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易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無論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的「一」,都來源於《易經》中最經典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是如何產生的?陰陽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有著怎樣的影響?
中國古代有很多神話,但神話沒有辦法滿足人類求知的欲望,所以就產生一種學問叫做哲學,哲學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解答宇宙人生的問題,所以哲學最後就變成人們的智慧。
我們對《易經》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易經》不是一本告訴我們知識的書,如果《易經》是一本講解知識的書,很早就會被丟掉了,因為時間過了那麼久,任何知識都變了,留著沒有用了。《易經》交給人們的是智慧,《易經》告訴人們一切事物都是人想出來的,通過人們不斷的想像最後變成了現實。例如,以前有電視機嗎?沒有,就是人們每天在想啊想啊,之後的某一天,電視機就被發明出來了,以前有飛機嗎?沒有,也是人們每天想啊想啊,最後發明了飛機,因此所有事物都是人想出來的,《易經》給人們一個答案,就是告訴人們一切事物都是人們想出來的。
一個人減少欲望,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往正當的方面去想,一般把想到的東西稱為天機,伏羲氏想的是人類最重要、而且是宇宙最高的一個秘密,萬物從哪裡來?
伏羲氏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下去,他就想到有一種力量,把太陽從東方拉起來,然後從西方放下去,這種力量影響了萬物,伏羲氏的想像在一部分人看來是太虛無、太不切實際了。
但伏羲氏看待問題的方法對中國的思想影響很大,我們現在知道太陽是永遠存在的,只是地球自己在轉。但伏羲氏告訴了人們,有看得見的部分就有看不見的部分,有一個力量拉上來就有一個力量拉下去,這樣就產生了兩種力量互動的觀念,「一正一反、一上一下」,這兩種關係就構成了太極中陰陽關係的內涵。
伏羲氏上觀天文,下察地理,終於一畫開天闢地,這一畫就是「太極」,太極生兩極,兩極就是兩種力量,這兩種力量就是「一陰一陽」。
伏羲氏所處的時代是沒有文字的,因此伏羲氏就將這種力量用一種線型符號表示出來,是很了不起的一種做法,當初伏羲氏用眼睛觀察宇宙萬象,然後靠想像造出一套系統來,這套系統的總根源就是一畫,叫做太極,萬物一切都是從這一畫開始的。伏羲氏通過觀察認為每個方向都有一個相反的方向,有一個陰就有一個陽,有一個陽就有一個陰,構成了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現象。
陰和陽之間是和的關係並不是分的關係,「陰就是陽、陽就是陰、陰可以變陽、陽可以變陰」,兩者具有高度的配合性,也就是說「一陰一陽之為道」。
《易經》廣大精微無所不包,中國人的很多思維都是由《易經》發展而來,無論在哪裡都可以用太極生兩極、兩極生四象來看所有的變化。《易經》起點很高、很全,可以讓人們永遠遵循,是諸子百家思想的共同起源,是群經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