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加科技崔迪瀟:打磨安全的幹線物流自動駕駛

2020-12-23 雷鋒網

雷鋒網按,如今,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物流市場的規模都已達萬億級別,而且,市場規模都還在不斷擴大。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擁有無限潛力的市場。

然而,這一市場正在面臨尷尬的局面——巨大的就業缺口、高昂的運營成本、頻發的駕駛安全事故,這些都成為當代物流行業亟待解決的痛點。

近日,雷鋒網邀請了智加科技高級主任科學家崔迪瀟來進行業內分享。以下為崔迪瀟演講內容,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

大家晚上好,我是來自智加科技的崔迪瀟。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打磨安全的幹線物流自動駕駛,會分享智加過去在幹線物流自動駕駛領域的實踐,以及智加對技術落地的思考和推演。

主要的內容分為四個版塊:

  • 當前幹線物流的現狀和自動駕駛的機遇;

  • 自動駕駛落地應用的 5 個階段;

  • 幹線物流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和挑戰;

  • L2+ 到 L4 級所面臨的數據閉環問題。

一、當前幹線物流的現狀和自動駕駛的機遇

物流在國家經濟的組成部分中佔重要位置,尤其在中美兩地,物流市場已形成萬億規模,公路運輸長期佔據國內整體貨運量的 75% 左右。

然而,這一巨大市場面臨著嚴峻的結構性人力供給短缺問題,主要表現為勞動力流失率高和未來勞動力補給不足——如今有超過半數的卡車司機計劃未來不再做司機,而 96% 的卡車司機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為司機。

此外,重卡的運營成本也很高,從燃油、司機、保險、車輛折舊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在美國,人力和油耗佔運營成本的 70%,在中國,這一比例也超過 50%。同時,長途運輸中的駕駛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

基於上述現狀,利用自動駕駛技術來填補勞動力缺口、優化成本、提高重卡行駛過程中的安全性,已成為大勢所趨。這也使得幹線物流成為能夠最早實現自動駕駛商業落地的場景之一。

經過幾年的發展,產業界和學術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重卡運營成本可以降低26%,事故率可降低 80%。

基於中美兩地市場的現狀,以及對自動駕駛技術光明前景的判斷,智加科技從成立起便以落地應用為主導,以構建生態為核心,定位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物流市場進行賦能。目前,智加在中美兩地均設有辦公室和研發中心,超過 25% 的員工有博士學位,超過 80% 的工程師畢業於中美兩地排名前五的工科院校;擁有自動駕駛核心技術的全棧研發能力,包括感知、地圖、定位、決策、規劃、控制等。資本方面,智加也得到了紅杉資本、金沙江資本、滿幫集團等多方的支持。

智加在過去的幾年裡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 2017 年 3 月,智加獲得了加州交管局頒發的自動駕駛路測牌照,成為第一家獲得路測牌照的中國初創公司;

  • 隨後,智加在矽谷的真實車流中完成了近2000公裡的實際路測;

  • 2018 年,智加和與中國市場份額最大車貨匹配平臺滿幫集團達成了獨家戰略合作,並聯合滿幫、一汽解放和英偉達成立了四方同盟;

  • 2018 年 11 月,智加獲得了公安部、交通部、工信部和江蘇省政府聯合發布的中國首張營運自動駕駛測試牌照。

  • 2019 年 1 月,在哥倫布智慧物流大會上,智加與一汽解放完成了首批智能重卡的交接儀式。

近期也有一些進展:

  • 去年底,智加取得了全國首張跨區域的測試牌照,可在江蘇、安徽、浙江、上海、三省一市的相關道路上進行測試和數據收集;

  • 去年,智加聯合一汽解放成立了蘇州摯途科技有限公司,攜手推進智能重卡的落地量產;

  • 在美國,智加也在持續進行商業試運營。去年聖誕前夕,智加的重卡自動駕駛了三天三夜,橫跨美國東西海岸完成了生鮮運輸工作,行駛裡程達 2800 英裡。

二、自動駕駛落地應用的5個階段

智加對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的 5 個階段有自己的見解:

