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爾克|我如此喜歡凝望——裡爾克詩選

2021-02-06 博雅詩刊


我如此喜歡凝望

——裡爾克詩選

文/ 裡爾克

譯/ 陳    寧

(源自商務印書館)

我喜歡站在古老的主教座堂前; 

飄溢著怎樣的黴爛啊,還有腐朽, 

每一扇窗,每一根柱 

依然在說它們自己的方言。


——裡爾克

    一

    在 舊 宮

    在舊宮;我自在地放眼 

    整個布拉格,視野更加廣闊; 

    深深在腳下,暮色蒼茫的時刻 

    以輕悄寂寥的腳步經行而過。

    城市漸漸模糊,如在玻璃之後。 

    清晰地聳立在我面前,只有高處,

    如佩戴頭盔的偉岸匈人 , 

    聖尼古拉那銅綠色的穹頂。

    一道光遙遙䀹目,在此處、 

    在彼處,在溼熱的城市喧囂。——

    我覺得,此刻舊宮裡 

    一個聲音正在說著「阿們」。

    二

    在 小 城

    座座舊宅,山牆陡峭, 

    高高的教堂鐘樓,鐘聲不斷,—— 

    進入窄小庭院的,唯有

    一小片天空,正眉目傳情。

    每一根樓梯樁柱上 

    疲憊地微笑著的,是小愛神; 

    高處屋頂上圍繞著巴洛克 

    花瓶潺潺流淌的,是玫瑰鏈。

    小小的門蛛網交織 

    在那裡。太陽偷偷閱讀著 

    充滿隱秘的文字 

    在一尊馬多娜石像下。

    三

    一 座 貴 宅

    入口坡寬敞的貴宅: 

    灰色的光芒在我眼中會是何等的美。 

    石路面破敗的人行道, 

    而那邊,街角,昏暗、油膩的路燈。

    一隻鴿子垂頭在窗欄杆, 

    仿佛想把窗簾窺穿; 

    幾隻燕子築巢在門廊的空隙: 

    我稱之為情調, 是的, 我稱之為——魅力。

    四

    赫 拉 德 辛

    我如此喜歡凝望 

    古老宮城破碎的額頭 ; 

    孩子的目光已然攀登 

    到了那裡。

    湍急的摩道耳河之波 

    甚至也在問候赫拉德辛, 

    聖人們在橋上嚴肅地 向它看去。

    更加新式的教堂鐘樓,仰望著, 

    全都望向聖維特主教座堂的尖頂, 

    恰如一群孩子望向

    敬愛的父。

    五

    於聖維特主教座堂

    我喜歡站在古老的主教座堂前; 

    飄溢著怎樣的黴爛啊,還有腐朽, 

    每一扇窗,每一根柱 

    依然在說它們自己的方言。

    一座渦卷花飾的房屋蜷伏著, 

    洛可可的情色在微笑, 

    哥特建築堅立在一旁,顫動著 

    展開乾瘦的雙手。

    此刻casus rei於我變得清晰; 

    出自古老時代的一個比喻: 

    這是 Abbé 先生——他邊上是 

    roi soleil的貴婦。

    六

    在主教座堂

    仿佛被寶石環繞,遠離了 

    礦石,牆的穹窿在爍閃, 

    一位聖女,已然棕黑, 

    晦明在混濁的燭光後面。

    被建造得渾圓的天花板上,

    一顆白色的銀滴明亮地 

    浮蕩在一個天使的頭頂, 

    裡面蜷臥著一點永恆的微光。

    角落裡,金輝

    垂入的積塵的團塊, 

    乞丐階層的一個男孩靜靜 

    站著,身裹汙穢、衣著破爛。

    全部輝光裡沒有一星祝福 

    流入他的胸膛. 

    戰慄著、疲憊地向我伸出 

    他的手,悄聲道:「Prosím !」

    七

    在聖文策爾禮拜堂

    廳堂裡每道牆 

    全是華貴的石頭;誰知道 

    該怎樣稱呼: 無色水晶? 

    煙黃玉?紫晶?

