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子醬放手背吃?求您可別作了|原創

2020-12-16 新周刊

用貝殼造的小勺,挖中間一口,放在手背上微微加溫,再用舌尖和上顎頂破那一顆顆泛著黑金光澤的小顆粒。

wow,魚脂爆破的香氣混合著鹹腥的口感瞬間在口腔裡蕩漾,一把就把你送上雲端。

去年,BBC一部《億萬富翁的饕餮盛宴》就毫不意外地完成了這場裝13盛宴。

一個個社會名媛、上層精英,精心梳妝打扮,圍在那一罐罐黑不溜秋的頂級魚子醬周圍。

「噢,我的上帝,我見過這玩意。」

「嗯,我小時候就吃過,有一定了解呢。」

待他們發表完一番高談闊論後,終於要對眼前的魚子醬下手了。個個拿著精美的貝殼勺,一把挖去了中間1.8公斤就要價21萬人民幣的魚子醬。

放在手背上先嗅,再優雅地舔一把。

「噢我親愛的上帝,就該是這個味。」

△你永遠不知道她說的味,是什麼味/bilibili

老藝術家內心毫無波動甚至有點想笑地看完這場表演,對魚子醬有些皮毛了解的我(開始裝了)並不好奇它的味道,反倒對手背上這個吃法來了疑惑:

放在手背上吃的魚子醬,真的「真香」?

放在手背上吃的魚子醬

我試了一把,一言難盡

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老藝術家下重本買了一盒魚子醬。

當然,紀錄片裡1.8公斤就要21萬人民幣的白鰉魚子醬我是買不起的,但中等價格的魚子醬我還是吃得起(穩住,我沒飄)。

△為了避免做廣告嫌疑,我特意打上了馬賽克/作者供圖

好吧,我攤牌了,這只是入門級別的西伯利亞鱘魚子醬。

別在意,咱研究的是吃法不是。

據說金屬容器會影響魚子醬的口感,但這包裝的容器不也是金屬來著?(咱也不敢問吶)

△近距離觀察一下這黑灰棕色魚子醬/作者供圖

老藝術家記得第一次吃到魚子醬,是在香港的一家日料裡。

微酸的飯糰裹上一塊肥厚的三文魚腩,放上幾顆孤零零的魚子醬,還點綴著一片造作的洋芫荽。

造型100分,但入口並沒有很驚豔。

就是微酸的壽司裡,用鹹腥的魚子醬帶出一點三文魚腩的香味。

△大概是這個樣子,只不過下面多了飯糰/圖蟲

看完紀錄片,我意識到這可能跟吃法有關,還有量也不夠。

那就來吧,我親愛的上帝。

按最正宗的吃法,放手背,一口乾。

原本按照搭配,我應該來一杯法式香檳,或者俄羅斯的伏特加,既然什麼都沒有,就來一杯豪華白開水(還不是因為窮),方便漱口判斷區別。

△手背吃法配白開水,是我最後的倔強/作者供圖

第一口,來自手背上的魚子醬。

因為有手溫加熱的說法,我特意等待了0.2秒,入口,好吧,我不由得皺了起眉頭。

本來魚子醬就是鹽漬的,再加上手背的微鹹,我捂住了嘴巴差點哭出聲,就是像是有十幾二十個鹽滾珠在我嘴巴裡炸開,齁,我被死死地齁住了。

趕緊漱漱口來第二口,金屬容器的魚子醬。

舌頭舔過去的時候,接觸到的是容器的冰涼,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好像沒那麼鹹了。

再來第三口,陶瓷盤上的魚子醬。

接觸到一瞬間,也是盤子的冰涼,但鹹度再次被降低,易入口了。

△圖片拍的有些許潦草,還是用現成的圖,左陶瓷盤vs右金屬錫容器/圖蟲

不曉得是不是腦海裡的潛意識默認,食物就該放在盤子裡吃,我覺得味蕾易接受度反而是:

