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Chem.|江西師範大學塗宗財教授:微生物轉穀氨醯胺酶修飾的魚明膠-γ-聚穀氨酸的流變行為、膠凝性質和結構

2021-03-04 肉類研究

魚明膠作為哺乳動物明膠的潛在替代品,已被廣泛研究。然而,由於其較低的膠凝特性,魚明膠常需要不同的改性方法來改變其物理和化學特性。

江西師範大學國家淡水魚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江西師範大學江西省淡水魚高值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Hu Zizi等將γ-聚穀氨酸(γ-polyglutamic acid,γ-PGA)和微生物轉穀氨醯胺酶(microbial transglutaminase,MTGase)結合修飾魚明膠,以改善其膠凝特性。用0.04 g/100 mL的γ-PGA和不同質量濃度(0.02~0.08 g/100 mL)MTGase修飾魚明膠,研究複合修飾對魚明膠膠凝性質和結構的影響。

結果表明:魚明膠和γ-PGA之間通過非共價鍵相互作用;γ-PGA和MTGase的複合修飾可以改善魚明膠的功能特性;魚明膠的凝膠強度隨著MTGase質量濃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大,特別是在質量濃度達到0.04 g/100 mL之後。MTGase和γ-PGA複雜修飾後,魚明膠的凝膠強度高於豬皮明膠,同時膠凝溫度、熔融溫度和黏度也得到提高。當MTGase添加量為0.08 g/100 mL時,魚明膠的膠凝特性最佳。此外,FT-IR分析結果和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表明,MTGase和γ-PGA的複合修飾阻礙了魚明膠凝膠過程中三螺旋結構的形成,這降低了凝膠速率,但是顯著提高了其黏度。此外,該研究還提出了一種示意性模型用於說明MTGase和γ-PGA對魚明膠的複合修飾。

總之,MTGase和γ-PGA的複合修飾可以改善魚明膠的膠凝特性,在某些指標上甚至高於哺乳動物明膠,並且由於添加量低,在應用中也具有更好的經濟效益。

文章《Microbial transglutaminase (MTGase) modified fish gelatin-γ-polyglutamicacid (γ-PGA): rheological behavior, gelling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發表於Food Chemistry 2021年1月19日江西師範大學國家淡水魚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江西師範大學江西省淡水魚高值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昌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塗宗財教授為本文通信作者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1.129093

 塗宗財,男,1965年2月出生,江西靖安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教授,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營養與衛生專業博士生導師,江西師範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食品及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20多篇(SCI、EI收錄17 篇),出版學術專業書籍6 部,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 項;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五」攻關等國家級項目15 項和省部級項目12 項;在研「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火炬計劃等國家級項目11 項和省部級項目6 項。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 項,江西省技術發明獎1 項,江西省優秀新產品獎1 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贛鄱英才555工程」首批人選,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與技術帶頭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在突破江西省高等教育「新三無」(無國家重點學科、無國家重點實驗室、無國家大學科技園)工作中做出了較大貢獻。為南昌大學科技園成功爭取了九塊國牌(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服務機構、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大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生產力學院),成為國內唯一擁有九塊國牌的國家大學科技園,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實施國家科技計劃(火炬計劃)先進個人」,並先後獲得「江西省科技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江西省科技創業領軍人物」、 「江西省優秀科技副縣長」、「南昌大學十佳優秀中青年教師」、「南昌高新開發區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現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評審專家、中國高新技術協會創業中心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江西省生產力促進中心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江西省人傑地靈文化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理事、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理事和中國畜產品加工研究會理事。