    空間在光的歡舞中閃耀, 

    發出魔法的明亮,如一個奇蹟, 

    黃金的聖龕裡 

    靜息著聖文策爾的骸骨。

    空洞的穹頂直至頂點 

    全然充滿了光亮;

    金輝沾沾自喜地看著 

    自己黃色的光玉髓。

    八

    觀景臺上騁目

    那裡我看見教堂鐘樓 ,穹隆恍若橡子,

    卻又尖細如瘦削的梨樹; 

    那裡橫亙著城,城的千個建築立面上, 

    依偎著黃昏,正悄悄撒嬌。

    城遼闊地伸展著黑色的軀身。軀身之後, 

    看吶,聖母堂的雙塔閃耀。 

    那不正是她在用兩個觸鬚的尖端 

    吸吮著天空的紫色墨水?

    (圖源網絡,誠謝)

    裡爾克選刊作品:

    裡爾克|誰此刻孤獨, 誰就將長久孤獨——裡爾克詩選

【作者簡介】賴納·馬利亞·裡爾克(1875~1926)奧地利作家,20世紀德語世界最偉大的詩人,歐洲現代最偉大的三位詩人之一。德語文學史上唯一堪與荷爾德林比肩的詩哲。裡爾克曾說:我的詩集就是我的坦白、我一生的故事。我的一生就是一場漫長的康復……孤獨一如我歷來的生活,甚至更甚。

       其墓志銘為:

       玫瑰, 純粹的矛盾, 樂為無人的睡夢, 在眾多眼瞼下。

      裡爾克正是在採摘玫瑰的時候刺破手指,得了敗血症後不治身亡。詩人不斷地旅行,不斷地道別,漂泊成為他的宿命……

【譯者簡介】陳寧看上去像個搖滾青年,長頭髮,玩樂器。他的網名叫Dasha,是「裡爾克中文網」的創建者,生前一直活躍在豆瓣和許多論壇上面。至2012年,翻譯了裡爾克2000餘首德文詩。

       「一開始,Dasha不太想出版,他只是作為一個愛好,不停地翻譯和研究。我不知道他到底翻譯了多少,我只知道肯定很多。」在裡爾克詩歌法語翻譯家何家煒看來,陳寧仿佛有著一身魏晉風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王家新教授將他稱為「聖徒性質的譯者」,把生命完全奉獻給了作品,「做出了巨大的個體犧牲」。

        2012年冬天,陳寧在掃描荷爾德林詩集時突然倒地,心肌梗塞,溘然長逝,年僅42歲。

《博雅詩刊》是詩人的田園,詩歌的星空。

我們以紀伯倫的詩句與大家共勉:

我深愛著這個世界,

世界也如此深愛著我。

因為我所有的微笑都掛在她的唇上,

而她所有的淚水都積於我的眼中。

《博雅詩刊》每周日出版。

誠摯歡迎熱愛詩歌創作的朋友不吝賜稿。

投稿郵箱:zgxzbysy@163.com

喜歡就長按二維碼,我們等你來!