陶瓷盤>金屬容器>手背。

當然了,我也承認我的實驗有些不足。

還是因為太窮了,頂級的魚子醬是不需要那麼多鹽的,因為新鮮、空運,但我要試的話只能要向你們眾籌了。

言歸正傳,老藝術家試了三種吃法,覺得放在手背上吃的魚子醬並沒有什麼區別,要是有那就是1%的區別,還可能更鹹了。

按照官方的解釋說法,放在手背上吃是因為:

開罐的魚子醬是冰鮮的,放在手背上可以讓魚子醬微微加熱,達到接近人體的37℃,最接近魚子醬的本味。

而金屬的勺子和金屬的容器,會通過一些化學反應氧化掉魚子醬的味道,從而沾染上了金屬味。

△準確來說,是靠近虎口的位置/acdebernadac.com

但老藝術家在想,發明這種吃法的人是不是沒有想到人體的汗水也會蒸發成鹽分,用手背的鹹去硬碰魚子醬的鹹,真的是兩眼一抹黑。

據說,這種吃法是由俄羅斯的漁夫發明的。

在很久以前,河流和海洋還沒被汙染,漁民們抓到成熟的雌性鱘魚,就地剖腹取魚子,放在手上吃。

老藝術家猜想,因為新鮮無需以鹽醃製,加上手背的微鹹,那風味才真叫一絕。

△當時俄羅斯漁民捕殺鱘魚的場景/pinterest

但如今,銷往各地,以鹽醃製的魚子醬,取一勺放在手背上,那裝13的成分肯定要大於好吃的程度。

魚子醬貴上天

真不是因為好吃,而是能裝13

當我們談論魚子醬的時候,甚少會談論好吃,更多是因為,貴。

這個貴,還是不是一般的貴,而是足以讓你尖叫,叫破喉嚨的那種貴。

有個冷知識是,現今世界上最貴的食物,是一種來自伊朗的白化鱘魚卵,通體白色魚卵的表面泛著金黃,一茶匙要價4萬美金(約28萬人民幣)。

你可以理解成,一口沒了28萬。

△超級貴的白化鱘魚卵。魚子醬的色澤越淺、顆粒越大越昂貴/圖蟲

也不是每種魚卵都配叫「魚子醬」,那種壽司常常吃到的紅鮭魚子就不是,真正意義上,只有「以鹽水醃製的鱘魚卵」,才配的上「魚子醬」的稱號。

還不是有錢就能吃到,其實歸根到底,魚子醬吃的並不是味道,而是時間的沉澱與等待。

不難理解。

在魚子醬界,目前公認比較好的產地是裏海,而周邊的國家俄羅斯、伊朗,都盛產魚子醬。

但錢易得,鱘魚卻不易得。

世人認為,目前最好吃的魚子醬排序是:

