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五易其稿,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李向東痴迷創新建設「宇宙簡史」課程。今年4月底,在首屆中國大學課程教材報告論壇上,李向東就「宇宙簡史」課程建設的實踐與認識作報告,千人會場,圈粉無數。
一門幫助文科學生樹立正確宇宙觀的天文專業課,為什麼會給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精神世界帶來巨大震動?「專業思政」如何破題?如何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融合?
為了這門課,啃了一本又一本國內外天文參考書,放棄了大量的休息時間廣泛閱讀,篩選出一批有價值的歷史典故和天文學家事跡,對天文知識部分進行精心設計,力爭知識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統一,李向東重新定義了「專業思政」。
科學家投身專業課教學改革
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天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這位一流的科學家投身了一項偉大的改革。
兩年來,在國家級精品課程「普通天文學」和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天文探秘」的基礎上,李向東和他的團隊建設了一門嶄新的課程——「宇宙簡史」。
建設這門嶄新的課程,就是要探索如何創造性地融合天文知識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向學生呈現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養成健全人格,樹立遠大理想。
南京大學清醒地認識到,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最重要的是教師真正入心入腦。
南京大學教務處處長邵進說,創新建設一門新的課程——「宇宙簡史」,就是探索如何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推進課程體系和教育教學創新,打造「全課程育人」。
1492年,哥倫布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最終發現了新大陸,深刻地改變了幾百年間世界的格局及歷史進程。1961年,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從拜克努爾發射場起航,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對未知世界永無止息的好奇心和富於冒險精神的特質,使人類區別於其他物種,創立了絢爛的地球文明。在我們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即將再一次引發工業革命,深空探索的號角也已經吹響,人類即將起程,開始又一次偉大的波瀾壯闊的探險。
在李向東看來,「宇宙簡史」課程要呈現給大家一次精神的旅行。這裡既有知識和智慧的碰撞,也關照歷史和人文的視野,更有全人類千百年來勇於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的綻放。
當今課程建設應當是價值引領
傳統的課程建設,是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而新時代的課程建設,應當是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李向東立下志向: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南京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曲欽嶽聽完「宇宙簡史」課程的介紹後殷殷叮囑:「一定要建設好這門課。」對此,李向東想了很多辦法,一是依靠團隊力量開展課程建設,二是以問題為導向設計課程內容,三是深度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
李向東一直在思考幾個問題:目的是什麼——和思政課的區別,怎麼做——學生是否歡迎,是否有效——分散教學關注點。
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在歷史上都屬於哲學,目的是理解世界和認識自我。隨著學科分工的細化,兩者逐漸分道揚鑣。現代自然科學著重探索未知世界,發現新現象、提出新問題,哲學社會科學則更關注人與社會,但它們本質上對真善美的追求從來也沒有分離過。
天文學的特別之處是在一定程度上兼有文理科的特點——所有的天文觀測都是回溯歷史,天文學家從歷史中發現未知,獲取知識,預測未來。人們對宇宙的認識越深刻,發現人與宇宙的聯繫越緊密,對自我的認識越深入。
李向東在課堂上融入宇宙觀,實際上是貫徹德、識、能「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方式。它與思政課在目標上相向而行,在方法上相輔相成,體現了中國傳統教育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理念。
課程的核心是樹立正確的宇宙觀,那麼首先要問:什麼是正確的宇宙觀?
在李向東看來,所謂宇宙觀,從字面上講是指人們對於宇宙的結構、起源和演化的認識,但它的實際內涵要豐富得多,不僅包含人們關於宇宙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人類認識宇宙過程中所形成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等。實際上,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人類的宇宙觀是在不斷變化的。當代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幫助人們對宇宙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其深度和廣度遠遠超越了前人,但現代宇宙觀也不可能是人類認知宇宙的終極,因為知識總會過時、不斷更新,而科學的精神、方法和情懷才是真正值得堅守的。
基於這樣的考慮,李向東和他的團隊把課程命名為「宇宙簡史」,希望將這門課打造成一門通過介紹宇宙的演化歷史來反映人類宇宙觀的發展史、天文學家的探索史和人類認識自我心路歷程的課程,通過傳遞天文知識來引導、啟發學生對自然和自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一次次集體研討打磨課程
從一開始,這門課程就得到了教育部高教司與中國高教學會的重視與支持。南京大學對「宇宙簡史」這門課採取了一種全新的團隊融創式建課。建設團隊是南大天文學科教師,顧問團隊是南大文科知名教授、南大文科學生、國內天文同行,而主創團隊則是教學研究分會+出版社+網絡平臺+媒體。
「宇宙簡史」這門課,面向本校學生,從傳統課堂教學轉變為「課堂+研討+實踐教學」三者相結合的模式。面向社會大眾,建設慕課,拍攝方式從隨堂錄像、演播室錄製創新為TED演講模式。
結合「十百千優質課程」建設,南京大學成立了由文、史、哲知名教授組成的專家團隊為「宇宙簡史」課程建設把脈,提出指導性意見,還邀請了部分文科學生參與課程試講、試聽,對講授的內容和方式提供反饋。
圍繞「宇宙簡史」,一次次集體研討打磨,南京大學眾多大咖聚焦三大問題——
