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進院研發新型仿玫瑰花瓣神經接口器件—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深圳先進院研發新型仿玫瑰花瓣神經接口器件
有望解決植入式醫療器件關鍵難題

 

表面設計有微錐陣列結構的神經接口器件有效降低炎性反應並促神經元網絡化。深圳先進院供圖

神經刺激技術因對如帕金森症、癲癇、失明和抑鬱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有顯著效果而備受關注。傳統植入式神經器件通常採用金屬、有機物和高分子等複合材料製備,但因其與生物組織性能相差較大,植入後易被視為異物而引起炎性反應,最終導致器件被纖維化組織包裹以及植入體周圍神經元的死亡。

針對該問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研究團隊研發出具有微錐陣列結構的神經接口器件,經過小鼠試驗後,能顯著促進神經元突觸的貼附和攀爬(類爬山虎行為),以及周期性神經元網絡構建,不僅極大提高神經器件植入後的生物相容性與有效性,也為神經元網絡重建與功能調節提供全新策略與方法。7月27日,相關成果發表於工程領域權威期刊《微系統與納米工程》。陳洪旭、王璐璐為共同第一作者,杜學敏與魯藝為共同通訊作者,深圳先進院為唯一通訊單位。

「人體對植入式器件非常敏感,一旦植入會有很大的反應。」杜學敏表示,炎症和神經元的壞死會影響神經器件在慢性植入過程中的性能,嚴重阻礙了神經刺激技術的廣泛應用。因此,如何減輕神經器件界面的炎性反應並實現長期有效的刺激,是植入式神經器件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針對現有挑戰,在基於前期研究中證實的微納結構能夠調控細胞的行為,研究團隊提出一個假設,是否能夠通過一種微觀的物理結構,讓神經器件起到長期抗炎的效果?玫瑰花瓣獨特的結構給團隊帶來了科研靈感。

研究團隊將膠體微球在基底上規整排列,利用離子刻蝕法將球體進行刻蝕,隨後製備出仿玫瑰花瓣表面獨有的微錐陣列結構,並將這種膠體晶體刻蝕方法製備出的特殊結構設計到神經器件表面。在驗證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將具備微納結構的植入式神經器件放入含有神經細胞的培養基中,觀察發現,神經元細胞在接觸到微納結構之後,促進了神經元突觸的攀附和生長,並形成了獨特的周期性神經網絡。

當組織受到損傷時,星型膠質細胞會被立刻激活,通過大量增殖對患處或植入式器件進行包裹,以防止其他組織受到侵害。

「傳統的植入式神經器件通過包裹抗炎症的藥物,來降低炎症的發生,抗炎症的作用非常有限。」魯藝表示,而在6周的慢性植入小鼠實驗中,研究團隊發現,這類結新型構能夠阻礙星型膠質細胞的貼附和組織包囊的形成,進而證實了具有微納形貌的植入式神經器件具有優異的抗炎功能。

