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樣本返回任務即將在下個十年進行 「普通人」應該知道這些事情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NASA計劃的火星運載火箭在火星表面發射樣本的假想圖。(圖片:NASA / JPL-Caltch)

科學家們表示,火星的第一批原始樣本至少要再過十年才能抵達地球,但現在是時候開始為這一個史詩任務做好社會思想準備。

美國宇航局的火星2020探測車計劃於今年7月發射,並於明年2月在火星寬45公裡的Jezero隕石坑內著陸。一旦到達火星,這個六輪機器人將會進行各種各樣的工作,但它的主要任務是尋找古代火星生命的跡象。

火星2020探測車將會在Jezero隕石坑的地面上完成這一任務,在數十億年前,這裡曾經是一個湖泊和一個河流三角洲。火星漫遊車還將會收集和貯藏有望返回地球的樣本,在返回地球之後,科學家們就可以在世界各地裝備精良的實驗室裡仔細檢查這些樣本,尋找火星生命曾經存在的證據。

NASA和歐洲航天局(ESA)將會合作把這些樣本送回地球。目前樣本返回計劃還沒有正式制定,但該計劃當前預計會在2026年有兩次關鍵的發射任務,這些任務將會向火星發射歐洲航天局的地球返回軌道器(ERO)和美國宇航局的樣本回收著陸器(SRL)。

ERO將會進入火星軌道,而SRL將會向火星2020探測車著陸點附近發射一個固定著陸器、由ESA提供的樣本採集漫遊車(SFR)和一個被稱為火星上升運載火箭(MAV)的小型火箭。

SFR將收集和保存火星2020任務的樣本,把這些樣本封裝在密封的管道中,並將它們拖回MAV。火星2020探測車身上可能也會儲存一些樣本,如果是這樣的話,這輛探測車會移動到MAV旁邊,將樣本儲存在MAV上。

然後,MAV將會發射到火星軌道上,並在軌道釋放裝有火星樣本的容器,ERO會把這些珍貴的樣本收集起來帶回地球,一旦地球處於ERO的瞄準線內,它就會向地球發射這些火星樣本容器。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的話,這些樣本將會在2031年著陸地球。

我們曾經從月球返回過樣品,但那次距離地球還是相當接近,所以,這次樣本著陸將會是一次高光時刻。工程師們將會沐浴在巨大的科技成就榮耀裡,科學家們將會欣喜若狂,因為他們有機會了解更多關於古代火星的事情,也許還能找到古代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

順便說一下,研究人員以前也曾研究過火星的物質,在小行星或彗星撞擊火星後,火星上的物質被炸飛,最後落到了地球上。但這些火星巖石並不是原始的巖石,它們穿越了兩個行星的大氣層,並在深空停留了很長時間,而且它們也並不是被特別挑選出來作為尋找古代火星生命證據的巖石。

毫無疑問,公眾也會對此感到興奮。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火星太空飛行設施的謝裡·克魯格·布恩斯特拉(Sheri Klug Boonstra)說,如果火星樣本讓人們感到措手不及,可能還會在人群中引起相當大的恐懼、焦慮和困惑。因此,火星取樣返回國際團隊的成員現在需要開始教育和吸引非專業人士參與這項工作。上個月,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年度秋季會議上,她表示:「公眾必須成為這個任務的主要組成部分。」

例如,一些人可能會擔心,這些樣本可能含有某種傳染性微生物,它們可能會洩漏出去,在人類中引發一場致命的瘟疫。但當然了,取樣返回小組已經考慮過這種微小的可能性,並正在盡最大努力確保這樣的情況永遠不會發生。

在抵達地球後,火星樣本將會首先在一個專門建造的樣本接收設施中接受審查,該設施的設計目的是防止兩個方向的汙染:沒有不想要的東西汙染樣本,也沒有來自樣本的東西洩露出去。這個樣本接收設施目前還沒有建立,事實上它甚至還沒有選址,但是在AGU會議上,來自加拿大航天局的團隊成員Tim Haltigin表示,樣本返回項目可以使用現有安全等級為4的生物實驗室(最安全的實驗室,可以防止伊波拉病毒等有害病毒的擴散)作為基礎。

Klug Boonstra說,公眾需要知道科學家們將會採取這樣的安全措施,她還說,還有另外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讓公眾知道那些火星樣本所代表的潛在科學價值。

