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茶、天津飯、炒雜碎,那些冒牌的中國菜

2021-02-27 京鐵青年

在海外,它們是大言不慚的中國菜。

肉骨茶、天津飯、炒雜碎,還有它們背後的嚴肅邏輯。

就像我們在國內會看看各種用外國餐外衣包裝過的中國餐一樣,在海外,老外也流行在那些看起來就不像中餐,吃起來更不像中餐的中餐館吃飯。不過,這並不僅僅是他們刷存在感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海外中餐經歷諸多流變,所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口味,究其原因都有一連串能延展開來的細節。

我們用這篇文章向你解釋:為什麼海南沒有海南雞飯,韓國的炸醬麵和美國的宮保雞丁是甜的。

我們也用這些中餐的變化向你解釋,他們大言不慚地聲稱「自己是中國菜」背後嚴肅的邏輯。

「海南沒有海南雞飯」

我們很難追溯中餐輸出海外的確切年代,但筷子、粽子在東亞各國的常見程度,毫無爭議地宣示著中國飲食的流傳印記。

存在爭議的,是那些流入了他國卻找到了新生的食物,或是因為際遇,故鄉的食材變換了一種樣式;或是缺少家鄉的某一種味道,而變成了另外一種菜餚。

比如如今被視為南洋招牌美食的肉骨茶,關於它的起源,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早期在南洋務工的華人苦力用來果腹的早餐。但據馬來西亞美食專欄作家林金城考證,吃肉骨飲茶本是福建廈門泉州一帶的風俗,新加坡開埠時,來自廈門的華人苦力把吃肉喝茶的方法帶去了馬六甲,只不過,如今的肉骨茶與「茶」再無半分關係,而成了一道排骨藥材湯。

失去家鄉味的,則是海南雞飯。上世紀30年代,來自海南的商販開始依照海南文昌雞的做法,在新加坡、馬六甲、檳城等地沿街叫賣白斬雞,但由於原料發生了變化,東南亞的海南雞飯,口感、味道也隨之改變。

在新加坡打響招牌之後,海南雞飯原本的故鄉也被人淡忘,誤認為新加坡才是這道菜的起源。香港才子蔡瀾因為在海南吃到的雞飯與新加坡的味道不符,曾經感慨「海南沒有海南雞飯」。

海南本地人當然不認同。2009年,《海南日報》刊文為海南的雞飯申冤。不過,這家報紙也承認,吃慣了「洋口味」的蔡瀾,能否接受本地傳統的海南雞飯,是個未知數。

日本拉麵跟中國有關,「天津飯」跟中國無關

與那些還有著明確「中國血統」的東南亞中餐相比,進入日本和韓國之後的中國食物,經常連名字都變了。

比如說,韓式炸醬麵其實來源於魯菜,但味道是甜的;日本的餃子其實是煎餃,更多被當成下飯的菜餚;還有天津沒有的「天津飯」,卻在日本被當作中華料理。

甜味的韓式炸醬麵來自中國山東。1900年前後,為躲避戰亂,山東人大批遷往朝鮮。炸醬麵連同糖醋肉段等其他魯菜一同進入朝鮮半島。

到1948年時,在朝鮮經營調味品的山東華僑王松山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在中式炸醬中添加焦糖,改良成了韓國春醬。韓戰之後,來自美國的援助麵粉讓以大米為主食的韓國人接受了麵條,廉價的韓式炸醬麵從此在韓國流行起來。

日本的中華料理經歷了類似的改良。1910年,日本人尾崎貫一僱用12名中國廚師,在東京淺草區開設「來來軒」飯館,主營根據日本人口味改良的中式菜餚。一般認為,來來軒是日式中華料理的開端。因為它對日本飲食最大的貢獻,是將中式湯麵改良成了更加符合日本人口味的日本拉麵。

和中國人的普遍認知不同,拉麵並不是傳統的日本料理。在日本結束鎖國政策,接受華人勞工進入日本之前,當地傳統的麵條只有烏龍麵和蕎麥麵。最初的日本拉麵,更常見的名字是「中華蕎麥麵」。

