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說茶:《茶經》留下最早的古茶樹密碼

2020-12-23 騰訊網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在唐代以巴蜀為代表的南方就盛產茶葉,估計很多為野生大茶樹。自普洱茶熱以來,古樹茶倍受追捧。雲南大葉種茶屬喬木類型,根系發達,可長成參天大樹。在雲南民間有「樹的主幹有多高,主根有多深;樹幅有多寬,鬚根有多長」的說法。所以喬木大樹茶根較深,利於向土壤深部生長,吸收更多礦物質等養分,茶樹通過稀疏種植留養,養分充足,光照均勻,易形成高大喬木樹型。

今天我們所說的古樹茶,百年前都是稀疏種植的喬木茶,是以吸收土壤深層礦物質為主,這也是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品種,古樹茶品質更好的原因。當然很多大茶樹後來進行低產茶園改造被臺刈,主幹雖然被臺刈,但樹根還在。目前人們所說的臺地茶,是指開水平臺地種植,形成密植、矮化、豐產的茶園。臺地茶因密植、矮化、求豐產,人工施肥較多,主根較淺,鬚根發達,是以吸收人工增加的養分為主,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全國茶區推廣;而無性繁殖的茶葉良種,上世紀90年代在普洱、版納、臨滄等地推廣,多為臺地茶。

至於有「專家」說無性繁殖茶樹沒有主根,壽命短,品質不好,我看沒有科學依據,過去我也信以為真。但目前從新華國茶公司進行喬木稀疏留養的試驗來看,其實無性茶葉的主根也很發達,我用了四年的時間,只是改變留養方式的,放養的部分主根已近二米長,而密植、矮化的主根只有一米多長。這裡我舉個實例:今年雨量大,很多茶地坍塌,黃龍山的曼歇壩茶廠的臺地茶種於1963年,品種是勐庫大葉種,坍塌下來的樹根有1.8米左右長;而新華國茶公司的茶葉種於2008年,用無性系良種種植,2016年開始留養,樹高2米多,樹主根很粗壯,經測量有1.84長,目前兩個標本樣還放在公司。茶樹的樹齡一千年相當於人的一百歲。茶葉無性繁殖技術的推廣只有30多年,未來茶樹的壽命有多長?只有我們的子孫才知道。過幾年市場上又推出「無性良種喬木茶」也完全可能。

「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

茶葉生長的好次取決於五個要素:土壤成分、自然環境(海拔、光照、降雨、植被等)、茶葉品種、種管模式、加工工藝。茶樹生長在雜石中(爛石),土石壤間有空隙,積累的各種礦物質成分更豐富,更利於根系生長,茶質就更好,正因為如此很多地方都抬高了「巖茶」的身價;櫟壤也就是我們習慣稱的土夾石,土壤透氣性好、保水性強,茶樹吸收的礦物質成分豐富,茶質好些也就自然;純黃土的壤土容易板結,透氣性不好,茶樹根系長得淺,吸收深層土壤的礦物質少,茶葉品質會更次些。所以茶樹越大、樹齡越久的根系就相對越長,土壤疏鬆的更有利於根系生長,更多吸收自然物質養分。古茶樹不需要人為施肥也能旺盛生長上數百年乃至千年,道理也在於此。

茶適「陽崖陰林」

「陽崖陰林」我理解的「陽崖」指向陽的坡地;「陰林」應同「蔭林」,遮蔭的樹木。植物的生長需要光合作用,茶樹需要陽光,也喜一定的遮蔭度,遮蔭度在40—50%為宜。同等條件下,向陽面的茶葉品質會好於背陰面的,有合理遮蔭度的品質好於整天太陽暴曬的。

從雲南各地的古茶山如普洱市的景邁山、金鼎山古茶、老烏山,版納州的易武、布朗山,臨滄市的冰島、昔歸等名茶山即可得到驗證。雲南解放後種植的茶園模式為高產密植型,連片規模化發展,也就形成把樹林清除,以開臺地種植的現代茶園模式(即臺地茶)。

但近幾年來普洱、版納、臨滄等茶葉主產區都在實施生態茶園改造,也就是在原來單純只有茶樹的茶園中重新種植適當的遮蔭樹,逐漸恢復生態系統,有條件的地方提倡進行稀疏喬木留養,說直白些,就是恢復老祖宗的種養模式。

茶 「紫者上,綠者次」在雲南眾多的茶葉品種中「紫茶」一直有些糾葛不清。紫茶是茶葉自然進化或人類栽培茶葉的漫長過程中,受地理環境、氣候、陽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引發茶葉基因突變而成的變異品種,因茶葉中花青素含量高於其他茶葉,茶葉顏色呈現紫色,人們把這類茶葉統稱「紫芽茶」。陸羽的「紫者上」,用現代科學解釋為紫芽茶中花青素含量高,花青素被稱為「植物軟黃金」,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等功效。

