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現15.6億"跑路」,新加坡老闆順走的,還有21億中國貸款
2020年開年受衝擊最大的可以說是餐飲行業了,從海底撈恢復營業哭窮賣慘大幅度漲價,將一碗米飯賣到近10元開始,輿論就有了海底撈可能要「套現跑路」的說法。
資本的趨利避害,不顧人情是張勇夫婦拋棄海底撈的「必然性」,很多人說資本是沒有文化和國籍而言的,所以不能以常人的行為標準去理解資本。
但是,國家為了拯救餐飲業,讓從業者不要失去信心,可以說是盡心盡力地給予幫助。比如說:通過中信建投給予海底撈21億貸款,然後,海底撈就被張勇夫婦套現「跑路」了。
資本沒有國籍,但資本家有啊!什麼?張勇不是中國國籍?那沒事兒了,只是,海底撈似乎辜負了國家的期望與重託。
一碗麵賣2.99元,海底撈將槍口瞄準了全國的小飯館!
巨人挪動起身,無數人就會被動地陷入陰影之中。海底撈如此低調快速地開設兩個快餐副品牌「十八汆」和「撈派有面兒」,如此高密度的動作,顯示了海底撈早已覬覦快餐賽道的決心。
2020年,行業巨頭的切換賽道、降維打擊,搶奪高頻小生意,不斷蠶食中小企業家的領地。
新品牌「撈派有面兒」現已出現在成都金牛區,內置60個餐位,半明檔操作,全自助出餐,60秒一份面。最便宜的特色涼麵僅售2.99元,售價是成都市場同行的70%,可以說是極致的性價比了。
無論是主打一線城市的「十八汆」還是次級城市的「撈派有面兒」,背後都是一樣的邏輯:操作簡單、出餐迅速、標準化程度高,以及全國範圍內都可以換湯不換藥的基因。
海底撈打響了價格碾壓,供應鏈降維打擊的第一槍
很顯然,客單價低於同行70%的「撈派有面兒」和「十八汆」打得就是價格戰!低價的快餐賽道屬於高頻的剛需品類,拼的就是價格、渠道和品質,而這恰好就是大牌與連鎖的優勢。
海底撈這次成不成功很難說,但只要它下場,哪怕是打個滾兒,周邊的小店都得死一波,但海底撈只會帥氣地爬起來,拍拍灰,然後去另一個坑裡愉快地翻滾。
供應鏈生態化是大勢所趨,依靠供應鏈,海底撈們就有機會做它想做的一切。價格帶壓著你,品類覆蓋你,老百姓的小生意自然難做。
無論是「十八汆」還是「撈派有面兒」,為什麼海底撈不選擇重慶開店
如果說北上廣的「十八汆」是試驗,那麼撈派有面兒就算是落地連鎖了,靠著「區域+特色面+低價」的模式,海底撈可以說是指哪打哪,比如去武漢賣熱乾麵、去西安賣擔擔麵、去陝西賣刀削麵、去河南賣燴麵。
但無論是火鍋還是麵食,海底撈都有意無意地繞過了重慶這座城市。
因為,重慶這座城市有很強的味道歸屬感,對於本地人來說,最好吃的火鍋是巷子裡面的老火鍋,最好吃的面是樓下的「板凳面」。
最後,無論是服務好的火鍋,還是低價的小面,在此預言,海底撈在重慶市場,依然佔不到半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