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醫的奇效良方來了!還不快記!

2021-02-22 悅讀中醫

小編導讀

太醫,是古代宮中替皇帝及身份尊貴的妃子及皇族人醫治的人,是大家心中「醫術高超」「妙手回春」的代名詞。然而小編發現,在近年熱播的宮鬥劇中,太醫的形象卻有點窩囊,只要一出鏡,臺詞不是「喜脈」「滑胎」,就是「臣無能」「請皇上恕罪」。

其實,身為太醫,都是在醫德和醫術上有大成者。他們的醫方,是中醫學歷史上寶貴的知識經驗財富,對於現代的中醫臨床診療,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今天,小編為大家呈上明代太醫董宿的奇效良方。

《太醫院經驗奇效良方大全》為明代董宿輯,方賢續補。董宿,四明(今浙江寧波) 人。明代正統年間(1436 - 1449) 任太醫院院使,深察藥性,博究醫書,治療立方,輒有奇效。方賢,歸安(今浙江湖州) 人。據《歸安縣誌·藝術傳》云:「賢,太醫院使,與唐廣才名並稱。周昇、周冕、周鼎師事之,俱為御醫,得重名。成化中召至殿前,考醫論三篇,加通政使右通政。著有《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分六十四門,載方七千餘首,匯集了明初以前的醫方精華,適用於臨床各科病證的治療,其中對於針灸、正骨等治法的論述是該書的一大特色。是書各門開篇均有理論闡述,便於指導臨證處方,每方詳列主治、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但是由於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該書中亦有不少錯誤需要我們科學對待,不可拘泥。

治中風中氣,半身不遂,口眼斜,先宜服此。

白朮四錢,天麻一錢,沉香、白芷、青皮各半錢,甘草(炙)半錢,人參一錢,烏藥二錢,紫蘇、木瓜各半錢。

分作二帖,每帖水二盞,生薑二片,煎八分,溫服,二渣並煎。風氣腰疼痛,亦宜服之。

治中風不語,半身不遂,肢節頑痺,痰涎上潮,咽嗌不利,飲食不下,牙關緊,及解一切藥毒,發熱腹脹,大小便不利,胸膈痞滿,上實下虛,氣閉面赤,汗後餘熱不退,勞病諸藥不治,無問老幼、男子、婦人,俱宜服之。

貫眾、甘草、板藍根、甜硝、乾薑(一作幹葛)各一兩,龍腦(研)、麝香(研)、青黛各三錢,牛黃(研)、牛犀、珠子末、薄荷各半兩,大黃一兩半,辰砂四錢(另研,一半入藥,一半為衣),桂心三兩。

上為細末,與研藥和勻,煉蜜同水浸蒸餅為劑,每兩作十丸,以硃砂為衣,就溼以真金箔四十箔為衣。臘月修合,瓷器收貯,多年不壞。如療風毒,茶清化下;解藥毒,新冷水化下;汗後餘熱,勞病及小兒驚熱,薄荷湯化下。

已上並量病人大小加減用之,大有效。

[注]:一方無貫眾

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此藥性溫補,常服生血壯脾胃。

人參(去蘆)、肉桂(去粗皮)、熟地黃(酒焙)、白芍藥、川芎、茯苓(去皮)、川當歸(去蘆)、黃芪(去蘆)、白朮、甘草(炙),各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一鍾,食前服。

大補元陽,滋益脾胃,調順血氣,添補精髓,不問老壯年少,並宜服之,甚有功效,不僭不燥。大梁郭文卿尚書,常服此藥,年過八十,精力倍加,得其方者,服之俱效。

蓮肉(一斤,先用酒浸一日,後裝入雄豬肚內,縫合,卻將浸蓮肉酒添水煮熟,取出曬乾,肚子不用),茅山蒼朮(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酒浸,一份泔水浸,一份鹽水浸,一份醋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焙乾。無茅山者,以好者刮去粗皮代之),白茯苓四兩,沉香、熟地黃、木香各一兩,五味子、小茴香、川楝子(炮,取肉)、西枸杞、山藥、柏子仁(炒,另研)、破故紙(用芝麻同故紙一處炒香,去芝麻)各二兩,同研為末,青鹽半兩。

上為細末,用酒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用溫酒或鹽湯送下,以乾物壓之。

一斤生薑半斤棗,二兩白鹽三兩草,

丁香沉香各半兩,四兩茴香一處搗,

煎也好,點也好,修合此藥勝如寶,

每日清晨飲一杯,一世容顏長不老。

一烏二術三茴香,更加椒楝牡香姜,

善治耳聾並目暗,能調榮衛壯元陽。

元陽壯後精神爽,久服令人壽命長,

又療婦人脾血疾,空心日午用鹽湯。

治諸虛百損。

人參(去蘆)、白朮、肉桂(去粗皮)、白茯苓(去皮)、黃芪(蜜炙)、川芎、當歸、熟地黃、 白芍藥、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空心服。加熟附子溫之。

治小兒瀼瀉,傷食瀉。

香附子(炒)、砂仁各一兩,白姜、青皮、陳皮、三稜(炮)、蓬術(炮)、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麥糵碾末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淡薑湯下,食前服。