  • 在幹線物流的場景下,第一個階段叫作「原型期」。在這一階段要做好三件事:確定 L4 級重卡自動駕駛的價值,制定大致的技術發展方向,同時尋找可靠的夥伴共同來推進。

  • 第二個階段叫作「工程驗證期」。在這一階段,最主要的工作是通過驗證,證明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和經濟性。而且驗證不僅僅是路測驗證,還包括建立仿真系統來進行驗證。

  • 第三個階段叫作「設計驗證期」,此前工程驗證期驗證通過的自動駕駛系統,需要與量產車進行融合設計,從而設計出一款真正的自動駕駛的重卡。

  • 第四個階段叫作「生產驗證期」,要進行流水線和生產方面的準備,包括把供應鏈打通、把工廠建設好,這是重卡主機廠擅長的事情。

  • 第五個階段就是「量產」,到了這個階段,自動駕駛重卡已經開始大規模商業化落地,類似於滿幫這樣的角色將會在這個階段發揮最大效果,推動自動駕駛重卡進行規模的商業化試運營。

基於以上的五個階段,智加也分別做了相應的規劃和準備,包括一些技術上的創新。

三、幹線物流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和挑戰

一輛時速為 120 公裡每小時、帶掛的重卡,它的制動距離通常在 180 米。如果有更大的重量,將會有 0.6 秒到 0.8 秒的制動延時,這會導致更長的制動距離。

此外,重卡在溼滑的路面上行駛的制動距離將進一步增加。為了安全起見,在溼滑路面下的重卡制動距離通常需要至少 300 米。另一方面,由於車身高帶掛的特性,重卡司機的感知盲區遠比乘用車大,因此也引發了大量的事故。

由此引出的自動駕駛乘用車和重卡在技術上的差異,包括感知、標定、地圖、定位等內容,我接下來會為大家做拆解。

首先是標定。多傳感器同步和內外參數標定是所有智能駕駛系統必須解決的問題,其誤差會通過感知層逐步遞增到規劃和控制,影響最終的自主行駛。

傳感器的標定可以分為離線的靜態標定和在線的動態標定。

針對靜態標定,通常採用基於標記物的標定方法。這種標定方法需要選取和設計利於不同傳感器能夠同時進行準確觀測的特殊標記物。為了上述目標,選取標記物時要考慮其幾何結構和表面材質,比如相機對紋理和角點的觀測精度、雷射對深度(尤其是深度不連續位置)的觀測精度、以及雷達對金屬的強反射性等。

標定的整體流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 3D 的點集配準為主要方法,基於 3D 坐標之間的對應關係來實現標定。 另一類是典型的 2D 和 3D 的對應點之間的標定問題,可以使用 PNP 的方式來求解。

重卡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在線標定。由於車身懸掛的抖動明顯,可能會導致兩個標定問題——第一個是不同傳感器之間的相對位置會發生變化,比如相機和相機的相對位置、相機和雷射的相對位置發生偏移。第二是傳感器相對於大地的坐標系會發生變化。

針對第一個問題,可以利用左右雙目的高區分度的特徵點來進行在線校正。針對第二個問題,可以直接使用雷射中深度不連續位置和圖像中逆距離變換求取的邊緣來實現對傳感器外參數漂移的在線標定。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好的在線標定系統都對初值有著嚴格要求,所以首先還是要實現重複性高的離線標定,來提供相對準確的初值。

感知方面。智加基於多個攝像頭、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實現了車周無盲區,以及遠距離的感知。在前向距離上,智加可以實現超過500米的靜態和動態障礙物的檢測和跟蹤。這種傳感方案與單純地強調遠距離感知不同,還兼顧了感知的視野範圍,可以感知到路面的起伏情況。這是實現重卡安全運營的一大重要手段。

另外,在技術方案中,智加充分利用了多基線配置的雙目視覺和來自於雷射毫米波雷達的數據的深度融合。

如今,隨著算法的迭代和優化,智加車頂傳感器的數目不斷減少,但始終保留了雙目的配置。這是因為雙目在傳感器的自檢、動態標定和深度估計上都給了感知模塊和整體系統很多冗餘,比如雙目深度比單目準,點雲密度比雷射高,同時左右兩側相機可互為冗餘,以防其中一個出現故障。同時,雙目本身也利於在線標定。