相關焦點

  • 裡爾克:一位悄然無聲的人
    裡因為裡爾克在中國詩歌界傳播較廣、影響較大,因此非議和揶揄也最多,對他的批評幾乎和他的讚美一樣多如牛毛。只有閱讀詩人所有的文字——詩歌、散文、書信,甚至未完成的草稿,才是了解詩人的最佳途徑,才有可能看得更為清晰。「我的詩集就是我的坦白,我一生的故事。」(裡
  • 外國詩歌|裡爾克詩歌《玫瑰集》欣賞
    此外,裡爾克還有日記體長篇小說《馬爾特手記》。1875年,裡爾克生於一個鐵路職員家庭。高中畢業後,在布拉格大學等校學習哲學、文學史和藝術史,此後曾在慕尼黑和柏林從事寫作。在文壇嶄露頭角後,裡爾克在國內、國外不停地遊歷。1915年一戰期間被徵入伍,服役於維也納戰事檔案館。1919年遷居瑞士,直到逝世。
  • 裡爾克隨筆、書信及一首詩
    裡爾克優美而具哲思的筆觸令人心動,馮至的譯筆也著實讓人驚嘆!文字之美與思想之美兼具。當然在這些書信中,我並不著意去領悟高深的道理,而是學習表達的優美,以及裡爾克對待萬物的謙卑和神聖。「因為最深的虔心像是一種雨:它從地上升發,又總是落在地上,而是田地的福祉。」 我們當「居於幽暗而努力,工作且等待。」
  • 帕斯捷爾納克:茨維塔耶娃住在法國,她也知道裡爾克,熱愛裡爾克
    我們的革命亦是如此,它是一個與生俱來的矛盾:時間之流的斷裂,往往貌似一處靜止不動但動人心魄的名勝。我們的命運也是如此,是靜止的、短促的、受制於神秘而又莊嚴的歷史特殊性的甚至在其最微小、最可笑的表現中也是悲劇性的。然而,我這是在說些什麼啊?
  • 莎樂美,徵服了尼採、裡爾克的女人
    於是,尼採在接到馬爾維達夫人信的同時,也接到了保爾·裡的信。保爾·裡如此向朋友描述莎樂美:「她充滿了活力,天資極為聰明,她具有最典型的姑娘氣質,而且還有點孩子氣。」    從第一眼起,尼採就喜歡上了莎樂美,他後來回憶道:「莎樂美是我所認識到的極其聰明的人。」
  • 漢娜·阿倫特:裡爾克的《杜伊諾哀歌》
    《杜伊諾哀歌》和《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這兩部晚期代表作,是裡爾克一生的經驗和思辨的結晶,詩人對「此在」作出了獨特而深刻的闡釋,同時帶給人一種悲劇美感。君特·施特恩 著王立秋 試譯Wer, wenn ich schriee, hörte mich denn aus der Engel Ordnungen?[誰,若我哭喊,會在天使的次序把我聆聽?]
  • 裡爾克《音樂》
    我並不想暗示招魂術曾經對裡爾克的詩歌產生過多麼重要的影響。兩者之間的關係與其說屬於批評的思辨範疇,不如說屬於神秘主義的直觀領域。但是我認為裡爾克在招魂術的體驗中所親歷過的儀式感,非常明顯地在他的詩歌中留下了痕跡。在獻給女畫家保拉•貝克爾的《安魂曲》這首詩中,對魂靈的確信和感知是該詩的傾訴語調的基礎。這種傾訴語調帶有突出的冥想的自我封閉的特徵,同時又具有震撼心靈的力量。
  • 外國詩享|裡爾克《僅剩軀幹的古阿波羅像》
    1899年起,裡爾克開始了漂泊不定的僑居生活,這促使他思考生與死,流逝與永恆,人類的存在與命運等重大問題。成熟期的代表作有《祈禱書》(1905)、《新詩集》(1907)、《新詩續集》(1908)等。1915年一戰期間被徵入伍,服役於維也納戰事檔案館。1919年遷居瑞士,直到逝世。晚期創作主要有《杜伊諾哀歌》(1922)等。此外,裡爾克還著有日記體長篇小說《馬爾特手記》。
  • 講座|大詩人裡爾克與心理學、女性主義有何關聯
    2006年夏超第一次買到《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當時他正在讀高三,寫詩已經有幾年了,是一名馬上面臨高考的理科生,還在猶豫今後是否要走文學的道路,就在這時,裡爾克出現在了他的生命之中。「這本書陪伴了我三年,到最後都翻爛了,感覺這本書就是為我而寫的。」夏超說。裡爾克1875年出生,寫這些信的時候是30歲左右,而收信的青年詩人不到20歲。
  • 秀陶:誰譯的裡爾克最好?秀陶譯的!因為至少能叫人看得懂
    秀陶:誰譯的裡爾克最好?秀陶譯的!蓋英文界研習及翻譯裡爾克之詩人、文人、學者眾多。常常一部作品便有十五六種的譯筆,就隨便拿他的《給奧非烏斯的商籟詩》一書來說吧(這不是我最喜歡的裡氏作品),手頭就有:卡爾H.西格勒(Karl H. Siegler)M. D.赫特·諾頓(M. D. Herter Norton)C. F. 麥金太爾(C. F.
