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嚴嘉豪
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成為了今天微博熱搜榜上的"釘子戶"。
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文章《高考作文閱卷組長評高考滿分作文》系列文章第一篇,這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卷滿分作文成為了被評述的對象。
(圖說:浙江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全文截圖)
文章引經據典,大量使用了如"嚆矢""振翮""祓魅"等不常見的表述,有網友稱,需要查閱不少資料,才能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也在點評中承認,"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高考作文,他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陳建新同時表示,"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根據浙江教學月刊社的文章顯示,"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這彰顯了高考作文閱卷的嚴謹與科學。"
但對於這樣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許多網友卻並不買帳。有不少網友表示看不懂這篇文章,作者沒有"說人話"。也有網友覺得作者是在故弄玄虛,為了博取高分刻意堆砌看似高深的辭藻。
作家馬伯庸在點評這篇作文時表示,"作文裡要表達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實、樸素的詞句來組織,信息一點不會損失。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深度和論證過程,也完全用不著跩這些大詞兒,四個字來總結就是:辭不配位。"
也有不少網友對文章持肯定態度。他們覺得,考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引經據典寫出這樣的文章,本身就能說明考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大家看不懂,並不能說明這不是好文章。有高考閱卷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最美的花應有許多朵。
對於這樣一篇滿分作文,如今網友的關注點主要在於文章本身是否易於閱讀的層面上。就本次事件而言,對於好文章標準的討論或許比"滿分"本身更有價值。
作為高考所有考題中佔分最高的語文作文,最終打分絕非閱卷老師隨意而為。對於《生活在樹上》一文,除了給出55分的兩位老師,也有閱卷老師給出了39分,最後經過作文審查組判定才決定給予滿分。
陳建新教授在點評該文時說,"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
教育學者熊丙奇今天也撰文表示,"這篇材料作文之所以能得滿分,或許主要在於其思辨性",他認為,"給其滿分,並不是鼓勵其他學生也效仿這種做法,而是尊重、倡導個性化表達。"由此可見,這樣一篇作文能拿滿分,絕非閱卷老師的一時衝動。
(圖說: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對該文的點評)
近年來,高考滿分作文一直是大家熱議的焦點,2001年江蘇考生的滿分作文《赤兔之死》橫空出世,2010年另一篇由江蘇考生寫就的文言文滿分作文《綠色生活》同樣技驚四座。這些文章在當時同樣受到了爭議,但對於一些寫作基礎較好,不拘泥於常規的考生來說,這樣的文章給予了他們跳出思維定勢的勇氣。
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能夠根據所給材料寫就一篇緊扣主題、邏輯嚴謹的文章已屬不易,想要文章十全十美難免有些吹毛求疵。
(圖說: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的該文"編者按"內容)
正如公眾號"教學月刊"在編者按中所言,他們將該文在網上公開,本是希望通過對一系列高考作文的點評,說明"閱卷的嚴謹與科學",解釋文章"為什麼能得滿分"。如今看來,這樣的業務探討之舉,或許在滿分作文的"加持"下,有些被帶跑偏了。
高考作文本就是考生施展才華,直抒胸臆的平臺。對於有能力、敢創新的考生,他們有權選擇不拘一格的表達方式,即便這樣的做法並不一定會被老師們所倡導。
但穩妥、千篇一律的"樣板式"作文,就是唯一受認可的"正道"了嗎?就像網友在評論中說的,難道大家看不懂的文章就一定不是好文章嗎?
一位有著多年高考閱卷經驗的上海某重點中學語文老師對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表示,《生活在樹上》一文乍看有些難讀,但能拿滿分肯定有其道理。
多方論證,尊重個性化表達,這是閱卷老師在評定高分作文時採用的邏輯。如何公平理性的看待不一樣的聲音?這或許比滿分本身更值得讓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