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民生十為 | 社區食堂上海走紅 讓老人享受「舌尖上」的...

2020-12-21 大眾網

  圖說:濰坊社區食堂 新民晚報記者陶磊 攝(下同)

  在浦東浦電路上人流熙攘,居民們發現,一個顏值頗高的社區食堂在這裡亮相。作為上海今年市政府實事項目之一,濰坊社區食堂運營不久就迅速走紅,讓老人們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社區食堂一開就「火」

  近日,記者實地走訪這個食堂看到,中午11時不到,已經有不少老人來這裡就餐。和普通社區食堂不同,這個食堂有點「潮」,按照不同功能劃分為「記憶」「相逢」「心傳」「家常」「牽手」「關愛」等區域,讓老人不但可重溫記憶中「小辰光」美食的味道,也可在時尚的烘焙間學習製作點心等。濰坊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8月10日社區食堂試運營以來,截至目前,已經辦理老年就餐卡近5400張,日均服務1000餘人次,每天提供近50個品種的三餐餐食。

  社區食堂為何一開就火?滿足老人就餐需求是首要因素。截至今年8月底,濰坊街道戶籍老年人約3.18萬人,佔戶籍總人口的33.8%左右,老齡化程度比較高而且日益加深,老年人的助餐服務需求凸顯。為了緩解社區長者用餐難問題,濰坊街道積極整合資源,建成了社區食堂。

  記者看到,食堂裡,有老夫妻攙扶著來吃飯的,兩個人點上4個菜,吃不完打包帶走,晚餐也解決了;有老人在保姆陪同下,坐著輪椅前來就餐;還有老人獨自前來,找個清靜角落,靜靜地享受美食。食堂裡還專門提供「半份菜」,價格實惠,也避免了食物浪費。

  圖說:濰坊社區食堂就餐方便,環境舒適,不少居民來到這裡用餐

  升級完善「15分鐘養老服務圈」

  社區食堂,暖的不僅是胃。在食堂,記者遇見了一名志願者,她已年過六旬,但作為「小老人」,仍積極參加社區志願活動,包括社區食堂的志願服務等。全新打造的食堂不僅讓老人享受美食的樂趣,也成為另一種交流平臺。她告訴記者,自從食堂開了後,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經常在這裡「蹲點」,還沒開門就等在門口;到了打烊時候才離開,這裡不但可以就餐,還可以和其他「老夥伴」們聊聊家常。食堂志願者重點關注高齡老人的狀態,發現異常及時和其所在的社區溝通,發揮長者食堂的特殊關愛作用。

  社區食堂,為老人提供了平價、放心的餐食,但要實現可持續運轉,不僅僅依靠經營者和管理者。為此,濰坊社區食堂成立了社區食堂膳食委員會,由街道分管部門、職能部門、食堂運營單位、養老服務機構代表、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及志願者代表等組成,不定期檢查社區食堂餐品安全、衛生、質量,以及群眾滿意度等,充分發揮群眾自治力量,監督運營單位不斷提高服務品質。

  「社區食堂建成後,依託其在社區助餐服務中的核心樞紐作用,街道還將對已有8個助餐點提質增能,並在有需求和具備條件的居委設立家門口微型助餐點,從而構建覆蓋全社區、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1+8+X』助餐服務網絡,不斷升級完善『15分鐘養老服務圈』,讓社區老年人享受『舌尖上的幸福晚年』。」濰坊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

  同在今年,在陸家嘴街道梅三小區,一個全新的長者食堂採用「嵌入式」開到了居民「家門口」,通過智慧助餐系統,刷臉即可自動結算,實現人員識別、精準補貼和無感支付,老人再也不用擔心飯卡丟失的煩惱。

  圖說:居民點完自己心儀的菜,來到帳臺結帳

  記者了解到,陸家嘴的長者食堂,打破原來由政府直接出資金「貼錢」的模式,轉為政府搭平臺提需求。通過「長者膳食改善計劃」,借力陸家嘴社區基金會,採用「線上廣泛募集+線下精準對接」的方式做大資金池,讓區域內各類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能有針對性地參與到助老服務中,實現「政府搭平臺、企業出資金、老人得福利」的三贏,也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風氣蔚然成風。

  據悉,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建設,早已被納入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到2022年,將實現比2019年翻倍的目標。在助餐點數量增加的同時,通過在有限的空間裡最大限度發揮服務倍增效應,實現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打造有溫度的社區,將成為暖胃又暖心的好事。

  受惠者口述:天天調花頭 好吃又省心

  我是陳忠華,今年76歲,和74歲的老伴一起居住在濰坊二村的老公房。因為身體還算好,過去至少要隔一天去菜場買菜,尤其是夏天買汏燒下來,也是一身汗。

  之前我看到其他地方有社區食堂,就想著,什麼時候要是我家門口也有就好了。沒想到今年夢想成真,走路5、6分鐘就能走到,真是太方便了。中飯和晚飯我和老伴一般點個3菜一湯,一大葷、一小葷、一個素菜,加份湯,價格在30元左右,就能吃飽吃好。我特別喜歡吃社區食堂的紅燒大排、家常豆腐,比有些飯店裡燒得還好吃。而且菜品天天翻花頭,越來越好吃。