而且,由於雙目點雲的天然特性,它的幾何結構的信息穩定性高於紋理信息,使得它和雷射雷達的數據融合可以在深度層面上展開。

車道線檢測的方法層出不窮,但實際上,大多數時候,對車道線的檢測和改進都是基於二維空間,關於高度的信息估計幾乎是缺失的。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車道線的準確性會大打折扣。以高速公路收費處的匝道為例,其路面並不是一個典型的平面,而是高度逐漸升高/降低的曲面。

智加用基於立體視覺估計的曲面來實現路面點雲的稠密化,從而實現圖像像素和雷射的點和點對齊;且這種方式使得感知結果可以和車體坐標系建立清晰的物理對應關係。

有了準確的路面估計以後,則需要考慮障礙物的感知問題,尤其是針對重卡的遠距離障礙物感知。有了來自於雙目的顏色和深度信息以後,多傳感融合則有更多的操作空間,實現對障礙物的類別、位置、朝向的檢測和跟蹤。

智加的建圖和定位依然是多傳感融合的方式。智加高精地圖創建包含了 3D 點雲和 2D 圖像作為地圖數據的輸入,然後通過離線完成幾何度量信息的生成和優化,並在最終使用前進行人工的確認;尤其是要對不同時間和不同車輛採集後生成的地圖之間的建圖精度、一致性和重複性進行可視化顯示,最終地圖的採集會隨著車輛的測試運營不斷進行增量式的更新。

特別在高速公路這種具有結構化特點的場景下,創建地圖會有一些便利,比如可以預先採集、建立一套典型的適合高速公路環境的幾何模板,並基於此來完成檢測重建。

不過建圖中有一個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問題。未來商用地圖採集車大部分都會是乘用車,然而它的傳感器配置類型和安裝位置都與重卡有很大不同,比如雷射數據的測距精度、返回強度等都有可能出現較大差異。現在行業內許多公司在測試時或 demo 使用的採集車是同一款車,甚至是同一輛車。這就導致地圖精度和傳感器類型、安裝位置、甚至多傳感的標定誤差嚴重耦合。

智加較早意識到這點,所以目前用來進行地圖數據採集的是乘用車,用來定位驗證的是重卡;同時,智加內部也會實行類似的交叉驗證,完善建圖方法,以及定位算法。

最終的 L4 級系統是不需要安全員的,所以需要從系統設計方面考慮可靠和冗餘。智加對系統的可靠冗餘設計包含五個維度,分別是可靠硬體平臺、傳感器的冗餘、功能算法的冗餘、系統架構的設計以及測試驗證。

可靠的硬體平臺,主要是指車輛平臺,尤其是執行機構以及計算平臺的可靠性。對車輛平臺來說,它的可靠性體現在轉向、制動、動力的冗餘。

計算平臺則要滿足功能安全。 L4 級對於算力的要求會比 L2 系統或者 ADAS 系統有顯著的提升,計算架構也逐步從分布式向中央集成式過渡。但這種中央集成式的 ADU 的大功耗也存在著安全隱患,所以智加採用的混合結構,部分計算任務在傳感器端做,部分計算任務在中央 ADU 端做,平衡了算力和功耗。而且,這樣的架構也方便之後的冗餘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傳感器的可靠性主要是體現滿足車規,以攝像頭為例,性能上滿足算法對圖像質量的要求。除了傳感器本身的連接穩定性,傳感器的靈敏度動態範圍也要有顯著提升。

傳感器的冗餘,即在傳感器故障時有硬體備份,更重要的是,同一類型的傳感器可以用來做相互校驗,檢測系統裡的軟失效,如立體視覺。相應的還有功能算法冗餘,即通過功能算法的冗餘來判斷傳感器是否失效。

重點是智加現在正在採用的 simplex 的架構設計,其中包括抽象的傳感器、抽象的執行單元,還有一個 safe landing  系統。這是一套包含了硬體傳感、軟體算法、失效質檢、硬體(問題硬體)自隔離的系統。

最後,還需要一系列高效的測試驗證把整套研發環節跑通,在一些常規測試的基礎上加大難度,對系統的性能邊界進行驗證。同時,還要有一套高效運作的測試或研發數據管理體系,來對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分類,從而反哺模型的提升和系統的迭代。

建立數據管理系統,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怎麼收集數據?第二、怎麼篩選數據?第三、怎麼使用數據?

