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太醫,是古代宮中替皇帝及身份尊貴的妃子及皇族人醫治的人,是大家心中「醫術高超」「妙手回春」的代名詞。然而小編發現,在近年熱播的宮鬥劇中,太醫的形象卻有點窩囊,只要一出鏡,臺詞不是「喜脈」「滑胎」,就是「臣無能」「請皇上恕罪」。
其實,身為太醫,都是在醫德和醫術上有大成者。他們的醫方,是中醫學歷史上寶貴的知識經驗財富,對於現代的中醫臨床診療,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今天,小編為大家呈上明代太醫董宿的奇效良方。
《太醫院經驗奇效良方大全》為明代董宿輯,方賢續補。董宿,四明(今浙江寧波) 人。明代正統年間(1436 - 1449) 任太醫院院使,深察藥性,博究醫書,治療立方,輒有奇效。方賢,歸安(今浙江湖州) 人。據《歸安縣誌·藝術傳》云:「賢,太醫院使,與唐廣才名並稱。周昇、周冕、周鼎師事之,俱為御醫,得重名。成化中召至殿前,考醫論三篇,加通政使右通政。著有《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分六十四門,載方七千餘首,匯集了明初以前的醫方精華,適用於臨床各科病證的治療,其中對於針灸、正骨等治法的論述是該書的一大特色。是書各門開篇均有理論闡述,便於指導臨證處方,每方詳列主治、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但是由於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該書中亦有不少錯誤需要我們科學對待,不可拘泥。
治中風中氣,半身不遂,口眼斜,先宜服此。
白朮四錢,天麻一錢,沉香、白芷、青皮各半錢,甘草(炙)半錢,人參一錢,烏藥二錢,紫蘇、木瓜各半錢。
分作二帖,每帖水二盞,生薑二片,煎八分,溫服,二渣並煎。風氣腰疼痛,亦宜服之。
治中風不語,半身不遂,肢節頑痺,痰涎上潮,咽嗌不利,飲食不下,牙關緊,及解一切藥毒,發熱腹脹,大小便不利,胸膈痞滿,上實下虛,氣閉面赤,汗後餘熱不退,勞病諸藥不治,無問老幼、男子、婦人,俱宜服之。
貫眾、甘草、板藍根、甜硝、乾薑(一作幹葛)各一兩,龍腦(研)、麝香(研)、青黛各三錢,牛黃(研)、牛犀、珠子末、薄荷各半兩,大黃一兩半,辰砂四錢(另研,一半入藥,一半為衣),桂心三兩。
上為細末,與研藥和勻,煉蜜同水浸蒸餅為劑,每兩作十丸,以硃砂為衣,就溼以真金箔四十箔為衣。臘月修合,瓷器收貯,多年不壞。如療風毒,茶清化下;解藥毒,新冷水化下;汗後餘熱,勞病及小兒驚熱,薄荷湯化下。
已上並量病人大小加減用之,大有效。
[注]:一方無貫眾
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此藥性溫補,常服生血壯脾胃。
人參(去蘆)、肉桂(去粗皮)、熟地黃(酒焙)、白芍藥、川芎、茯苓(去皮)、川當歸(去蘆)、黃芪(去蘆)、白朮、甘草(炙),各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一鍾,食前服。
大補元陽,滋益脾胃,調順血氣,添補精髓,不問老壯年少,並宜服之,甚有功效,不僭不燥。大梁郭文卿尚書,常服此藥,年過八十,精力倍加,得其方者,服之俱效。
蓮肉(一斤,先用酒浸一日,後裝入雄豬肚內,縫合,卻將浸蓮肉酒添水煮熟,取出曬乾,肚子不用),茅山蒼朮(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酒浸,一份泔水浸,一份鹽水浸,一份醋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焙乾。無茅山者,以好者刮去粗皮代之),白茯苓四兩,沉香、熟地黃、木香各一兩,五味子、小茴香、川楝子(炮,取肉)、西枸杞、山藥、柏子仁(炒,另研)、破故紙(用芝麻同故紙一處炒香,去芝麻)各二兩,同研為末,青鹽半兩。
上為細末,用酒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用溫酒或鹽湯送下,以乾物壓之。
一斤生薑半斤棗,二兩白鹽三兩草,
丁香沉香各半兩,四兩茴香一處搗,
煎也好,點也好,修合此藥勝如寶,
每日清晨飲一杯,一世容顏長不老。
一烏二術三茴香,更加椒楝牡香姜,
善治耳聾並目暗,能調榮衛壯元陽。
元陽壯後精神爽,久服令人壽命長,
又療婦人脾血疾,空心日午用鹽湯。
治諸虛百損。
人參(去蘆)、白朮、肉桂(去粗皮)、白茯苓(去皮)、黃芪(蜜炙)、川芎、當歸、熟地黃、 白芍藥、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空心服。加熟附子溫之。
治小兒瀼瀉,傷食瀉。
香附子(炒)、砂仁各一兩,白姜、青皮、陳皮、三稜(炮)、蓬術(炮)、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麥糵碾末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淡薑湯下,食前服。
本文內容選自《太醫院醫事春秋》(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其成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