襯衫是指貼身穿在裡面的單衣,最早源於1600 年代後期的歐洲,1900年後,襯衣在世界各地流行。接下來看看襯衫在歷史上的演變過程吧~
一直到歐洲文藝復興初期,襯衫還被當作內衣看待。如果一個有身份的男人居然把襯衣露在外面,那簡直難以想像。但是,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熱衷於在肩部、胸部和胳膊下面飾以花邊的人來說,要想掩蓋住裡面穿的白色亞麻襯衣實在太難了。到了1530年,人們開始接受在頸部和腕部顯露襯衣,同時,將衣服用窄帶子束緊,並認為這樣穿戴很時髦。19世紀後期,讓襯衫完全顯露出來的穿法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這個時候襯衫的領口很高而且需要漿洗。
回顧久遠的過去,古羅馬時代的「斯布庫拉」,就是當時男人身上穿的內衣,也可稱得上是襯衫的最前身。當歐洲地區首先出現了今天襯衫款式的衣服時,重視社會禮儀的西方人不將它作為單獨的衣服出面來穿。而當兩個人之間發生決鬥,兩個人都脫下西裝外套及貼身西裝背心,只剩下一件白襯衫時,這樣子的襯衫正是當時的流行風尚。
襯衫款式歷經多種樣式及變化,在扣子還沒被運用前,男人襯衫的衣襟是用繩子系住的,而這樣的方法也被用於袖口上,當時好品味的男士總是花點心思讓繫著結的袖口露出來,演變至今,人們習慣將襯衫袖口露出西裝外套。十六世紀的英國還嚴令,只有貴族才能穿那種前襟具有褶襉設計的襯衫,這些褶襉設計主要是用來遮掩紐扣,因為當時的人覺得有紐扣的衣服很難看。十八世紀,紐扣設計才得以重見天日,顯露於襯衫上面。當時的襯衫多以亞麻布料縫製,而為了要避免讓扣子赤裸裸地露在外頭,便以同樣的布料將紐扣包住。
十八世紀的男女服飾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就男士來說,是禮帽、燕尾服、露出腿部曲線的緊身褲等等。上流社會賦予了襯衫新的意義。保持襯衫的清潔,穿雪白襯衫,被認為是新的身份象徵。「不在襯衫上用香水,擁有很多上等的亞麻襯衫,在有純淨的流水和空氣的田園村舍洗滌衣服」成為紳士們的美學宣言。是否擁有各種各樣的襯衫,是否捨得在襯衫上花錢,是否保持襯衫的清潔,也成為判斷其社會地位的主要依據。由此可以看出襯衫之於男性,實在是一個重要的形象載體。
相信大家看完襯衫的發展史,也想給衣櫥裡多增添幾件襯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