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罐頭盒子解決我軍大煩惱!他屢造空軍利器,先後擊落五架U-2偵察...

2021-01-09 上觀

來源:瞭望智庫 作者:李霆


有這樣一個人:

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戰場,他用幾個罐頭盒抵抗美軍電子幹擾,極大提升了我空軍戰力。開國中將王諍對他委以重任,「從現在起,全軍的雷達就交給你管了」;

60年前,在我國沿海地區,他積極研製空軍利器,多次擊落入侵我國領空偵察的美軍U-2偵察機,構築起國防安全屏障;

近年來,在我國的載人航天、空間站和探月工程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他就是張履謙。

天,我們走進他和我國空軍雷達的故事。

張履謙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將」——美國B-29重型轟炸機(綽號「超級空中堡壘」)重出江湖,對朝鮮境內的各種目標實施地毯式轟炸。一時間,B-29重型轟炸機如入無人之境。

很快,隨著蘇聯空軍的參戰,B-29的剋星米格15戰鬥機來了。

展示米格15痛擊B-29的繪畫作品。

1951年4月12日,48架B-29在近100架F-80與F-84的掩護下,試圖轟炸位於安東的鴨綠江大橋。中蘇空軍出動約80架米格15攔截,其中30架米格15突破護航戰機防線攻擊B-29機群。3架B-29被當場擊落,7架嚴重受損,轟炸任務中斷。

經此「黑色星期四」,美國空軍暫停了近3個月的大型轟炸機轟炸。

此後,在1951年10月22日至27日的大規模空戰中,美軍又有5架B-29被當場擊落,6架嚴重受損,在返航中墜毀或降落後報廢,另有10餘架受傷。10月28日,美空軍司令部下令,停止大型轟炸機集群日間戰略性轟炸,將轟炸機使用改為夜間小批量戰術支援。

夜間空戰,雷達就是飛機的眼睛。

美軍將部分B-29改裝成電子作戰飛機,幹擾中朝兩軍的雷達。根據美國戰後解密的資料,當時美軍使用的電子戰裝備基本上還是二戰時用過的舊貨色,相關技術人員也很缺乏;最新的電子戰裝備,出於保密原因沒有用於朝鮮戰場。

可以說,相比二戰剛結束時的巔峰狀態,美軍的電子戰實力下降了很多,但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B-29重型轟炸機內部安裝的電子幹擾設備。

當時,中朝兩軍裝備的雷達大多是二戰中蘇軍使用的舊型號。在美軍的幹擾下,雷達的螢光屏上要麼什麼也看不到,要麼出現雪花狀噪聲,無法引導戰機升空作戰。

這一問題很快就被上報到時任軍委通信部部長的王諍那裡。王諍連夜趕到中朝邊界的丹東雷達站親自坐鎮。在觀看了雷達被幹擾的全過程後,他嚴肅地對一個年輕部下說:「不解決這個問題絕不回去。」

這是決心也是命令。

王諍的這位部下當時不過二十來歲,是個剛畢業沒多久的大學生,接觸雷達的時間也不長。

他能搞定美軍的電子幹擾嗎?

這個小夥子叫張履謙。

1926年3月1日,他出生於湖南長沙黃花鎮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郎中,為他取名履謙,是希望他「履行謙遜」。

張履謙小學畢業後,遇上了抗戰爆發,在顛沛流離中完成了中學學業。1946年,他與高中同窗朱鎔基一同考上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並住在同一個宿舍(明齋117)。朱鎔基後來擔任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常常要外出參加活動。張履謙見他沒有什麼像樣的冬衣,就把自己最好的一件衣服——皮夾克送給了他。

1948年12月,張履謙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軍委通信部。王諍部長非常重視這位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黨員,安排他去搞雷達。雷達在當時屬於高科技,對於張履謙來說,是個陌生的專業,但他堅持這樣的信念:「只要工作需要,黨叫我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且要幹好。」

張履謙刻苦學習雷達相關知識,認真閱讀了外文版的《雷達基礎》,並翻譯成中文,供同行學習,他還到雷達部隊,了解雷達的工作狀況。

作為軍委通信部第一個搞雷達的技術人員,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張履謙接過了王諍交給他的抗幹擾任務。他在雷達站一待就是十多天,和雷達技師一道觀察幹擾現象,商討應對辦法。

