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感統失調」,不要驚慌,請聽我說

2020-12-21 亞比該教養

朋友家有一個在眾人眼中評為優秀的女孩,甚至親戚朋友口中常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要像小林(化名)學習,要像她一樣多看書,認真做作業,聽父母的話,等等」。

這些「好」孩子的標籤幾乎都用在了她身上,但這位孩子的媽媽看到《正向管教》這本書,裡面出現「感統失調」,又看到感統失調的表現與自己的女兒有些相似,就和我聊起了自己的孩子好像是「感統失調」,怎麼辦啊?

看重孩子教育的家長,總喜歡看育兒書籍,當書中的內容反射到自己孩子的問題,一定不能驚慌,而是要像教育專家一樣,靜下心來去分析與解決,最重要的是去接納孩子的缺點,同樣認識到自己的教育也是有限,所以育兒也是育己。

理論上講,所有孩子出生後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感統失調』問題,別被「感統失調」這個新鮮詞語嚇怕了,雖然裡面有「失調」二字,但家長可以透過學習與刻意引導來解決「感統失調」。那到底什麼是「感統失調」呢?

感統的正式名稱是『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這一觀點是由美國南加利佛尼亞大學的愛爾絲博士(Jean Ayres)於1969年提出的。感統全稱感覺統合,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感統"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簡單的來說,就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

感統失調的表現?

1.觸覺失調:觸覺過於敏感和遲鈍

比較觸覺敏感的孩子連與人眼神對視、日常的洗臉、洗頭都會哭個不停, 從小就表現出特別膽小、怕生、愛哭鬧的特質, 到了兩三歲以後, 磨蹭、拖拉行為越來越明顯而頻繁, 但當父母或其它人對其催促時, 又容易感受到壓力, 不但不會因為他人的催促而快速配合完成工作, 反而會因為緊張而使速度更慢、更不容易專注, 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 或者因為吃飯不專注、吞咽緩慢等問題, 演變成親子每天都要憂愁面對的苦戰。

觸覺遲鈍的行為表現有:

. 幼兒時期(出生到六歲)打針不大哭、摔跤不覺得疼;

.輕微的碰觸, 孩子察覺不到, 例如: 有小昆蟲爬上身體時, 不知驅趕;

. 喜歡到處碰、觸摸個不停, 容易打翻或揮落桌上的物品;

.頑固偏執, 一直堅持自己的方式做事, 沒有調整的靈活性;

.不怕陌生環境或人多的地方, 膽子特別大, 沒有安全意識;

. 看到孩子多或覺得好玩的地方容易興奮、尖叫;

. 只能注意到眼前看得見的極小範圍環境的狀態, 對身邊其它人事物的情況無法感受到而有所反應, 例如: 只能看著掉落半路所喜歡的東西專注地傷心, 無法注意到往來車輛對自己本身可能造成的危險;

.感覺滯留過久, 反應卻緩慢, 容易有情緒突然轉換的情況發生, 例如: 突然為了三天前損壞的玩具吵個不停;

.不停地走動、玩弄手上的物品或搬動玩具或家具;

.看似不修邊幅, 對很多事情都無所謂, 其實是感覺不到哪裡不妥或不舒適;

2.前庭感覺失調:身體活動笨手笨腳,不聽指揮,視聽神經系統扭曲,左右腦思考陷入混亂,嚴重者會有語言障礙。

前庭感覺概念:前庭是大腦信息的守門器官,身體任何信息進入大腦,必經前庭神經核過濾。前庭感覺的主要功能是接受視、聽、嗅、味、觸等各種感覺通道的信息,,目的是不讓大腦太忙碌。

3.平衡統合失調:沒有距離感,做事協調能力差,站無站相,坐無坐相,容易跌倒,拿東西不穩,走路撞牆,心煩氣燥,好動不安,注意不集中,人際關係不良,有攻擊性。

4.本體統合失調:動作協調不良,平衡能力差,易摔倒,笨手笨腳,自信心不足。

5.視覺統合失調:閱讀困難,讀書跳行,多字少字,抄錯數字,偏旁部首顛倒等。

6.聽覺統合失調:東張西望,對別人的話充耳不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留的作業。

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出現感統失調的現象?

因為科技飛速發展,孩子出生後打各種疫苗,身體的疾病減少許多,但現在的孩子因為過多的保護,缺乏了許多的童真。因為許多家長的攀比與榮譽,很多討好型性格的孩子很小就意識到要主動學習並各種才藝,甚至有超強的自制力,為的就是讓眾人喜悅她,而失去了最真的自己。

朋友跟我說,孩子從小就喜歡毛茸茸的娃娃,每天都要抱著睡才有安全感,膽小,從小不喜歡刷牙都是觸覺問題。

在學習繫鞋帶、扣紐扣等精細動作困難,大運動和精細運動技能差,動作笨拙,不喜歡翻跟頭是本體感覺功能問題。

以上這些問題有的跟溺愛有關,比如孩子在幼兒時期不會繫鞋帶和扣扣子,都是因為大人在這些事情習慣包辦而造成的,孩子自然失去了本體感覺功能,而家庭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時,就會導致在觸覺上總依賴別的物品讓自己內心平穩。

漸漸長大,在選擇高考自願的時候,都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如何訓練孩子的統合訓練?