「拉麵」本身,其實也是日語發音的音譯。在日語中,拉麵以假名的形式書寫,據信是音譯自廣東話中的「撈麵」、「老面」或「滷麵」。但無論哪種麵條,日本拉麵在用料、工藝和注重湯頭口味方面,至今仍然保留了中國南方麵食的不少特色。

中式烹飪技法結合日本當地的食材與口味,也創造出一系列當地原創的「中國美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天津飯」。

在日本的中華料理中,天津飯是一道「名菜」。它就像另一種版本的蛋包飯:將蟹肉和雞蛋攤成蛋餅,蓋在米飯上面,再澆上一層厚重的芡汁。

雖然以天津為名,但中國的天津卻並沒有這種食物。真要在中國食品中給這道菜找一個親戚的話,廣東的滑蛋蝦仁似乎是更接近的選項。關於這道菜品的由來,流傳廣泛的說法是來來軒的第三代店主在二戰結束後,迫於食品匱乏而創造出來的。之所以叫天津飯,是因為用了天津小站米。

川菜先打入日本,接著才是上海菜

拉麵和天津飯,構成了日本人對中華飲食的早期認知,但能將日式中國菜與其他海外中華飲食區分開的,是其齊全的種類。

事實上,日本人對中國菜的認知,同樣是以中國東南西北各個地區飲食特徵劃分出的四個菜系。和中國傳統認知的菜系體系不同,日本人將中國料理,劃分成了四川料理、北京料理、廣東料理和上海料理。但這二者不能簡單畫上等號,比如北京料理涵蓋的地域還包括了中國東北,而上海菜的範圍除了擴大到了福建和江西之外,其特色也被一個字總結了起來:「甜」。

截然不同的菜系分類,和最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中日之間的特殊歷史有關。

把粵菜帶入日本的,是19世紀末前往日本從事苦工的廣東人。前文所述的拉麵和天津飯,從口味和製作方法上看,的確保留了粵菜的痕跡。而包含了東北菜在內的北方菜,則在二戰前後,藉由侵華日軍和偽滿洲國的日本移民,擺上了日本人的餐桌。

川菜和上海菜進入日本是最近半個世紀的事情。上世紀60年代,來自香港的川菜廚師陳建民首次在日本的電視節目上教授川菜做法。麻婆豆腐、幹燒蝦仁等四川菜從此成了日本家庭的家常菜。至於上海菜,更多集中在高檔中國餐廳當中,掌勺的大廚多是改革開放後前往日本發展的上海廚師。

不過,日本的「中華料理」已經和國內原版的菜餚相去甚遠。比如麻婆豆腐,常見的日本做法中很少使用郫縣豆瓣醬和花椒。為了保持原版麻婆豆腐的色澤和辣味,番茄醬和胡椒粉反而成了常用的調味料。其他日本流行的中國菜,大多經歷了類似的改良,口味變得偏甜。

為什麼美版宮保雞丁是甜的

「將醃好的雞肉切丁,與橙子或橙汁、姜、蒜、雞湯、糖、食用油、玉米澱粉、鹽和辣椒一起炒出來的菜餚,經常使用烤花生作為配菜。」這是英文版維基百科上,對宮保雞丁的介紹。

當然,是美式宮保雞丁。

酸和甜也是美式中餐的主味。另外一道常見菜「左宗棠雞」,則是在炸好的雞塊上澆上酸甜汁——如果把澆汁改成蘸醬,這道菜就變成了麥當勞裡的麥香雞。

但左宗棠雞原本是臺灣廚師彭長貴在上世紀50年代創造的新湘菜。據彭長貴回憶,最初的左宗棠雞「味厚,酸、辣、鹹」,是典型的湖南口味。上世紀70年代,彭長貴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附近經營彭園餐廳,憑藉這道菜吸引了貝聿銘和基辛格,左宗棠雞從此在美國一炮打響。但在後來,為了遷就美國人的口味,這道菜被改成了咕咾肉一樣的口味。

