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長壽皇帝的一日兩餐,菜單公布!

2021-02-27 東方生活方式

 

長輩們總說要吃夠一日三餐

宮廷裡,太醫院御膳房為皇家定製的飲食規律卻非我們今天的一日三餐!

清宮史料記載,皇上一天吃只兩頓正餐!

話說,內務府負責皇族一應事務,府中的御茶膳房是專門負責宮廷膳食的機構。

皇帝每天事務繁忙晚睡早起,對於飲食上,太醫院是直接指導御膳房的。

清代皇帝用膳地點不固定,各個園子來回串遊、各宮娘娘那裡也是看心情去。

不管去哪裡用膳,都是統一有御膳房準備。時間上每天早、晚兩次有膳。

咱們來看看皇帝真正一天到底吃的什麼都? 

乾隆四十八年正月裡的一天

早飯菜品比較豐富
蔥椒肘子熱鍋,炒雞肉片燉菠菜豆腐熱鍋;羊肉片;燕窩野意熱鍋,鹿筋拆肥雞,燕窩口蘑白鴨子;清蒸鴨子糊豬肉拼盤,羊肉卷拼盤,竹節卷小饅頭,匙子餑餑紅糕;鴨子餡提摺包子,雞肉香蕈餡燙麵餃子,小菜五道,滷肉一碟,野雞瓜一道;

燕窩鴨腰三鮮面。
由於是冬天食材的選擇上主要是鴨肉為主,還有羊肉、雞肉等配燕窩做些小熱鍋,涼菜上也是葷素搭配。主食品種至少也有4-5種。 

十一點多太監會送來寫水果給皇上打打牙祭。

晚膳就是下午2點這頓。
菜品:火燻丸子蔥椒鴨子熱鍋,炒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品;豆腐片湯,燕窩五香鴨子熱鍋,燕窩冬筍鍋燒鴨絲,冬筍火燻肥雞,炒肉,攤雞蛋;蒸肥雞燒雞肉卷拼,蘇造肉,拼盤;
主食:象眼小饅首,片餑餑;雞肉餡燙麵餃子,羊肉餡包子。

小菜和早餐一樣。

隨後吃點米飯,喝碗燕窩湯。
晚膳的食材上和早餐比要豐富一些,天冷還是以小熱鍋為主,我想可能類似我們今天的酸菜白肉鍋、西紅柿燉牛腩鍋之類的吧。食材上,鴨子、雞肉、豬肉為主,主菜沒有羊肉。只有一份羊肉餡的小包子。

皇上下午兩點就吃完飯了,下午還有各種公務、禮佛、接待的任務,晚上恐怕是還會餓的吧。

晚晌,一般是回到自己殿內,臨睡前,會送燕窩湯、炒小菜兩三個、涼菜一兩個。沒有主食奉上。

夜宵雖然也是送好幾樣,皇上實際吃不了幾口。
這位長壽乾隆爺一天兩頓大吃大喝,晚上睡前只喝個湯。

晚上大吃大喝的客官們,大家停下吃的腳步,給自己一個帝王般的生活吧!

學學乾隆爺,少食多餐,晚飯一定要少,睡前一碗燕窩湯,保你身體倍棒、吃嘛嘛香!

 

(皇上家有錢,天天用燕窩燉火鍋,我等百姓不能比。。。。。。就來碗銀耳羹給自己補補吧!)