圍繞這三個問題,智加已經打通和完善了一整套的數據管理系統。這個系統可以用來跟蹤所有路測車輛的狀況,包括自動駕駛比例、車輛所在位置、油耗裡程等等信息,然後通過人工或者自動化的方式來標註和篩選出有價值的場景數據。

這些數據一部分會進入智加的內部平臺,依據場景分類信息來進行自適應的採樣,形成二級或者三級的標註數據,用於模型的訓練、測試和評測。另一部分則用於生成仿真測試場景。

經過感知團隊和標註團隊的努力,智加已經圍繞困難場景的車道線標定收斂出來一套標準。以車道線檢測為例,這套標準大體上包含兩個方向:

第一,關心數據的分布,要建立一個完備的場景,以及定的多層次分類體系。也就是說,不僅要評估模型在比如天氣、光照、道路、場景、交通流等某個一級分類維度的性能,還要分析它對應的某個二級分類維度的性能,同時還要建立不同分類、不同維度之間的關聯關係。

第二,要獨立客觀地去評測模塊和跟蹤模塊,即檢測和跟蹤要分開。目前,常見的車道線模塊的評測採用兩種方式,只評測車道線模塊;或者把車道線模塊評測和跟蹤同時進行,做最終結果的評測。上面兩種方式操作起來確實簡單,但基於這些方式的評測結果十分寬泛,並沒有對檢測模塊和跟蹤模塊的性能邊界有一個明晰的判斷。類比現在傳感器性能突飛猛進,但我們要清醒地知道,感知模塊性能的提升,到底是得益於傳感器廠商的進步,還是得益於自己處理數據能力的增強。所以,一定要做類似的獨立客觀冷靜的測試。

具體方法為:首先給跟蹤模塊輸入完美的感知數據/感知真值,然後不斷增加噪聲,降低感知輸入的質量,模擬車道線的缺失、遮擋、丟幀、處理延時等,評測和確定跟蹤模塊的性能邊界,以及對感知模塊數據輸入的要求。

有了一套分類體系和一套可以獨立拆分模塊的評價體系以後,就能夠解決數據使用的問題。如何讓系統在測試過程中自動化去識別一些不明物體,支撐採集數據和篩選數據兩個環節,這個問題接下來會展開講。

四、L2+ 與 L4 的數據閉環問題

前文提到了自動駕駛技術量產的五個階段,在整個自動駕駛的演進中,從更高維度理解可以把一個 L2+ 系統等同於一個 L4 系統的設計驗證階段。然後,把 L2+ 系統裡的量產、落地,以及在大量運營中積累的數據,轉換為 L4 的系統的生產力。

然而,我們在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要考慮好兩個核心問題:

針對第一個問題,有觀點認為,特斯拉明確表示不需要雷射,僅靠視覺就能實現無人駕駛。但同樣在視覺領域頗有建樹的 Mobileye 在其官網上對 EyeQ 系列晶片的發展介紹中寫道,「EyeQ 4 支持 L3 級自動駕駛,EyeQ 5 支持 L4 級以上自動駕駛」。

然而,這並不代表靠視覺起家的 Mobileye 認為僅靠視覺就能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其官網上同樣用加粗的黑體字介紹道,「It has the capacity to process data from more than eight camera sensors,in addition to radars and LiDARs…more than sixteen multi-mega-pixel cameras and other sensors」。

至於上述「other sensors」是什麼,目前未有明確的說法,但我大膽推測,這裡面應該包含雷射雷達。因而在絕大多數的、非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公司的心裏面,要實現 L4 就需要雷射雷達來提供準確的深度信息。

L4 系統對場景理解的準確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對傳感器數據的需求將從模態分裂走向模態融合。我們不再把數據按照雷射、視覺、毫米波雷達來區分,而是按照紋理、色彩、深度甚至速度來理解。

