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把拼彎了的刺刀,見證了一個連隊的「硬骨雄風」

2020-12-21 國防時報排頭兵

7月,嶺南,驕陽似火。

「殺!殺!殺!」洪亮的聲音激蕩在訓練場上空,響徹雲霄。74集團軍某旅兩棲裝甲步兵六連的一段刺殺操演練,乾淨利落,血性十足。

室內,一把拼彎了的刺刀,滿載著悲壯與榮譽,靜靜地躺在六連連史館。

72年前,一場激烈的戰鬥在瓦子街打響。擔任阻擊任務的六連,在40多個小時裡,打退敵人30多次由排到營規模的進攻。子彈打完了,戰士們脫下棉衣與敵人拼刺刀。

連史館內這把刺刀的主人,當年才22歲,面對齊刷刷衝過來的10多個敵人,他亮出刺刀捨身忘死,以接連刺死7個敵人的戰績最終倒地。由於身負十多處重傷,整整昏迷了10天10夜才從死亡線上拉回來。這是一場偉大的勝利之戰,歷經三天浴血奮戰,我軍殲敵1個軍部、2個師部、5個旅共計3萬餘人。而我們的六連也在此次戰役中損失慘重,140人最後僅倖存13人。

戰後,這位英勇的戰士被評為特等戰鬥英雄,受到毛主席接見。從此,劉四虎這個名字享譽全國,拼刺刀訓練也成為連隊保留的必訓課目。

穿越時光的隧道,六連的歷史散發出璀璨的光輝。

這是一支傳承紅色血脈、敢打硬仗惡仗的英雄連隊,除了劉四虎,還湧現出尹玉芬、李恩龍等一大批戰鬥英雄。1939年3月,這支連隊從抗日戰火硝煙中誕生,從此轉戰南北、功勳卓著。歷經大小戰鬥161次,3000多名戰士血灑疆場為國捐軀,憑著「壓倒一切敵人的狠勁、百折不撓的韌勁、堅持到底的後勁」的「三股勁」利器,以及「戰備思想硬、戰鬥作風硬、軍事技術硬、軍政紀律硬」的「四過硬」法寶,六連在一場場戰鬥中克敵制勝,打出了「硬骨雄風」的赫赫威名。

1964年被國防部授予「硬骨頭六連」榮譽稱號,1985年再次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硬六連」榮譽稱號,六連成為全軍唯一一個兩次被授予榮譽稱號的連隊。自此,「硬骨頭」既是六連的代名詞,更是六連的魂和根。

「走進六連門,永為六連人;銘刻六連魂,時刻不忘本。」在六連,每當新兵入伍、幹部任職,做的第一件事是參觀連隊榮譽室,讀的第一本書是連隊英雄史,唱的第一首歌是《硬骨頭硬在哪》,看的第一部影片是《永遠的硬骨頭》,喊的第一句口號是連隊戰鬥誓詞。

六連是以「硬」字起家的,當然要用「硬」字來捍衛。年輕的「硬骨頭六連」官兵在不斷的歷練中實現蛻變和超越,用實際行動續寫著今天的故事、明天的連史。

在六連的宿舍,無處不彰顯著隨時準備打仗的「硬」作風。裝好個人戰備物資的背囊放在床頭櫃裡,一拎就走;床鋪下的鞋尖始終保持朝外,一拱就上腳。「枕著敵情睡覺,隨時聽令出徵」早已成為「硬骨頭六連」的口頭禪。

戰鬥力躍升點在哪裡就朝哪裡進擊,戰鬥力瓶頸在哪裡就向哪裡突破。2017年,全旅組織轉隸後的首次海訓,面對陌生海域風急浪湧的複雜海況,六連幹部帶頭駕馭戰車蹈海攻堅,率先完成多個險難課目試訓,最終摸索出的訓法在全旅範圍內推廣。

連隊移防後首次組織武裝5公裡越野考核,由於不適應嶺南環境,全連平均成績較以往慢了整整3分鐘。所有官兵堅持自我加壓、自覺加碼,經過邊訓練邊摸索,常態開展耐熱訓練,僅僅兩周,大家的身體機能得到明顯改善,成績得到顯著提升。

連長趙松在之前的一次訓練中,不慎造成左手腕骨折。醫生勸他好好靜養,少則半年,多則一兩年才能恢復。即使受傷,也要磨礪戰鬥力。在確保傷情不加重的情況下,根據醫生的指導,趙松給自己制定了一系列上肢力量恢復計劃,每天堅持訓練,一點點增加強度。最後,在旅組織的體能「特三」考核中,他硬是用打著鋼釘的手,攻克一個個難關,成為全旅首位通過「特三」考核的幹部。