樣本返回團隊仍在研究採用什麼樣的參與策略。Klug Boonstra說,這個項目想要組織一些選擇性加入的焦點小組來了解應該採取哪些方法——例如,在學校裡進行活動是否對宣傳特別有用。

她強調,這需要儘快開始,因為讓社會接受火星樣本很可能需要10年的時間,尤其是在我們的社會似乎越來越缺乏科學素養、越來越依賴媒體聲音的情況下。

Klug Boonstra說:「當火星樣本回來的時候,我們不想公眾單純只知道火星樣本回來了而已。」

相關焦點

  • NASA解釋其大膽火星樣本任務的「秘密武器」
    雖然好奇號和其他漫遊車已經通過與地球的數據連接將圖像和科學數據傳送回來,但對於物理土壤樣本,目前無法做到這一點。 NASA的計劃則是一場長達十年的大膽接力賽,不僅包括毅力號任務,還包括另外兩個任務。機器人漫遊車--實際上是一臺採礦機、樣品收集器和六個輪子上的科學實驗室--將首先在火星上的傑澤羅隕石坑收集NASA看中的各種土壤和巖石。
  • 嫦娥五號即將發射 採樣返回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原標題:嫦娥五號即將發射,採樣返回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日前,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下周
  • 日本「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攜帶有小行星樣本
    它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僅有幾克塵土和卵石的宇宙時間囊,這些時間囊在寒冷的太空中保存了數千年。卡裡·坎特勒宇宙化學家 LarryNittler說:「我們想知道,45億年前,巨大的氣體塵埃雲如何在太陽系中形成行星,」這是 NASA在日本進行的一項任務。從此以後, Ryugu和其他類似的小行星基本上都被留下了構造塊,沒有長成行星,它們一直漂浮在空中。
  • JAXA確認其「隼鳥2號」小行星飛行任務返回了空間巖石樣本
    今天上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證實,他們將一顆小行星的樣本送回地球的任務確實帶回了一些空間巖石樣本。該機構的工程師在任務的樣本容器內發現了他們認為來自小行星的黑沙。這對2014年發射到太空的名為 "隼鳥2號 "的任務來說是個好消息。
  • 嫦娥五號任務即將完成,十年探月之旅,我國到底在追求什麼?
    這是我國第6次探月任務,嫦娥五號已完成土壤樣本轉移,12月12日將開始返回地球,這將是這場月球接力賽中關鍵的一個步驟,自此除美國和蘇聯之外,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從月球取回土壤樣本的國家。,第一次進行月球表面土壤的鑽取和採集,第一次太空自動對接進行樣本的交換,其中的技術難度可謂是非常之大。
  •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看看外媒怎麼報導?
    外媒第一時間報導嫦娥五號成功返回,立刻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國外媒體如BBC、路透社、美聯社等也第一時間進行了報導。據路透社報導,中國的月球探測器重返地球,這次任務的成功將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的第三個檢索月球樣品的國家,後者是44年前啟動最後一次成功的月球樣品檢索任務的國家。
  • 含有小行星碎片的日本飛船返回地球
    本周末,飛船收集的樣本在完成六年的任務後抵達地球。 Updated at 5:05 p.m. 日本一艘運載小行星樣本的太空艙於本周末成功返回地球,這是一次為期六年、跨越數十億英裡的飛行任務。
  • 美國本土載人飛行的十年空白,宇宙航天領域發生了哪些大事?
    即將從佛羅裡達州發射升空的載人龍飛船即將改變這一現狀,美國航天也將重新「獨立」起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的到來離不開NASA和SpaceX的共同努力。這些年NASA並未停下探索宇宙的腳步,SpaceX和NASA甚至多次出現在新聞頭條。那麼十年來,宇宙航天領域發生了哪些大事呢?
  • 火星探索以往失敗率過半!中國即將開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會怎樣
    花幾分鐘懂點兒啥,遇事不慌咱明白 這是太空懂點兒啥的第2篇原創 屬於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於7月份正式開始,個人判斷當然是勝利登陸火星啊!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字揭曉!網友:好聽又霸氣!
    2020年4月24日,我們迎來了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國家航天局正式對外宣布,今年我國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據介紹,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並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
