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補充維生素D3並不能降低抑鬱症或臨床相關抑鬱症狀的風險

2020-12-21 科學網

長期補充維生素D3並不能降低抑鬱症或臨床相關抑鬱症狀的風險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5 23:20:15

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JoAnn E. Manson聯合麻薩諸塞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Olivia I. Okereke團隊,研究了長期補充維生素D3與安慰劑相比對抑鬱或臨床相關抑鬱症狀風險以及情緒評分變化的影響。2020年8月4日,《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了該成果。

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較低與之後生活中抑鬱風險較高有關,但長期、大劑量的大規模試驗很少。

為了評估補充維生素D3對晚年抑鬱症風險和情緒評分的影響,研究組在美國一項針對25871名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預防的隨機臨床試驗中進行了一項輔助試驗,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招募了18353名50歲及以上的參與者,其中16657名有發生抑鬱症的風險,1696名有抑鬱症復發的風險(既往有抑鬱史,但過去兩年內無治療)。將其隨機分組,其中9181名每日口服維生素D3,9172名服用相匹配的安慰劑。

18353名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7.5歲,女性佔49.2%,中位治療5.3年後,有90.5%的參與者完成了試驗。維生素D3組中有609例發生抑鬱症或臨床相關抑鬱症狀事件,發生率為每1000人年12.9例,安慰劑中有625例,發生率為每1000人年13.3例,兩組間抑鬱症發生率或復發率均無顯著差異。兩組間情緒評分隨時間的變化無明顯差異;8項患者健康問卷抑鬱量表(PHQ-8)得分均未改善。

總之,對於在基線檢查時沒有臨床相關抑鬱症狀的50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維生素D3治療與安慰劑相比,在中位5.3年的隨訪中,抑鬱症或臨床相關抑鬱症狀的發生率和復發率,以及情緒評分的變化,均未顯著改善。

附:英文原文

Title: Effect of Long-term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 vs Placebo on Risk of Depression or Clinically Relevant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n Change in Mood Score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uthor: Olivia I. Okereke, Charles F. Reynolds, David Mischoulon, Grace Chang, Chirag M. Vyas, Nancy R. Cook, Alison Weinberg, Vadim Bubes, Trisha Copeland, Georgina Friedenberg, I-Min Lee, Julie E. Buring, JoAnn E. Manson

Issue&Volume: 2020/08/04

Abstract: Importance  Low levels of 25-hydroxyvitamin D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isk for depression later in life, but there have been few long-term, high-dose large-scale trials.

Objective  To test the effects of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 on late-life depression risk and mood scores.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There were 18353 men and women aged 50 years or older in the VITAL-DEP (Vitamin D and Omega-3 Trial-Depression Endpoint Prevention) ancillary study to VITAL,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prevention among 25871 adults in the US. There were 16657 at risk for incident depression (ie, no depression history) and 1696 at risk for recurrent depression (ie, depression history but no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within the past 2 years). Randomization occurred from November 2011 through March 2014; randomized treatment ended on December 31, 2017, and this was the final date of follow-up.

Intervention  Randomized assignment in a 2×2 factorial design to vitamin D3 (2000 IU/d of cholecalciferol) and fish oil or placebo; 9181 were randomized to vitamin D3 and 9172 were randomized to matching placebo.

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  The primary outcomes were the risk of depression or clinically relevant depressive symptoms (total of incident and recurrent cases) and the mean difference in mood scores (8-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scale [PHQ-8]; score range, 0 points [least symptoms] to 24 points [most symptoms]; the 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 for change in scores was 0.5 points).

Results  Among the 18353 randomized participants (mean age, 67.5 [SD, 7.1] years; 49.2% women), the median treatment duration was 5.3 years and 90.5% completed the trial (93.5% among those alive at the end of the trial). Risk of depression or clinically relevant depressive symptom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vitamin D3 group (609 depression or clinically relevant depressive symptom events; 12.9/1000 person-years) and the placebo group (625 depression or clinically relevant depressive symptom events; 13.3/1000 person-years) (hazard ratio, 0.97 [95% CI, 0.87 to 1.09]; P=.6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in depression incidence or recurrenc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reatment groups for change in mood scores over time; mean change in PHQ-8 scor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 (mean difference for change in mood scores, 0.01 points [95% CI, 0.04 to 0.05 points]).