因此我們要回答數據閉環的價值問題,本質上是要判斷 L2+ 系統的傳感器類型以及使用方式與 L4 級階段的差異有多大?差異越小,它的數據閉環就越有價值。

乘用車作為生活資料,它在 L2+ 階段無法省掉駕駛員,它的利潤也只能通過載客服務來實現。因此,單車成本上,預留給傳感器和計算平臺的成本有限,可能無法負擔起雷射雷達的成本。同時它的算力也受限制,通常只能進行後融合。因此 L2+ 階段的傳感器針對乘用車來說,它的傳感類型和使用方式與 L4 級階段有著比較顯著的差異。

商用車雖然在 L2+ 階段也無法省掉駕駛員,但是它作為生產資料,本身就在持續創造營收。同時,還可以通過節油和提升車輛保值來進一步增大利潤空間,從而使得單車成本上可以預留更多給傳感器和計算平臺。

這種情況下的 L2+ 級階段傳感器的類型和使用方式與 L4 階段的差異較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認為幹線物流在這方面會優先落地的原因。

基於此,我也分享一下智加目前的相關工作。我們融合了立體視覺和低成本雷射雷達,通過後處理來實現場景的三維重建,從而獲得成本低、精度高且稠密的 RGBD 數據。未來我們可以從這種稠密的深度信息裡抽樣,泛化成在 L4 級階段使用的雷射雷達的點雲數據。

數據的價值判斷問題處理好了,再來看看收集或篩選這些有價值數據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它的效率。

在大規模運營後的產生的海量數據,只有通過在線且自動化的方式才能保證數據收集和篩選的效率高、成本低。智加的數據來源目前主要有 4 個,包括在線人工標註、離線人工標註、離線自動標註和在線自動標註。

目前我們已經從前面的三個階段逐步過渡到了第四個階段,即在線自動化標註,意味著我們數據收集的成本會越來越低,效率會越來越高。

在線自動化的典型代表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影子模式,通過來比較人工駕駛的軌跡和系統規劃的軌跡之間的偏差,比如說當路徑上的橫向位置、縱向速度和加速度偏差超過系統設定閾值時,就自動抓取當前場景的數據並回傳。從這種設計上我們可以看出,它採集的數據本身是面向決策和規劃端的,我個人認為這種設計有兩個不足:

智加內部有一套 Plum 系統,它包含離線自動化標註和在線自動化標註兩大部分,我們還針對感知、定位、決策、規劃、控制等各個模塊制定了相關指標,用於自動化篩選有價值場景數據。

對於需要強算力或者需要大存儲空間、或者需要進行多幀數據關聯的指標,我們採用離線計算。對於經過輕巧設計、對算力和存儲要求低的指標,我們則採用在線自動化的方式,幫助我們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抓取數據。