白鱘(Beluga)>奧西特拉鱘(Oscietra)>閃光鱘(Sevruga)。

名字你不需要記得,你只需要知道閃光鱘的成熟期至少需要7年,奧西特拉鱘需要15年,而白鱘則需要足足20年。

一口魚子,背後是20年的等待。

而又由於其的稀缺性,被歐洲的上流社會爭相追捧,導致這三種野生鱘魚如今幾近滅絕,如今市面上吃到的魚子醬多是養殖來的。

養殖的鱘魚也存在鄙視鏈:歐洲鰉鱘>俄羅斯鱘>施氏鱘>西伯利亞鱘,價格又從1800元/10g-100多元/10g不等。

按理說,鱘魚養殖技術上來後,價格應該會降低,但養殖歸養殖,等待時長是不變的,而且再加上魚子醬的獲取工藝,身價更翻倍。

傳統上,俄羅斯是採用等待鱘魚溯河產卵的特性,捕捉它們,直接在船上完成取卵。

而伊朗,則是驅船捕捉快要產卵的鱘魚,立馬送回岸上加工,從宰殺到取卵到醃製完成,不超過15分鐘。

這就決定了伊朗的魚子醬要比俄羅斯的貴一點。

△俄羅斯魚子醬vs伊朗魚子醬/theluxuryspot.com

而且,這非常考驗魚子醬師傅的手藝。

鹽能刺激魚子中的蛋白分解酶,激發鮮味,同時使魚子表面的膜變硬,達到顆顆分明色澤飽滿的效果,但鹽量的把控就成了難題。

鹽多則破壞口感、鹽少則難以保存,要達到剛剛好的微妙平衡,無疑要靠魚子醬師傅的「一雙手」。

老藝術家還特意去搜查了一下,目前世界上魚子醬廚師的平均年薪是75330美元(約合53萬人民幣)。

53萬的年薪,果然不是爾等凡人可以想像的。

△魚子醬製作過程/AARON M.CONWAY

蔡瀾也曾經寫過一篇《「死前必吃」清單》,裡面提到魚子醬:

「世界上最好的魚子醬來自伊朗。因為從抓到一條鱘魚,要在二十分鐘之內打開肚子取出魚子。上鹽,太多了過鹹,少了會壞,這種技術,也只剩下伊朗的幾位老匠人會做。」

雖然裡面是否有誇大的成分並不可考究,但足以可見,「魚子醬」的上位之路靠的是稀缺,和手藝。

至於它的口感,還真是見仁見智。

魚子醬「味」不配「價」

早該走下神壇?

如果一個人告訴你,魚子醬非常非常好吃。

要不,他就是在裝13,要不就真的是億萬富豪級別,吃得起最新鮮的魚子醬。

從一開始,就沒人喜歡魚子醬的味道。

據說,當路易十五嘗到第一口從俄國進貢的魚子醬後,直接吐在了凡爾賽宮珍貴的地毯上。

13世紀,當蒙古人徵服到伏爾加河流域一帶時,可汗和妻子嘗了一道蘋果魚子醬,立馬噁心得奪門而出。

而義大利商船船長嘗了一口魚子醬後,立馬形容為「等於吃鹽、吃大糞、吃蒼蠅」。

這一切的結束,還要等到一個叫伊奧安尼斯的商人出現。

他把魚子醬的盛放容器改成椴木製成的木桶,終於不再加死齁死齁的鹽(還是要加,只是份量減少)來延長保存期,才得以運送到歐洲,成為上流社會的珍饈。

但這種做法,還是沒有改變以鹽醃製的本質。

在19世紀的時候,美國的工業汙染還沒十分嚴重,河流鱘魚遍布,魚子醬只是酒館用以佐餐的免費小吃。

對,就是那種死齁,從而讓你不斷買啤酒的小吃。

△19世紀,美國的鱘魚還非常普遍/梨視頻

到了20世紀末,鱘魚被捕撈得幾近滅絕,從1998年開始限制野生鱘魚交易,到2008年全面禁止野生鱘魚捕撈。

鱘魚的身價開始不受控地蹭蹭往上漲,身價百倍,才成了「一子難求」的奢侈品。

而如今,對於吃「魚子醬」的爭議,還不絕於耳。

有不少主流媒體以「Why is caviar still on the menu?(為什麼魚子醬仍在餐單上?)」作為標題,質問吃魚子醬的殘忍。

△外媒報導,吃魚子醬的道德爭議/The Guardian

因為要吃魚子醬,就必須殺死一條7-20年的成年鱘魚。

單單是為了滿足上流社會們的虛榮心,從鱘魚出生那一刻開始就必須等待死亡和剖腹取卵。

而他們發現,在英國兩星和三星級的米其林餐廳,72%的菜單上都有魚子醬。

△米其林餐廳裡的魚子醬/圖蟲

來自中國的市場衝擊,更有可能令魚子醬「奢華不再」。

目前,來自中國產的魚子醬佔據全球市場的60%以上。據《中國鱘魚產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人工養殖魚子醬的產量從2006年的0.7噸,猛增至2018年的135噸。