怎樣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以問題為導向,重構課程結構?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趙益建議,每一章節圍繞價值教育主題,進一步細化為多個遞進式子問題,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究的動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從問題解決升華到價值內化。
怎樣尊重青年學生成長規律,把握青年學生思想特徵,以授課對象特點為基礎,因材施教?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顏世安表示,課程內容要兼顧學術性和趣味性,深入挖掘專業知識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依據科學事實得出結論的科學態度,訓練學生探索真知、創新創業的意志品質。
怎樣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推進課程思政改革,橫向多學科有機融入,縱向價值引導不斷深入?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胡大平支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轉化為新的知識、方法和話語體系,融入教學,潛移默化。
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志林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應該肩負起新的歷史時期的責任與使命,圍繞立德樹人中心工作,協同全方位,系統性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專業課與思想政治課同向而行、相輔相成,鼓勵和支持不同學科領域教師協同創新,打造一系列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特色專業課。
一次次打磨,見仁見智,讓李向東思考更為通透。
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李向東以「人」即天文學家作為價值引領的重要支點。
科學知識是由人發現的,在天文研究過程中天文學家的成敗得失,對宇宙認識的演變,對科學精神的反思和對社會的人文關懷等其實是影響學生的最好材料,它可以把看似死板的知識與活生生的人聯繫起來,在故事中讓學生了解科學問題的歷史脈絡和背後不為常人所知的事實,不僅不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還可以收到比常規知識傳授更好的效果。
「專業思政」魅力初現
「我們在哪兒?」這一哲學命題,聽李向東娓娓道來,在自然科學中洋溢著人文關懷,啟發學生領會人類的渺小與偉大,挖掘科學精神及其啟示。
李向東說,宇宙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大。通過對比從地球到太陽系、銀河系、星系團和可觀測宇宙的大小,幾乎每個人都會對地球和人類的渺小感到震驚。因此宇宙提供了我們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另一方面,認識到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恰恰反映了人類的偉大,而發現這一事實經歷了十分曲折的過程,從哥白尼革命到宇宙加速膨脹的發現,人類每一次宇宙觀的飛躍主要依賴於研究工具和方法的進步,但它的核心內涵則是現代科學的實事求是精神。
「時間都去哪兒了?」大家都在聊的一句話,課程講授的是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講授的是對待自然規律的態度。李向東告訴學生,時間的測量是認識宇宙演化的必要條件。科學家發明了多種測量天體年齡的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放射性測時法、主序測時法和白矮星冷卻法。在介紹它們的應用時我們特別關注的是與此相關的兩位科學家——帕特森和錢德拉塞卡。前者將測量天體的放射性測時法應用到人體中鉛元素的測量,發現工業汙染對人類造成的巨大傷害,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抗爭,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後者在白矮星研究過程中受到當時學術權威的打壓,但他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與時間賽跑,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貢獻,他對傑出學者對於自然規律的傲慢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在自然面前我們永遠要把自己當作初學者。
「李向東老師從容的生活態度和面對知識的崇高信仰貫穿整個課程,帶我們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同時,更引領我們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南京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申珊齊說,「每個人都是宇宙內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但這些微不足道凝結成了浩瀚宇宙的星海。當我的科研和生活身陷泥潭的時候,便會勉勵自己:我正為有意義的事情堅持,所以困難很快會過去。無論我們身處何位或未來從事何種職業,都要腳踏實地去面對生活,用寬廣的胸襟去對待身邊人,畢竟這世間能比星空更寬廣的唯有人類的胸懷,在這一仰一俯之間體味人生真諦。」
「李向東老師的教誨宛若一顆流星劃破沉寂的夜空,點醒了正在接受科學教育的我,讓我為這深沉凝重的思想而折服。」南京大學研究生李萊輝說,「李向東老師在課程教授過程中講述了無數天文學家以及相關的科學家前僕後繼不計得失,只為追求真理、揭秘宇宙的真相,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樸實的理念追求正是現今浮華社會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聽了李向東老師的課,我能隱隱感覺到他有別於常人的教學價值追求,那就是宇宙觀與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結合。」南京大學學生高興迅說,「他很能抓住我們的心,每堂課開始的短片介紹和結束前的師生互動,都讓我們完全融入到他設計的『教學宇宙』中,從而對課程能產生足夠有深度的理解。」
「宇宙簡史」不是一門簡簡單單的通識課程,而是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融為一體的一流精品課程。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表示,李向東是一位知識面很寬、學術造詣很深的科學家,這門課讓人感受到宇宙之美。
「宇宙簡史」火了,這意味著,「專業思政」魅力初現。(《中國高等教育》記者 唐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