蘇聯P-20雷達曾經在韓戰中使用。

雷達幹擾分為無源和有源兩大類。當時的無源幹擾就是飛機拋撒金屬箔條,這種幹擾手段技術簡單,但難以對雷達實施長時間不間斷幹擾。有源幹擾是當時美軍使用的主要幹擾手段(現在也是),雷達幹擾機可以看作一部小型雷達,通過發射與真實雷達相同頻率的信號,達到致盲雷達的效果。

張履謙在對幹擾現象的分析研究中發現,每當改變雷達工作頻率時,幹擾現象就會消失一段時間後才出現,而且當雷達工作在最高或最低工作頻率時,幹擾看上去要減弱了一些。

現在,我們知道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美軍使用的早期雷達幹擾機,其內部工作參數需要操作員人工調整。一旦雷達工作頻率發生改變,操作員需要先搜索到新的工作頻率,再把幹擾機設置到這個頻率上。在這個時間段內,雷達不受幹擾,可以正常工作。

另外,由於飛機上的空間和供電有限,雷達幹擾機的性能也會受到一些限制。再加上蘇聯方面對雷達的技術性能參數嚴格保密,美軍當時使用的雷達幹擾機原本是針對二戰時德國和日本雷達的,不能完全覆蓋蘇聯雷達的工作頻率範圍。

當年,張履謙不可能了解得那麼詳細,但還是很快總結出了幾條應對幹擾的措施:快速改變雷達頻率,擴展雷達使用頻段,加裝瞬時自動增益控制電路,多站聯合定位幹擾源。這些措施雖然簡單,但十分有效。

其實,早期的雷達幹擾與抗幹擾,非常考驗雙方操作員的手速。

張履謙在缺乏無線電器材的情況下,因陋就簡,創造性地用幾個空罐頭盒剪成半圓形做成「電容器」,用麻繩和拉杆把這些「電容器」連接起來同步轉動,作戰時通過改變它們的相對位置,達到快速改變雷達頻率的目的,用「小罐頭盒解決了抗幹擾大問題」。

這種快速跳頻抗幹擾方法,直至現在依然是各種現代雷達使用的一種有效抗幹擾手段。張履謙還總結前線抗幹擾經驗,寫成操作規程頒發給全軍,成為我軍首個電子對抗條例。

為了表彰張履謙在朝鮮前線的工作,軍委通信部在當年年終總結時給予他記三等功的表彰。

王諍高興地對他說:「小夥子,從現在起,全軍的雷達就交給你管了。」

1953年,我軍第一個雷達幹擾與抗幹擾組正式成立,張履謙擔任組長,王諍任副組長。

1954年,空軍入閩提上日程。

當時,國民黨在福建沿海的島嶼上部署有雷達站,我軍直接飛過去很容易被發現,從而喪失作戰行動的突然性。如果把飛機打包拆卸通過陸路運輸,費時費力不說,飛機經過拆裝後也不能馬上形成戰鬥力。

張履謙迎來一個新任務,在我空軍進駐福建時,對臺灣方面的雷達實施電子幹擾。

經過仔細考慮,他提出幹擾是作戰行動中一擊制勝的利器,平時不要輕易使用,建議對臺灣方面的雷達進行電子偵察,找到其雷達覆蓋的盲區,飛機可通過盲區進駐福建。

這個建議被採納了。

在接下來的近半年時間裡,他帶著一支小分隊,輾轉於福建各個山頭、海島,通過偵察、定向等測量,得到臺灣雷達數量、功能、頻率、作用距離等數據,測繪出臺灣雷達布置圖和盲區圖,送交總參作戰部,為我駐閩空軍提供了重要情報。

1957年秋,張履謙被調入剛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現在的航天科工二院),擔任雷達研究室副主任,開始進行仿製蘇聯1059近程地對地飛彈(後來命名為「東風一號」)工作,具體負責飛彈偏航校正儀的仿製。