△中國杭州千島湖養殖場,出產全球三分之一魚子醬/法新社

據美國彭博社報導,法國巴黎26家米其林三星餐廳中,有21家都選擇了中國製造的魚子醬。

這說明,若然你走進一家歐洲米其林餐廳,嘗到的魚子醬大機率是繞了一圈,吃回國產。

而用「魚子醬 中國」的關鍵詞檢索,出來的都是「外媒對中國佔據魚子醬市場,以及可能導致魚子醬價格變動的擔憂。」

△你在歐洲米其林餐廳吃到的魚子醬,很大機率是來自國產/圖蟲

當魚子醬不再昂貴,馬上會變得一文不值。

因為從本質上來說,魚子醬並不靠口感取悅老饕,而是稀缺性導致的身價。

當沒了價格高昂這層「鎧甲」,魚子醬自然也成不了所謂的「裝13利器」了。

看來,吃上魚子醬,咱指日可待了。

相關焦點

  • 魚子醬放手背吃?求您可別作了
    :放在手背上吃的魚子醬,真的「真香」?△為了避免做廣告嫌疑,我特意打上了馬賽克/作者供圖好吧,我攤牌了,這只是入門級別的西伯利亞鱘魚子醬。別在意,咱研究的是吃法不是。微酸的飯糰裹上一塊肥厚的三文魚腩,放上幾顆孤零零的魚子醬,還點綴著一片造作的洋芫荽。造型100分,但入口並沒有很驚豔。就是微酸的壽司裡,用鹹腥的魚子醬帶出一點三文魚腩的香味。看完紀錄片,我意識到這可能跟吃法有關,還有量也不夠。那就來吧,我親愛的上帝。
  • 魚子醬放手背吃才是享受?老漁民的吃法別學了,求您可別作了
    事實勝於雄辯,實踐出真知,小編忍痛買下一盒入門級別的西伯利亞鱘魚魚子醬,來驗證這放在手背上的吃法是不是更美味呢?聽說手溫有加熱的作用,於是我等待了一小會才放入口中,魚子醬是鹹味的,手背上的皮膚也是偏鹹的,放進嘴巴裡簡直想哭。為了避免實驗誤差,接下來進行對照實驗。據說魚子醬不能放在金屬容器裡是怕金屬容器的味道影響魚子醬的口感,好吧,拿酒來試試看是不是真的。
  • 魚子醬放手背吃?了解完它的前世今生,才明白什麼叫「有錢任性」
    很多人在吃東西的時候,就算自己沒有專業廚師那麼靈敏的舌頭,也一定要強調幾句,野生的食材比養殖食材更加鮮美。但這種說法其實大部分時候只是用來區別自己和普通人不同罷了,屬於相信中高級。例如很多外國廚師就經常抱怨說,中國人把魚子醬搞得都不再優雅了,而原因僅僅只是因為中國在養殖鱘魚的技術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以一己之力將全球的魚子醬價格腰斬,把它從富豪食品的神座上拉了下來,讓這些廚師失去了用魚子醬拉高自己格調的機會。
  • 除了貴,你對魚子醬一無所知
    而在義大利,經過威尼斯商船長途販運的魚子醬消費也呈現出異樣的光景——根據當時的相關記載,吃魚子醬被形容為「等於吃鹽、吃大糞、吃蒼蠅」。《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場中提到魚子醬「不合一般人口味」。甚至,伽利略為了表達愛心而寄給長女瑪麗亞·切萊斯特修女的一罐魚子醬,被直接扔進了垃圾桶……
  • 你可能想不到,如今昂貴的「魚子醬」,曾經咱也能吃得起
    如今頂級的魚子醬,每公斤價格也是高達幾千、幾萬甚至十幾萬人民幣,可謂極其奢侈。 但您可能不知道的是,這種富有傳奇色彩的美食,最初只是一種平平無奇之物而已。
  • 你對魚子醬的了解,除了貴,一無所知
    在數之不盡的影視作品中,彰顯「大佬」們身份地位的,並非身後跟著幾個聽使喚的小弟,也不是身上穿了阿瑪尼或者古馳,而是在一桌子的豪華盛宴面前,「肆無忌憚」地吃著魚子醬。於是,為了能更好地抬高魚子醬的身價,魚子醬的吃法,也變得越來也有儀式感,比如吃的時候,不能囫圇吞棗似的嚼,要先慢慢地將魚子咬破,感受它破碎時候發出的那種聲音,接著用舌尖去品嘗它的味道,最後吞下。
  • 其實除了貴,你對魚子醬一無所知
