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心者,萬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可通,為神明之主宰,而病否之所由系也。
蓋一念萌動於中,六識流轉於外,不趨乎善,則五內顛倒,大疾纏身。
若夫達士則不然,一真澄湛,萬禍消除。老子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所以妄想一病,神仙莫醫。正心之人,鬼神亦憚,養與不養故也。
目無妄視,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動。貪嗔痴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之法也。
夫肝者,魂之處也,其竅在目,其位在震,通於春氣,主春升發動之令也。
然木能動風,故《經》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又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設氣方升,而煩勞太過,則氣張於外,精絕於內。春而邪闢之氣積久不散,至夏未痊,則火旺而真陰如煎,火炎而虛氣逆上,故曰煎厥。
按《脈解論》曰:肝氣失治,善怒者名曰煎厥。戒怒養陽,使生生之氣相生於無窮。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菀,結也。怒氣傷肝,肝為血海,怒則氣上,氣厥則絕,所以血菀上焦,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懼亂,故曰薄厥。積於上者,勢必厥而吐也。薄厥者,氣血之多而盛者也。
所以肝藏血,血和則體澤,血衰則枯槁,故養肝之要在乎戒念,是攝生之第一法也。
脾者後天之本,人身之倉廩也。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
如嬰兒初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
《經》曰:安谷則昌,絕谷則亡。蓋谷氣入胃,灑陳六腑而氣至和,調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以為生者也。然土惡溼而喜燥,飲不可過,過則溼而不健;食不可過,過則壅滯而難化,病由是生矣。故飲食所以養生,而貪嚼無厭,亦能害生。
《物理論》曰: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養性之術,常令谷氣少則病不生。谷氣且然,矧五味饜飫為為五內害乎!甚而廣搜珍饈,爭尚新奇,恐其性味良毒,與人臟腑宜忌,尤未可曉。
故西方聖人使我戒殺茹素,本無異道。人能戒殺則性慈而善念舉,茹素則心清而腸胃濃。無嗔無貪,罔不由此。外考禽獸肉食,谷者宜人,不可不慎。
肺者髒之長也,心之華蓋也。其藏魄,其主氣,統領一身之氣者也。
《經》曰: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充之則耐寒暑,傷之則百邪易侵,隨事痿矣。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七情之害,皆氣主之也。直養無害,而後得其所以浩然者,天地可塞,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可一也;道氣可配,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可通也。
先王以至日閉關,養其微也。慎言語,節飲食,防其耗也。
腎者先天之本,藏精與志之宅也。
《仙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又曰: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是故人未有此身,先生兩腎。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加蓮蕊。一莖即臍帶,連蕊即兩腎也,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主,三焦之原。人資以為始,豈非天地之根乎,而命寓焉者。故又曰:命門天一生水,故曰坎水。
夫人慾念一起,熾若炎火,水火相剋,則水熱火寒,而靈臺之焰,藉此以滅矣。使水先枯涸,而木無所養,則肝病。火炎則土燥而脾敗,脾敗則肺金無資,咳嗽之症成矣。所謂五行受傷,大本已去,欲求長生,豈可得乎!
《莊子》曰:人之大可畏者,衽席之間不知戒者故也。養生之要,首先寡慾。嗟乎!元氣有限,情慾無窮。《內經》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此當戒也,然人之有欲,如樹之有蠹,蠹甚則木折,欲熾則身亡。《仙經》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無使爾思慮營營,可以長生,智者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