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來醫院醫生最喜歡開的一個檢查就是血常規,因為這項檢查方便快捷,裡面指標項目比較多,可以看出很多問題,有時候裡面的箭頭上上下下很多,讓人看了心裡發毛,總感覺自己是不是不正常。兒童的指標比成人更複雜,各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正常範圍,但是作為普通人我們不需要全懂,只要有針對性地看這幾個指標就能看出問題。
常用指標正常範圍
1、白細胞
嬰兒期白細胞數在10×10^9/L,8歲以後接近成人水平,也就是在4×10^9/L--10×10^9/L。
白細胞分類主要是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例的變化,出生時中性粒細胞約佔65%,淋巴細胞約佔30%,生後4-6天兩者比例約相等,至1-2歲時淋巴細胞佔60%,中性粒細胞佔35%,至4-6歲時兩者比例又相等,以後白細胞分類與成人相似,也就是有兩個相交點。
2、血紅蛋白(Hb)
出生10天內Hb>145g/L
1-3月齡Hb>90g/L
4-6月齡Hb>100g/L
6月齡-5歲Hb>110g/L
6-11歲Hb>115g/L
12-14歲Hb>120g/L
3、血小板
血小板計數一般比較恆定,正常範圍在100×10^9/L--300×10^9/L
常用指標臨床意義
1、白細胞
白細胞我們可以看成炎症指標,臨床上主要用來判斷病毒或細菌感染,其它少見的比如血液病等的變化我們不做討論。
如果白細胞升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結合臨床症狀,一般考慮細菌感染,當然有些病毒感染也會升高,比如EB病毒、乙腦病毒等。
白細胞正常或者白細胞升高以淋巴細胞為主,結合臨床症狀,一般考慮病毒感染為主。
白細胞降低結合臨床症狀一般考慮病毒感染或者嚴重細菌感染。
2、血紅蛋白
一般用作判斷貧血的指標,各個年齡段低於上述正常範圍的考慮貧血,具體哪種貧血需要結合血常規內其它指標或者其他實驗室檢查以及臨床症狀、病史綜合判斷。
血常規後面標註的正常範圍一般都是成人標準,臨床上經常碰到1-3月齡的寶媽寶爸拿著化驗單過來諮詢說是不是寶寶貧血嚴重,其實是被後面的正常範圍給誤導了,不適合該年齡段,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正常範圍下限本身就較低,我們叫生理性貧血,這個是自限性的,不用擔心。
3、血小板
血小板兒童最常見的就是血小板減少,血小板減少身上會出現瘀點瘀斑,我們叫做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一般是由於發病前1-3周有急性病毒感染史,或者免疫接種史,大部分可能沒有症狀或者突然發現皮膚黏膜出現針尖樣出血點,有的引起鼻出血或牙齦出血。出血嚴重的也會引起貧血。
這些指標都是血常規內比較常用的幾個指標,我們自己學會了也能看得懂,但是所有實驗室指標我們都需要結合病史和臨床症狀綜合判斷,比如細菌感染白細胞有高有低也有可能正常,完全正常的化驗單有經驗的醫生也可以看出蛛絲馬跡。這些指標我們需要懂個大概,但是不要自行決策用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