他感覺「遙遠而又陌生」,謝老的這句話讓人心痛,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1937年的那場戰爭,以及在戰爭中犧牲的民族英雄。
  • 八百壯士悲慘的結局,一群硬骨頭勇士,最終被一群軟骨頭賣了
    從現在公開的消息中可以知道,對於「八佰」撤出四行倉庫之後發生的事情,電影中並沒有表現,成為普遍吐槽的一個槽點。所以不管你看沒看電影,先了解一下這個歷史事件的結局,總是可以的。放心文章不涉及電影內容,沒有劇透,可以放心閱讀。
  • 死守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後來怎麼了?揭英雄們的悲慘結局
    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後來怎麼了? 先前電影《八佰》欲參加上海電影節的開幕,卻因「技術問題」而取消,引發各界熱議。這部電影是翻拍八年抗戰時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場戰役最為人知的莫過於被稱作八百壯士的國軍竭力死守,拖住日軍的猛烈攻勢,一舉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的野心。 而這場戰役也成功締造了2位英雄,包括帶領戰士們死守四天四夜的謝晉元中校團長,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送國旗進入戰場並帶出了八百壯士名單回租界的女童軍楊惠敏。但你知道這些戰士後來怎麼了嗎?
  • 電影《八佰》中的四行倉庫到底是什麼來頭!
    近日,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真實歷史事件發生地的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也成為了影迷的熱門"打卡"地點,四行倉庫究竟有什麼來頭呢?四行倉庫是一座位於上海靜安區中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庫建築。這座倉庫創建於1931年,為當時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築物。它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即緊靠西藏北路的大陸銀行倉庫與緊靠現晉元路的北四行倉庫兩部分組成的,但一般均統稱為「四行倉庫」。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役爆發。
  • 四行倉庫修繕工程設計師揭秘:8個炮彈孔430個槍彈孔 真實記錄那段...
    經過修復,四行倉庫西牆共保留了8個炮彈孔、430個槍彈孔,再現淞滬會戰悲壯歷史。根據工程總設計師唐玉恩、副總設計師鄒勳公開的修繕筆記,我們可以知曉修復四行倉庫尤其是西牆的「臺前幕後」。找出青紅磚砌築邊界線,準確還原原貌1932年和1937年,上海經歷了兩次淞滬抗戰,四行倉庫是第二次會戰時市中心的重要抗戰遺址。
  • 電影之外,真實四行倉庫和蘇州河竟還有這些故事?
    從一個普通觀眾的視角,個人覺得它還是非常值得大家走進電影院,去觀賞一下的。影片主要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奉命堅守四行倉庫的故事。片中的很多場景,上海的小夥伴應該都很熟悉。因為這場四行倉庫保衛戰,就發生在上海的蘇州河畔。
  • 淞滬會戰當中,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後來怎麼樣了?
    淞滬會戰當中,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後來怎麼樣了? 1937年,被西方國家稱之為"血肉磨盤"的淞滬會戰打響,三個月的時間,中國軍隊傷亡了30餘萬人,徹底粉碎了日本妄言"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
  • 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血性本色
    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於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的結束。四行倉庫建於1931年,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此前被作為八十八師師部,因此倉庫中貯存了大量食物、救護用品及彈藥。2015年,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落成,成為上海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四行倉庫800壯士其實僅414人,謝晉元為什麼送出800人名單?
    上海四行倉庫 1937年10月,「八百壯士」在上海四行倉庫英勇抵抗日軍整整4天後,以一場拉鋸戰吸引了國際社會的注意。 四行倉庫,從軍事上講並沒有明顯的價值。這座倉庫,是一幢25米高的六層混凝土建築,位於蘇州河畔,屬閘北區,在上海租界的邊緣地帶。它並不是國軍撤退的關鍵陣地,卻與上海公租界隔岸相望,這意味著四行倉庫為蔣介石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公關機會——在國際視野面前展示中國的抗戰決心。
  • 八路軍守四行倉庫是另一種局面?《八佰》德械裝備給八路軍會如何
    電影《八佰》已經上映,四行倉庫這一經典戰例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難道四行倉庫一戰我們不是勝利方嗎?此次戰鬥的目的不是殲滅日軍,而是達到某種戰略目的。四行倉庫真實圖片【在硬體方面,我們處於劣勢】1937年是抗戰初期,日本人沒有太平洋戰爭,
  • 四行倉庫送旗少女,命運坎坷:坐牢後遇車禍,最後成植物人!
    電影《八佰》裡面有一個非常感人的畫面,就是女童軍楊惠敏冒險給四行倉庫勇士送國旗,最終鋪墊出四行倉庫樓頂升國旗的感人故事。其實筆者很早就注意到,曾有某位著名學者對楊惠敏送國旗的橋段進行過非常詳細的考證,認為她不是泅水渡河的,送的國旗不是掛到四行倉庫樓頂的那一面。
  • 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英勇抗日的事跡當時的外媒是怎樣評價的?
    最新消息,電影《八佰》票房破24億,成為全球年度票房亞軍,離冠軍只差5億。該片故事根據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一次真實戰役改編,那就是發生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期間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四行倉庫保衛戰」是「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的一次重大戰役。1937年10月,打了三個月之久的淞滬會戰行將結束,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524團副團長謝晉元率領「八百壯士」奉命守衛四行倉庫,這支英勇的中國軍隊,硬抗住了驕橫狂妄的日本侵略軍四天四夜的瘋狂進攻,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 參觀需求不斷增長,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延長開放時間-爭做金牌...
    實際上,在籌建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的過程中,消防部門一直提前介入,主動參與,從消防硬體設施建設和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眾多切實可行的對策,既保護了紀念館的歷史文化風貌,又使其符合消防安全規範,為紀念館的建成開放貢獻了特有的消防智慧。
  • 《八佰》背後那場會戰:整個上海都是「四行倉庫」
    1937年10月26日,上海閘北區,蘇州河北岸,佔地0.3公頃的四行倉庫有如一個巨大的「戲臺」。這裡牆壁千瘡百孔,硝煙瀰漫,槍林彈雨,號稱八百人,實則不過一個加強營的400名「殘兵敗將」,籠罩在鮮血和死亡的氣息裡。最年輕的娃娃兵,年僅14歲。一河之隔的租界:柳暗花明,人潮如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