  我們喜歡到這裡吃飯還有一個原因,是這裡有許多志願者,他們在這裡默默奉獻,讓這裡充滿了人情味。食堂裡還有許多社區裡的老夥伴,大家一起吃吃聊聊,很溫暖。

  數給你看:

  2008年,社區老年助餐點建設首次被納入市政府實事項目。經過十餘年的探索和發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的社區老年助餐點,基本滿足了社區老年人享受就近、便捷、價廉的助餐服務的需要。

  2019年,「新增200個社區老年助餐點」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這是繼2008年之後,本市再一次將社區老年助餐點建設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按照規劃,之後的4年,上海以老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又兼具「社區食堂」功能的社區長者食堂將在各街鎮「開花」。今年,上海「新增200個助餐場所」的市政府實事項目已完成212個。

  到2022年,上海市助餐服務點數量,將在2019年近800個的基礎上實現「翻番」,即不少於1600個(2019年起每年增加200個);助餐服務供給能力,也將在2019年日均服務約8萬人的基礎上「翻番」,達到日均16萬人,覆蓋全市65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的5%。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宋寧華

相關焦點

  • 上海這個社區食堂火了|民生十為
    我們喜歡到這裡吃飯還有一個原因,是這裡有許多志願者,他們在這裡默默奉獻,讓這裡充滿了人情味。食堂裡還有許多社區裡的老夥伴,大家一起吃吃聊聊,很溫暖。濰坊二村居民陳忠華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浦東浦電路上人流熙攘,居民們發現,一個顏值頗高的社區食堂在這裡亮相。作為上海今年市政府實事項目之一,濰坊社區食堂運營不久就迅速走紅。
  • 【地評線】渤海潮評論: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來源:人民日報梳理發現,價格實惠、用餐便利、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等種種特徵,不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舌尖上的美食」,還讓許多「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撐起了居民滿滿的幸福感。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
  • 「地評線」渤海潮評論: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近年來,不少居民小區漸漸興起了一種服務居民的社區食堂。資料圖。來源:人民日報梳理發現,價格實惠、用餐便利、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等種種特徵,不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舌尖上的美食」,還讓許多「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撐起了居民滿滿的幸福感。
  • 承包「白髮」「白領」一日三餐 上海這個社區食堂「冬日上新」
    新華社上海12月27日電(記者郭敬丹)蔥油餅、菠蘿包、糖醋小排、家常豆腐、香菇蒸滑雞……近日,上海市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新開張的一家社區食堂煙火氣十足。不僅服務社區白髮老人,還輻射周邊樓宇內的忙碌白領,這家新成社區食屋受到群眾歡迎。位於上海市靜安區成都北路的新成社區食屋。
  • 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來源:人民日報梳理發現,價格實惠、用餐便利、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等種種特徵,不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舌尖上的美食」,還讓許多「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撐起了居民滿滿的幸福感。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雖說「民以食為天」,但餐飲的學問卻不少。
  • 百姓「舌尖上的幸福」 煙臺市區已建46家社區食堂
    水母網12月1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劉曉陽 攝影報導)煙臺市是全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級市之一,為滿足社區居家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就餐服務需求,我市將建設發展市民社區食堂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強力推進2019年,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煙臺市中心城區市民社區食堂建設指導意見》,在芝罘、福山、萊山、牟平、開發區、高新區等中心區重點推開。截至目前,社區食堂在煙臺市區已建設46家,日均服務社區居民8114餘人,其中老年人1865餘人。作為煙臺市政府今年100件民生事項中的一項,煙臺市民社區食堂,百姓「舌尖上的幸福」,暖身更暖心,為老年人打造了一個「家門口」的食堂。
  • 社區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
    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專家認為,今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社區食堂堅持市場化方式更高效地運營,科學穩妥地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只需10元,就有一葷一素。」  「60歲以上老年人吃飯可以打八折。」  「下樓就能吃飯,一日三餐不重樣。」
  • 社區大食堂——真正的民生食堂
