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人偶爾會問我怎麼寫稿,怎麼考證,做這些事有什麼秘訣。我的回答一般是:我不會教別人,也沒有秘訣,該背的就要背,該花的時間就得花。聽我說完,他們往往會失去興致,好像我故意藏著掖著一些「好料」,怕被他們挖了去。他們總是認為,我的所有「喜歡做的事情」和「能掙錢的技能」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都是在某天突然降臨在我的頭上的,根本不需要花費任何氣力。突然我就有了各種愛好,突然我就有了把愛好變成金錢的能力。
這兩種人看似天差地別,後者似乎比前者更上進些,但是內心裡卻是相同的——都想不勞而獲,先入為主地以為「喜歡的事情」應當是輕鬆的,毫不費力的,像是看一場電影或者做一次按摩那樣簡單。他們忽視了一個事實,儘管是自己喜歡的事,但想要掌握一樣技能,過程也並不總是快樂的,這通常意味著無數次的試錯和漫長的學習曲線。興趣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它會帶你走得更長遠,但這並不意味著追逐興趣就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與此相悖的一點是,千禧一代做事總是具有很強的短期目的性:這件事情能不能快速給我帶來收益?如果不能,我就不做。
我經常問以前的學生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選這門課?為什麼想要考下這個證?很多人的回答大同小異,這是我爸媽讓我選的,他們覺得這個專業比較有前途,能賺錢,很有用,對出國有利。
這種學生最難搞。沒有主見,常常也沒有責任感。跟我對話的仿佛不是他們本人,而是他們的父母——東西是父母要學的,而孩子成了父母學這個東西的工具。因此,他們更容易給自己找各式各樣的藉口,遇到困難也更容易退縮,三不五時撂擔子,動不動就給我發消息:「我學不下去了。」
我相信他們其實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但毫無主見,缺乏勇氣以及懶惰讓他們總是呆在一個並不舒適的「舒適圈」裡,像是陷入沼澤一樣緩緩下沉。這種現象很普遍,當然不能只怪學生,也要給好事的家長記上一筆。
而少部分學生的回答則是,因為我喜歡這門學科,因為我想學,因為我好奇。
這些自己選擇人生路徑的人,在各種外界因素的幹擾下便顯得百毒不侵。他們在為自己負責,而不是在為出錢的爸媽負責。當一個人要開始為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以及人生的選擇負責時,就會加倍地認真和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