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嶺南,驕陽似火。
「殺!殺!殺!」洪亮的聲音激蕩在訓練場上空,響徹雲霄。74集團軍某旅兩棲裝甲步兵六連的一段刺殺操演練,乾淨利落,血性十足。
室內,一把拼彎了的刺刀,滿載著悲壯與榮譽,靜靜地躺在六連連史館。
72年前,一場激烈的戰鬥在瓦子街打響。擔任阻擊任務的六連,在40多個小時裡,打退敵人30多次由排到營規模的進攻。子彈打完了,戰士們脫下棉衣與敵人拼刺刀。
連史館內這把刺刀的主人,當年才22歲,面對齊刷刷衝過來的10多個敵人,他亮出刺刀捨身忘死,以接連刺死7個敵人的戰績最終倒地。由於身負十多處重傷,整整昏迷了10天10夜才從死亡線上拉回來。這是一場偉大的勝利之戰,歷經三天浴血奮戰,我軍殲敵1個軍部、2個師部、5個旅共計3萬餘人。而我們的六連也在此次戰役中損失慘重,140人最後僅倖存13人。
戰後,這位英勇的戰士被評為特等戰鬥英雄,受到毛主席接見。從此,劉四虎這個名字享譽全國,拼刺刀訓練也成為連隊保留的必訓課目。
穿越時光的隧道,六連的歷史散發出璀璨的光輝。
這是一支傳承紅色血脈、敢打硬仗惡仗的英雄連隊,除了劉四虎,還湧現出尹玉芬、李恩龍等一大批戰鬥英雄。1939年3月,這支連隊從抗日戰火硝煙中誕生,從此轉戰南北、功勳卓著。歷經大小戰鬥161次,3000多名戰士血灑疆場為國捐軀,憑著「壓倒一切敵人的狠勁、百折不撓的韌勁、堅持到底的後勁」的「三股勁」利器,以及「戰備思想硬、戰鬥作風硬、軍事技術硬、軍政紀律硬」的「四過硬」法寶,六連在一場場戰鬥中克敵制勝,打出了「硬骨雄風」的赫赫威名。
1964年被國防部授予「硬骨頭六連」榮譽稱號,1985年再次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硬六連」榮譽稱號,六連成為全軍唯一一個兩次被授予榮譽稱號的連隊。自此,「硬骨頭」既是六連的代名詞,更是六連的魂和根。
「走進六連門,永為六連人;銘刻六連魂,時刻不忘本。」在六連,每當新兵入伍、幹部任職,做的第一件事是參觀連隊榮譽室,讀的第一本書是連隊英雄史,唱的第一首歌是《硬骨頭硬在哪》,看的第一部影片是《永遠的硬骨頭》,喊的第一句口號是連隊戰鬥誓詞。
六連是以「硬」字起家的,當然要用「硬」字來捍衛。年輕的「硬骨頭六連」官兵在不斷的歷練中實現蛻變和超越,用實際行動續寫著今天的故事、明天的連史。
在六連的宿舍,無處不彰顯著隨時準備打仗的「硬」作風。裝好個人戰備物資的背囊放在床頭櫃裡,一拎就走;床鋪下的鞋尖始終保持朝外,一拱就上腳。「枕著敵情睡覺,隨時聽令出徵」早已成為「硬骨頭六連」的口頭禪。
戰鬥力躍升點在哪裡就朝哪裡進擊,戰鬥力瓶頸在哪裡就向哪裡突破。2017年,全旅組織轉隸後的首次海訓,面對陌生海域風急浪湧的複雜海況,六連幹部帶頭駕馭戰車蹈海攻堅,率先完成多個險難課目試訓,最終摸索出的訓法在全旅範圍內推廣。
連隊移防後首次組織武裝5公裡越野考核,由於不適應嶺南環境,全連平均成績較以往慢了整整3分鐘。所有官兵堅持自我加壓、自覺加碼,經過邊訓練邊摸索,常態開展耐熱訓練,僅僅兩周,大家的身體機能得到明顯改善,成績得到顯著提升。
連長趙松在之前的一次訓練中,不慎造成左手腕骨折。醫生勸他好好靜養,少則半年,多則一兩年才能恢復。即使受傷,也要磨礪戰鬥力。在確保傷情不加重的情況下,根據醫生的指導,趙松給自己制定了一系列上肢力量恢復計劃,每天堅持訓練,一點點增加強度。最後,在旅組織的體能「特三」考核中,他硬是用打著鋼釘的手,攻克一個個難關,成為全旅首位通過「特三」考核的幹部。
硬骨雄風,歷久彌堅。從傳統步兵到新型陸軍下的裝甲步兵,從單一地面作戰到陸地海上兩棲作戰,這支歷經多次轉型重塑的連隊,以超硬核的姿態,成為強軍徵程上一面永不褪色的戰旗。
六連的功績,在寰宇間留下了無盡迴響。而對於這支英雄連隊,習主席也始終念茲在茲,心系官兵。
2004年,習主席出席連隊命名40周年紀念大會,親切看望連隊官兵。
2014年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期間,習主席接見連隊時任指導員,向全連官兵表示親切問候,並殷切囑託:「希望你們全連官兵繼續弘揚『硬骨頭精神』,在強軍目標的指引下把連隊建設得更加過硬!」
2020年春節前夕,習主席又給「硬骨頭六連」全體官兵回信,勉勵他們牢記強軍目標,傳承紅色基因,苦練打贏本領,把「硬骨頭精神」發揚光大,把連隊建設得更加堅強。
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不窮;人有魂,方能走長遠。當前,面對強軍興軍的時代呼喚、職能使命的拓展深化、改革轉型的挑戰考驗,更加需要我們擦亮「硬骨頭」這張特有的精神名片,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勁、「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狠勁,在乘風破浪中堅守初心,在基因傳承中汲取力量。
「硬骨頭六連硬在哪裡?硬在勇猛頑強從不畏懼,刺刀見紅殺出威風,硬仗惡仗創造奇蹟……」高亢的六連連歌,一如催徵的號角,將激勵著我們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前進。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