相關焦點

  • 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哪種方法更科學?
    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哪種方法更科學?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個習俗據說是一直流傳到宋朝時期才改變,然而翻閱史料,我們會發現即使是宋朝,也不過是經常出現一日兩餐的說法,換句話說,一日三餐在宋朝時期是不怎麼普及的,當然了,你要是說官宦之家,那就多種多樣了,他們即便是夜夜笙歌,每天都飲酒作樂,也是常有的事情,跟正常的健康作息就沒有關係了,再來說說我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清朝,通過乾隆皇帝,我們可以知道,皇上的膳食是一日三餐的,而且還是非常豐盛的,並且越是後來的皇帝越是豐盛
  • 古人一日兩餐是有生理道理的!
    「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中國最晚在上古商代時已形成了「定時吃飯」的習俗。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一天中的這「兩餐」哪一頓算主餐?古人稱主餐為「大食」,此外就是「小食」,這在上古商代時已分得很清楚,從殷墟甲骨卜辭中便發現了相關的記載。在「兩餐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
  • 一日兩餐飲食法
    不同於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中午、晚上兩餐或是早晚兩餐,然而本書建議早晚兩餐。午餐 - 晚餐的一日兩餐飲食法午餐-晚餐的一日兩餐,一旦開始後,從早上到中午這段時間,不能進食任何食物,包括水、牛奶、雞蛋等。中午12點以後吃午餐,只吃幹的食物,在吃午餐時不能飲水和喝湯,也要遵守吃完午餐兩小時後的飲水時間。
  • 為何古人一日兩餐?有錢人和窮人高度一致,真實原因卻大相逕庭
    其實,在唐朝之前,古人吃飯都是一日兩餐,很少有人會吃三頓飯,不管是富貴人家還是貧窮人家,這都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保持著高度的一致,一日三餐習俗的形成是在唐朝,從那時起,中國百姓才進入了一日三餐的幸福時代。那麼為什麼唐朝之前的古人都是一日兩餐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 專家說,將餐飲制度改為一日兩餐,有益於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嗎?
    所以才會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說法,古代人在白日裡時間本就有限,傍晚之後又沒有其它的休閒項目,所以休息時間很長,所需的能量也不比現代大,一日兩餐也是能夠確保身體的正常能量需求的。戰國到先秦為一日兩餐的飲食基礎先秦之前我國古代還是講究的一日兩餐文化,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殷商時期時候也是如此,第一餐為最重要的一餐,稱之為「大食日」,而第二餐便是「小食」,這種文化一直到先秦的時候都是如此
  • 康熙活了68歲,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他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是大清的第四任皇帝,同時也是大清入關之後的第二任皇帝,年號康熙。康熙這個年號從康熙元年一直用到康熙六十一年,延續了整整六十一年的時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沿用時間最久遠的一個年號,康熙皇帝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皇帝。那麼康熙皇帝能夠長壽的秘訣又是什麼呢?
  • 說,將餐飲制改為一日兩餐,有利於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嗎?
    當然,也有很多人一起吃早餐和午餐,他們習慣一日兩餐,而且還能堅持下去,當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說什麼樣的習慣對國家有益時,我們不知道什麼樣的習慣對我們的國家有益。總是提出一些很奇怪的理論,讓人覺得奇怪。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物質的豐富,「一日兩餐」現在變成了「一日三餐」,這是有原因的,為什麼要回到幾千年前?食物對人來說是最重要的,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吃是人們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 一日兩餐和一日三餐有什麼區別?中老年人更適合怎麼吃?
    如何吃飯一直是大家關注的問題,畢竟吃的是否正確也影響到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對於怎麼吃這方面,形成了很多流派,有些人覺得要每頓飯少吃點,也有人會認為飯要正常吃,不然會影響到人體吸收營養,而在生活中,也有了一日兩餐的出現,那麼這種飲食習慣好不好呢?和一日三餐有什麼區別?堅持一日兩餐,到底對身體好不好?
  • 秦漢時期的民間飲食:一日兩餐