紫鵑茶因為花青素含量比傳統的紫芽茶高,整棵樹都顯示紫色,這是大自然的恩賜。普洱茶從誕生起「大樹茶」就是它的標配。普洱茶名字始於1729年雍正皇帝的封賜,但這個茶之前就存在著。民國以前人們種植茶樹一般採用「地埂茶」「滿天星」式栽種,即自然隨意的開塘種植,放養成高大的茶樹。

所以目前普洱茶界推崇古樹茶,是長期市場形成的,只要普洱茶還存在於市場,這種千百年來形成的共知不會輕易改變。無論是在北京故宮裡倖存的「萬壽龍團」貢茶,還是印級茶、號級茶、88青、001、奧運國茶等,都離不開古樹茶(大樹茶)的身影。都在講古樹茶更好喝,但為什麼古樹茶比臺地茶和小樹茶好喝?綜合上述,古樹茶好喝是因為其樹根扎的深,更多吸收了土壤深層的礦物質。所以我認為如果樹茶留養方法不得當,即便茶樹樹齡過了百年也不一定好喝;如果留養方法得當,即便茶樹樹齡只有幾十年也會好喝。古樹茶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新華國茶 包忠華 供稿)

版權聲明

文/來源:雲南網

本文歸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溫馨提示

相關焦點

  • 茶友們所說的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樹該如何區分
    前言:最早的關於茶的記載文獻,有人說是《茶經》中記載的「神農氏」用茶解毒的故事,也有人說是西漢的《僮約》,三國的《廣雅》。但毫無疑問,茶作為東方之瑰寶,歷史悠久,是許多人津津樂道之佳品。然而什麼對於茶友們常說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又應如何區分,功效又有什麼不同呢?
  • 在中國人第一次發現茶的地方,現在還有千年古茶樹群,產的茶帶蜜香!
    相傳,茶祖炎帝神農氏在這裡發現了茶。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個「荼」,就是現在所說的茶。而神農嘗百草的「茶山」,就是茶陵的雲陽山。茶祖神農氏雕像千年古茶樹群:見證茶文化的活化石被譽為中華茶祖的炎帝神農,開啟了識茶用茶的先河,而茶陵人種茶、制茶、飲茶的技藝也世代流傳綿延千年。
  • 黔西南野生古茶樹的 前世今生
    當地村民把這些野生古茶樹,分為白茶和黑茶兩種,非常珍貴。2010年,林蒙嘉在接受黔西南電視臺採訪時說:「按染色體進化系統排隊,從普安的普白林場,經興仁到安龍仙鶴坪一線,所生長的古茶樹,是比較原始的茶樹類型。」 正是因為這次調查,黔西南的野生古茶樹,得已進入國家級專家的視野,被《中國茶經》和《中國古茶樹》收錄。
  • 雲南古茶樹資源概況
    《雲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中定義:古茶樹是指分布於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群落,半馴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園(林)。本文根據公開信息、刊物進行整理編輯,主要簡述了雲南古茶樹資源的構成、分布情況。
  • 安龍:古茶樹滋生綠色產業
    「我們加工成了幹茶以後,就直接聯繫浙江和安徽、山東茶商,直接和他們對接。」下龍村茶農詹發斌忙碌著加工茶葉,對於銷售茶葉都有茶商聯繫方式,茶商對於古茶樹的茶葉品質很滿意。下龍村是安龍縣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典型的深石山區讓這裡村民一直以來廣種薄收,過著緊巴巴的日子。
  • 是誰最早發現的茶葉?喝茶的目的是什麼?陸羽在茶經中這樣記載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全世界人民喝茶的習慣,都是中國人教給他們的。那麼究竟是誰,最早發現了茶葉這個神奇樹葉的呢?唐·陸羽《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意思是說,茶作為一種人們生活中的飲品,是從神農氏開始的,而到了魯國的周公才將其發揚光大,傳播開來。
  • 茶的起源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云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
  • 中韓茶文化:透過《茶經》,聊聊中韓之間的茶道文化交流
    茶,在國內最早是作為一種藥物來服用的,陸羽在《茶經》中記載,茶起源於神農時代,《神農·食經》中有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但陸羽尊為茶聖,為了推廣茶道文化,用上古時期的名人來作為宣傳也並無不可。實際上從有考究的史書中追溯出,茶的傳播在秦朝。
  • 古茶樹變成「搖錢樹」
    村裡的一棵古茶樹,改變了楊幫彥的家境。   德隆鎮山高、路遠。隆興村平均海拔1200米,常年溼潤多雨,山坡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非常適合古茶樹生長。隆興村的古茶樹有千餘年歷史,樹幹需要兩人合抱才能抱攏,至今每年仍能產出3斤左右幹茶葉。
  • 貴州望謨深山藏古茶,你喝過望謨八步古茶嗎?
