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JAMA Oncology發表了一項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以及流行病學教研室等聯合開展的關於「維生素D3和晚期惡性腫瘤患者預後」之間關係的大型隊列研究。結果發現,
BMI正常的晚期腫瘤患者,服用維生素D3可顯著降低轉移和死亡風險。
維生素D和惡性腫瘤
維生素D是脂溶性的類固醇衍生物,以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最為常見。維生素D2由植物中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轉化而成;人體皮下貯存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可轉換為維生素D3,所以說適當曬太陽有好處!
人體內的維生素D也可來源於食物或營養補充劑,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海水魚、肝臟、蛋黃、魚油和菌類等。自身合成和膳食(或營養補充劑)來源的維生素D經血液循環進入肝臟,在肝微粒體25羥化酶的作用下轉化為25-羥基維生素D [25(OH)D]。維生素D的生物學效應主要通過與其受體(vitamin D receptor,VDR)結合而發揮作用。維生素D除了可調節機體鈣磷代謝平衡外,也具有抗腫瘤作用,主要的抗腫瘤機制包括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凋亡以及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等[1]。
關於維生素D與腫瘤的關係,國內外學者開展了大量相關的人群研究,包括維生素D與結直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較常見惡性腫瘤的關係。
1、維生素D與結直腸癌的關係
研究發現,維生素D水平<30nmol/L,維生素D明顯缺乏的志願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會增加31%。當超過充足水平後,結直腸癌風險還有不小的下降,在75-<87.5nmol/L時,風險下降了19%,87.5-<100nmol/L時風險下降了27%[2,3]。
2、維生素D與乳腺癌的關係
在正常和惡性乳腺組織中,維生素D引起不同的生化反應,如抑制細胞增殖和誘導分化。維生素D的攝入減少會使乳腺增殖空間擴大,上皮細胞增殖數量增加,刺激乳腺生長或增生。相關實驗表明,在高脂飲食的雌性SD大鼠中,減少維生素D的攝入會使乳腺生長和致癌劑DMBA誘導乳腺腫瘤的可能性增加[4]。維生素D缺乏現象普遍存在,僅有4.8%的健康女性和0.7%的乳腺癌患者體內的維生素D是充足的。處於維生素D嚴重缺乏狀態的乳腺癌患者高達96.1%。而血漿水平每增加1納克/毫升,乳腺癌的風險就降低16%[5]。
3、維生素D與肺癌的關係
肺癌居於我國惡性腫瘤發病及死亡的首位,2015年發表了一項分析對維生素D攝入、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肺癌的發病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肺癌的發病呈負相關。此外,外周血25(OH)D水平與不同分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預後是否存在關聯進行了研究,結果提示對於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外周血高水25(OH)D及攝入維生素D較多的患者比外周血低水平25(OH)D及攝入維生素D較少的患者的RFS及OS均明顯延長,且這種差異在IB-II期的肺癌患者中尤為明顯[6,7]。
哈佛的研究有何過人之處?
看到這相信你也產生疑惑,既然已經有這麼多研究表明維生素D水平與惡性腫瘤相關,為何哈佛大學醫學院開展的這項隊列研究能脫穎而出?
這主要和該科研團隊的科研設計有關,該科研團隊開展的這項研究為大樣本人群隊列分析,對志願者的性別、年齡、種族和人群分布有嚴格要求。同時,志願者服藥的依從性,密切、高效的隨訪,嚴格的終點判定,參與者健康基線,和隨訪過程中血液採集以及保存等都有嚴格的把關。此外,即使是統計分析,對於樣本量power值的要求也比較嚴苛。
圖1.設計方案
與此同時,該科研團隊還通過BMI分層來,進一步分析不同BMI的惡性腫瘤患者,其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和其臨床預後的關係。接下來我們就一探究竟,看一下該研究的精髓有哪些!
1、所有志願者初始血清中維生素D水平無差異
共25871參與者符合標準納入研究,參與者種族多樣(包括20.2%黑人),性別平衡(49%男性,51%女性),平均年齡67.1±7.1歲,BMI均值為28.1±5.7 kg/m2。總體而言,所有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均沒有維生素D缺乏,且其血清維生素D水平無差異。同時,維生素D組和安慰劑組在高鈣血症、腎結石或胃腸道症狀等方面也無差異(表1)。
表1 基本信息
2、服用維生素D的晚期腫瘤患者,預後相對較好
隨訪期間罹患癌症的參與者,口服維生素D和(或)安慰劑未對患者的治療方案產生影響。在25871名參與者中,有1617人在5.3年(range 3.8-6.1年)左右的幹預期內被診斷為浸潤性癌症。然而,與安慰劑組相比,服用維生素D的晚期癌症患者,其轉移和死亡,顯著降低(表2:12927人中226人服用維生素D3,12944人中274人服用安慰劑;HR,0.83;95%CI,0.69-0.99;P=0.04)。
表2 維生素D與惡性腫瘤的關係
3、維生素D需堅持服用2年
所有參與者的轉移癌以及死亡的累積發病率如圖2所示,維生素D3與安慰劑的曲線在2年後開始出現差異,即使排除前2年的隨訪,結果也相似。
圖2 維生素D與安慰劑在晚期腫瘤患者中轉移和死亡風險的差異
4、如果不控制體重,吃再多維生素D也沒用
對晚期腫瘤患者按照BMI大小進行分層,BMI正常的患者,服用維生素D3能顯著降低轉移和死亡風險,但在超重或肥胖的人群中未見差異。在BMI正常範圍內,隨著BMI數值的升高,維生素D與轉移和死亡風險的關聯作用也逐漸減小。
表3 BMI和維生素D3影響晚期腫瘤患者的臨床預後
總結
總之,這項為期5年的每日補充維生素D的隨機臨床試驗顯示,日常補充維生素D可顯著降低晚期癌症患者轉移和死亡風險,在BMI正常的個體中,風險降低最為顯著。
文/R
責編/陳年老劉
轉載自公眾號代謝網
參考文獻
[1]陳冬芍, 張小田. 維生素D與結直腸癌的發生、預防與幹預[J].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誌, 2018, 7(6):518-522.
[2]Christakoudi S, Kakourou A, Markozannes G, et al. Blood pressure and risk of cancer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Int J Cancer. 2020 May 15;146(10):2680-2693.
[3]于慧會, 魏立璇, 劉運泳,等. 25-羥基維生素D與結直腸癌關係的Meta分析[J]. 腫瘤防治研究, 2015, 04(4):394-394.
[4]唐煒, 陳小松, 沈坤煒. 維生素D與乳腺癌發病風險及預後的關係[J]. 外科理論與實踐, 2012, 17(3):294-294.
[5]Aldekwer S, Desiderio A, Farges MC, et al.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exercise promotes a tolerogenic immune environment without effect on mammary tumour growth in C57BL/6 mice. Eur J Nutr. 2020 Nov 10.
[6]康曉徵, 陳克能. 維生素D對肺癌的抑癌機制[J]. 國際腫瘤學雜誌, 2012, 039(008):594-597.
[7]Kong J, Chen X, Wang J, et al. Genetic Polymorphisms in the Vitamin D Pathway an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Survival. Pathol Oncol Res. 2020 Jul;26(3):1709-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