    導讀:秦漢時期,人們都是一日兩餐。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現一座秦墓,墓主人名「喜」,在安陸縣(今屬湖北雲夢、安陸一帶)、鄢(yān)縣(今屬湖北宜城)做過縣吏。該墓出土竹簡《傳食律》、《倉律》規定了人要一日兩餐。第一次進餐在上午八九點鐘,曰「朝食」;第二次進餐在下午三五點鐘,叫「餔(bu)食」(餔是傍晚時吃的飯)。
  • 檔案春秋︱清宮御膳那些事:皇帝一日兩餐,乾隆偏愛蘇杭菜
    皇帝一天兩頓正餐那麼清廷皇帝一天吃幾頓飯,都吃些什麼呢?根據清代典制的記載,皇帝每日兩餐,分別為「早膳」和「晚膳」,確切地說指的是正餐兩頓。在兩頓正餐之外還有若干次點心或零食。一天吃兩餐是北方民族的飲食習慣,這與北方的氣候寒冷、晝短夜長有關,而在南方生活的人大多一日三餐。
  • 一日兩餐是節約糧食的最好方法,還能提高健康水平,值得推廣
    佛教是追求養生的宗教,和尚一天只能吃兩餐。佛教的八戒當中的第八條:奉法,時過中不食。意思也就是過午不食。也就是說,在中午到次日黎明這一段時間,不允許吃東西。佛教認為早上和中午才是人最佳的吃飯時間。過午不食的好處很多,首先能讓腸胃得到適當的休息。人體的推陳出新從清晨4點開端加快,而在下午16點抵達最高峰,晚上睡覺時人體處於休眠狀態,各個器官也需要休息。
  • 一日兩餐+休閒娛樂「長壽鎮」打造「孝老」示範基地
    近日,微山島鎮首家新時代文明實踐「幸福食堂」在上莊村率先運營,為20多名7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一日兩餐、休閒娛樂、心理疏導等服務,有效解決了該村獨居、留守老人「吃不上、吃不飽、吃不好」等難題。  據了解,微山島鎮共有人口1.9萬人,目前80歲以上的老人612人,其中90歲至99歲的老人75人,百歲老人1人,是市級長壽鄉鎮。
  • 為了減脂飲食不吃晚飯,改為一日兩餐,好還是不好呢?
    無論是一日三餐還是一日兩餐,只要自己身體覺得舒服,就沒有什麼不好。很多人可以適應一日三餐改為兩餐,但是有些人卻適應不了,覺得會有餓的感覺,腸胃難受,而且有些人會因為突然的餐食習慣改變而營養不良造成爆瘦,這樣的話是不建議突然由三餐改為兩餐的,假如就想改為兩餐,可以慢慢的改,先把三餐的食量降低,再慢慢改為兩餐。
  • 從一日三餐變為一日兩餐會更好嗎?這個還真的是因人而異
    雖說人離不開「一日三餐」,但是很多人也有著一日少食多餐或者一日兩餐等習慣,通常堅持不吃晚飯通常有幾個原因,首先,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我老家的一個我叫她老姑的人,在吃飯上非常注意,每餐只吃8分飽,一天只吃兩餐,晚上不吃,吃飯絕不吃多,吃餃子的時候也必須數著個數,你要想讓她多吃一個都難
  • 據說有專家提議將餐飲制度改為一日兩餐,這樣有益於身心健康?
    因為我不止一天三餐,夜裡十一二點沒睡的話,還要吃頓宵夜呢,你讓我改吃兩餐,這不是要我命嗎?!古人是雞鳴而起,日落而息!現代人呢夜生活相當豐富,有可能工作上加夜班或者出去玩樂比較累都需要補充體力!何況對於吃貨而言:好吃就多吃點,不好吃多少也要吃點!
  • 御膳都給太監吃了,皇上只能喝片湯,這皇帝當得還有什麼勁
    就以現存資料最多的清朝皇帝御膳來說,一般是一日兩餐一酒。康熙帝躬行節儉,每餐只吃一味,其他都分給后妃和隨行食用。所以御膳房每次實際上做的都是一大班子人的菜。乾隆帝講究葷素肥瘦合理搭配,尤其喜歡冰糖燉燕窩,每早必食。與一般人想像的大魚大肉不同,乾隆帝反倒很喜歡雜糧蔬菜,因為飲食規律,所以乾隆帝活到89歲高壽。
  • 防疫宅家期間 不妨順天應時 學學古人一日兩餐制
    其實啊,不客氣地講,各位這種兩餐制是悖天害身的做法。古代勞動人民的兩餐制才是順天應時的科學方法。有的專家說,兩餐制源於食物匱乏。也許有些道理。但這種說法回答不了下面的幾個問題。清朝的皇帝富有四海,衣食無憂,可他們也是一日兩餐。
  • 陝北人的一日兩餐文化
    人活著不就是為了一口吃食嗎,這話不錯,我們作為一個高等動物,吃飯是最基本的,是維持我們生命得以繼續的基礎。直到上了高中,我才發現一個問題,原來人是可以每天吃三頓飯的,因為是第一次來到縣城讀書,班主任總是勸說要吃早餐,我也意識到在陝北地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人們是一日三餐的。
  • 我們現在的一日三餐,若是改成一日兩餐會如何?答案被說出
    我們現在養成的「一日三餐」的飲食概念,其實並非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其實講求的是「一日兩餐」,徹底改為現在的「一日三餐」其實歷史並不長,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所以,在較為安穩的時期,大多數老百姓保持的都是一日兩餐的習慣。一天吃一頓飯人習慣了就不會有問題,我弟弟就每天只吃一頓飯,不為別的因為他懶,不想賺錢,也不想做飯,一個人住,有時帶著女朋友,餓時就叫外賣,基本一天只吃一頓飯,身體也沒任何毛病。所以啊,正常情況下人身體沒有問題一天吃一頓飯沒問題的。
  • 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和妃嬪,皆出自清朝,他們都活了多少歲
    歷史上正統王朝出了數百位皇帝,能夠活到60歲以上的,僅僅只有30位。能夠活到70歲以上的,僅僅只有11位。而活到80歲以上的,就只有5位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和妃嬪,看看他們都活了多少歲,一生有怎樣的經歷。巧的是,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和妃嬪,皆出自清朝。那麼他們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