中餐口味的美式變遷,與近百年來美國華人移民的故事息息相關。據美國中餐行業媒體《中餐通訊》介紹,1890年開始的排華運動,將華人排除在高級職業之外。迫於生計,原本是礦工和鐵路工人的美國華人,只能轉入工作辛苦,且收入和地位低下的服務行業。

其中的一種選擇,是現學廚藝成為中餐館的廚師。上世紀20年代排華浪潮消退時,美國華人成年男性中約有四分之一從事餐飲業。由於華人移民數量在此期間沒有增長,中餐館被迫向美國大眾口味妥協,把酸甜口味融入中餐。

妥協的結果,是中餐成了美國主流飲食的一部分。據《中餐通訊》的最新數據,全美中餐館的數量已經超過5萬家,這個數字比全美擁有1.95萬家連鎖快餐店的麥當勞多一倍以上。

美國流行過中國菜,在中國沒人愛

妥協的另外一個結果,是美國中餐中的傳奇「李鴻章炒雜碎」。這道菜原本是用動物內臟和蔬菜做成的雜燴,最初是美國華工的飲食。1896年李鴻章訪美後,美國社會被中國文化吸引,炒雜碎也因此進入美國人的視野。在去除動物內臟,改良成適合美國人的口味之後,炒雜碎伴隨著上世紀初美國社會的快速城市化,開始在美國流行。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這道菜一度成為了中餐的代名詞。

炒雜碎也為美國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靈感。美國爵士樂大師路易斯·阿姆斯特朗1925年以中餐館為靈感創作了小號曲《街邊的雜碎館》。美國寫實主義畫家愛德華·霍珀則在1929年完成了畫作《雜碎館》,畫中兩名美國女性坐在一張中式餐桌旁面談,窗外則是若隱若現的「雜碎」招牌。

不過,美國人眼裡的中餐在中國並不受歡迎。上世紀20年代,北京一家專營美式中餐的餐館開張,但由於沒有足夠的美國人捧場,很快因為無人問津關門大吉。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左宗棠雞上。1990年前後,彭長貴在故鄉長沙開設了自家餐廳的分店,菜單裡自然包括左宗棠雞。但因為菜品不受當地人歡迎,餐廳很快關張。

