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完美融合 這門室內設計課程亮了

2020-12-21 瀟湘晨報

紅網時刻長沙11月26日訊(記者 賀衛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湖南網絡工程職業學院教師鍾麗在主持「室內設計」課程時,將「以人為本、敬老愛老」這一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和工匠精神融入課程設計各個方面,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引導學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奮鬥精神、工匠精神,自覺擔當青春使命。

深化客戶課程思政改革,從修訂課程目標開始:「以人為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為了上好《室內設計》課程,鍾麗虛心求教、不斷鑽研,結合實際情況,將課程目標與實際教學情況、課程思政改革相融合。在知識目標方面,該課程的目標為掌握客戶訪談信息的整理和歸納方法,掌握老人住宅空間的優化設計方法,掌握老人住宅空間的家具選配和氛圍營造方法,熟悉住宅設計的基本流程。

在能力目標方面,鍾麗根據具體案例,將目標設計為具備與客戶溝通、了解客戶需求和準確表達設計方案的能力,具備運用室內設計的理論知識進行適老化改造的空間設計能力,具備運用色彩知識進行老人住宅空間氛圍營造的能力。

在素質教育方面,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敬老愛老」「工匠精神」品格。培養學生協作學習、合作完成任務實踐的團隊協作意識;在適老改造項目實踐中幫助學生建立「以人為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形成關注社會、關愛老人的意識,培養學生樹立未來設計師技術職能與社會職責相結合的職業觀,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目標指明了方向,優化課程內容:關愛老人,深刻理解「人性化設計」理念

鍾麗經過不斷探索課程內容與實踐教學,將《室內設計》課程以「住宅空間的適老化改造」項目為依託,以完成該項目所需的室內空間設計知識和操作技能為教學內容,通過對具體的設計項目進行任務分解,構建任務實踐情境,並將每一項任務所需的專業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並且使學生在項目設計的進程中對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在老人住宅設計的各任務環節中,

鍾麗將「敬老愛老」這一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人性化設計」的思想內涵,通過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深入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校企雙主體育人,增長見識,塑造品格

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經過教學與實踐的不斷探索,《室內設計》課程以任務驅動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知識為依託,力求實現學生的學中做,做中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社會責任感。具體措施包括:

「老年擬態服」體驗,關注老年群體生活狀態與需求。「如何才能設計出符合客戶需求的住宅?是靠我們自己的眼睛和感受嗎?當然不是。」鍾麗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引入了「老年擬態服」。使用「老年擬態服」讓年輕學生深刻體驗老人的行動特點,感受老年客戶在使用家具時的真實需求,在解決人體工程學等專業問題的同時,也引導學生去更多的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幫助學生建立對「人性化設計」設計的深刻理解並將這一思想踐行於設計實踐之中。

校企雙主體育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除了課堂教學外,鍾麗還積極為同學們聯繫相關企業,讓學生走進企業,走進具體設計實踐。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採用雙導師教學,企業老師與課程教師合作,分別從知識傳授角度和實踐成果的運用角度上給予學生指導和評價。

客戶參與評價。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設計,鍾麗還連線了客戶,採用與客戶連線參與評價的方式,讓學生直接了解客戶的體驗感受,增強自我認同感,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和社會責任感。

做中學,實現立德樹人成效最大化。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通過完成適老化改造項目的實踐任務,熟悉了住宅設計的基本流程,掌握了客戶訪談、老人住宅空間的優化設計、家具選配和氛圍營造的方法;具備了運用室內設計的理論知識進行適老化改造的空間設計的各項能力,通過實地教學、換位體驗等教學方式,學生的設計作品在設計規範性和用戶體驗度上有明顯提升。學生在各項學習活動和任務實踐增強了團隊協作意識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貫穿項目全過程的「對老年群體的人文關懷」和「人性化設計思想」在設計實踐中被學生接受,並內化為自身的職業素養,體現在設計成果上,從而達到了本課程知識育人的目標。