硬骨雄風,歷久彌堅。從傳統步兵到新型陸軍下的裝甲步兵,從單一地面作戰到陸地海上兩棲作戰,這支歷經多次轉型重塑的連隊,以超硬核的姿態,成為強軍徵程上一面永不褪色的戰旗。

六連的功績,在寰宇間留下了無盡迴響。而對於這支英雄連隊,習主席也始終念茲在茲,心系官兵。

2004年,習主席出席連隊命名40周年紀念大會,親切看望連隊官兵。

2014年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期間,習主席接見連隊時任指導員,向全連官兵表示親切問候,並殷切囑託:「希望你們全連官兵繼續弘揚『硬骨頭精神』,在強軍目標的指引下把連隊建設得更加過硬!」

2020年春節前夕,習主席又給「硬骨頭六連」全體官兵回信,勉勵他們牢記強軍目標,傳承紅色基因,苦練打贏本領,把「硬骨頭精神」發揚光大,把連隊建設得更加堅強。

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不窮;人有魂,方能走長遠。當前,面對強軍興軍的時代呼喚、職能使命的拓展深化、改革轉型的挑戰考驗,更加需要我們擦亮「硬骨頭」這張特有的精神名片,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勁、「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狠勁,在乘風破浪中堅守初心,在基因傳承中汲取力量。

