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素人」運動者,在奔跑中體味城市的溫度、翻閱城市的景致,確實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一直以為,馬拉松是一項只有經過系統訓練的專業運動員才能參加的運動,直到馨怡報名參賽,才徹底扭轉了我的這一誤解。而如此眾多的奔跑著的素人,那麼歡樂,亦是那麼堅韌,真是完美詮釋了平等、友誼、參與的奧林匹克精神。
初識馨怡,是八年前在病房裡。有病友相告:隔壁病房來了個糾結的主,你去勸一下?精氣神十足的馨怡,怎麼瞧都不像個病人,她說太出乎意料,工作都沒有安排好,再說手術方案也是要與醫生好好商討的。那天我們聊到很晚,從工作到生活,從手術到術後康復,時而頷首,時而流淚,自此,成為了相互抱團取暖的莫逆之交。
術後半年,馨怡第二次住院,做了另一個腫瘤切除術。一年內兩度罹患惡性腫瘤、經歷三次大手術,我們以為馨怡會難以支撐。但她,倒是從未消沉,依舊是笑意盈盈、雲淡風輕地參加每一次聚會,且每次都說些有趣的事。
半年前,跟馨怡一起參加烘焙活動,兩人緊挨著邊使勁地揉著麵團,邊聊著天,她說考慮參加今年的「上海馬拉松比賽」。我著實一驚:那麼大的運動量,擱平常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及,更何況曾經大病一場的我們!馨怡說:其實吧,七年前、也就是術後十個月,我便開始了平生第一次的「素人奔跑」。初衷很單純,只是為了家人,希望能夠重新擁有健康。
「上海馬拉松」開賽那天,我們組織了浩浩蕩蕩的親友團,一伙人在路邊喊著「加油」、跟著奔跑,直到被維持秩序的警察勸阻,仍舊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那天的馬拉松跑道上,也有著我的另外兩個朋友:小學同窗和大學學妹。他們都是多次參加「上馬」的素人,也都是企業的高管,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或者體質比較弱,想要有充沛的精力去應對工作,所以開始跑步的,而運動給予他們的,除了健康、更有意志力的磨練。
奔跑著的馨怡,那樣地矯健與朝氣,儘管已是十分疲累,她仍不忘比著「勝利」的手勢,給我們一個燦爛的笑。大家哭得稀裡譁啦,仿佛在賽道上奔跑的是我們自己——是啊是啊,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馬拉松,同樣會有困頓、會有艱難,甚或會有絕望的時刻,但唯有突破自己的極限、奮力向前,才會有曙光乍現!
有一種很詩意的說詞,說馬拉松是「用跑步去丈量這個城市、近距離地感受這個城市」。儘管這個「丈量」和「感受」,需要的是超乎尋常的毅力,但作為「素人」運動者,在奔跑中體味這個城市的溫度、翻閱這個城市的景致,從而獲得不一般的人生,這確實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李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