    2019年7月2日中午,合肥市電視臺的記者來到了城東街道的老樂福隆崗護養院,對城東街道隆崗村社區大食堂這一民生食堂進行採訪,城東街道副主任韓永勇和社會事務部部長靳慶梅全程配合記者採訪,就社區大食堂的就餐人群及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相關的惠民政策進行了介紹。
  • 社區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深度觀察)
    社區食堂要實現長期健康運營,市場化的發展方式是大勢所趨。目前已有一些成功案例表明,通過專業化市場化的運營,社區食堂能夠實現「微利可持續」,形成自我「造血」機制。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專家認為,今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社區食堂堅持市場化方式更高效地運營,科學穩妥地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 深度觀察: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
    社區食堂要實現長期健康運營,市場化的發展方式是大勢所趨。目前已有一些成功案例表明,通過專業化市場化的運營,社區食堂能夠實現「微利可持續」,形成自我「造血」機制。  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專家認為,今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社區食堂堅持市場化方式更高效地運營,科學穩妥地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 ...社區食堂行業協會成立 引領打造有溫度、受歡迎的「民生品牌」
    煙臺市民社區食堂行業協會的成立,將更好地服務煙臺民生事業,進一步推動市民社區食堂向規範化、精細化、連鎖化和品牌化發展,讓市民社區食堂成為更有溫度、更受歡迎、知名度更高的煙臺「民生品牌」。2019年起,煙臺市在創建為老服務助餐點的基礎上,啟動了「市民社區食堂」建設新模式。  截至目前,煙臺全市已建成市民社區食堂73處,日均服務社區居民1.5萬餘人,其中老年居民4000餘人。市民社區食堂 「敬老愛幼,便民利民,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公益屬性日益突出,已成為百姓心中響噹噹的「民生品牌」。
  • 社區小食堂惠及大民生
    老年食堂整潔清爽。不少老人表示,相比獨自在家吃飯,老年食堂熱鬧而不冷清。  針對社區開辦老年食堂,街道也出臺了相應的補貼機制,提供場地租金、部分裝修以及就餐補貼,為老年食堂的開設提供了堅實的財政保障。在此基礎上,安公社區還通過保障資金將就餐補貼「升級」,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更實惠的便民餐。針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或居民,食堂還開展志願送餐服務。
  • 深度觀察: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_新聞中心_中國網
    社區食堂要實現長期健康運營,市場化的發展方式是大勢所趨。目前已有一些成功案例表明,通過專業化市場化的運營,社區食堂能夠實現「微利可持續」,形成自我「造血」機制。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專家認為,今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社區食堂堅持市場化方式更高效地運營,科學穩妥地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只需10元,就有一葷一素。」
  • 芝罘區:社區小食堂,書寫民生大文章
    對此,芝罘區建成了17處市民社區食堂,不僅解決了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減輕了上班族的負擔,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用餐的便利。  截至目前,芝罘區各社區食堂已累計服務市民人次近80萬,其中累計服務老人達到22萬人次。
  • 民生保障攻堅突破在行動 | 乳山市開辦託老食堂 讓老人晚年有個...
    民生保障攻堅突破在行動 | 乳山市開辦託老食堂 讓老人晚年有個「好滋味」 2020-12-25 2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津老人家食堂地圖上線,看看老人「舌尖上的飲食」境況
    慶有西裡社區社工劉瑋介紹:劉瑋:現在我們社區一共4320人,其中老年人1017個人,社區裡享受就餐補貼的36個人。我們社區網格員會定期入戶,老年人出門不方便也可以給我們網格員打電話給他們送餐,可以不出門就能吃上熱乎飯。
  • 福山區:社區食堂暖民心
    膠東在線1月7日訊(通訊員 邢紅) 民生工作千頭萬緒,群眾滿意是最根本的標尺。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作為煙臺市委市政府力推的一項惠民工程---市民社區食堂,在煙臺市福山區建設得有聲有色,讓老年人足不出社區,在家門口就能吃得放心舒心。
  • 社區食堂,火了!創新性的市場化探索有哪些?
    武漢市江零社區愛心食堂武漢市江零社區愛心食堂2017年底運行,主要為老人提供放心低價的愛心餐,65歲以上老人可享受7元兩葷一素的愛心餐。通過街道社區支持、社會各界捐款捐物,招募義工志願者為老人服務。啟動之初,12家愛心企業現場捐贈資金、物資合計77500元。
  • 社區食堂紅紅火火線上平臺推出「老人餐」——線上+線下讓老年人...
    近年來,各地線上線下齊發力,社區老年食堂、線上老人餐等老年助餐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受到歡迎。社區食堂受老人歡迎臨近中午,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街道的徐奶奶正要前往該街道世紀村社區居委會的老年食堂吃午飯。她告訴記者,由於平時獨居,很少自己做飯,午飯基本在社區食堂解決。
  • 探訪上流佳苑社區便民大食堂 紅火了四年為什麼這麼香
    10月26日,晚報記者來到上流佳苑社區便民大食堂探訪。上流佳苑社區便民大食堂自2017年設立以來,名氣越來越大,社區老人吃飯3折,不少居民成了這裡的常客,附近單位職工也紛紛前來「蹭飯」。社區通過壯大集體經濟,讓居民得到實惠,社區食堂是一個小窗口,折射出服務民生的溫度,體現著社區居民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