根據統計,我國的感統失調兒童比例已經高達80%以上,若家長能及時發現統合失調問題,越早及時解決問題,就越容易糾正過來,實際上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一些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通常孩子在12歲之前通過訓練很容易糾正感統失調的現象,一旦超過12歲就會定型,很難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聰明,但長大後卻很一般了。

蹦床運動是兒童感統訓練的比較重要的一種方式,在眾多感統失調的孩子中,平衡感、協調和前庭感覺的失調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問題。而針對這幾點的訓練方法中蹦床是最常見,效果明顯的一種方法。跳躍運動有助於刺激孩子的感覺系統,改善本體感覺和前庭感覺的統合,培養平衡感,還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對孩子的自立運動和運動企劃的成熟幫助很大。跳蹦床還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及克服困難的進取精神。

(一)觸覺刺激的訓練

身體每個器官對外界的感觸都是觸覺,所以觸覺訓練也是多樣化。觸覺使大腦神經中感應觸覺的部分最多,如果觸覺神經和外界協調不好,就會影響大腦對外界的認識和應變,也就是所謂的觸覺敏感與遲鈍。

觸覺刺激訓練就是通過加強孩子肌膚的各項接觸刺激,修正大腦的處理能力,刺激身體的觸覺神經,從而建立起協調良好的關係,提高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

比如:對剛出生的孩子來說,洗完澡就可以用精油給嬰兒塗抹,再開始按摩,達到觸覺刺激訓練。

(二)前庭感覺刺激的訓練

前庭感覺是人類接受刺激的基本感覺,前庭感覺系統和大腦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前庭功能是腦幹過濾感覺信息、輸入大腦形成學習信息的一種功能。

前庭感覺失調的表現:一是平衡能力不好,空間認知錯誤,手眼協調能力較差,四肢和身體運動嚴重不協調,走路很容易跌倒;二是情緒不穩定,容易遭受挫折,喪失信心,常有恐懼、傷心、憤怒或過度興奮等感覺,往往不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的控制或協調,影響人格和情緒的健全發展。

對前庭感覺失調的孩子進行訓練可採用日常生活中的遊戲,如旋轉性運動、(讓孩子正轉或倒轉)、搖晃運動(搖籃、吊床、鞦韆)、平衡運動(平衡臺、平衡木)、跳躍運動(翻滾蹦床)等。

(三)本體感覺刺激的訓練

本體感覺是指來自自身身體各部位的肌肉、肌腱、關節、韌帶等的一種感覺。人類就是靠這種感覺進行運動和行為的調節、修正,任何有目的的行動、肌肉的收縮、鬆弛,關節的屈伸等所產生的自身的狀態的運動,都是來自本體刺激信息的感覺處理,然後被統合成本體感覺、平衡感覺和運動感覺,並產生對力量的感受。

對本體感覺不良的孩子進行訓練的項目有遊泳、跳繩、拍球、搬運物品等。

氛圍屬於觸覺刺激的一種, 平時與孩子互動時, 要注意給孩子原則一致、互相尊重、張弛有度的氛圍感受。長期過度嚴格或過度放縱都會造成孩子的觸覺慣性反應, 形成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 而原則不定或模糊不清, 則容易造成孩子無所適從, 長期下來將形成觸覺敏感與觸覺遲鈍的兩極發展。