  • 能夠為秋日代言的裡爾克,建議寫寫長信、林蔭遊蕩、擁抱孤獨
    日記中,裡爾克為自己的詩配上了風景速寫與孤獨相戀孤獨是他寫作的必要條件,是他真正的終身伴侶:「我的孤獨那美麗的道路」。所以,為了找到適合他的這款孤獨,他走遍了歐洲,一直在神經質般地挑剔著寫作的環境:不自然不行,臨街不行,太吵不行,訪客太多不行,沒有立式書桌也不行。藝術家,就是這麼難伺候。
  • 汪曾祺、歌德、卡夫卡、裡爾克都有著怎樣的父親?
    他寫他父親,亦是如此文風。細節從記憶之河裡汩汩流出,豐潤了文骨文氣,哪裡還用得著刻意修飾?然而我讀《我的父親》一文,卻感覺到文字下被壓抑的情感熱流,似要時時燃起那恬淡的筆風。寫此文時,汪曾祺72歲,按照他的話說,已是「皤然一老了」,他會寫下「我的父親很喜歡我」這樣的話,還不止一次發出「我想念我的父親」和「我經常做夢夢見他」這樣孩子般的呼喚。
  • 塞尚|裡爾克
    -- 啊,好幾天我愛慕這些小小的芳香物的美妙,被允許在這豐盛中走動卻不快樂我真的感到羞恥。一個人活得這麼糟糕,因為這個人一直在進入沒有完成的現在,無能為力,心煩意亂。回想以往我的一生沒有任何時刻沒有這樣的自責甚至更糟。我相信唯一一次我活著而沒有失落是路得(裡爾克的女兒)出生後的那十天,那時我發現現實無法描述,落到最小的細節,好像它從來如此。
  • 【好信品讀和分享】讀裡爾克《給青年詩人的信》有感 
    該書信集創作於1903年至1908年,是詩人裡爾克在他30歲左右時,寫給一位向他請教的青年詩人的回信,主要內容論及藝術、生活、職業、愛等青年最為關注的重點話題。   《給青年詩人的信》   詩人裡爾克在書中展示了他所認知的精神世界,表達了對世界和自我的看法,並深入挖掘恐懼、孤獨和愛在他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 情動時寫詩,肅穆時著文,裡爾克一生都在試圖點燃藝術火焰
    難怪,就像卡夫卡與他父親的關係那樣,裡爾克也感覺到每次與母親見面「就覺得自己從小就被她驅趕,我內心深深地恐懼」。(1904.4.15致莎樂美信)以致造成他「遺傳下來的脆弱和不成熟」。(1904.4.12致莎樂美信)當他第一次讀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記》時更感慨地聲稱:「我感到自己從十歲起就飽嘗了巴格諾的所有恐怖和絕望。」
  • 裡爾克一而再地在純粹而徹底的意義上,稱得起詩人這個名詞
    但是,我們停留在塵寰中的人,我們只有悶聲悲嘆的份兒,為詩人、為他而悲嘆,他永遠像神一樣,難得出現在塵世之間,我們卻有一次能以粗俗的感官和強烈震撼的炙熱心靈凝望他:我們從他的外表親眼見到了這位稀世之才。裡爾克(左一)、莎樂美(右一)短短幾年從如此靦腆的起步進而成為一種傳遍環球的渴慕——這個雄偉的成長過程,這種自我擴張和這種崇高的變形,我們、我們這一代正是帶著敬畏的驚訝共同經歷過的。
  • 裡爾克給年輕人的十個建議
    裡爾克在巴黎的寓所中。殺死中年的,並不是氣勢洶洶的90後,而是不肯老實尊嚴地做個中年人的自己。
  • 海德格爾:裡爾克是一位貧困時代的詩人嗎?丨純粹閱讀
    它已經變得如此貧困,以至於它不再能覺察到上帝之缺席本身了。由於上帝之缺席,世界便失去了它賴以建立的基礎。「深淵」(Abgrund)一詞原本意指地基和基礎。是某順勢下降而落下其中的最深的基地。但在下文中, 我們將把這個「Ab-」看作基礎的完全缺失。基礎乃是某種植根和站立的地基。喪失了基礎的世界時代懸於深淵中。
  • 裡爾克《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此外,裡爾克還有日記體長篇小說《馬爾特手記》。1875年,裡爾克生於一個鐵路職員家庭。高中畢業後,在布拉格大學等校學習哲學、文學史和藝術史,此後曾在慕尼黑和柏林從事寫作。在文壇嶄露頭角後,裡爾克在國內、國外不停地遊歷。1915年一戰期間被徵入伍,服役於維也納戰事檔案館。1919年遷居瑞士,直到逝世。
  • 適合中學生讀的英語詩歌:墜落的星星/裡爾克(英詩及中譯)
    墜落的星星裡爾克你還記得墜落的星星嗎像疾馳的馬匹競相跑過天空突然間,越過我們祝願的欄杆——你記得嗎?我們的確許過很多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