該研究通過獨特的物理結構有效降低了炎性反應並促進神經元網絡化,不僅為神經器件長期植入並有效刺激提供保障,而且也為重建神經元網絡及調節神經功能提供全新策略與方法,在植入式醫療器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78-020-0172-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型鎂基雙離子電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唐永炳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了一種基於不溶性有機負極材料的鎂基雙離子電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Energy Storage Materials。該項目有望為發展新型鎂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及器件提供新思路。 鎂很好,但如何用?
  • 深圳先進院:引領新型科研機構自主創新的新旗幟
    深圳先進院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其作為新型科研機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的突破。  不同於傳統科研機構,新型科研機構大多採取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理事會由政府和發起單位共同組成。深圳先進院就是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市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學三方共建而成。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新型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在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ly robust flexible ferroelectr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perable at high temperature with low-power consumption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 找到消除成癮記憶的「橡皮擦」—新聞—科學網
    找到消除成癮記憶的「橡皮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毒品成癮留下的頑固記憶。「有別於學習、認知等常見類型的記憶,毒癮在人腦內會形成持久、頑固、環境關聯性極強的記憶。戒毒後一旦回到過往的環境或接觸毒友,這種關聯性記憶極易被喚醒,從而再次觸發毒癮,造成復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內爾神經可塑性諾獎實驗室執行主任朱英傑說道。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新聞—科學網
    其次,傳統光子器件尺寸太大,如何將光子器件縮小至電子器件的尺寸,也是實現光電集成晶片的一大阻礙。對此,甯存政有個形象的比喻:傳統光子器件相當於一個六七百米高的一個摩天大樓,電子器件相當於摩天大樓旁邊放著的小板凳,它們之間整整差了三個數量級。 對於橫亙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這兩座大山,無論是科學家還是企業研發團隊都還沒有成熟的絕招。
  • 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結構
    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
  • 武漢先進院:疫情期間研發出鏡界納米防霧噴劑,為數萬醫護人員提供...
    近年來,通過對材料表面的蝕刻、改質、被覆等工藝的研究,逐漸發展出一些新型表面材料,這些材料可在浸潤性、化學穩定性、機械耐磨性、生物相容性等多方面提升基材性能。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武漢先進院」)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武漢市和武漢開發區聯合組建,是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在武漢市成立的第一家企業法人新型研發機構。
  • 耐低溫水系鋅基電池用電解質溶液研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耐低溫水系鋅基電池用電解質溶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先鋒、張華民帶領團隊,在低溫水系鋅基電池電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發出一種耐低溫 李先鋒介紹,「新研發的電解液由水、乙二醇和硫酸鋅組成,在低溫下具有較高的離子傳導率,-40℃時可達到6.9 mS/cm」。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研究人員闡明了鋅離子—乙二醇分子間獨特的相互作用能顯著提高乙二醇—水分子間氫鍵相互作用,從而有效地破壞電解液中水分子間連續的氫鍵,大大降低混合電解液的凝固點,在低溫下實現鋅離子的快速傳輸。
  • 武漢中科先進院入駐華中智谷文化產業園疫情中曾研發納米防霧噴劑
    19日從武漢文發集團獲悉,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及其全資子公司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科技服務公司,已正式入駐華中智谷文化產業園,將打造武漢先進院總部及科研孵化平臺。武漢中科先進院是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投資組建的新型研發機構,旨在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產業戰略需求,致力於攻關部分「卡脖子」關鍵材料和技術進而實現產業突圍。已在玄武巖纖維、黑磷等二維材料、智能微膠囊等新材料、新技術上實現突破。疫情期間,武漢中科先進院曾研發病毒核酸快檢試劑盒、納米防霧噴劑等戰疫相關技術。
  • 讓護目鏡不起霧,武漢中科先進院研發納米防霧噴劑捐贈一線
    2月24日23點,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喻學鋒收到又一條抗疫一線的感謝消息,這條消息來自深圳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龍翔副主任醫師。醫療隊在一線戰鬥了15天,和其他工作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一樣,都飽受護目鏡上霧水帶來的麻煩。
  • 讓護目鏡不起霧 武漢中科先進院研發納米防霧噴劑捐贈一線
    2月24日23點,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喻學鋒收到又一條抗疫一線的感謝消息,這條消息來自深圳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龍翔副主任醫師。醫療隊在一線戰鬥了15天,和其他工作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一樣,都飽受護目鏡上霧水帶來的麻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喻學鋒一直奮鬥在實驗室,帶領研究團隊緊急攻關與疫情防控相關的技術。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 河南大學與其合作者,通過設計合成新型核殼結構量子點,研發了兼具高亮度、高效率和長壽命紅綠藍三基色QLED器件,其中多項性能指標創世界記錄,該研究結果有望加速推進QLED在高亮高效顯示和照明領域應用的進程。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可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 深圳,給科技創新全生態鏈的呵護
    其核心技術團隊曾經主持參與了三星電子、格芯14納米和7納米製程技術研發及量產,並主導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和臺積電鍺CMOS器件項目,實現了高產品性能,該成果被當年國際電子會議譽為最重大技術突破之一。李傑也清楚產業價值的實現需要資本的力量,而深圳可謂中國創投資本的大本營。2020年深圳創投資產管理規模約1.8萬億元人民幣,與美國加州創投資產管理規模相當。
  • 人工智慧首次發現強效抗生素—新聞—科學網
    > 或對「無法治療」的細菌有效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吳麗芳團隊在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解析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他們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篩選出多種高耐受亞硒酸鈉微生物菌株以及具有當前最高合成效率的微生物菌株,並在此基礎上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
  • 新技術讓太陽能電池在85℃下運行500小時—新聞—科學網
    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團隊、教授陳永華團隊與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教授邢貴川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報告了一系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純相二維
  • 光纖通信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新聞—科學網
    之後經過不斷研發,石英系光纖的損耗逼近理論極限。至此,光纖通信的條件已完全滿足。 早期的光纖通信系統均採用直接檢測的接收方式。這是一種較簡單的光纖通信方式,PD 是一種平方律的檢波器,只有光信號的強度可以被探測到。這種直接檢測的接收方式從20世紀70年代的第一代光纖通信技術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
  • 中國科大發明新型亞克力樹脂材料—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