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說:「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學並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顆敏感的靈魂,一種精緻的生態,風韻永存。」
李碧華說:「她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無波,越淘越有。」
蔡康永說:「迷她的人,大多是貼身的迷、貼心的迷。」
她是誰?
她就是因創作《傾城之戀》而響譽文壇,有著"上海灘最紅的女作家"之稱的張愛玲。
有人說張愛玲是的一生是個傳奇,幼年父母離異,婚姻遭遇背叛,終老只有孤獨為伍,卻創造出震驚中外的傳世佳作。
有人說張愛玲的一生是俗氣的,幼年追求父母的疼愛,成年在追逐情愛的道路上深陷迷途。
然而,張愛玲不是一個普通的女子,儘管「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她將那些深入骨髓的痛,編織成字,寫入了她的故事裡。
一、《金鎖記》中曹七巧的心理扭曲,映證了張愛玲求而不得的母愛
張愛玲出身顯赫,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綸,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外祖父是首任長江水師提督。
說她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一點兒都不為過。
然而,這樣的家庭並沒有給她帶太多的快樂。
父親因循守舊,整日只知道吸食鴉片,母親在她四歲的時候,遠走歐洲。
幼時的她還將遠赴重洋的禮物當做珍品,直到父親因繼母險些將她打死,她對母愛的渴求達到了頂峰。
可是,母親並沒有給她想要的關愛。
母親一廂情願的「名媛養成計劃」,漸漸磨滅了兩人之間僅剩的親情。甚至在母親臨終前,寫信說想要見一面,張愛玲只是郵寄了一張百元美金支票。
就像《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因為得不到美滿的婚姻,也不願別人得到,哪怕那是她的兒女。
她先是刁難兒媳,搞得家宅不寧。然而主動為逛窯子的兒子納妾,逼死了兒媳。後來被扶正的小妾,也受不了她的責難,最終選擇了吞鴉片自殺。
對於女兒,曹七巧也沒有一點點憐惜。為了破壞女兒的婚姻,她到處散播女兒的謠言,甚至在女兒主動退婚後,還跑去找對方,告知他女兒吸食大煙的經歷。
張愛玲的母親究竟是不是曹七巧的原型,我們已經無從得知。
我們唯一能夠肯定的是,張愛玲和曹七巧的女兒長安,缺失的是在別人看來唾手可得的母愛。
兩位母親沒有把子女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她們想要的是一個提線木偶,一個可以完全掌控的玩具。
這樣的童年經歷,使得張愛玲習慣用高傲和冷漠來面對世人,生怕自己的一腔熱血付諸東流。
這種親情的缺失,讓張愛玲極度沒有安全感,她才會放言,「我嫁人,就必須要嫁比我大十五歲以上的男子。」
然而,事實證明,年齡並不能確保愛情之路的平順,從後來她與胡蘭成的情感經歷上,我們可見一斑。
二、《多少恨》中的男女,像極了張愛玲卑微乞求的愛情
離開母親掌控的張愛玲,進入香港大學讀書,在那裡,她的才華和作品得到了認可。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在這一時期,張愛玲結識了兩位摯友,炎櫻和蘇青。
正是因為與蘇青的結識,才有了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卑微愛戀。
為什麼要說卑微呢?
張愛玲與胡蘭成結識的時候,正處於張愛玲寫作的鼎盛時期,而那時的胡蘭成鋃鐺入獄正值命運低谷期。
天壤之別的兩人,十四歲的年齡差,再加上胡蘭成還有家室,怎麼看來兩人都不般配。
然而童年時期對父愛的渴望,讓涉世未深的單純少女,很快陷入了愛河。
她不在意對方是否有家室,不在意是否與之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場上,寧願放低自己的姿態,只為開出一朵愛情之花。
就像張愛玲送給胡蘭成的照片背後寫的那樣: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可是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就像歌中唱得那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總有恃無恐」,儘管胡蘭成在婚書上寫下了「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依然改變不了他骨子裡的風流浪蕩。
就在兩人成婚後不久,胡蘭成就在出行的路上勾搭上了十七歲的小護士,不僅如此,他還滿不在乎的把這些事情講給張愛玲聽。
大概在胡蘭成的眼裡,張愛玲是願意世上的女子都喜歡自己的。
只有張愛玲自己知道,「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像個香袋兒,密密的針線縫縫好,放在衣箱裡藏藏好。」
最終兩人的結局,就像張愛玲在《多少恨》中寫的那樣,「隔著那灰灰的,嗡嗡的,蠢蠢動著的人海,仿佛有一隻船在天涯叫著,悽清的一兩聲」。
家庭女教師虞家茵的黯然離去,與張愛玲何其相似。
都是愛上了有家室的男子,都曾掙扎著想要不顧一切去愛。
然而,命運就仿佛給兩人開了個玩笑一樣,偏偏讓她打開心扉愛上了,又偏偏讓她求而不得。
三、才華隨愛情枯萎,到頭來用《小團圓》與自己和解
有人說離開了胡蘭成的張愛玲,不僅愛情上心灰意懶,就連才氣也隨之凋零。
細數張愛玲的作品,似乎發表的時間都集中在她朝氣蓬勃的年代。
特別是在嫁給賴雅後,為了湊治療費,張愛玲疲於奔命,拼命寫稿,卻收效甚微。
真的是江郎才盡了嗎?
她只是換了一個活法,換了一個更加孤獨,更加純粹的活法。
最後的二十幾年裡,張愛玲關起門來寫作,拒絕一切人情世故,將所有的感情傾注到筆端,寫出了自傳色彩極濃的小說《小團圓》。
有人說看了這部作品,就能充分了解張愛玲的一生,因為張愛玲曾因擔心讀者對號入座不願出版。
然而我們細細品讀張愛玲之前的小說,總會有一股蒼涼湧上心頭。
但在《小團圓》的結尾,女主人公盛九莉做了一個夢。夢中,藍天白雲下,小木屋旁邊,邵之雍、盛九莉和他倆的孩子正在愉快的玩耍。夢醒之後,盛九莉感到了久違的快樂。
正如張愛玲自己在前言裡寫的那樣, 「《小團圓》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還在的東西」,就是與自己和解的力量。
至此張愛玲走完了自己轟轟烈烈的一生,或褒或貶,她都不在意。
她就是特立獨行的一朵煙火,她看透了眾生,卻獨獨將自己隱藏。
如果你也對謎一樣的她感興趣的話,翻開《張愛玲傳》這本書,自己去書中尋找答案吧!(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