    要說這頂級食材,無論是中國的松茸、美國的藍旗魚還是日本的雪花和牛都是一等一的存在,可在魚子醬面前,似乎又差了點意思。無論是電影裡那些逼王的普招,還是郭導這股「清流」書中吐露的「芬芳」,無不在赤裸裸地表明,這是真貴啊!
  • 如何優雅地享受金貴的黑魚子醬
    這位分級師、試味師,或者叫魚子醬大師會更正確一點,只有幾分鐘的時間可以下判斷,這些判斷會決定他面前那堆魚卵的滋味和價格。他用嗅,用嘗,用看,也用指尖去摸。依魚卵的大小、色澤、堅實程度、聚散密度、氣味,來評定等級,最後再作那全體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得放多少鹽,把魚卵醃成魚子醬,但鹽味又不會把滋味和口感二者微妙的組合給蓋掉。
  • 魚子醬好吃嗎 魚子醬好吃嗎什麼味道
    魚子醬好吃嗎步驟5:取一個梅花壓模,將米飯填入其中壓成梅花飯糰。步驟3:等蝦皮微微泛黃後,加入胡蘿蔔繼續翻炒片刻。步驟1:原料備齊,鍋裡放少許油,放入蝦皮翻炒。魚子醬好吃嗎什麼味道魚子醬常出現的場合大多都是西餐廳,很多人會喜歡魚子醬中魚卵與舌頭碰撞的那一刻,在這之後就會通過各種渠道買一些回家。但是我們在餐廳基本都是打開的罐頭,在家裡該如何搭配也是讓很多人為難,魚子醬最常見的吃法還是和生牛油搭配烤好的白麵包。下文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來看看吧。
  • 如何正確食用魚子醬?在高級餐廳你應該怎麼吃魚子醬
    魚子醬是奢侈品的同義詞,它既被珍視又被誤解,因為它太貴了,人們不想浪費它,但是他們也常常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提供或食用它。最好的魚子醬既不應該有魚腥味,也不應該太鹹,購買時,你需要尋找有光澤、紋理細密、堅固且未破碎的雞蛋小球。
  • 俄羅斯美食——魚子醬
    在俄羅斯,黑魚子醬已經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也很喜歡黑魚子醬,而人們開始吃紅魚子醬則是在最近的一段時間開始的: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1899年,莫斯科嘗試了紅魚子醬,公眾對此反應冷淡。但當一份醃製食譜出現時,一切都變了。短短三四年,紅魚子醬不僅在俄羅斯流行起來,在國外也很受歡迎。
  • 21萬一罐的魚子醬、4萬一杯的白蘭地…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話說回來,你吃過的最奢侈的一餐是什麼?是和男朋友在高檔餐廳開瓶82年的拉菲,慶祝交往紀念日;還是和女朋友享受一頓正宗神戶牛肉,餐桌上放著醒好波爾多酒莊出的紅酒;亦或是對著來自法(第四聲)國的上等鵝肝露出姨母般的微笑。
  • 魔都魚子醬品鑑指南,又貴又美惹人愛!
    「金勺或者銀勺都不行,因為金屬的味道就會影響它的口感,用精緻的貝殼勺先抹在手背,然後吸進嘴裡細細品嘗。」——這是BBC紀錄片《億萬富翁們的饕餮盛宴》中頂級食客在品嘗魚子醬,據說這一罐1.8Kg的魚子醬可以賣到21萬人民幣,比黃金還要貴。
  • 俄羅斯的麵包、番茄醬、魚子醬
    魚子醬,是用從魚身上的魚卵,製成的醬。「魚子醬」、「鵝肝」、「松露」,並列「西方三大珍味」。幾乎所有種類的魚卵,都可被做成魚子醬,但嚴格來說,鱘魚的魚卵,才是魚子醬。最上等的魚子醬,是產自裏海中的鱘魚貝魯嘉鱘、Asetra、Sevruga的黑色魚卵做成的。魚子醬,可以放入湯中或夾麵包來吃,單點則多以小圓煎餅與發泡鮮奶油作搭配。因為俄羅斯和伊朗兩國靠近裏海,歷史上兩國出產的上等魚子醬一度佔全世界市場的95%;此外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的阿穆爾河中也生產一種鱘魚的魚子醬。
