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的育學園
常見的疾病問題這裡都有答案,點上方藍字關注。
當媽前,誰還不是善良的小仙女,在大街上看到吼娃的媽,恨不得把白眼翻上天:咋啥人都能當媽?!
當媽後,才發現娃可不是一天24小時全天候的小可愛。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ta帶給你的是驚喜還是驚嚇!
比如:
前一秒剛說完光腳不能踩地板,下一秒就看到ta甩掉鞋滿屋子亂跑;
一進浴室就大叫,一會兒說沒帶鴨子一會兒說要尿尿;
說好了只看10分鐘電視,一關掉就大哭大叫;
花了大半天把滿屋子亂扔的玩具整理好,一轉眼家又變成了垃圾場;
.
嗯,我不生氣,反正每月也就30多次吧,想把娃重新塞回肚子裡。
所以,當看到後臺有麻麻問:「我家娃太皮了!吼沒用,打還樂,該怎么正確批評呢?」小編膨脹了——和娃鬥智鬥勇多年,身經百戰如我,總結了一套「小·接地氣·有乾貨·不吼不叫·編的批娃與自我批評大典」,希望能幫到在崩潰邊緣瘋狂試探的孩子爸、孩子媽。
時機選不對,努力全白費。
批評娃,咱也得講個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事半功倍。
這7種情況,不建議馬上批評。
❌ 孩子情緒不好時不批評
和娃對峙,永遠別相信「情緒像彈簧,你弱它就強」。
娃大哭大鬧時,根本聽不進道理,最怕她哭你吼,倆人針尖對麥芒,最後的結果常常是兩敗俱傷。
❌家長情緒不好時不批評
負面情緒需要找到發洩的出口,但出口最不該是孩子。
黑龍江一位爸爸在女兒刷牙時,突然沒來由地扇了孩子倆巴掌,女兒瞬間嚇哭。
起因是當晚老師給他發語音:『你家娃上課老搞小動作。你養了十年了,管不了孩子,這孩子在我這待仨月,我也管不了』。
他越想越氣:『這是在說我當爸的沒管過娃?』,憤怒之下伸手就給了娃倆耳光還直接拍視頻發群裡,向老師證明管了孩子。
新聞中的老師我們不作評價,但家長這突如其來的耳光恐怕會成為孩子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
一時的情緒失控,可能輻射孩子的一生。
❌公開場合不批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小朋友的尊嚴又敏感又脆弱,保護娃的自尊心就是保護ta的潛在力量。
毀掉孩子的自尊只要一瞬間,可重建ta們的自尊,也許需要一輩子。
❌孩子剛起床或睡覺前不批評
愉快的早上是美好一天的開始。而給每天一個完美的收尾對小朋友而言也很重要。尤其臨睡前發生的事情和信息,更容易進入人的潛意識。睡前批評孩子,孩子睡著後容易驚醒,或者在夢中哭泣,不能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從而影響生長發育。
❌出門前不批評
無論帶娃出門、自己出門還是娃出門前都儘量不批評,帶著怒氣出門,一容易讓(出行的)快樂打折,二可能因為吵架失神引發危險。
❌吃飯時不批評
不是嚇唬你,吃飯吃成批鬥會,嚴重可能導致娃得厭食症。
親子時光,放下屠刀,我們還是相親相愛一家人。
❌娃生病時不批評
生病時是娃最脆弱的時候,儘量不批評,甚至還可以在適當範圍內給點小特權,允許娃作一作。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時候批評最合適呢?
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就像六月的暴風雨,說來就來。但只要你穩得住, 說去也快。
吼是最沒有用的,不過是在教會孩子「我聲大我有理」。
試試放低音量,用溫柔但堅定的語氣,反而更易引起孩子注意。
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表面的傷痕是可以看得見的,而內心的傷害是無形的。
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謝勇導演曾對少管所的6名犯罪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ta們無一例外,小時候都遭受了父母的語言暴力攻擊:
「你不丟人我還嫌丟人的,你看看人家孩子做的,你看看你怎麼做的!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匕首,扎傷的不止是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也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和最親的人有分歧,你喜歡對方是當面溝通(哪怕吵一吵)還是……直接冷戰?
反正後者,小編受不了。
同樣,孩子哭鬧時,不建議家長冷處理,比如裝作視而不見、抱起雙臂走、故意不和孩子講話等等。
安全感是一個人全部心理健康的基礎。冷處理恰恰利用孩子對失去父母之愛的恐懼,這會極大地損害孩子的安全感。
好媽媽不就是,在髒亂差中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即便娃做錯了,也不要直接否定。
先認可孩子的想法,比如:孩子在自己臉上、身上畫了很多水彩,家長可以用「哇,你會畫小獅子了是嗎?真厲害!不過如果你能畫在本子上,媽媽會覺得更棒!」代替「不許你這麼做,真是髒孩子!」
試著了解孩子的想法,比如:
用「你把小草莓藏在口袋裡,是想留給媽媽吃,但沒想到把它擠爛了對嗎?」代替「為什麼把草莓放在口袋,弄的髒死了!」
做媽媽的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種一顆童心給自己。
心理學家Losada曾研究指出:教育孩子,表揚和批評的最佳平衡比例為3:1,即用3條表揚混搭1條批評,對於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是最有效的。
比如:「寶寶今天用了3種顏色畫天空,觀察得真仔細!
嗯,我看看,畫的跟真的天空一模一樣!
哇,寶寶這次居然一點都沒畫到衣服上,真是愛乾淨的小姑娘!
寶寶你很棒,但媽媽想提個小建議,如果你畫完能把筆放到筆筒而不是扔的到處都是,那麼下次想用的時候,就不會找不到了。」
「打一巴掌給仨棗」,老祖宗誠不我欺。
再生氣,也要先釋放一波彩虹屁。
熊孩子高空潑墨水,樓下住戶全遭殃。
父母沒打沒罵,一家人卻全被諒解,還獲百萬網友點讚。為啥?
事情發生後,家長第一時間帶娃一層樓一層樓給住戶道歉,承諾清洗汙損衣物或照價賠償。不止如此,寶爸親自出馬,一層一層清理了樓棟外層玻璃和牆面,爸爸在上面擦,孩子在大太陽裡站著看。
著眼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宣洩情緒。情緒失控傷感情,言傳身教用一生。
既然脾氣就像手裡抓不住的沙,沒啥用,不如揚了它。
最後想說,誰都難免吼孩子,偶爾控制不住情緒也別太自責。
那句話咋說來著,別怪媽媽脾氣差,她只是太累了(此處@所有爸爸們)。
畢竟咱都是有七情六慾的凡人,想一直和風細雨沉靜如水,太難難難難難了。
你們呢,面對隨時隨地試探麻麻底線的小怪獸,都試過什麼好方法?歡迎評論區分享你和娃鬥智鬥勇的經驗~
授權聲明: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合作郵箱:marketing@drcuiyut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