相關焦點

  • 聚穀氨酸
    聚穀氨酸定義聚穀氨酸(γ-PGA),它是一種水溶性,生物降解,不含毒性,使用微生物發酵法製得的生物高分子
  • 帶你了解聚穀氨酸!
    γ-聚穀氨酸別稱納豆膠,是以左、右旋光性的穀氨酸為單元體,以γ-位上的醯胺鍵聚合而成同質多肽(Homo-polypeptide),聚合度約在1000-15000之間的對人體和環境無毒的物質。用於化妝品行業的優勢 · 聚穀氨酸是無毒,可生物降解和退化,對皮膚有營養成分的高端產品。· 完全適用於所有的皮膚狀況,並提供優於HA(透明質酸)和膠原的持久的保溼效果· 只需要很低的濃度,因此成本降低。·- PGA衍生物具有良好的強度,透明度和彈性。γ-聚穀氨酸可用於護膚產品、洗髮水、髮乳、剃鬚霜和口紅中。
  • 認識聚穀氨酸
    印芙泉水肌修護面膜作為公司首款產品,它富含聚穀氨酸,與透明質酸鈉等多種成分巧妙結合,為肌膚密集提供水分,呈現青春活力;超薄膜布如蟬翼般緊緊包裹每一寸肌膚
  • 明膠的性質
    明膠是一種肽分子聚合物質,是由膠原部分水解而得到的一類蛋白質,與膠原具有同源性,但兩者由於製備工藝的差異,造成它們在結構和性能上存在較大差異。
  • 南京工業大學徐虹教授、李莎教授和王瑞副教授研發出可穿戴聚胺基酸水凝膠防曬劑
    防曬劑在流汗和遊泳等觸水情況下喪失防曬性能怎麼辦?……這些讓廣大愛美人士擔心的問題,已被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食品與輕工學院徐虹教授、李莎教授和王瑞副教授等人解決。日前,該研究成果刊發於國際材料領域知名刊物、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此外,腸道微生物組具有驚人的遺傳多樣性,從人類腸道微生物種群中測序出超過2200萬個基因,並且擁有龐大的獨特酶庫,能夠產生和修飾多種化學結構基團。 我們基於這些基礎發現來描述和概念化化學信息的解碼,這些化學信息如何介導腸道-腦軸的觀察效應,從而為理解和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提供希望。
  • SCI導讀|明膠對冷藏金鯧魚片的保鮮效果及機理
    水被魚表面的明膠形成的緻密膜所阻擋,延長了魚片的保鮮時間。但6天後,對照組與明膠組無明顯差異。在此期間,大量微生物在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魚片中生長,這加速了魚肌肉的分解和肌球蛋白的變性。結果表明明膠的水合能力降低。因此,明膠塗層有效降低了魚片的汁液流失率。   由於明膠具有耐氧性和成膜性好的特點,食用明膠塗層的保鮮效果源於防止氧氣透過,保護魚片不被氧化。
  • Cell突破:解釋細胞基本組件γ-微管蛋白環複合物的精密結構!
    2020年5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人體的每個細胞都包含一個紐約地鐵系統的微縮模型--一個複雜的軌道網絡,稱為微管,貨物沿著它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這個系統的完整性對生命至關重要:微管組裝不正確會導致多種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和癌症;以及在發育早期可能導致流產的問題。
  • 防水抗紫外自修復 南工教授研發出「可穿戴」防曬劑
    南京工業大學的教授們發明了一種可穿戴的防曬劑,既能實現高效抗紫外功能,又能保證產品生物安全性。日前,該研究成果刊發於國際材料領域知名刊物、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 論文第一作者、南工王瑞副教授介紹,如何使水凝膠有效封裝抗紫外因子,且使其在人體皮膚表面出汗及動態生理環境變化下保證材料結構和功能的穩定性,是研究的關鍵,「我們課題組採用自主研發且已實現產業化的γ-聚穀氨酸為原料,研發出的新型水凝膠防曬劑有效解決了這兩個瓶頸問題。」「這個新型防曬凝膠材料類似自體皮膚一樣,可穿戴在皮膚表面。」
  • 《AFM》綜述:為水凝膠的應用量身定製膠凝機理
    它們具有化學和結構上的多功能性,使其可以在包括組織工程,藥物遞送和細胞培養廣泛使用。水凝膠的形成是溶膠-凝膠轉變過程,並且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的觸發因素來引發,這些觸發因素可以精確控制水凝膠化動力學和水凝膠結構。所選的水凝膠引發劑和化學性質可能對目標應用的成功實現產生深遠影響。
  • 馬鈴薯皮中水溶性多糖的結構、功能和抗氧化性質
    一些植物提取物除了具有乳化和穩定活性外,還具有抗氧化和抗菌活性。高聚合度的多糖是一種不均勻的碳水化合物,無甜味。它們有不同的結構和組成,這影響了它們的功能特性。它們由單糖之間的糖苷鍵或構型a或b組成。長期以來,它們被用於改善乳劑的質地、保水性和穩定性,且由於益生元效應以及膳食纖維和模擬脂肪的存在而被納入健康食品。
  • 工業微生物菌種的選育、保藏和培養
    DNA損傷的修復 DNA損傷的修復和基因突變有著密切的關係。已發現微生物有五種修復DNA損傷方式,它們是:光復活作用、切補修復、重組修復、SOS修復系統、DNA多聚酶的校正作用。
  • 微生物所合作建立新的穀氨酸棒桿菌基因組規模代謝網絡模型
    基因組規模代謝網絡模型(Genome-scale metabolic model,GEM),包含細胞內部發生的全部已知的生化反應,從細胞整體水平研究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分析代謝網絡的結構和功能,從全局規模上深刻認識和理解細胞內的調控機制,並能夠指導高效、定向調控微生物代謝網絡,實現特定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