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評媒(https://www.jpm.cn)編者按:據悉,這是36氪股權眾籌業務一個月內第二次更名。從更名的結果來看,我們不難直觀的感受:36氪已經要做輕甚至拋棄股權投資業務了。
7月31日,36氪股權投資平臺更名迷你投(MINIPO)成為眾籌行業最大的新聞。沒有錯愕,此舉倒是印證了眾籌家在此前提出的觀點,股權眾籌這部分業務,36氪恐已無力回天,36氪的金融故事可以休矣。
據悉,這是36氪股權眾籌業務一個月內第二次更名。從更名的結果來看,我們不難直觀的感受:36氪已經要做輕甚至拋棄股權投資業務了。
36氪自2015年6月開始涉足股權眾籌業務,當時平臺名為36氪股權眾籌。大量股權眾籌平臺為規避政策風險,行業出現改名潮。或因同樣原因,2015年8月,「36氪股權眾籌」改名為「36氪股權投資」。
2016年9月,包括股權眾籌在內的金融業務從36氪集團母公司拆分,原來的股權眾籌相關業務部門大規模裁撤,金融業務收縮。幾乎為同一時間段,36氪股權投資平臺的域名進行了調整。
36氪股權投資平臺網站備案信息
2017年7月,「36氪股權投資」的名字又更換為「氪金融」。
「36氪股權投資」、「氪金融」百度快照截圖
但是在36氪官網上,氪金融仍以「36氪股權投資」按鈕為平臺網站入口。
7月中旬36氪官網截圖
直至昨日,鋪天蓋地的消息傳來,36氪股權投資平臺正式更名為迷你投MINIPO,對應的,業務也開始調整,除了原有的初創企業融資類服務之外,也將上線基金類產品。
「氪金融」百度快照、「迷你投」官網截圖
而在36氪官網上,原來位置已經找不到36氪股權投資或者迷你投的入口。
平臺名從「36氪股權眾籌」到「36氪股權投資」,再到「氪金融」最後到「迷你投」,鈦媒體今年六月對猿團項目的揭露報導,成為壓死36氪股權眾籌業務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過程中反映出來的,一是36氪「去股權眾籌化」的業務演進路線已經非常明顯,甚至有「去金融化」的趨勢。
第二則是,除了將金融業務剝離36氪母公司之外,讓金融業務脫離36氪品牌的態度也昭然若揭。36氪品牌或將不再會為金融業務做背書。
實際上,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鈦媒體第一次發難36氪揭露宏力能源項目重大問題,一方面撕開了36氪股權眾籌業務的光鮮外表,將金融風險暴露到了大眾面前。另一方面,也開始讓36氪意識到股權投資業務的風險已然不可控。
因此,36氪在2016年下半年企業架構發生重大變化,其中宏力能源事件被業內普遍認為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2017年6月的猿團事件,36氪一紙聲明,閃爍著太多信號。聲明中提到:
「36氪」屬於媒體業務品牌,而非金融公司的。母公司北京協力築成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已於2016年12月底完成了對旗下業務的重組,目前有4家下屬獨立運營公司。
北京協力創成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是網際網路非公開股權投融資業務。
眾籌家認為,36氪上述的口徑中不難看出母公司在極力撇清與股權眾籌的關係。眾籌家始終認為,因為這意味著36氪無奈得將兩年向金融的轉向努力徹底推翻,本質上已經在自我宣告從媒體到金融業態的轉型失敗。
作為媒體轉型創投和金融的一次試水,缺少金融、風控基因的36氪並沒有收穫做創業媒體一般的好評。36氪試圖用媒體思維指導著金融和投資的工作,忽視了金融的規律。
突出表現為,在上線項目之前,對金融的風險沒有良好的把控。相反,其高明的媒體宣傳素養反而成為現在質疑者詬病36氪的理由之一。例如有媒體指出「頂尖明星投資人」的宣傳和實際情況事與願違。在風險事件發生後,還是高調的用情懷、傳播渠道優勢和36氪介媒體品牌口碑等碾壓輿論。
這些對於大眾通過媒體看熱鬧的業務或許有效,但是對於事關真金白銀和切身利益的股權投資業務來說,這一套並不能經得起金融規律的考驗。
36氪上線股權眾籌業務時曾被寄予厚望,但是股權眾籌在近年來面臨挫折之時,36氪並沒有扛起行業大旗,反而被部分人定性為股權眾籌落幕的風向標,實在讓人扼腕。時至今日,在36氪股權眾籌業務乃至金融業務在去「36氪化」之後,沒有了36氪的品牌背書,更名後的迷你投「輕裝上陣、重新開始」,但在風險控制和重建原有投資者信心等核心業務層面,還有很艱難的路要走。
(註:鑑於政策規定,本文中股權眾籌、私募股權投資指網際網路非公開股權融資)
本文由眾籌家(zhongchoujia.com)原創,如需轉載請留言。未經許可轉載,侵權必究。
(編輯:楊少康)
趙予 眾籌家記者,《理財周刊》長期撰稿人,關注網際網路金融、創投、眾籌、TMT、宏觀經濟等領域也愛影視娛樂、星座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