今天的技術內容講了很多,除此之外也談到了現狀、產業和數據閉環等內容。

自動駕駛還是一個新興學科,它的標準和規範尚未健全,因此,我們大家都是這一領域的參與者、設計者和建設者,期待未來更多交流和碰撞。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內容,大家再見。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智加科技崔迪瀟:如何打磨安全的幹線物流自動駕駛?
    去年12月,自動駕駛重卡技術供應商智加科技完成了為世界乳業巨頭藍多湖提供的首次自動駕駛貨運服務。目前智加科技已經與中美兩國卡車整車廠、物流企業以及大型車隊運營商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為其技術落地、大規模部署自動駕駛卡車車隊構建起一個產業鏈生態系統。如果自動駕駛卡車能在幹線物流領域實現商業落地,這無疑是一個前景巨大的市場。那麼當下自動駕駛重卡發展到哪個階段?
  • 宏景智駕聯合安能物流等多家合作夥伴,共建開放式自動駕駛生態圈
    【獵雲網上海】12月22日報導12月21日,由宏景智駕與英特爾、賽靈思、江淮汽車、安能物流聯合發起的面向量產的開放式自動駕駛生態朋友圈(以下簡稱「自動駕駛生態圈」)今日正式啟動運作,旨在不斷積聚科技智慧,拓寬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的創新之路。
  • 宏景智駕與安能物流達成戰略合作,L3級自動駕駛重卡方案擬在2022年...
    近日,由宏景智駕與英特爾、賽靈思、江淮汽車、安能物流聯合發起的面向量產的開放式自動駕駛生態朋友圈(以下簡稱「自動駕駛生態圈」)正式啟動運作,聯合發布「L3級自動駕駛重卡解決方案」,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在幹線物流領域的商業化量產落地進程。
  • 小馬智行獲大灣區首張自動駕駛卡車測試牌照
    記者12月17日從南沙企業小馬智行(Pony.ai)獲悉,該企業獲得由廣州市頒發的首張自動駕駛卡車測試牌照,獲準開展公開道路測試。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獲頒的首張自動駕駛卡車牌照。據介紹,小馬智行憑藉成熟穩定的自動駕駛卡車技術,迅速完成了包括交通信號燈識別及響應、避讓、跟車、並道、超車、應急停車、交叉及環形路口通行等多項複雜的場景測試項目。實際道路測試將會加速自動駕駛卡車技術的研發驗證,推動小馬智行自動駕駛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和落地嘗試。目前小馬智行同時在中美進行自動駕駛卡車技術研發。
  • 智加科技聯合北美最大測試機構TRC啟動業內首次自動駕駛重卡第三方...
    據悉,該項目採用行業首創的多車輛測試系統,智加科技將於2021年第一季度前完成全美所有準許大陸州的測試驗證。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業內通用的自動駕駛測試方式是單車測試,而在智加科技這項創新的測試規劃中,首次採用了可以模擬更為複雜、真實駕駛環境的多車測試,在顯著增加技術難度的同時,也能夠更全面地驗證車輛自動駕駛系統穩定處理複雜場景的能力。
  • 主線科技聯合全球捷運拓展港口智慧物流新版圖 自動駕駛商用化進程...
    12月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自動駕駛科技公司主線科技方面獲悉,主線科技與科技型專業化物流服務商全球捷運物流集團(以下簡稱「全球捷運」)在12月3日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除了主線科技之外,自動駕駛企業在商業化進程中多次迎來實質性進展。而與此同時,在疫情與物流需求的催化下,自動駕駛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就在11月,自動駕駛公司嬴徹科技和圖森未來分別宣布獲得融資,嬴徹科技表示將加速在L3級別自動駕駛重卡量產和商業化運營方面的進程。
  • 發力重卡自動駕駛賽道,這家公司想走一條和百度Waymo不同的路
    目前,宏景智駕自主研發的L3/4級軟硬一體自動駕駛計算平臺(ADCU-Autonomous DrivingComputing Unit)是中國市場唯一支持高階自動駕駛(L3/4級)的通用型平臺解決方案。這一點決定了宏景智駕的軟體具有復用性,在保護已有投資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成本。
  • 小馬智行進入自動駕駛下半場:規模化和無人化是門檻
    出品 | 搜狐科技作者 | 梁昌均編輯 | 楊錦自動駕駛已進入下半場,行業馬太效應會更加凸顯。這是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CTO樓天城對於自動駕駛行業做出的判斷。自去年以來,自動駕駛行業壞消息時有傳出——原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參與運營的明星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因融資不順宣布關閉,美國頭部自動駕駛公司Zoox也因資金問題而在今年6月賣身亞馬遜,13億美元的收購價不足此前估值的一半,Uber以及通用旗下自動駕駛公司Cruise 等也出現裁員。有市場觀點認為,無人駕駛是繼VR、AI以及晶片後的又一個科技泡沫。
  • 抵抗疫情,小馬智行自動駕駛車隊將為加州居民運送生活必需品