  • ...歸來,國際輿論熱議中國探月任務圓滿成功,「這是全人類的一大步」
    《紐約時報》評論說,中國的嫦娥五號在為期3周的行動中,從月球採集多達4.4磅(2公斤)的月球樣本,這凸顯了中國在太空中不斷增長的實力和雄心壯志。 半島電視臺報導說,科學家們希望這些樣本能幫助人們了解月球的起源,月表的形成以及火山活動。該任務被描述為中國航天史上最具挑戰和最複雜的任務之一。
  • NASA堅毅號啟程奔赴火星,本屆火星賽季圓滿落幕
    要知道別說是火星,人類在地球以外的任何其他星球上,都還沒有飛過無人機呢,這是開天闢地頭一遭。用無人機探測其他星球有多麼令人期待?在靈巧號還沒有真正在火星上測試飛行過的情況下,另一艘無人機任務,NASA的蜻蜓號已經入選下界新疆界級任務,計劃於2026年前往土衛六了。△蜻蜓號無人機在土衛六上的工作假想圖。
  • 早安太空·網羅天下|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等工程任務正在按...
    > 昨天下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等,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路上,吳豔華還透露,未來,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 「探火」任務為何要用胖五發射?
    新華社發(張高翔 攝)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作為目前我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被親切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此次將迎來它的第四次發射。那麼,為什麼說「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 NASA回想起「旅居者」號登錄火星任務
    [PConline 資訊]據外媒Slashgear報導稱,美國宇航局(NASA)正在回想起旅居者號(Sojourner)於1997年7月4日抵達火星。根據當時你的年齡,你可能不熟悉旅居者,但是你或許很好奇它曾在2004年至2010年活躍在紅色星球上。
  • 解讀|為何「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其中採用環繞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進行整體普查甚至是全球勘測;採用著陸探測和巡視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進行區域性詳查;採用採樣返回探測和載人登陸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進行區域性精查。但它們按前後順序來說技術難度是越來越大,所以一般都採用循序漸進的方針,先進行環繞探測,然後進行著陸探測、巡視探測、採樣返回探測,最終進行載人登陸探測等。
  • 日本隼鳥二號小行星樣本返回任務成功,這就是小行星表面上的土壤
    12月24日,這張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提供的照片為我們展示了由隼鳥2號帶回的返回艙內看到的土壤樣本,這是在C室的小行星樣本。日本宇航局科學家表示,除了上周在A室看到的的黑色土壤樣本外,他們還在C室發現了更多從隼鳥2號飛船上收集並帶回的小行星土壤樣本,這提高了他們找到太陽系起源線索的希望。 這位科學家具體解釋道:「大小差異表明小行星上基巖的硬度不同。一種可能是,第二次著陸的地方是一塊堅硬的基巖,較大的顆粒破碎而進入了C室。」
  • 日本火星探測:首次失敗,目標轉向火衛一
    該任務計劃發射一顆探測器訪問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並且計劃登陸火衛一採樣返回地球。這將是人類首次前往火星的衛星進行採樣返回,有助人類進一步認識火星。 命運多舛的「希望」號 日本最早深空探測活動是1985年的彗星探測。
  • 火星上的房子應該是什麼樣,宜家「回答」了這個問題
    宜家改造的這個模擬火星生活艙,是一個高約 8 米的圓柱體,由上下兩層甲板組成,下層甲板中有設有共享實驗室和操作車間,上層甲板則有個小廚房,以及六個包含雙層床的睡房。六名研究人員在這個狹小的生活空間內居住了數周到數月不等的時間,來研究如何更好地在另一個星球生活,他們在溫室中種植作物,並在實驗室中研究土壤樣本,看上去就像是電影《火星救援》中的場景。
  • 日本太空Hayabusa2任務結束,順利將小行星樣本帶回地球
    日本的Hayabusa2任務結束,順利將小行星樣本帶回地球在耗資2.5億澳元的Hayabusa 2任務進行了6年的任務之後,該太空艙降落在澳大利亞偏遠的內陸地區,該任務是從小行星Ryugu取回樣本的。科學家現在將研究膠囊的內容物,以了解小行星有機物和水的來源,以及它們與地球上的生命和海水之間的關係。Hayabusa 2是日本最初的craft鳥號飛船的升級版,後者於2010年返回了有史以來第一顆小行星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