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個情節發生在《康熙王朝》中康熙第二次西徵葛爾丹時期,在昭莫多之戰中康熙擊潰葛爾丹並由大皇子胤遈砍掉了對方的頭顱。贈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康熙和藍齊兒、阿密達母子祖孫三代戰場見面時發生的場景。作為殺父之仇,阿密達發出要殺康熙為父親報仇這個無可厚非。做為人子,況且在劇中是一國繼承人的阿密達當然也必須有這個底氣來這麼說,否則準噶爾汗國怎麼在激烈的對抗中堅持七十來年。對於劇中的康熙來說贈劍行為是既出於無奈又出於憐惜的一種複雜情感的體現。
歷史背景
康熙在晚年千叟宴上總結自己自己功績的時候說的是: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平噶爾丹,也僅僅是平定噶爾丹而已。住噶爾汗國作為一個地方政權與大清王朝對抗了68年之久。
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趁明朝和後金都無暇顧及的時刻,抓緊時間併吞統一衛拉特蒙古。到噶爾丹時期,雖然清朝已經入關統一了中原但是葛爾丹趁清朝平定三藩的時刻逐漸統一蒙古各部,甚至吞併了喀爾喀部勢力已經逼近內蒙古嚴重威脅到清朝的安全。
之前康熙沒有平定內亂的時候,住噶爾的使者就要求藍齊兒格格和親嫁給自己的大汗葛爾丹。清朝當時的內憂沒有摻平,所以康熙無奈將心愛的藍齊兒格格嫁給了噶爾丹。雖然是清朝的公主,但是葛爾丹非常喜歡藍齊兒甚至為她修建了和北京一模一樣的容妃宮(就是藍齊兒母親容妃的宮殿)。他們一家很快有了兒子阿密達,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這都不能阻止大清和準噶爾之間戰爭的到來,當準噶爾汗國的擴張嚴重威脅到清王朝的安全時,各自負有歷史使命的首領噶爾丹和康熙的戰爭爆發了。原因正像劇中葛爾丹說的那樣:
無論誰勝誰敗,是我和康熙的命運。自從我繼承汗位之後,我和康熙的生死大戰就不可避免了。我盼望這一天盼望了十幾年了。
經過先後兩次康熙親徵葛爾丹,在付出康熙差點病死的代價的情況下清軍艱難的戰勝了葛爾丹的軍隊。(注意是噶爾丹的,準噶爾部還有很強的軍事實力)
戰爭結束後康熙的贈劍行為
康熙在劇中在阿密達明確揚言長大後要看下康熙的頭為父親報仇的豪言壯語下,依然沒有斬草除根而做出了贈劍行為大概
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康熙,康熙,你聽著,我要為父汗報仇。長大以後我也要砍掉你的頭」
第一:
藍齊兒公主是個既幸福又悽慘的女人:自小受父親康熙皇上和母妃容妃的喜愛開心的像小白兔一樣無憂無慮,但是到了婚嫁年齡被迫嫁給蒙古的葛爾丹。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原的藍齊兒被迫遠嫁千裡,好在葛爾丹非常喜歡她。在準噶爾的地位和清朝沒什麼區別,而且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寶貝-阿密達,也就是劇中未來住噶爾的繼承人。
但是準噶爾和清朝的兩次戰爭再次打破了藍齊兒的這種幸福,大阿哥胤遈親手殺死了葛爾丹砍下了他的頭顱。藍齊兒剛剛獲得的幸福再次被父親打破,內心的矛盾和悲苦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康熙作為一個「大男人」考慮更多的是國家大事,所以才不顧藍齊兒的哀求堅持和葛爾丹開戰。但是作為最喜歡的女兒,康熙在擊殺對手後同樣也破壞了藍齊兒的幸福所以要有所補償。所以他才和阿密達說:我不但是大清的皇帝,還是你的外公。並且不希望阿密達長大後復仇,因為康熙怕再次因戰爭讓藍齊兒失去最後一個親人。
況且康熙留下了龍攆給藍齊兒,也是想用親情來打動藍齊兒想著自己的家鄉;在以後教導阿密達的多化解對大清的仇恨。如果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準噶爾直接內附稱藩那就是意外之喜了。如果沒有也沒什麼損失不是?
第二、
所謂贈劍可不是單純的贈劍,而是有這重要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在贈劍的同時康熙說:
「大清皇帝康熙賜葛爾丹之子阿密達為蒙古準葛爾王世襲罔替」
也就是說康熙賜給阿密達的是王爵,這個是不是很容易讓人想到明朝賜給蒙古貴族的順義王等三王。這個賞賜本身就是沒有把準葛爾作為一個獨立的汗國,而是作為一個藩屬冊封。
再有一個這個冊封也很陰險,真實歷史上準噶爾是怎麼敗亡的?首先確實是被清軍擊敗,但是那是在葛爾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控制哈密截斷葛爾丹歸路的情況下葛爾丹逃亡一年多走投無路才自殺的。劇中雖然有所更改,但是準噶爾內部肯定還是有更大的分歧。歷史上葛爾丹死後,繼承人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而康熙冊封阿密達為準噶爾王明顯就有分化準噶爾汗國的目的。
支持葛爾丹的勢力肯定支持阿密達,而策妄阿拉布坦也有自己的勢力。這樣在軍事上就起到了分化瓦解準噶爾內部的目的。
第三、
康熙時期擊敗葛爾丹後清朝也是強弩之末了,在劇中在被葛爾丹燒毀30萬石的糧草後抽調江南的新糧在加上直隸全省才湊了十萬石。可見後勤保障方面也是非常的困難,所以短時間內想繼續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很困難。所以莫不如來個欲擒故縱,故作大度贈劍冊封阿密達為準葛爾王。
小結:
綜上所述,康熙在短期內無力發動大規模徹底消滅準噶爾的情況下展現了一個帝王的超常的眼界。贈送寶劍冊封阿密達的行為一箭三雕,既安撫了處於悲痛的藍齊兒又有分化瓦解準噶爾的意圖真是帝王心術。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