相關焦點

  • 感統失調的孩子的一天:我太難了……
    餐桌附近可以養小鳥坐車上學因為前庭覺失調大腦平衡系統不好行車過程中的晃動和剎車都很容易讓你陷入暈車的泥淖在學校門口因為聽知覺失調有同學叫你經常聽不清或聽不到分辨不清聲音的來源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扭頭才好要做筆記了因為視知覺失調抄寫速度比較慢也容易抄錯出格、多寫少抄被提問時因為聽知覺失調時常沒聽清老師的問題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好課間因為觸覺敏感其他同學談笑風生
  • 感統失調的孩子一天是怎麼樣的?
    >聽知覺失調有同學叫你經常聽不清或聽不到分辨不清聲音的來源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扭頭才好去教室因為本體覺失調跑起來容易摔跤或者不小心磕到碰到上課了因為前庭覺失調注意力集中很難做到忍不住交頭接耳小動作也不少加上本體覺失調彎腰駝背坐不好要做筆記了因為視知覺失調抄寫速度比較慢也容易抄錯出格、多寫少抄被提問時因為聽知覺失調時常沒聽清老師的問題
  • 感統失調的7大類型,對比下自己孩子表現,是不是有感統失調?
    本章是《30節感覺統合訓練課》第三章,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訂閱,帶大家了解感統訓練及其相關訓練方法。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也大體介紹了感統失調的原因,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帶領大家從內因到系統分析感統失調的原因,並認識感統失調的7大類別。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孩子「感統失調」了,家長要做好引導
    有一次,孩子又做錯了事情,陳女士正準備批評孩子,不料孩子不以為然地說:「我就是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媽媽你也知道,我犯錯也是沒辦法得嘛。」孩子屢屢拿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作為犯錯的藉口,陳女士終於覺得不對勁。但作為母親又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心裡很是著急。
  • 孩子感統失調,就要上感統訓練課?有心的家長自己就能搞定
    我經常留意商場裡的培訓班,培訓班的種類已經超乎我的想像,除了傳統的英語數學舞蹈鋼琴畫畫,還有看名字不知道是幹啥的機構。前幾天看到一個訓練館,裡面有一些兒童健身器材,我以為是個體能運動館,沒想到是XX感統訓練館。感統訓練,是智商稅,還是我不知道的寶藏?作為一個好奇寶寶,我開始翻書找資料,也就有了今天的這篇文章。
  • 怎麼區分孩子的異常屬於感統失調還是敏感期現象?
    感統失調——簡單來說就是,大腦與身體相互協調的過程中出現的輕微障礙,使得孩子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 而感統失調雖然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但各種阻礙孩子發展的學習障礙不會自行消失和改善。 只有在12歲前通過專業的感統訓練來進行提高和改善,否則童年的不足,將成為伴隨孩子一生的短板。
  • 如果孩子有這3種現象,可能是「感統失調」在作怪,家長不要忽視
    很多家長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語的時候會感到很疑惑,什麼是感統失調呢?實際上感統失調其實就是孩子大腦和身體之間的協調能力較差。很多情況下孩子學習成績差,並且不管怎麼努力都沒法得到好成績,他們就會斥責孩子不認真,但實際上可能是因為感統失調導致。
  • 感統失調的孩子,如何在「玩」中訓練改善?
    孩子身體不協調,平衡感差;難以完成跳繩、投擲、接球、踢球、等運動,穿衣服、繫鞋帶、系扣子困難,不能靈活用筷子 、剪刀剪紙、寫字、玩拼圖遊戲困難,身體乏力、笨拙、鬆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專注於一件事。上面這些問題,與感統失調都有很大關係,我發布了很多關於孩子感統失調問題的文章,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統失調,嚴重感統失調的人往往在運動、協調、判斷、處理、語言、視覺、聽覺,記憶、和其他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問題。感統失調隨著年齡、身體的發展,會有相應的改善,但如果不及時幹預訓練,成年後仍然會存在,身體協調差、易疲勞、情緒差,計劃和組織事務,存在相應困難的問題。
  • 孩子穿襪子這件事表明,父母的無知才是導致孩子感統失調的主因
    昨天發了一篇關於地板襪的微頭條,本意是建議父母少給孩子穿這種地板襪,因為減少腳底感受到的刺激,容易導致孩子感統失調,而感統失調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結果是受到一群網友的冷嘲熱諷。讓我感到是哭笑不得。「井底之蛙」大概說的就是這樣的人,自己拿著無知當個性,還自我感覺良好,美的冒鼻涕泡。廢話少說,我就說說為什麼我不建議孩子穿地板襪,穿襪子跟兒童注意力又有什麼關係。
  • 孩子學習能力發展遲緩?可能與感統失調有關
    大腦將身體各種器官(感、視、聽、嗅、味、觸覺、運動覺)傳來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做出正確決策,使得整個有機體有效地運轉,完成認知活動,括感知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注意力、理解力等。感統失調簡單來說,就是指:部分神經機能的感覺通路不順利,使大腦和身體不能協調完成認知活動。
  • 感統失調是個什麼鬼?一個被炒得扭曲變味兒的概念