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  Among adults aged 50 years or older without clinically relevant depressive symptoms at baseline, treatment with vitamin D3 compared with placebo did not result i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and recurrence of depression or clinically relevant depressive symptoms or for change in mood scores over a median follow-up of 5.3 years. These findings do not support the use of vitamin D3 in adults to prevent depression.

DOI: 10.1001/jama.2020.10224

Source: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768978

相關焦點

  • JAMA新研究表明:長期補充維生素D不能預防成年人抑鬱症
    長期補充維生素D3能預防普通成年人的抑鬱症嗎?日前,一項新研究否定了這一說法。一向有說法認為,25-羥維生素D水平低與晚年抑鬱風險高相關,但很少有長期、高劑量的大規模試驗。該研究意在測試維生素D3補充劑對晚年抑鬱風險和情緒得分的影響。
  • 補充維生素D3能顯著降低BMI正常的晚期腫瘤患者發生轉移和死亡的風險
    近日,JAMA Oncology發表了一項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以及流行病學教研室等聯合開展的關於「維生素D3和晚期惡性腫瘤患者預後」之間關係的大型隊列研究。結果發現,BMI正常的晚期腫瘤患者,服用維生素D3可顯著降低轉移和死亡風險。
  • 焦慮、抑鬱有哪些臨床表現?
    發作後患者仍極度恐懼,擔心自身病情,往往輾轉於各大醫院各個科室,做各種各樣的檢査,但不能確診,既耽誤了治療,也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大多數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當患者出現以上症狀時,應引起高度重視,儘快就醫,家屬應給與更多的陪伴和關心。 2、抑鬱有哪些臨床表現?
  • 母親孕期抑鬱會增加子女患抑鬱症風險
    研究人員對產期母親抑鬱症與其後代患抑鬱症的長期風險間的關係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母親在產期患有抑鬱症,會導致後代在青春期和成年後患抑鬱症的風險均顯著增加
  • JAMA:近2萬人研究結果表明:攝入維生素D似乎並不能降低成年人患...
    2020年8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AMA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總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同類研究後發現,維生素D的補充或許並不能預防中老年人群患抑鬱症。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其可能會促使一些人服用維生素。
  • 失眠抑鬱的症狀 失眠不是矯情是病!
    長期失眠對於人 體來說是一種折磨,這會讓人慢慢的出現心理上的變化,有誘發抑鬱症或焦慮症的可能。但並不是說一定會導致,只是有這種可能,可以說長期失眠有可能成為抑鬱症或焦慮症的原因,聽說來益維生素B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治療失眠抑鬱症,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失眠抑鬱的症狀有哪些以及如何預防失眠抑鬱的症狀。
  • 直擊孕媽如何補充維生素D3,YYUX植物提取安心好D3
    在新生命到來的歡喜之餘,孕媽們更多的是需要承受一些「甜蜜的煩惱」,「行動不便、夢多盜汗、腰酸背痛、浮腫、小腿痙攣」等此類症狀在孕期都是十分常見的。而這一系列煩惱的罪魁禍首多是——缺乏維生素D3。調查顯示,中國八成以上孕婦缺乏VD3,日照弱的冬季則更為嚴重,甚至可達九成以上!這也就意味著每十個媽媽裡就有8-9個因缺乏VD3而困擾。
  • 【抑鬱星球】抑鬱症有哪些飲食禁忌和推薦?
    美國的學者曾經對相關的精神障礙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患者在加服魚油膠囊後發生抑鬱症的間隔時間比只服常規藥物的患者明顯延長。吃魚可改善精神障礙,這是因為魚肉中所含的Ω-3脂肪酸能產生相當於抗抑鬱藥的類似作用,使人的心理焦慮、抑鬱減輕。
  • 飲食影響抑鬱症的八種可能的生物學途徑
    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表明健康飲食模式在抑鬱症的預防和症狀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高脂高糖的西式飲食會增加抑鬱症的風險,而地中海式飲食和抗炎飲食與抑鬱症風險降低有關
  • 抑鬱症的表現 抑鬱十大症狀的表現