期間,他克服了蘇聯專家突然撤離帶來的困難,歷經200多次試驗,通過自行研製的儀器設備和代用材料,完成了任務。

博物館展出的東風一號飛彈。

從1962年開始,美國開始使用U-2偵察機,由臺灣飛行員駕駛,對大陸進行偵察活動。當時唯一能夠擊落U-2的,就是薩姆-2飛彈。

薩姆-2飛彈是蘇聯的第一代地對空飛彈,雷達看到飛機後,通過無線電傳達飛彈飛機的位置,引導飛彈攻擊目標。因此,制導雷達相當於飛彈的眼睛。

張履謙在完成對蘇聯1059近程地對地飛彈的仿製工作後,再接再厲,投入到蘇聯薩姆-2地對空飛彈的仿製工作中,負責制導雷達站收發系統的仿製工作。【註:薩姆-2飛彈的仿製與改進型號後來被命名為「紅旗1號」與「紅旗2號」。】


1962年9月,在江西,薩姆-2飛彈擊落第一架U-2。

美國人反應很快,迅速給U-2安裝了雷達偵察報警系統——一旦檢測到薩姆-2飛彈的制導雷達信號,就會向飛行員發出警報。

我方見招拆招,研究出「近快戰法」(張履謙對此也有貢獻),先使用其他雷達(如高炮指導雷達)照射跟蹤U-2,不會觸發其雷達偵察報警系統。一旦U-2進入薩姆-2飛彈射程,8秒內完成飛彈發射準備(以前需要7-8分鐘),20秒內飛彈就能擊中目標。在這麼短的時間內,U-2根本沒有躲避的機會。

依靠這個辦法,我方於1963年11月和1964年7月擊落了第二架和第三架U-2。

博物館展出的U-2飛機殘骸。

1964年11月26日,U-2飛機再次入侵。

我地空飛彈部隊早已嚴陣以待,U-2飛機一進入伏擊圈,馬上按照之前的戰法,快速發射了3枚飛彈。

這時,奇怪的事情出現了:從雷達屏幕上看,敵機的信號原來是棗核形狀的,突然棗核形狀出現了一個缺口,飛彈從缺口中間穿了過去,而U-2飛機先是下降了高度,然後上升逃離。事後檢查,戰鬥準備、兵器操作、各項保障工作均無問題。

這一幕接下來又發生了好幾回,飛彈部隊意識到,美國人耍了新花招,於是向上級求助。

王諍又找到了張履謙:「研究室的主要工作是做研究,部隊是咱們研究成果的實際使用操作單位,所以,我們的研究一定要注意跟部隊相結合,這個問題要和部隊一起想辦法。」

經過詳盡的分析,張履謙斷定U-2飛機裝載了一種新的電子幹擾系統。飛彈制導雷達採用邊掃描、邊跟蹤的雷達體制,利用最大回波法來定位。而新的電子幹擾系統能夠接收飛彈制導雷達的發射信號,並附加上引偏的幹擾信號調製,然後,用雷達相同的頻率轉發回來,對飛彈制導雷達進行幹擾欺騙。通俗一點說,就好比是變魔術用的障眼法,眼見不一定為實。

後來,針對這一難題,上級部門專門召開了對策研究會議。會上,張履謙詳細向大家闡述了這種幹擾的原理和自己的抗幹擾對策,提出只要將飛彈制導雷達的發射信號改為連續照射信號,這個電子幹擾系統就會失靈。

此招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王諍說:「好辦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紅旗2號地對空飛彈制導雷達站。

張履謙前往相關工廠,和廠家技術人員一道,改裝飛彈制導雷達的發射和接收系統,迅速研製出抗幹擾裝置。這一改進措施很快收到了效果,1965年1月10日,第四架U-2飛機在內蒙古被擊落。

技術人員從這架U-2飛機的殘骸裡面找到了之前猜測的那種電子幹擾系統。

接下來,張履謙將前線反饋回來的抗幹擾措施,應用到紅旗2號地對空飛彈制導雷達站的設計中,大幅度提升了抗幹擾性能。

1967年7月,紅旗2號設計定型。9月8日,紅旗2號飛彈在浙江嘉興一舉擊落第五架U-2飛機。此戰的細節尚未完全公開,目前已知的是紅旗2號飛彈制導雷達經受住了電子幹擾的考驗,國產電子作戰裝備完勝美國貨。

後來,張履謙主持了反導系統雷達的總體設計,突破相控陣雷達多項關鍵技術,研製了飛彈精密跟蹤雷達和衛星超遠程引導雷達。他擔任總設計師研製微波統一測控系統,攻克多副載波、多種調製、精密測角測速測距和遙控遙測技術,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發射和定點。