本文內容選自《太醫院醫事春秋》(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其成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百年堂丨阿膠防風粥與明代太醫薛己
    據悉,明代太醫薛己曾以阿膠為藥引,輔以防風粥,炮製出一道滋補阿膠膳食,薛己與阿膠膳食之間到底有何養生密緣呢?‍原來,薛己自幼繼承家訓,精研醫術,兼通內、外、婦、兒各科,名著一時。薛己的學術觀點,是在深入研究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並結合個人臨證心得總結而成的。
  • 太醫——中國古代高風險低待遇的宮廷醫者
    太醫——中國古代高風險低待遇的宮廷醫者時間:2016-09-09 11:55:33來源:新陝網作者:編輯:趙鵬     太醫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職業?「度娘」是這樣解釋的:太醫:古代時於宮中替皇帝及身份尊貴的妃子及皇族人醫治的人。就其職業性而言,這個解釋還算比較準確,但不完整。
  • 太醫是宮鬥的標配?為何清朝的太醫,幾乎都由漢人擔任
    在我們觀看的清朝宮鬥劇中,女主角之所以能夠笑到最後,除了自身的智謀與勇氣外,還得益於部分重要勢力的支持。其中有股勢力,就是太醫。就好比甄嬛有溫實初,魏瓔珞有葉天士,如懿有江與彬。隨著越來越多的清宮劇播出,我們漸漸發現,似乎太醫都成為宮鬥的標配了。當然,這只是在影視劇中罷了,在真正的歷史上,太醫別說參與宮鬥了,能不能保護好自己的命都是難題,更遑論像溫實初那樣,還能和沈眉莊生個孩子。歷史上的太醫,並不是那麼容易擔任的。
  • 同華堂--《太醫明妃傳》同款七白散
    《太醫明妃傳》的開播,就受到各界人士的瘋狂追捧!藥劑、藥膳成為人們治病、養生的首選!中華醫藥博大精深,其副作用小,見效快,不復發的優勢越來越受歡迎!       《太醫明妃傳》裡的七白散,由於其功效神奇,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更是古今愛美人士的首選!
  • 古代醫官一直都叫太醫嗎?給皇帝看病的又是什麼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周代沒落,奴隸社會開始解體,學問也從統治階級手中解放開來此時的宮廷醫療人員也由之前單一的醫官轉為醫官和徵召來的有名望的民間醫生共同組成,但以原醫官系統為主。 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可以看出扁鵲作為民間醫生參與了多個諸侯國的統治階級醫術活動而被文獻記載。
  • 古代太醫經常出入宮廷,為何不用像太監一樣被淨身?
    那為何也是服務於後宮妃嬪的太醫,卻不是太監呢?當然,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史,99.99%的朝代是不會讓太醫做太監的,但是卻有一個朝代例外,那就是五代十國的南漢。因此,在南漢時期,太醫卻有太監。不過,南漢只是個例,其餘朝代還是不會讓太醫做太監的。那為何同樣是服務於後宮的太醫,他就不需要做太監呢?以明代為例。其一、身份不同。
  • 濮陽這些明代廟記碑重見天日,記述有關「她」的故事!
    消失的明代廟記碑濮陽市清豐縣馬村鄉孟卜村原來有一座該村傅氏先祖建於明代中期的廟宇,村民們都稱其為「奶奶廟」,裡面供奉著村民心目中神通廣大、仁慈靈驗的送子奶奶。廟前原來立有一通廟記碑,龍首龜趺,高大厚重,碑文詳細記載著「奶奶廟」的創建歷史。
  • 「秒殺」大長今,明代女神醫談允賢的傳奇人生
    編者按:剛殺青不久的《女醫·明妃傳》讓一位原本寂寂無名的明代女醫火了起來,談允賢以及那些在史冊中留墨不多的女醫們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張巍坦言劇本有戲說成分,她發現談允賢的生活年代和「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北徵瓦剌慘敗被俘的歷史事件相距不遠,便進行藝術加工,把談允賢的生活年代提前。劇中談允賢出生御醫世家,自幼跟隨祖母學習中醫知識,漸起救天下女子之心,她在醫學上博採眾長,自成一派,最終成為明朝首位女國醫。她和明英宗、明代宗兄弟二人均有感情戲。「古代女醫生不會醫治男性,也不會是御醫,宮廷內只有醫治後宮嬪妃的醫婆。
  • 連皇上的女人都敢碰,古代的太醫到底是怎樣一個神奇的職業?
    「沒啥特別稀奇」的太醫,平時上班都在幹些什麼呢?西奇妹認為除了加強專業知識的積累之外,太醫們還需要具備以下兩項特殊技能:(1)鍛鍊心理素質:心理素質不佳?親,這邊建議您不要當太醫!在每一部古裝電視劇中,涉及到太醫的臺詞一般都由以下三種形式組成:一,治不好她/他(甄嬛、小燕子、紫薇、香妃等),朕要你提頭來見!二,她/他(甄嬛、小燕子、紫薇、香妃等)要有個三長兩短,朕要你們統統陪葬!三,連這點病都治不好,朕養你們何用!
