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成為這幾天前線的熱詞。患者,痊癒了,回家了;醫護拼搏了,凱旋了。那邊殷殷期盼,這邊魂牽夢繞,「白衣天使」們完成了中間的擺渡。正如日記中所言,我們每個隊員不知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但看著一位位患者從重到輕再到痊癒回家,我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無論是凱旋者,還是堅守者,患者的這句話成為白衣天使們付出的溫暖註腳:「你們是暗夜中的一束光,幫我們找到了回家的路。」
94歲的劉奶奶出院了!
3月16日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 晴
王雲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症專業主管護師
下大雨的那天,我們十七病區接收了一位患者,這是一位情況有些複雜的老奶奶,因為她已經94歲高齡。
剛入院的時候,劉奶奶病況很重,血壓高,精神特別差,不停咳嗽,憋喘嚴重,尿頻,因為年紀大行動不便,口罩和氧氣面罩會不時脫落;我來自心外重症監護室,各種情況的病人都見過,但劉奶奶是我從業16年以來照顧過的年齡最大的病人。所以,我們都很擔心她的病況。
但在住院的第21天,劉奶奶要出院了!這簡直是我們援鄂以來最開心的一天!當然,最開心的,還是劉奶奶自己。
上午,當我們告訴劉奶奶可以出院的消息,老人家非常興奮,堅持要自己收拾東西。下午,非要自己走著下樓,看到我們臉上的擔心,她就跟一個愛逞強的小孩子一樣說:「你們讓我站了起來,我就走給你們看」,當著大家的面,在病房裡給大家走了一圈,雖然病房不是T臺,劉奶奶也不比模特,但在我們眼裡,九十四歲的老奶奶大病初癒後蹣跚而自信的步態比T臺秀上的模特更好看。
在劉奶奶住院的21天裡,她的情緒起伏很大,一會一個樣子。我們像對待老小孩一樣陪她說話,陪她玩,給她弄好吃的;周敏護士長知道劉奶奶喜歡吃麵條,讓醫院食堂特意做給她吃;她不會用呼叫按鈕,我們就一次次地教給她有事就用按鈕呼叫;她便秘有點嚴重,我們每個女隊員都會給她用上開塞露,扶著看著她上完廁所;她年齡大,又尿頻,下半夜我們隊員每隔十幾分鐘就會對她巡視一次,隨時應付她的各種情況……
一切仿佛是在幻覺中。劉奶奶從一個一度拒絕打針,不太配合治療的重症病號,到今天無病一身輕地坐上計程車,興奮地駛向自己離開了很久的家,走之前還舒展著滿臉皺紋給我們「耍了一次活寶」。
九十多歲的人啊,從她的身上,我們每個隊員心中都在感嘆著生命力量的強大。
轉眼間,從到達武漢到今天已經37天了。在這期間,我們每個隊員不知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但看著一位位患者從重到輕再到痊癒出院回家,我們由衷地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當然,我們更期盼病區裡每個病人都能像劉奶奶一樣,出院回家,都這樣「走」給我們看。
再次請戰!疫情不退,我們不退!
3月17日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陰
王小文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一院胸心外科主治醫師
3月17日,今天應該是值得被銘記的一天。
因為今天是首批援鄂醫療隊踏上返程的日子,而我們醫療隊在今天將再次請戰。我們即將要轉戰武大人民醫院,去更加艱苦的戰場。
朋友圈裡發來一條條援鄂醫療隊正在有序分批撤離的滾動直播。朋友們也都發來歡迎回家的消息,當然還有永遠離不開的主題那就是「火鍋」。很多人的心情是可以想像的。其實大家最難做的可能還是如何跟家裡人說,我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並沒有跟我的家人說,我知道他們這段時間比任何人都更操心。對於女兒的期待和相約,前前後後我已經多次失言。我不想看到她那失望的樣子,我特意等他們睡了,才跟我愛人說的。
晚上我們所有的隊員都在請戰書上簽了字安了手印,我弟還專門給我發了微信說,「哥,我永遠支持你」。其實親人的支持勝過一切豪言壯語。有朋友問,疫情不是控制了嗎,怎麼還要請戰?別的醫療隊都回來了,為什麼又不回來了?我想說這一切還是因為那些放不下的人,就像我們的56床一樣。要知道武漢尚未痊癒,現在還有三四千掙扎在生死邊緣的危重患者,他們也是一個個其他醫療隊放不下的那個人,更是一個家庭放不下的那個人。
我們都知道剩下的都是一道道難闖的關,一塊塊難啃的硬骨頭。我弟說感覺我們像當年的「川軍」。重慶解放碑的抗戰勝利紀念碑鐫刻著川軍的偉大。川軍無論是裝備、補給、醫療、待遇都無法與國軍相提並論,但在抗日戰爭歷史中,這支部隊轉戰大江南北,幾乎參加了抗戰中所有的大型戰疫,用自己大無畏的犧牲換來了法西斯戰爭史上不可磨滅的印記。川軍在抗戰中以硬戰、死戰聞名,每次作戰都身扛「死字旗」,捨生忘死誓與日寇廝殺到底,正所謂 「川軍從未負國」和「無川不成軍」,川軍是正面戰場抗戰的決定主力,川軍司令官劉湘死前留言「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83年後的今天,我們也學著父輩的樣子,雖然沒有他們那樣偉大,但都沒有退縮,義無反顧的背上行囊繼續前進,就像在請戰書裡寫的「疫情不退,我們不退」。
回來之後我第一時間跟在武大人民醫院東院抗疫一線的校友聯繫,了解具體情況。半夜很晚還沒有睡著,輾轉反側,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在想如何動手。我知道接下來的鬥爭更加激烈,面對的情況將更加嚴峻,所處的環境更加複雜。我想說,最困難的階段都過來了,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呢,「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老人們也和小朋友一樣可愛
需要我們去哄、去鼓勵
3月15日 黃石市中心醫院 多雲
陳凡 南京市兒童醫院護師
疫情已經接近尾聲,監護室裡的病人有的好轉去了普通病房,有的已經轉到定點隔離區觀察,還有的給我們留下了遺憾的回憶。今天又管了13床的老爺爺,交班時我問他:「還記得我嗎?」他朝我點點頭表示記得,我有點激動。因為我上次護理他的時候他還上著呼吸機,而現在他已經撤掉了呼吸機改成高流量給氧,就連氣切套管今天都計劃要換成金屬方便後面進行堵管。中間隔十幾天,他原來還記得我,既為他感到開心又覺得很溫暖!