「硬骨頭六連硬在哪裡?硬在勇猛頑強從不畏懼,刺刀見紅殺出威風,硬仗惡仗創造奇蹟……」高亢的六連連歌,一如催徵的號角,將激勵著我們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前進。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南方網評:用「硬骨雄風」 續寫新時代的鐵血榮光
    幾十年來,連隊一路轉戰南北,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洗禮,參加戰役戰鬥161次,在一場場惡仗硬仗中打出了「硬骨雄風」的赫赫威名。組建81年來,他們堅持用黨的理論強壯「硬骨頭」,用實戰實訓鍛造「硬骨頭」,用優良傳統熔鑄「硬骨頭」,用組織爐火淬鍊「硬骨頭」,展現新面貌、煥發新光彩,成為新時代基層連隊建設的一面旗幟。
  • 外一篇 拼刺刀
    座中人隨意聊起他的父親當年曾經和日本鬼子拼過刺刀,語態輕鬆;勾起我腦海中這段記憶;我簡單講完之後,這哥們也是輕輕點頭,讚賞,表情變得凝重了。本篇主人公王伯伯,我父親的老同事,標準的『三八式』老八路;身材魁梧,山東大漢一枚。老人家耳朵有點背,平時高聲亮嗓,走路虎虎生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他講過和日軍拼刺刀的故事,後來老人離休後軍報記者做過專門採訪。
  • 日本中學要開「拼刺刀」課了,這絕對是陰暗的還魂、危險的復活!
    ↓↓↓這副模樣有沒有勾起國人記憶裡的血海深仇?這玩意兒不跟抗戰時期鬼子用的三八大蓋一樣麼?↓↓↓你記得沒錯,所謂「槍劍」,就是槍械的刺刀,「槍劍道」也就是俗稱的「拼刺刀」,而「拼刺刀」確實是日本軍國主義時期日軍作戰訓練的重要課目。↓↓↓當然,那會兒練「拼刺刀」的不僅僅是軍人。軍國主義教育下,日本學生也必須接受「拼刺刀」訓練。
  • 抗日戰場上,為何日軍近戰中不用衝鋒鎗,反而喜歡拼刺刀?
    但令人們不解的是,抗日戰場上為何日軍在近戰中不用衝鋒鎗,反而喜歡拼刺刀呢?冷兵器相比於衝鋒鎗而言殺傷力小,形成的打擊力度也根本不夠。 子彈打沒了,自然就會選擇與日軍拼刺刀。而當時日本士兵也是非常的配合,眼看我軍子彈打光了,日本人就放棄使用衝鋒鎗,直接與我軍展開白刃戰術。可即便是這樣,在最開始的白刃戰中,我軍也依然沒有撈到好處,難道日軍是處於公平的考慮嗎?顯然並不是這個原因。 因為當時日本士兵非常重視對使用刺刀的訓練,而在近身搏鬥中使用刺刀,既可以展示該國的武士道精神,又可以節約子彈。
  • 旌旗獵獵別樣紅——第74集團軍某旅六連建設過硬連隊紀實
    指導員馮傑說,連隊堅持每日讀書、每周評書、每月薦書、每季購書,官兵靠著「讀書」這一法寶,扎牢對黨忠誠、聽黨指揮的思想根子,使頭腦更加清醒、立場更加堅定。無論在哪,只要條件允許,讀書成為六連官兵每日必做的一件事。去年8月,全旅開展「不忘初心再長徵」主題實踐活動,在重走長徵路途中,六連排長高博文一路思一路學,理論筆記記了一大本。
  • 95式無託不適合拼刺刀?美軍用有託槍訓練刺殺,鍛鍊血性不能少
    那麼開槍都沒有機會,刺刀刺殺這種近距離貼身肉搏是不是就更不會出現了?這也讓很多軍迷迷惑,現代戰爭條件下練習拼刺刀還有意義嗎?其實答案是肯定的,練習拼刺刀和刺殺技術,其實不僅是一種戰鬥技巧,也是鍛鍊軍人的血性,敢於近身刺刀見血也是勇氣和心理素質的一種體現。
  • 抗戰初期拼刺刀,3個日軍背靠背,10個解放軍也佔不到便宜!
    1933年3月中下旬,29軍大刀隊在長城抗戰中取得「喜峰口大捷」後,當時很多人忽略了29軍大刀隊隊員是以20響駁殼槍和手榴彈為主要武器這一基礎,片面強調大刀的作用,一時間掀起了「大刀無敵論」。
  • 日本鬼子拼刺刀戰無不勝?身為八路軍的他表示:經常佔不到便宜
    面對日本鬼子的猛烈進攻,他們沒有退縮一步,有人說日本鬼子拼刺刀戰無不勝,這難道是真的嗎?身為八路軍的他表示:經常佔不到便宜!中國的抗日戰爭從1931年就已經打響,當中國東北淪陷,日本在東北地區建立起偽滿洲國,向中國土地移民時,中國就已經存在「滅亡」的危機,面對日本想要「在3個月內清除中國」的挑戰,中國人民憤然拿起手中的武器與日本鬼子一決生死!
  • 刺刀不能磨太利!抗日老兵血的教訓:刺刀越鋥亮,自己死得越快
    刺刀為何不能磨得太鋒利?抗日老兵表示:刺刀越亮,自己死得越快推薦語: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個熱血的人生,人生在於不斷的追逐,只有不斷的努力才能夠得到成功。刺刀越鋥亮,自己死得越快之前在和敵軍對陣的時候,我們戰士的武器都是非常落後的,但是就是靠著自己強大的氣勢以及必勝的決心,我們戰勝了這些敵人,獲得了最終勝利。在戰場上老兵用自己的鮮血得到了一個慘痛的教訓,那就是刺刀絕對不能磨得太利,刺刀如果越蹭亮,那麼就會讓自己死的越快,這其中到底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 韓戰中的澳大利亞營,擅長拼刺刀,與志願軍交手後營長被撤職
    該營約1400餘人,編入大英國協第27旅序列,27旅另外兩個營分別是加拿大阿蓋爾營和來自本土的米德爾賽克斯營,這兩個營的戰鬥力和士氣明顯不如澳大利亞營。9月15日,美軍在仁川成功登陸,北朝鮮軍一路潰退。澳大利亞營跟隨英27旅一路向北推進,幾乎沒遇到過什麼抵抗。美軍決定用187空降團在順川以南地區實施空降,截斷從平壤逃走的北朝鮮軍退路。
  • 導演崔嵬親身教授《小兵張嘎》拼刺刀
