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1月9日電 題:傳統「漢餅文化」芬芳現代都市
中新社記者 楊傑 陳立宇
「好吃!香甜鹹酥,有家鄉『喜餅』的味道!」在臺北市光復北路新近開張的糕點鋪「皇緹」,聞香而來的臺北市譚姓女士一邊品嘗,一邊伸大拇指稱讚。
溫馨潔淨的店鋪內,一盒盒鳳梨酥、漢餅、水果酥、茶酥等各式糕點,擺放有致,香氣流而不膩。「什麼是『喜餅』?貨架上怎麼沒有?」記者好奇地問。正接待顧客的皇緹美饌執行長楊頤君拿來兩盒漢餅禮盒說,「『漢餅』就是『喜餅』,這裡面裝有6種不同味道的喜餅。」
楊頤君告訴記者,相傳「漢餅」的祖師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當時東吳孫權為聯合蜀漢劉備共御曹操,假意要嫁妹妹給劉備,諸葛亮順水推舟以喜餅下訂,將婚訊傳達四方,讓孫權反悔不得。此後,中國人便有了婚嫁送喜餅的習俗。在臺灣,送「喜餅」(嫁女餅)就是向親朋好友宣布女兒將出嫁的喜訊,其中講究頗多,喜餅?花樣組合千變萬化。
傳統的臺灣喜餅,沒有所謂的西式餅乾,而是做傳統大餅送給親朋好友。這種大餅的特點是大、圓、甜,象徵圓滿、吉祥、甜蜜,一個足有三斤多重,吃的時候用刀子切成小塊,大家慢慢分享。大餅內餡的口味有很多,?如蓮蓉蛋黃、芋泥、綠豆沙餡、烏豆沙等,但由於用料多有肥豬肉,所以吃的時候很油膩。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及都市人對健康養生的訴求,這種大餅雖然內餡實在、味道很好,但受到的青睞已大不如昔。歷史悠久的漢餅文化,由此陷於日漸沉寂的尷尬境地。
一塊圓圓的大餅,是許多臺灣人兒時的共同回憶。「經常有朋友感嘆傳統味道的喜餅不好找,於是我決定試一試,希望讓漢餅延續更多人的幸福記憶」,楊頤君如是說到推廣「漢餅」的初衷。
於是,她開始「揉合一世紀的感動,以傳承臺灣在地文化的美好記憶」的嘗試,揮刀對傳統大餅加以「改良」,將其精緻化、小巧化,在用料上注重當地取材和養生,在口味上注重多元、創新。在其不懈努力下,奶黃Q餅、綠豆椪、香酥蛋黃、滿漢京味、烏沙蛋黃、肉餅酥等全新口味創意而生,以「漢餅文化」的方式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層次分明的餅皮,撲鼻而來的芬芳,改良後的大餅受到顧客稱讚,這讓楊頤君備受鼓舞,對傳承漢餅文化更具信心。她希望漢餅文化在臺灣茁壯成長,人們在漢餅裡吃到濃濃的臺灣味。
楊頤君透露,已擬定計劃,準備兩年內在臺北開店10間,在臺中、高雄各3間,並相機到大陸市場開店。她表示,大陸市場空間很大,近年來「漢風」勁吹,這對「皇緹」到大陸推廣漢餅十分有利,將率先到與臺灣聯繫更緊密、生活習慣相近的廈門開店,爭取把漢餅文化傳播得更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