    中國日報4月17日電(記者 井水玉) 當地時間4月16日,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小馬智行(Pony.ai)宣布與北美最大的亞洲商品購物平臺亞米網(Yamibuy.com)達成合作,開始攜手為美國加州爾灣市市民提供自動化、無接觸的「最後一英裡」貨物運輸服務。
  • 攜手全球捷運,主線科技無人駕駛卡車加速駛入港口智慧物流
    12月3日,中國自動駕駛科技公司主線科技與科技型專業化物流服務商全球捷運物流集團在上海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全球捷運物流集團董事長劉潔,主線科技CEO張天雷博士,普洛斯中國區首席戰略官、隱山資本董事長及管理合伙人東方浩,普洛斯隱山資本管理合伙人董中浪出席並見證籤約儀式。
  • 自動駕駛對人類有什麼影響?科技公司和汽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組織
    《自動駕駛對人類有什麼影響?科技公司和汽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組織》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創新中心再迎重磅級夥伴,首發自動駕駛測試用例庫 4月10日嬴徹科技和幹線物流聯合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成員單位齊聚長沙,再迎三位重磅級新夥伴:中國重汽集團,則一供應鏈和湖南湘江智能科技創新中心。
  • 北京發布自動駕駛路測報告,上汽通用五菱率先建成無人駕駛物流線路
    在啟動會上,吉利集團表示,在2018年戰略投資了航天科技公司時空道宇。目前,由時空道宇自主設計完成的首發兩顆低軌衛星目前已通過各項鑑定試驗與測試,預計將於2020年內完成發射。由此,吉利成為中國首家自主研發低軌衛星的汽車企業,其業務範圍也拓展至汽車、衛星、自動駕駛、未來出行、無人機、重工機械等領域,「天地一體化」布局初步完成。
  • 自動駕駛技術變現最容易的場景:露天礦運輸
    易控智駕創始人Wason和蔚來資本總監呂元興都以京東物流為例說明了走重資產模式的必要性。5.易控智駕並不擔心做Robotaxi或自動駕駛卡車的公司會進入礦山的賽道對他們進行「降維打擊」。因為,「做礦山無人駕駛是髒活累活,而我們吃過的苦、受過的累,就是壁壘」。
  • 智慧賦能 東風無人駕駛車Sharing-VAN馳援抗疫一線
    組合定位的高精度應用、5G信號的高效傳輸,使Sharing-VAN能夠安全、高效地應對複雜路況,在高層建築物間自如穿行,在總長1.1公裡的消毒路線上,每天早中晚執行3次消殺工作,單次消殺覆蓋面積約10000平方米。
  • 自動駕駛的2020:1000億資本瘋狂湧入
    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等城市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用戶你可以隨時用手機呼叫一輛頭頂雷射雷達的自動駕駛汽車。在社區、校園、公司附近,自動駕駛物流車正在進行最後一公裡的配送。在機場、園區,無人物流車實現7*24小時全天候、全流程、無人化作業。與此同時,強大的資本正推動著自動駕駛產業大步前進。
  • 湖北國際物流機場將設無人駕駛擺渡車
    武漢晚報訊(記者張珺)近日,湖北國際物流機場發出無人駕駛方案獲獎通知書,深蘭科技分別獲得無人駕駛擺渡車組和無人駕駛清掃車組兩個第一名。    在自動駕駛領域,深蘭科技早在2018年就發布了熊貓智能公交車產品,該車具備自動駕駛、手脈識別系統等先進人工智慧技術,車輛可實現自動駕駛、避讓行人、自動進出站臺、自動監控駕駛員及乘客狀態、人機對話諮詢線路等,其手脈識別系統可實現乘客掃手購物。
  • 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小馬智行Pony.ai獲2.67億美元C輪融資
    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小馬智行(Pony.ai)宣布獲得由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會(Ontario Teachers' Pension Plan,OTPP)旗下教師創新平臺(Teachers』 Innovation Platform, TIP)領投總計2.67億美元的C輪融資。
  • 【已投企業】智行者深度參與全國最大規模自動駕駛示範-博奧晶典...
    智行者 智行者深度參與全國最大規模 自動駕駛示範運營車隊和示範區的建立 10月19日上午,東風公司第五屆科技創新周開幕,東風自動駕駛領航項目正式啟動,東風公司聯合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行者科技
  • 武漢觀察|「中國車都」加速進入「自動駕駛」時代
    去年9月,一期28公裡開放測試道路建成,公交車、環衛車、計程車、物流車等多種車型自動駕駛場景同時開放使用,並發出全球首張自動駕駛車輛商用牌照。短短半年,已吸引東風公司、中國一汽、百度、海梁科技、深蘭科技、AutoX等11類共40多臺自動駕駛車輛前來進行道路測試,共發放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25張,其中示範應用牌照7張,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實現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車輛載人載物商業化試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