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薦語:
授權轉載,文化虹口為您講述藝術史的三兩事
以下文章來源於藝速課artroom ,作者名畫知多少
藝速課artroom
用創意短片,講藝術知識
視頻版
圖文版
《雨,蒸汽和速度》 透納
19世紀
歐洲人在期待與不安中
迎來了鐵路時代
透納的這幅作品
刻畫了工業革命
給歐洲人帶來的驚喜和恐懼
雨霧和蒸氣
交織出一片金黃色的光輝
遠處疾馳來一列火車
車頭迸發著火光
列車的後段暫時隱藏在霧靄朦朧中
周圍的景色在虛虛實實間似有似無
金色的幻影雖然沒有實體
但壯觀而瑰麗
畫面所描繪的是一種
雨水、蒸汽和速度交織的感覺
這幅畫的特別之處是
光
其中的力量令人迷醉
人類的力量與自然的力量
在這裡融為一體
融於一片光輝之中
浪漫主義的詩性
也在此找到了它完美的形象
問題:有位畫家深受透納的影響,你知道是誰嗎?
是莫奈
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
莫奈到英國躲避戰火
看到了透納的畫作後
大受啟發
1872年
莫奈創作出了印象派代表作《日出》
透納去世後
留下了一筆遺產
用作每年藝術界的盛事「透納獎」的獎金
鼓勵年輕藝術家大膽創新
透納的繪畫
表達了超出視覺範疇之外的存在
像空氣
風
雨
速度
擴展閱讀:一場來自霧的靈感
英國進入工業革命以後
煤炭被廣泛應用
倫敦城內遍布工廠
煤煙排放量急劇增加
城市終日被濃霧籠罩
尤其是冬天
白天猶如黑夜
要點燈照明
倫敦被稱為「霧都」
工業革命期間,高聳煙囪成為了倫敦地標之一
遠看煙霧瀰漫的市區,工廠的煙霧正在往空氣中排放
狄更斯在《霧都孤兒》中描繪道
「在城市邊緣地帶
霧是深黃色的
靠裡一點兒
是棕色的
再靠裡一點兒
棕色再深一些
直到商業區的中心地帶
霧是赭黑色的」
狄更斯《霧都孤兒》
和狄更斯同時代的畫家透納
則用畫筆記錄下了煙霧蒸氣中的倫敦
這些詩意朦朧的空氣
其實飽含著有毒的二氧化硫和PM2.5
《The Dogano, San Giorgio, Citella, from the Steps of the Europa》1842
《Juliet and her Nurse》1836
《peace - burial at sea》1842
《The Slave Ship》1840
《Snow Storm: Steam-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1842
《The Fighting Temeraire》1838
倫敦市民的生活深受困擾
但也無能為力
1937年12月20日,倫敦街頭,交警點燃作為路標的煤氣燈,在大霧中指揮交通
1938年10月25日,倫敦攝政公園附近,大霧之下能見度極低,一名女子拿著手電筒為汽車引路
1937年12月6日,英國足總杯半決賽,米爾沃爾隊門將皮爾森透過濃霧尋找對手
圖為1952年冬天,倫敦東區一家工廠在濃霧中繼續排放著煙塵
一直到1952年12月
倫敦迎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空氣汙染
無數人患哮喘、咳嗽
四天內4703人死亡
此後兩個月內
又有近8000人死於呼吸系統疾病
一對情侶戴著口罩在戶外約會
大人在給小孩戴口罩
一位婦女為自己寵物狗戴上口罩
據稱當時全倫敦的公墓和棺材都被用完
這次空氣災難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
成為英國人心裡永遠的傷疤
這場悲劇終於使倫敦人痛下決心
整治環境
搬遷工廠
拆除煙囪
在城市裡設立無煙區
頒布《清潔空氣法案》
圖為倫敦市區一座煙囪被拆除
經過10多年的嚴格控制
1965年後
有毒煙霧終於消聲匿跡
倫敦摘掉了「霧都」的帽子
歷史總是在重演
可是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
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站在濃霧中的交警點著火把以提醒過往的車輛
信息來源:藝速課artroom
原標題:《藝術一刻|透納:我的靈感來自霧霾》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