他還參加了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和探月工程的論證和頂層謀劃,提出採用陸地建站、海洋出船、節點監控、中繼衛星和國際兼容的測控網方案建議,參加測控設備的技術攻關;參加探月工程的總體設計,研究月地信息傳輸,對落月及月地返回技術進行風險評估,為探月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參加中國國防專項工程的方案設計和評審,進行信息傳輸的抗黑障研究。

1995年,張履謙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0年,已經84歲的張履謙被聘為「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測量與控制專題組首席專家。

2020年10月2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張履謙作為志願軍代表,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張履謙和首批航天員在回收艙前合影。

如今,這位中國雷達技術、電子對抗和航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已經94歲高齡,仍閒不下來。他關注國際學術動態,與同行分享交流;每天瀏覽各種新聞APP;88歲學會使用微信後,會發朋友圈還會和朋友們互動……

這正印證了張履謙的一句話,「我一輩子都在跟藍天打交道,一生只做了兩件事——學習和實踐,學習後實踐,實踐中學習。」

參考資料:

1.履行謙遜 志在藍天——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與空間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常理,《經濟日報》,2019年11月26日

2. 挑戰藍天:雷達與空間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鍾軔編著,中國宇航出版社, 2011年10月

(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提供。本文為與王正興合作文章。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他的公眾號名為「這才是戰爭」,微信ID:xiaoxiongchumo123,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當年我軍擊落5架U2 既靠技術更靠戰術
    此後,U2頻繁進入中國大陸腹地進行偵察。為遏制日益猖獗的美蔣偵察騷擾行動,1957年10月15日,聶榮臻、陳賡率領中國代表團,在莫斯科與蘇聯代表團籤訂了《蘇聯在火箭和航空等項技術方面援助中國的協定》,其中包括從蘇聯進口五套薩姆2地空飛彈兵器和62枚飛彈,並開始在空軍組建第一批地空飛彈部隊。
  • 擊落U-2偵察機的功臣:我軍空前絕後的「大校營長」嶽振華!
    10月5日戰備解除,二營的裝備也出了點問題,嶽振華不顧勞累連夜組織搶修,解決了問題。10月7日,星期天,緊張半個月的二營官兵全部放假度周末,嶽振華又堅持領著戰鬥骨幹堅持戰備值班。而上午10時03分,「狼」真的來了!一架美制RB-57D型偵察機從臺灣桃園一路北上向北京飛來。
  • 一級戰鬥英雄王海,抗美援朝中擊落9架敵機,後出任空軍司令員
    我國空軍自組建之初,經歷了多次考驗,也湧現出眾多戰鬥英雄和優秀將領,王海將軍就是其中之一。王海是我國較早培養的航空人才,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與號稱「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激戰近80餘次,前後共擊落9架敵機,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後出任空軍司令員。
  • 美國U-2偵察機曾五次被我國擊落,有什麼可豪橫的?
    U-2偵察機自1956年服役以來已經有64年的歷史,在服役期間共被擊落15架,其中在我國就被擊落了5架。今天的李涵說歷史,我們就來聊聊U-2與我國的淵源。 自1958年2月28日,一架RB-57A型飛機在山東半島地區被我海軍航空兵擊落後,國民黨空軍不敢再使用這種飛機。於是美國親自出馬,由美國飛行員駕駛U-2型飛機入侵中國內地偵察。在中國政府多次提出抗議後,美國便改變方式,用2架RB-57D型高空偵察機武裝國民黨空軍。1959年1月14日,國民黨空軍首次使用這種偵察機,對大陸沿海地區進行偵察活動。