展望未來,負責《室內設計》課程的鐘麗表示,將圍繞《綱要》的要求,牢牢把握「立德樹人」「育人為本」的內涵,改進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和塑造學生工匠精神跟課程的教學實踐有機融合,不斷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來源: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專業學位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相結合...
    2015年,人口研究所開始招收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五年間,人口研究所始終以國家需要為導向,以老齡和殘疾領域為培養方向,旨在培養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也在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出社會工作專業學位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相結合的特色實踐。
  • 課程思政優秀案例 | 「文化傳承、感恩教育」之《服飾手工藝》課程
    一、課程簡介《服飾手工藝》課程是一門專業選修課程,在課程體系中處於重要的地位。具有專業的廣度是時裝學院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這要求學生既要有手工藝技能的拓展和支持,也要有服飾手工藝文化的底蘊。由於服飾手工藝所涉及的範圍較廣,因此本課程分為結藝、刺繡工藝、鉤針棒針工藝等3個方向,任課教師可自選其中一個方向進行教學。本次的課程思政案例針對的是結藝方向。結藝承載著非物質遺產的傳承功能,因此我們將其作為課程思政的一個切入點,將特定節日與結藝相結合融入到思政課程設計中。
  • 文化自信與漢語國際教育課程的融合
    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科學設置專業課程,增加或強化文化類、交叉學科類課程設置和實踐類課程設置,優化專業培養方案,打造科學完備、覆蓋全面、高效集成、開放包容的漢語國際教育課程體系,為實現文化塑造和價值引領搭建好平臺和載體。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完善漢語國際教育課程文化自信的思政資源庫建設、示範課建設、教學指南建設和案例庫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和協同創新,為課程體系的落實落細提供有力保障。
  • 這10門課,獲評首批校級課程思政示範課
    通過此次評選工作,深切感受到教師授課的藝術和課程思政的魅力,在今後教育教學中我們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將思政之「鹽」融入教育之「湯」,切實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各學院要全面落實學校一流本科「三十條」的要求,結合課程特點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向歷史挖掘素材、向時代挖掘素材、向身邊的人物挖掘素材,建好課程思政素材庫和案例庫,做好示範引領、抓好貫徹落實。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複性、碎片化和功利性等問題[6]。如何在專業內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向、內容、路徑、資源和平臺等進行系統梳理和規劃設計,圍繞專業核心素養優化課程思政結構體系,體現專業培養特色,值得深思。將立德樹人融入專業教育和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課程思政建設將是一個長期過程。
  • ...協同推進思政教育——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網絡思政工作創新示範案例
    出臺了認定辦法和評價標準,將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達成情況作為課程教學評價的重要指標。信息化教學手段增強了思政課程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拓展內容深度,提升思想高度,講出學生看不到、吃不透的內容。3. 實施「課程思政」改革與建設2017年,學校開啟了「課程思政」建設試點工作,首批試點2個專業7門課程。
  • 聚焦課程思政指南 助力學科專業發展
    活動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上海市《關於深入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文件要求,進一步聚焦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關鍵環節和實踐問題,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培養一批課程思政管理核心骨幹和業務指導專家。
  •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內在意涵與實踐路徑
    這要求教育者充分研究學情,關注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結合教育目標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供給。「變」的是教育實踐的方式與途徑,「不變」的是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這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指向,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課程思政其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舉辦課程思政建設成果展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
    12月15日,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舉辦2020年課程思政建設成果展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大比武」選拔賽。本科生院院長、教務處處長甘屹、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餘宇楠、黨委書記汪維、院長趙來軍、黨委副書記蒲瑩瑩、各系教學負責人、各系黨支部書記、各領航團隊負責人、領航課程負責人代表以及本科教務辦成員出席了活動。
  • 淺談我所理解的課程思政
    在這方面,上海市近年來推行的「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一套有價值、可推廣的「上海經驗」。目前全市「課程思政」整體試點校12所、重點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基本實現全市高校全覆蓋。各高校已建設「中國系列」課程近30門,綜合素養課程175門,近400門專業課程申報開展試點改革。本文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試論述一些關於課程思政的前要理解。
  • 藝術教育的思政魅力
    相關教師應該在藝術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深入思考如何在教學中發揮藝術教育的思政效應,增強藝術教育的感染力與實效性,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藝術教育是美的教育。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探索的第一個維度,是對學生進行審美素養的培養和教導,這是藝術教育的基礎。審美教育強調以善為基礎,不論感性還是理性,都是「以美育人,由美入善」的過程。
  • 閩南師範大學:打造「三個課堂」 讓課程思政有「新」更走「心」
    制訂了《閩南師範大學「課程思政」工作實施方案》,引導教師結合學科特點挖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貫穿於課堂授課、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等各方面,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學校獲國家級線下一流本科課程2門,省級線下一流本科課程8門。教師廣泛應用啟發式、討論式、翻轉課堂、微課堂等新型教學方式,既讓學生感受到專業課程的「新」意,又在潤物無聲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 河南理工大學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紀實
    強化頂層設計: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為構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育人體系,河南理工大學積極做好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以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統領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以項目化為抓手,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建立由課程思政領導小組、學院、基層教學單位、教師四級縱向聯動機制,加強部門橫向協同,形成了學校辦好、教務處管好、教師教好、學生學好的「四好」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調研推進會發言摘登
    2019年4月,印發《關於加快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要求高校在專業教育中做到「思想引領、知識傳授、能力提升」相融合。今年7月,印發《關於深入推進全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在全國率先建立課程思政學校層面、專業層面和課程層面三級指標體系。三、抓好課程建設「主戰場」,提高課程思政育人實效。
  • 宋敏: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從學校自身特點出發進行頂層設計
    在日前舉辦的「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高等教育專場的圓桌論壇環節,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宋敏圍繞《共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這一主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教師應該如何更好地將思政課程內容融入課程?宋敏認為,「不同的學校由於自身不同的文化和歷史積澱,課程思政有各自的特色和體系。」宋敏在發言中介紹了學校對課程思政進行的設計思路。
  • 紮實推進「33566」全景式思政教育 方式方法創新 育人成效顯著
    、力量和模式,全景式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培養了一大批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響亮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以教管服和思想工作為載體,搭建「範效互動」平臺。致力「三個打通」。打通「課內課外」,建設思政教育大框架。打通「線上線下」,建成思政教育大庫房。打通「校內校外」,建造思政教育大環境。著眼「五位一體。以思政教學、專業教學、學生工作、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五個方面的目標、任務、督查、考評等質量要求標準建立思政教育標準體系。凝聚「六方共識」。
  • 我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了這些要求和任務~
    圍繞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切實落實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高職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和研究生學位基本要求,從學科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建設、課堂教學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實訓環境建設、校園文化建設、評價激勵機制等進行整體統籌和系統謀劃,課程思政建設覆蓋到所有院系、所有學科專業和所有教師,實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寓價值塑造於知識傳授
  • 共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高校打造「金課」有高招
    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內容總監商亮主持本場圓桌對話。教師要主動把教書和育人把知識傳授和價值觀培養結合起來課程思政不是「課程」加「思政」的混合,而是有機融合。如何「融」、怎麼樣「融」,才能真正融合為一、融出成效?
  • 「理論」課程思政重在「潤物無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主陣地,思想政治教師是主力軍,其他專業教師和部門也都要積極參與。
  • 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啟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研活動月
    新聞網訊 10月29日下午,公共外語教育學院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幹人才計劃」來慶彬老師為全體教職工講授了題為「全人教育視閾下多模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主題黨課,啟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研活動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