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身高永遠是家長最擔心的問題之一。
如今,國人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依然本著「苦什麼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希望將能力範圍內最好的都給他們。
所以從備孕開始,孕媽需要吃各種各樣的補品,孩子出生後,寶媽還要保證母乳的充足,孩子斷奶後,還要保證每天的營養均衡,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執行起來又痛苦又艱難。
而家長做的這些努力,無一不是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好身體,健健康康,身強體壯。
於是,在這種養育方式下,我們能見到1米6的小學生,1米8的初中生,甚至身高近2米的高中生。
小麗和老公的身高都沒有超過170,婚後兩人一直非常擔心孩子將來的身高問題,畢竟基因條件不好,怕影響孩子將來的身高。
所以,從備孕開始,小麗和老公就一直吃各種補品,兒子出生後,幾乎每天都要喝乳製品。母乳充足的時候喝母乳,母乳不夠就喝奶粉,慢慢長大後,小麗開始給孩子準備純牛奶。
因為小麗老公很喜歡體育運動,會經常帶孩子去戶外做運動,跑步跳高籃球樣樣精通,最後孩子成功被爸爸種草,一樣愛上了體育運動。
多年後,雖然孩子的身高沒有特別高,但已經超過了爸爸媽媽,高中的時候1米75,已經超過了同年齡男生身高的平均值,小兩口非常滿意,這麼多年的努力算是沒有白費。
在很多家長印象中,孩子的身高是由爸爸媽媽的身高基因共同決定的,如果父母身高沒有優勢,孩子也很難長高。
但如今來說,這個問題已經不存在,儘管孩子的身高決定因素,父母基因佔了70%,但剩餘30%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實現的。
於是現如今我們經常能看到長得非常高的小朋友,可能只有幾歲,但身高已經超過了1米2。
2019年,我國首都兒科研究所發布了0到18歲兒童關於身高和體重的標準表,有專家建議:如果孩子的身高生長曲線是按正常速度生長的,家長們不必著急,也不要盲目進補。
在兒童身高發育期,家長盲目進補,孩子吃錯東西,很容易適得其反,也容易在某個瞬間點停止發育,這個問題家長應該重視。
孩子吃錯「東西」很難再長高,家長切忌盲目進補
吃肉一定最好?
不一定。有些家長可能認為,肉食含有大量蛋白質和鈣元素,而這些營養物質都能幫孩子快速長高,多吃對身體好處很多。
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身體還處於生長發育期,消化系統比較脆弱,吃多了很容易不消化,尤其是比較油膩的肉類。
而且如果餐餐都要大魚大肉,不僅會出現肥胖的問題,還容易造成蛋白質攝入過量,這會影響鈣元素吸收,甚至導致鈣元素流失。
食物越精細越好?
現如今,國人生活質量已經有所提高,大部分人的主食已經變成了大米和白面,偶爾才會吃一些粗糧,但小孩子肯定是不喜歡吃的。
但是,大米和白面都屬於精良,不適合長期作為主食食用,尤其對於身體處於發育期的小朋友。
而粗糧穀物是維生素D含量比較充足的食物,多吃能促進孩子鈣元素的吸收,所以家長要讓孩子粗細結合,避免影響鈣元素的正常吸收。
除了每天都要吃的食物之外,適當的運動對孩子長高也有很多幫助。
有研究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孩子,比很少參加體育運動的孩子,身高普遍高出4到8釐米。
不過,讓孩子做運動,從來都不是盲目的,有專家建議,孩子4歲前都不要參與強度過大的運動項目,就算是長時間發力也不行。
兒童參與運動時的注意事項,家長別忽視
要選擇合適的時間
做運動不是什麼時間都可以,尤其身體正在發育的小朋友,比如戶外運動,孩子們最好避開早上9點到下午15點這段時間,溫度過高很容易發生意外,最合適的時間一般在晚飯後。
適當補充水分
運動後身體會大量出汗,給孩子適當補水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夏天非常炎熱的時候,還可以適當補充鹽水,增加體內電解質,調節體內代謝速度,從而提高體內鈣元素的吸收。
運動前後都需要做準備
孩子運動前需要做前期準備,比如壓腿、抻筋,要避免運動時發生抽筋等狀況。而運動後放鬆,能讓心臟慢慢回到正常狀態,避免出現大腦缺氧、頭暈嘔吐等問題。
羊駝媽媽小tip:
希望孩子的身高儘快達標,只是吃和單純運動是沒有效果的,要合理搭配,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強行進補的後果可能是提前結束髮育,這個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