    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那麼抑鬱症的表現有哪些呢?自我治療抑鬱症的方法有哪些呢?焦慮症和抑鬱症有什麼樣的區別?  抑鬱症的表現  1、抑鬱心境程度不同,可從輕度心境不佳到憂傷、悲觀、絕望。病人感到心情沉重,生活沒意思,高興不起來,鬱鬱寡歡,度日如年,痛苦難熬,不能自撥。
  • 抑鬱症吃什麼中成藥,7種中成藥緩解抑鬱症狀
    抑鬱症又稱為抑鬱障礙,是一種精神疾病,臨床特徵主要就是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症狀輕的會經常悶悶不樂、對外界事物的興趣減退,重度抑鬱則會悲觀絕望、甚至產生幻覺和自殺衝動,所以抑鬱症不可忽視,要早發現早治療。那麼抑鬱症要怎麼治療,下面介紹抑鬱症吃什麼中成藥可以緩解抑鬱症狀。
  • 神了,臨床發現ω-3多不飽和脂肪酸竟能治癒抑鬱症
    ω-3多不飽和脂肪酸不能在人體自主合成,需要外源性的攝取。其主要來源為深海魚油、魚肉,或者由α-亞麻酸(ALA)轉化而來。儘管人類需要額外補充ω-3多不飽和脂肪酸,一般情況下正常飲食可保證其攝入量,外源性補充過多,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增加2型糖尿病的風險(1)。今天想和大家談的是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在抑鬱症中的作用。ω-3多不飽和脂肪酸是內源性大麻素生物合成的前體。
  • 最新進展:幹細胞治癒抑鬱症的臨床案例!
    目前臨床上一線的抗抑鬱藥主要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代表藥物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蘭和艾司西酞普蘭)、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代表藥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鬱藥(NaSSA,代表藥物米氮平)等。
  • 預防動脈硬化,降低心血管風險,應該補充哪些維生素?真相來了
    在此基礎上,由於動脈粥樣硬化與身體的衰老以及多方面的代謝功能下降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很多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問題的老年朋友,又都存在身體代謝能力下降,身體營養吸收不好,缺乏營養的情況,在這樣的基礎上,如果能夠合理適量的補充身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對於調理改善動脈粥樣硬化,降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相關疾病風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天就來簡單的為大家介紹幾種適量補充
  • 抑鬱症研究簡報|深部腦刺激扣帶回治療難治性抑鬱症的長期療效...
    本研究作者採用了非盲的長期隨訪設計,對參加過SCC DBS療法治療難治性抑鬱症臨床試驗的參與者進行了調查。結果:在2-8年的隨訪期內,治療的反應率和緩解率分別維持在≥50%和≥30%。四分之三的被試在治療期間至少有一半的時間內符合治療反應標準,所有患者中有21%從第一年開始就表現出對治療的持續反應。
  • 抑鬱症是看不見的中年殺手!若有3個症狀,很危險!抑鬱剋星有3個
    有這些症狀,抑鬱症離你不遠了偶爾心情不好,那不叫抑鬱症,已經影響了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持續抑鬱就可能是病態的了,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幹預。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抑鬱症?可以看看你有沒有以下3種主要的抑鬱症狀:一天中大多是的時間都感覺心情壓抑,不管環境是好是壞,幾乎天天有這不良情緒,這種狀況持續2周以上;以前的愛好和喜歡的事再也不能帶來高興,也不會對它感覺興奮;總感覺累、精力差。
  • 這些表現是抑鬱症的軀體症狀!
    據統計,幾乎半數以上的抑鬱症病人會有疼痛性軀體症狀,事實上,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抑鬱症患者通常僅以軀體症狀而在綜合性醫院就診,問題在於疼痛性軀體症狀常常掩蓋了原有疾病,使臨床醫生不易及時做出抑鬱症診斷,從而造成了抑鬱症的低識別率。
  • 【兒童抑鬱康復系列三】兒童怎麼會有抑鬱症?
    上世紀80年代以前,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曾普遍認為抑鬱症是只有成年人才會得的一種疾病。孩子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感到難過和失望,但是他們的情緒情感水平還沒有成熟到發生抑鬱的程度,總能毫髮無損地走出困境。80年代以後的一系列研究終結了這種假設。國際上,抑鬱診斷的年齡標準不斷降低。
  • 別把抑鬱症和抑鬱情緒搞混,3點區分,治療臨床推薦1味藥
    在很多人看來,抑鬱症不過就是「心情不好」「情緒低落」,是短暫的抑鬱情緒而已。事實上,抑鬱症是一種疾病,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如果不及時幹預,病情很可能會持續加重,嚴重時患者會產生悲觀厭世情緒甚至自殺企圖和行為。
  • 沙棘與抑鬱症
    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