「太甜了。」這是湖南人對左宗棠雞的評價。

資料來自:壹讀

投稿郵箱:bjjtwwx@163.com

相關焦點

  • 澳洲的那些冒牌中國菜,看的我都震驚了
    海外它們是大言不慚的中國菜。肉骨茶、天津飯、炒雜碎,還有它們背後的嚴肅邏輯。。。
  • 海南沒有海南雞飯,宮保雞丁是甜的:海外這些大言不慚的中國菜
    在海外,它們是大言不慚的中國菜肉骨茶、天津飯、炒雜碎,還有它們背後的嚴肅邏輯
  • 百口莫辯的肉骨茶
    在馬來西亞旅遊,無論你到了哪一個角落,走進哪一家餐館,但凡點了一份叫做「肉骨茶」的,請記住 「不好吃,我不收你的錢。」這句話都適用。真的,比鐵杵還要真,我不收你的錢,老闆會收。肉骨茶是一道非常尷尬的食物,因為它跟擂茶、茶葉蛋、茶粿不一樣,它跟「茶」一點毛囊關係都沒有。「肉骨茶」不是茶,只是常常吃它的時候,桌邊必不可少的配備一壺中國茶。
  • 慢煲一鍋香氣四溢的「肉骨茶」吧!最易上手的東南亞菜~
    只能接受中餐,其它的,諸如韓料、日料、西餐、東南亞菜統統接受無能。搞的我這一顆想做外國菜的心吶,一直得不到滿足。每次想試試,卻總擔心吃不完。有一次,去東南亞館子裡喝過一次肉骨茶湯,一下子愛上。濃濃的骨湯配著辛辣夠味的胡椒,雖有一些藥材的加入,卻絲毫聞不到藥味,這讓這道肉骨茶更香了。這裡面的排骨,又酥又爛,我本身是不愛吃排骨的人,最後也吃了好幾塊。
  • 窮人家的美食肉骨茶,憑什麼能夠登上大雅之堂
    說到馬來西亞一帶的美食「肉骨茶」,吃過的人印象中,這是一碗類似於中國的燉排骨的食物。不過,不管是從味道上,還是賣相上,它都與我們的「燉排骨」差得很遠。去過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人,在尋覓當地的美食時,總是會被推薦這道,號稱排在第一位的「美食」。
  • 新加坡肉骨茶哪家強?
    因為盛名在外,很多人吃的第一家肉骨茶就是發起人肉骨茶。亞華的肉骨茶是正宗潮式肉骨茶,湯底以蒜頭粒、胡椒及醬油等配料,把大骨頭和龍骨一起熬煮湯底足四五小時,再用高湯來烹煮排骨和肉骨,骨頭的鮮甜都釋放到湯裡。
  • 七龍珠:天津飯與雅木茶的人生反差
    修煉狂魔天津飯天津飯沒有克林那種運氣、也不似飲茶這般放蕩。天津飯一門心思撲在修煉上,終身未娶。靠著苦行僧似修煉,天津飯實力不亞於克林。這個男人沉默寡言、莫名令人安心。只要是在地球發生的戰鬥、不管敵人有多強、他都會出現。不論敵人有多牛、他都不會退縮。
  • 肉骨茶丨在馬來西亞吃早餐
    自此,肉骨茶廣為流傳,也是許多人將肉骨茶定位成庶民飲食的腳本。故事的主角是我杜撰的,但是這確實是肉骨茶的由來。在清朝末期的時候,華人來到南洋做苦力換取薪酬,為了維持體力而熬製肉骨茶喝,可以說那時肉骨茶是屬於窮人的食物。
  • 新加坡肉骨茶怎麼做?小申今天就教你如何做正宗肉骨茶
    新加坡肉骨茶(Bak kut teh)是一種創始於馬來西亞巴生的食物。之後流行於新加坡一帶的小吃。最早,肉骨茶是為庫裡作為補品,以強健自己的身體。如今,新加坡肉骨茶已演變成為排骨湯、米飯和各種菜。新加坡肉骨茶並不是茶,更是一種美食。
  • 《七龍珠》天津飯與悟空差距多遠?
    所以,無論天津飯怎麼修煉都不可能跟得上悟空他們。沒什麼可質疑的,只因悟空是賽亞人,血脈種族問題。這是作者給的設定,賽亞人從垂死境界再恢復過來,實力會大增。換句話說,天津飯等人修煉數載,還不如悟空他們被打的半死然後再恢復過來。
  • 松發肉骨茶上海最佳?他第一個不服氣!
    一道「白相上海」徐匯區itc國貿匯的開業可謂是真低調,新鴻基砸下的400億會不會打水飄,這些當然都和我沒太大關係,反正一層的那些奢侈品牌我也消費不起縱觀全場,最令人期待的應該是這家:黃亞細肉骨茶。「黃亞細」為新加坡著名肉骨茶品牌,隸屬於Jumbo珍寶集團。
  • 新加坡的肉骨茶與刮痧