  • 清朝時期太醫的真實處境是怎樣的?
    太醫指的是專門為皇帝以及宮內身份尊貴的皇族、妃子等人看病、治療的人,在很多人眼中,太醫這一職業外表光鮮,有著較高的地位。但是太醫的真實處境並不像大家所想像的那麼好,在清朝,太醫可以說是屬於比較「苦」的職業了,具體可以表現為三點:太醫問診一、門檻高:不是所有的醫務人員都可以做太醫,一般來說,要想進入宮中做名太醫,首先如果你本人是本省民醫或有舉、貢、生、監等職銜,清制規定,凡是要進入太醫院學習的,必須有9名六品以上官員推薦;如果沒有職銜,必須要親自赴太醫院申請,而且錄取率較前種情況要低很多。
  • 明代朝服「奇遇」記
    這一天是大朝會,百官身著朝服,依品階班立;還設了糾儀御史,監督那些站久了愛打瞌睡或交頭接耳的。嘉靖皇帝一眼望去,跪拜致賀,行禮如儀,面露喜色。 然而,他身邊的尚寶司卿謝敏行,卻滿頭大汗。尚寶司卿是專門掌管寶璽、符牌、印章的官員。
  • 挑刺《女醫明妃傳》:明代女醫梳南朝雙環髻
    當時,製片人黃瀾曾出面解釋稱朝鮮服飾的確和明代服飾相似,但該劇是嚴格復原了明代的服飾而不是參考韓劇。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服飾史學者、金陵老年大學文史系教師黃強先生坐不住了,昨天,他聯繫到現代快報記者,從專業角度指出了劇中服飾穿錯、髮髻梳錯、品級混淆等硬傷。
  • 俗稱小雞喝酒的路邊野花,在1000多年前是古人降妖除怪的良方
    俗稱小雞喝酒的路邊野花,在1000多年前是古人降妖除怪的良方。(王建安 攝影)日前,途經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在湯陰縣伏道鄉的路邊發現大片野花。農村稱這種野花叫蜜蜜罐、蜜罐棵、甜酒棵、婆婆奶、小雞喝酒等,這種植物叫做地黃。
  • 皂莢治各種癬有奇效
    當知皂莢療癬有奇效,遇斯症而不用者,憾事也。《本草綱目》記載皂莢治「風癘疥癬」。癬之一病,其因不一。有因溼生蟲,蟲蝕而致者。皂莢辛散,其性燥烈,除溼殺蟲,消腫止癢,若與米醋同煎,除癬奇效。有因風邪入絡傷血,血濁而致者,皂莢味鹹入血,辛竄搜風,去風拔毒,則癬可愈。亦有因腸胃素有垢膩,穢惡發於外而致者,皂莢其子辛溫潤滑,能滌垢除膩,潔髒淨腑,故可治之。
  • 太醫可以隨意出入後宮,為什麼皇帝從來不擔心呢?
    很多影視作品中,后妃與太醫之間發生點什麼一直都是主流,比如號稱宮鬥劇鼻祖的《金枝欲孽》裡,太醫孫白楊與爾淳、玉瑩都有關係,還有《甄嬛傳》裡,太醫溫實初竟然都跟沈眉莊生了孩子。不過這些,只能出現在電視劇上,古代的太醫想要染指后妃,難比上青天,基本是件不可能的事情。首先,男太醫為後宮女眷治病這樣的事,出現時間就非常遲。
  • 北宋太醫王唯一的絕妙東方銅人,為中醫針灸的發展貢獻巨大
    在醫學方面,宋代也取得了空前的進步,名家輩出:在臨床醫學、藥物學、醫方總集、針灸學都出現了代表人物,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法醫學家,最具代表的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大宋提刑官宋慈。中國的針灸,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神針,王惟一便是東方神針的大師。王惟一為北宋仁、英兩朝太醫官。王惟一的大名能夠流傳下來,主要緣於他一生所做的三件大事,撰寫針灸學專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鑄造針灸銅人模型,刻《圖經》於石壁。
  • 太醫經常近距離接觸妃子,為什麼不用閹割?原因讓人聽了想笑
    但論中醫學還是要說最高殿堂裡的大夫,即太醫。眾所周知,太醫的主要任務是為宮中的皇上和妃子服務。因此,古時候成為太醫是很值得驕傲的,每天服務的人群是最有勢力的一群人,能成為太醫也是很不容易的,要經過多次的選拔、層層篩選,最後才能成為太醫。此外還必須經過官方培訓才能正式上崗。就隋唐時期而言,太醫院的太醫人數已達近600人。太醫學的考試也相當於當時的科舉考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醫學專業的高考。
  • 《甄嬛傳》溫太醫的愛:溫吞的讓人窒息!
    溫太醫到底愛不愛沈眉莊?答案毋庸置疑,愛!那溫實初對眉姐姐的愛,是從何時開始的呢?為何他一直不向眉莊表明自己的心意,直到最後,才讓彌留之際的眉莊知曉?這和溫實初的性格有關。其實甄嬛看不上溫實初,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這溫吞的性子。說回來,溫實初實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