  • 魚子醬的做法大全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魚子醬這種新興食物,大量的研究發現,魚子醬不僅味美,同時還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經常食用不僅十分有利於心腦血管疾病健康,同時還具有很好的美容、養顏功效,這對愛美的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 吃慣了25萬一勺的魚子醬,他們怎麼看小龍蝦?
    現代埃斯科菲耶追隨者製作的生蠔料理,頗有主創人的風格,遵從奢華食材,尤其是魚子醬的運用,搭配繁複的烹飪方式與華麗擺盤他1907年撰寫的《料理指南》上就有記載一道頗為浮誇的生蠔料理:「填滿魚子醬的千層酥,配上一顆飽滿的惠茨特布爾生蠔,和一點胡椒粉與檸檬汁提味。」
  • 國外魚子醬大賽,男子捧著魚子醬當水喝,過程看著很過癮
    有一種美食特別的珍貴,顏值與味道並重,裡面含有非常高的蛋白質,據說,經常吃是可以起到美容養顏的作用。這裡小愛就不跟大家兜圈子,其實剛剛所說的珍貴美食,其實就是這個魚子醬啦。但是裡面還是可以區分出兩種出來,第一種是橙色的魚子醬,採用的都是平常所看到的三文魚,第二種則是黑色的魚子醬,選擇的是一種十分珍貴的魚,想要找到它的身影,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生活在深海幾千米裡面,小吃貨們,你們怎麼看?
  • 魚子醬被中國人做便宜了,不怕,法國人開發了「白魚子醬」,蝸牛卵……
    合作請聯繫微信:Xiaofu_Lu 魚子醬是歐美人士最喜歡的奢侈品食品,特別貴。一小罐魚子醬,可以賣到一百兩百歐元,折合人民幣上千塊。自從中國開發成功大規模人工養殖獲得魚子醬以後,魚子醬價格直線下跌,普通老百姓都吃得起了,那些貴族和美食家,再也不能吃魚子醬,來獲得「尊貴美妙」的享受了。 現在,法國部分高級餐廳開始供應一種特殊的「白魚子醬」,不僅外觀呈晶瑩的白色,味道也和傳統魚子醬不大一樣。
  • 「水果味的魚子醬」,值得一吃!
    魚子醬是世界三大奢華美食之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當然對小編來說也是如此。而現在,我們就有這個機會能品嘗一下「魚子醬」的滋味了,當然它的味道是水果味的。相信大部分朋友都吃過橙子,如臍橙、血橙等,但是有一種橙子,恐怕知道它的人會比較少,它就是「指橙」。指橙在1977年就被引入我國了,它是原產於澳大利亞東部和紐幾內亞的東南部的一種熱帶植物。指橙11年生樹平均高度僅1米,最低只有0.36米,在植株矮的情況下,它所結的果實也很小,它的體型也只有人的手指那麼大,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
  • 【優質水果】水果中的魚子醬——澳洲指橙
    —— 八鮮女 · 只代言好吃的水果 ——澳洲指橙,又叫指橙(finger lime)、手指檸檬、檸檬魚子醬,它是一種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野果,果肉由魚子大小的果粒組成,號稱「檸檬家族的極品」和「水果中的魚子醬」,由於香氣獨特,澳洲指橙備受全球名廚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