    新加坡一般上賣的都是潮式肉骨茶,湯色清、胡椒味濃,和馬來西亞閩式的肉骨茶湯色深、藥材味濃成強烈對比。哪種比較好喝就要看個人喜好而定,作者本人認為兩種各有特色。想到潮式肉骨茶一定會聯想到「黃美松」這大功臣。他就是「黃亞細肉骨茶」創辦人黃錫海(小名:黃亞細)的父親。黃亞細肉骨茶就是當年不做香港時任特首曾蔭權生意而登上香港、新加坡等多地媒體版面的肉骨茶業者。
  • 為何龍珠中「最強地球人」是克林而不是天津飯
    天津飯 眾所周知,克林和天津飯的天資不同,從龍珠的開始到結尾克林從來都不是天津飯的對手,更何況天津飯和悟空一樣是個武痴,對於個人修行從不怠慢。設定集 但是後期為了補其設定,肯定需要通盤考慮,而天津飯如果弱於克林,自然沒有必要給天津飯加「三目星人」這個設定,但是鳥山明給天津飯改了設定,讓他成為「三目星人」
  • 肉骨茶是茶嗎?
    肉骨茶是流行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一種食物,人們初聽肉骨茶會以為是一種茶的名稱,其實肉骨茶不是茶名,而是菜名,在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肉骨茶不是茶,而是一道排骨藥材湯。肉骨茶在製作上一點沒有用到茶,肉骨茶的湯料是用豬肉和豬排骨,混合中草藥材以及許多香料熬製而成。
  • CCTV4《遠方的家》新加坡南洋特色-潮州肉骨茶
    每個不同族群的華人聚集地就一定有不同風格的肉骨茶。就和豆腐腦分南北一樣,南洋肉骨茶江湖中也有幾大流派爭得不可開交。  肉骨茶第一大流派屬於福建派,福建派的肉骨茶屬於黑湯系,主張湯濃色深,濃彩重墨。以傳統肉骨茶湯底為主,除了蒜頭胡椒以外一般會加入8種以上藥材,加肉骨熬煮而成。黑湯的肉骨茶以馬來西亞為沙巴地區為發源地。
  • 新加坡這沒有茶葉的肉骨茶入駐上海,各路美食家強烈推薦!
    除了海南雞飯,新加坡美食中比較有名氣的應該算肉骨茶了吧!然而,肉骨茶裡並沒有茶葉,而是當地人在品嘗這道菜時,都喜歡喝上一兩杯功夫茶來解膩。
  • 叻沙、肉脞面、肉骨茶……探尋新加坡之味
    海南雞飯、肉骨茶、肉脞面源起於中國南方;咖喱魚頭的家鄉在印度;沙叻、黑果燜雞是馬來人和華人共同創造的娘惹菜的代表。但在今天,它們的共同身份是新加坡。 所謂峇峇娘惹(馬來語:Baba Nyonya),又稱土生華人(straits Chinese)是指15世紀初期到17世紀之間開始定居在馬六甲、印尼和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代、清代移民和當地原住民通婚後生育的混血後裔。 至於叻沙中的粉條,是以用稻米打磨之後的粘米粉拌和熱水後而製成的長粉條。一般上售賣的叻沙所使用的粉條是新鮮製作而不是乾麵。
  • 龍珠中天津飯最終洗白,他身邊的餃子到底去了哪裡?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龍珠中的一位小反派,他就是經常在天津飯身邊的餃子!在動漫中天津飯最終洗白,但是他身邊的餃子卻是不知去處。所以我們簡單分析一下餃子到底去了哪裡。
  • 天氣漸寒,來一碗祛寒進補的地道新加坡肉骨茶
    星洲裡新加坡肉骨茶餐廳,有著花園城市的清新裝修,滿溢新加坡風情,所有的菜品來自新加坡,融入了對新加坡美食的理解。說起東南亞美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不過是肉骨茶、咖喱、雞肉等特色美食。其中最不能遺漏的肉骨茶更是令人唇齒留香、印象深刻。肉骨茶名曰為「茶」,實則是東南亞最為典型的一道早點菜式。
  • 一種味道|那個冬天的肉骨茶
    為了這樣的願望,林雲每天下午就開始準備晚飯,她計算著趙儉下班的時間,班車從下沙開往市區行駛的進度,他到閘弄口了——湯該燒得滾熱了;他到樓下了——爆炒的菜可以下鍋了;鑰匙在門鎖裡轉動了——盛飯。每次趙儉一推開門,一桌飯菜就已經準備好了,廚房裡冉冉飄出蒸騰的熱氣,這也許就是冬天裡最溫暖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