    ,譬如一個媽媽問:「剖腹產的寶寶有沒有必要做感統訓練」,還有一個說:「婆婆每天都把寶寶倒著提一會兒,說是要訓練感統神經」更有讀者反應,她遇到的一個早教老師說,80%的孩子都不同程度的患有感統失調症。可能運動時笨拙,呼吸和語言的協調也差,出現發音不準、說話時不會呼吸、口吃等。孩子聽不懂老師、家長的話,也不清楚老師布置的任務,學習上出現困難。這些原因導致孩子出現好動、話多、口吃、注意力不集中、孤僻、害羞、固執、挑食、咬手指、笨拙、缺乏自信、愛挑釁打架、發脾氣、愛捉弄人。
  • 親子感統訓練很重要,除非您確定自己沒有感統失調
    如果有的父母因感覺統合失調嚴重有舉止粗糙,做事馬馬虎虎,虎頭蛇尾,口語表達無邏輯性,易怒,坐無坐相,條理不清,健忘、衝動、情緒時好時壞……那麼『孩子的身體感官就浸泡在這樣的感覺刺激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類似的網絡和神經反應,然後家長再無奈又無辜的諮詢心理老師:「為什麼孩子注意力差?為什麼孩子脾氣暴躁?為什麼孩子自私?為什麼孩子健忘、沒有條理性?」我試過幾次和家長說:「咱們回家一起做親子感統訓練吧!」
  • 焦作眾艾感統|3歲兒童感統功能失調的原因是什麼
    焦作感統訓練老師表示,0歲-3歲是兒童通過感覺器官接受外界信息,刺激大腦發育,並處理信息的重要階段,感覺統合較好的3歲兒童能做到基本的生活自理、語言表達、人際社交等能力。短短3年人生時間,3歲兒童的成長經歷是怎麼樣的,會造成3歲兒童感統功能失調。今天就跟著焦作感統一起去了解,3歲兒童感統功能失調的原因。
  • 兒童感統失調有多種表現,家長需注意!
    小北媽媽說,小北現在可以跟其他孩子一起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他對適齡遊戲非常享受。劉曉佩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感覺統合治療主要改善的是小北參與遊戲的能力,在治療過程中也讓小北增強了自信。劉曉佩是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作業治療科副主任、感統組負責人,也是中國康復醫學會作業治療專業委員會感覺統合學組副主任委員。
  • 為什麼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如何提升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
    這樣的過度保護,會使得寶寶們失去了鍛鍊大腦和身體各大感統協調運作的機會,以至於很多寶寶有感統失調的情況。有些家長會說:「孩子現在還小,長大就好了!」、「樹大自然直」。在過去,這個俗語還適用,但對於現在的孩子,可能已經不再那麼適用了。因為現在寶寶的生長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獨生子女,小家庭制,城市化的生活環境,讓寶寶缺少了玩伴,缺少了競爭,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互動。
  • 孩子坐不住、多動症,就是「感統失調」?是時候揭穿這個偽命題了
    大多數家長都是這是孩子的專注力差的原因,但是在前不久網上有一個「中國80%的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的新聞,火遍了各大家長群。更是有一些培訓班,聲稱通過「感統失調修複課程就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很多家長為了孩子好,竟然花費一萬多去給孩子做這種培訓。但實際上這種早教班,只是他們騙錢的一個套路。
  • 過髒的生活有助於孩子感統發展
    另外孩子在做家務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感受到自己能為家庭做出貢獻,並從中建立自信,這種心理感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幸福的體驗。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弄得這麼髒,不要來搞破壞,寧願讓孩子去看電視和手機。可是這樣做危害極大,6歲前看太多電視和手機等電子產品,最容易造成感統失調並引起肥胖、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暴躁、自閉、多動等現代兒童疾病。
  • 孩子膽小、注意力難集中,可能是「感統失調」,別因疏忽致遺憾
    搖晃聽筒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孩子需要按照聲音進行配對。 老師會引導觀察瓶子顏色,先拿哪一個顏色,並且搖晃聽聲音,再配對,這就是視覺和聽覺的統合。 吃香蕉時,會先觀察顏色、摸形狀、聞味道,用刀切香蕉時聽聽聲音,吃到嘴巴裡感受味道,當五大感官統合在一起,就全方位地了解了香蕉。
  • 孩子感統失調對照表
    感統分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等。如果感覺系統出現問題時會有怎麼樣的明顯的表現呢?視覺系統具有追蹤、聚焦、辨位、辨色、記憶等能力,視覺系統和手部動作是人類依賴最多的兩個部位。表達想法困難對於要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有困難。例如,想表達「我覺得今天學校的午餐中,玉米濃湯很美味」可能會說成「那個湯我愛吃」。5. 抓不到談話的主題有時無法感受他人談話的重點,例如,當別人正在討論畢業旅行事項,他會自顧自地說起他的寵物。6.
  • 奶奶帶娃一天看十幾個小時電視,感統測試發現孩子語言邏輯均不好
    因此專家指出,這類孩子屬於感統失調,而0-3歲是孩子預防「感統失調」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不夠重視,很可能會影響娃後期的學習和發育。奶奶帶娃一天看十幾個小時電視,專家:孩子語言邏輯均不好吧在刷視頻的時候,看到一個關於感統測試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