    望謨不僅有茶,而且有好茶,有珍品茶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者,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在望謨縣郊納鎮就生長著這樣的茶樹,芽葉為紫紅色,品質高於綠茶,花青素含量高於一般紅茶40倍。俗話說:「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對於望謨深山隱藏的古茶正因「巷子深、大山深」而只能靠當地的古驛道輸送到外地,但古時的人背馬扶,加之在說話靠吼、交通靠走的往昔望謨,古茶「低調」也是有原因的。
  • 雪浪山巔300歲古茶樹今春又出芽
    現在的雪浪山已被開發為雪浪山生態園,山頂築有一座極為氣派的亭子——御茶樓,樓宇上「太湖第一峰」五個大字熠熠發光,被稱為「太湖第一峰」是因為雪浪山擁有悠久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生態資源,148株古茶樹就紮根在此。
  • 古茶樹成了「致富樹」
    古茶樹變成了「致富樹」——浙江大學在其定點幫扶的雲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打造「紫金普洱」茶項目,重點扶持具有當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的普洱茶產業,讓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日前,該項目獲評第五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景東是普洱茶主產區,古茶樹資源豐富,涉茶農戶超23萬人,但當地茶產業長期處於效益低下的水平。
  • 雲南的這五棵古茶樹,樹齡達千年以上,堪稱世界級寶藏!
    在普洱茶的市場上,經常能聽到古茶樹的字眼,那麼古茶樹的定義是什麼呢?古茶樹是指分布於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群落,半馴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園中的茶樹。那樹達千年的古茶樹你知道幾個?
  • 雲南古茶第一村
    1.2 萬畝 成為了所有茶客去勐海茶山的第一站 被世人譽為「古茶第一村」 竹筒香茶也是南糯特色之一
  • 麻慄坡縣發現千年樹齡古茶樹
    日前,在麻慄坡縣麻慄鎮茨竹壩行政村草果衝大山坡上,生長著一棵古樹茶,據檢測,樹齡已近1000歲,被當地專家稱為古樹茶「茶王」。「茶王」生長在海拔1600米的大山坡處,整棵茶樹翠綠茵茵,茶葉葉圓隆起,厚實肥壯,顏色綠得令人心醉。
  • 茶——金駿眉
    雖然說自2005年上市以來,金駿眉已經過了它的巔峰期。但金駿眉在紅茶市場的餘威仍在,偶爾詢問一些客人平時在喝什麼茶,他們的答案中,金駿眉出現的機率也是非常之高。在淘寶上搜索金駿眉,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竟然發現有不到100塊一斤的金駿眉,南禪寺60元半斤的也是大量有貨。只能說金駿眉名氣太大,所有商家都想分一杯羹。
  • 古茶樹研究中心在西南林業大學成立
    近日,位於雲南昆明的西南林業大學古茶樹研究中心和世界茶葉圖書館正式成立,世界茶樹原產地古茶樹資源展也將展出。雲南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在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保山等地擁有古茶樹資源,所出產的紅茶、普洱茶等享譽海內外。
  • 茶界冷笑話之「茶樹越老,茶葉就越好」,你被收智商稅了嗎?
    義芳君說茶 | 第715期原創茶說曾幾何時,當茶界颳起一陣熱炒古茶樹風的時候,很多茶葉大有隻要貼上「古樹茶」標籤,立馬烏雞變鳳凰,價格實現鯉魚跳龍門的態勢。那段時間,從北回歸線橫貫而過的雲南到秀甲東南的武夷山,很多茶人也都熱衷於挖掘古茶樹。仿佛茶樹越老,就越物以稀為貴,製作出來的茶葉也就越好,就越能讓人刮目相看。果真如此嗎?只能說,有時候,美好想像要大於現實吧。
  • 南澗請專家為古茶樹保護利用「把脈開方」
    本報訊(通訊員 趙建鴻)南澗有豐富的古茶樹資源,僅目前已登記造冊、建立資料庫的就有11703株。該縣堅持「先保護後開發,先管護後利用」的原則,探索古茶樹可持續發展路子。12月1日,西南林業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生態茶學(森林茶)研究中心主任、古茶樹可持續利用與保護國家創新聯盟秘書長藍增全教授及其團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陳林波研究員及相關技術人員共13人組成的專家團隊應邀到南澗為古茶樹「把脈」。
  • 《陸羽茶經誦讀》前言
    陸羽的《茶經》是一個茶者的必讀經典,本書融會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華,是第一部茶文化百科全書,同時也是茶道美學的集中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