    在劇組起初選擇《小兵張嘎》嘎子的這個演員時,劇組人員是按照上面這個圖片按圖索驥進行尋找的,給果找了一個多月,面試了100多個孩子都沒有結果,回來就向崔嵬進行了匯報。崔嵬一看這張圖片就樂了,說:「錯了!這根本就不是河北白洋澱的孩子,這是西北孩子的打扮!白洋澱的孩子的頭巾是向後戴,西北的孩子的頭巾是面前打結的!
  • 一個連隊的獨白:任時光流轉 我還是我
    原標題:一個連隊的獨白:任時光流轉 我還是我   在遼寧省鞍山市千山中路上,坐落著北部戰區某通信團三營八連,老舊平房、青磚小樓、混凝土樓房,三座不同時期的營房見證了連隊的改革成長。這一雙雙「面目全非」的膠鞋,走出了八連人履職盡責、恪盡職守的樸素作風。   而對於常年工作在潮溼坑道內的內線官兵來說,風溼關節類疾病仿佛成為了他們的標誌,先後經歷3次連隊整編,2次機房改造的三級軍士長穆兆凱,在坑道裡一待就是17年,曾對兩位老領導的盛情邀請和3次地方企業的高薪聘請說不,面對如此艱苦的工作環境,八連人不喊苦、不說累,默默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 冷門ABO文《兄弟,拼刺刀嗎》《不死者》酸爽狗血小白,HE~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笑笑的地盤,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冷門ABO文《兄弟,拼刺刀嗎》《不死者》酸爽狗血小白,HE~《在校生》作者:蝶之靈簡介:來自貧瘠荒涼的瑞恩星球的十八歲亞裔少年林遠一個人在喪屍群中闖蕩,遇到了男主以及他的特種兵118隊友們,隨即加入他們一起組隊打怪。劇情大部分都是打鬥戲為主,中間穿插各位隊員的互相吐槽,兩位主角的感情也算循序漸進水到渠成,互動萌點頗多。
  • 為何刺刀不能磨太鋒利?老兵血的教訓:刺刀越光亮,死得越快
    導語:為何刺刀不能磨太鋒利?老兵血的教訓:刺刀越光亮,死得越快大家腦海裡應該還有這樣的記憶場景:一名軍官大喊:上刺刀,準備格鬥!隨後就看到很多士兵掏出刺刀安在槍口上,等待衝鋒的號角,號角一響,就會有刺刀反光的畫面,之後就可以看到一個個士兵不畏生死一樣向前衝鋒。鏡頭一轉就是士兵與敵人扭打在一起的畫面,有時可以看到士兵用刺刀挑向敵人,有時可以看到士兵用刺刀戳向敵人。這樣想來按照常理去分析,士兵們肯定都希望刺刀越鋒利越好,一戳下去能輕易使敵人受到貫穿傷害就是理想狀態了。
  • 三本ABO文推薦,《他的心上人》《兄弟,拼刺刀嗎》超好看!
    大家好,歡迎來到網文盤點,我是你們親愛的小編,每天都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好看的小說,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三本ABO文推薦,《他的心上人》《兄弟,拼刺刀嗎》 超好看!喜歡這一類型小說的朋友們不容錯過哦!關注小編每天給大家推薦好看的小說!遠離書荒問題!
  • 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
    要不然真的難以和刺刀對拼。以前日本三八大蓋,全長1米左右,刺刀50CM,加上刀達到1.5米,槍重6斤半左右,加上刺刀8斤左右。輕巧靈活。大道全長90CM左右3-4斤,刀口50-60CM。真正打起來,兩個同時做擊殺動作,你刀口都碰不到人身,你就被人捅個透心涼了。刺刀刺人,著力點小,用力猛刺,能把人刺穿。
  • 老帥:趕緊配刺刀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軍迷們都知道中國步兵有一種特色武器——三稜刺刀! 這絕對是近戰刺殺的大殺器,當然這是徹徹底底的殺傷性武器,而非像狼牙棒、木棍之類的主要致傷兵器,屬於熱兵器時代戰鬥力頂尖的冷兵器。
  • 為何刺刀不能磨太利?老兵:刺刀越鋥亮,自己死得越快
    我們知道,刺刀在古代是一種冷兵器,早在明朝時期的1451年,鐵銃上就已經出現了矛頭,它的作用就是進行刺殺。這就是刺刀的雛形,也意味著刺刀的起源在我國,到了100多年以後,歐洲的獵槍上才會出現安裝矛頭這一個現象。
  • 刺刀不能磨得太鋒利!抗戰老兵血的教訓:越鋒利,自己死得就越快
    抗戰老兵血的教訓我記得有本書裡說白刃戰其實就那麼一兩下,要麼捅死對方,要麼被對方挑死,電光石火瞬間的事,這也是大刀拼不過刺刀的原因,先不說大刀短,就說一刀往往劈不死對方,但對方一刺刀就能捅個對穿。可你不能讓戰士又帶步槍又扛長槍吧,一般開戰都是兩方對射的,而且武器彈藥不充足,不能做到人手一條槍一把刺刀,只能拿紅纓槍大刀片來湊,說到底還是因為那時候窮、落後。關於戰場上拼刺刀,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刺刀不能磨得太鋒利!這是抗戰老兵血的教訓:越鋒利,自己死得就越快。
  • 資本的拼刺刀遊戲,社區團購對商超的衝擊遠大於菜販子!
    這是這半年來,各大網際網路巨頭在社區團購大戰中給普通人生活留下的印象。一場疫情,讓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看到了社區團購背後巨大的市場潛力,融資、上市、收購、跨界打劫,一波接著一波的浪潮將社區團購推上了風口浪尖,這把火越燒越旺,這一切的一切都預示著社區團購就是下一個風口,各巨頭激戰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