為了讓他鍛鍊心肺功能,醫生決定要讓他下床活動。給他上完所有治療以後,我們醫生一起協助他坐到輪椅上。
由於他的身體機能還沒恢復,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很簡單的動作,對他來說確是十分艱難,我們幾乎是把他抬到上去的。
等把老爺爺安置好之後,發現他已經大汗淋漓,扶著他趴在桌上緩了一會兒才好轉。由於身上還有管道,也要吸氧,所以只能在床邊活動。
我們給他拿來了報紙,報紙上刊登著很多醫護的照片,問他認不認識,他都搖搖頭,我們笑著問他是不是因為帶著口罩,就認不出來了,他朝我們笑著點頭。其實我們也一樣,戴上口罩我們都認識,摘了口罩就分不清了,只熟悉大家的眼睛。
坐了十幾分鐘,老爺爺就有點吃力,坐不住了,我們又將他抬到了床上,等一切都安置妥當後,我問他今天下床活動舒不舒服,開不開心,他點點頭,朝我豎了大拇指!這一瞬間感覺特別有成就感,這可能就是護理工作的魅力所在!
看到他恢復得這麼好,感覺一切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在黃石的這段時間裡,見到了許多這樣的老人,他們雖然與我平時護理的小朋友有很大的區別,卻也有著可愛的一面,需要我們去哄、去鼓勵!
疫情即將結束,我也會繼續堅守崗位,站好最後一班崗!
請放心!我在病區,隨叫隨到!
3月18日 武漢市新洲區中醫院
邵蓮桂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管護師
猶記得,為我送行的那天,爸爸媽媽偷偷在一旁抹淚的場景……接到緊急馳援湖北武漢號召後,我臨危受命,肩負著附院人的責任與擔當,暫別親人逆行馳援湖北,初心於懷,使命在肩。
在疫區的醫院裡護士需要承擔病人所有的護理工作和病區保潔、消毒工作。病人輸液、抽血、採集咽拭子、重病人病情巡視觀察、發口服藥,發飯,垃圾打包、病房和儀器的消毒等等。為了節省防護服,我們總是堅持完成更多的工作。在工作中給病人扎留置針是最有挑戰性的,部分患者血管條件不好,戴著兩層手套的護士們,摸不到病人的細小靜脈,沒有手感。護目鏡起了霧,看不見也摸不見。怎麼辦呢?眯著眼睛仔細看,深呼吸,讓自己更平靜地觸摸病人血管走向,每扎完一針,防護服下的汗水滴答滴答直流。四十多個患者依次輸完液,早已是大汗淋漓,頭重腳輕。雖然工作量大,但我們從不叫苦,每一次及時地巡視病房,每一次都會輕聲地問詢,向這些沒有家屬陪伴的患者傳達:請放心!我在病區,隨叫隨到!
夜晚的病房裡靜悄悄的,一個穿著厚厚防護服的年輕的護士忙碌地穿梭在各個病房裡,對病人噓寒問暖,陪伴了一批又一批的病人,照顧了一個又一個的患者。一位阿姨說:「你們是青海來的,好遠啊,辛苦了!」我告訴她,「全國人民都是一家人,我們一起加油」,樸實的話語給了患者堅定的信心。這位阿姨出院時很高興地和我合了影,「耶!我們戰勝了病毒,重獲了新生」。此時此刻,我們發自內心的驕傲!
但經過考驗,我會變得更加堅強、更加自信、更加成熟。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我堅信,我們一定會贏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光榮勝利,換取全國人民的美好明天。
在沒有硝煙的戰場彰顯青春的力量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杏林門下,救死扶傷,責無旁貸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互相扶持才能抵達勝利終點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靠近你,溫暖我。未來很美,我們一起走下去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來源:科技日報(金鳳 記者 王延斌 雍黎 張蘊 通訊員 王文斐 唐楠 約稿整理)
編輯:劉義陽
審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