  • U-2隻是打不打問題,50年前無先進武器都能擊落,如今更不用說
    在這些武器中,U-2偵察機是最典型的偵察武器,它最早是設計製造與冷戰時期,在半個多世紀中一直佔據著美國軍機系統的重要地位。但是進入21世紀後,科技各個領域的發展都在加速,服役近70年的U-2偵察機在各個方面已經開始落後,但由於美軍還未能將「全球鷹」無人偵察機部署完畢,U-2偵察機如今還不能完全退役。
  • 服役42年,殲-6究竟擊落了多少敵機?
    1964年12月18日,一架臺灣空軍RF-101偵察機進入浙江沿海上空偵察。我軍海軍航空兵4師10團副團長王鴻喜駕駛殲六在9700米高度用30毫米機炮將敵機擊落。 這是殲六服役僅半年後的首次作戰,顯示出速度快、爬升快、火力強的優異性能。
  • 王海:率部15分鐘內擊落美軍機五架,開創羅圈陣打法,形似八卦
    機身上繪有9顆紅星:5顆空心的星代表擊傷敵機數量,4顆實心的星代表擊落敵機數量,他帶領著空三師第九團第一大隊與號稱「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激戰80餘次,擊落擊傷敵機29架,榮立集體一等功。剛成立的中國空軍是如何擊敗人數,性能,飛行經驗時長皆領先世界的美國王牌空軍?王海將軍在二十前的採訪中說出了答案。
  • 被中國空軍5次擊落的U-2,還敢來挑釁?當年那腳沒挨夠?
    在中國軍事演習的時候,多次偵查到美國U-2偵察機在禁飛區徘徊。針對此事中國外交部也對美國提出了嚴正的幹涉和交流。明目張胆的在禁飛區飛行,U-2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事實上早些年中國就有擊落五架u-2的行為,這次u-2還來挑釁,實在是有些「記吃不記打」。U-2到底有多厲害?
  • 建國後中國共擊落多少外國入侵飛機
    僅以朝戰爆發前後為例,美機在東北可謂如入無人之境,從1950年8月27日到12月31日,短短三個月時間裡,美機即侵入中國東北領空達328次以上,侵入飛機總數達1406架以上。據不完全統計,從1950年韓戰爆發,至1953年7月底,三年時間裡,美軍機先後侵犯我東北領空達7139批,31816架次,搞偵察外,兼有掃射、襲炸等侵略方式。
  • 空軍招飛視頻中,殲-20機身標識什麼意思?擊落擊傷8架「敵機」?
    實際上,五角星標識並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空軍的戰機上,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大廳內,陳列著一架蘇制米格-15殲擊機,而這架戰鬥機上同樣塗有兩排共計9顆五角星的標識,上面5顆是實心的,下面四顆是空心的,與這一次殲-20所展示的標識樣式並無二致。那麼,這兩架飛機上的標識有什麼聯繫?
  • 全國僅有3位,中國王牌飛出眼鏡蛇機動,俄空軍用100架戰機換他
    按照國際慣例,在空戰中至少擊落5架以上的戰機才有進入王牌飛行員俱樂部的資格。但隨著和平不斷發展,各國飛行員取得戰果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但這並不意味著,當代的飛行員就比過去的飛行員差,相反他們憑藉著高超的素養和報效祖國的熱忱建立了不亞於王牌飛行員的功勳。李中華就是我國當代最牛的「王牌飛行員」之一。
  • 1954年,中國空軍擊落英國民航客機
    當天中午,美國空軍駐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的第31搜救中隊派出兩架SA-16A水陸兩用飛機前往救援,雖然美機通過無線電已經接到中國方面的多次警告,但帶隊機長伍德亞德上尉(Jack Woodyard)還是決定秉承「人命關天、救人第一」的人道主義原則,於當日下午13點05分冒著遭受中國空軍攻擊和機毀人亡的危險,在一個風浪較小的無人海島附近降落,然後駕駛飛機在水中破浪行駛五公裡,救出海面上飛機救生筏中的
  • 美國曾研發偵察「暗器」……
    「黑鳥」偵察機 頻頻抵近偵察 綽號「黑鳥」的SR-71偵察機,是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美國空軍開發的一款噴氣式遠程高空高速戰略偵察機。它1964年首飛,1966年服役,1998年永久退役。
  • 總計擊落33架美國飛機:中國國土防空作戰的空中戰績!
    總計擊落33架 1952年9月20日,空2師飛行員何中道、李永年在上海地區上空擊落美空軍B-29飛機1架,這是空軍在國土防空作戰中第一次擊落敵機。 1952年11月22日,空2師6團擊傷美PB4Y2飛機1架。
  • 螺旋槳飛機單挑F86機群,擊落敵機創造空戰神話
    1951年1月,空4師10團28大隊大隊長李漢首開記錄,擊落1架美軍的F-84戰鬥機,揭開了抗美援朝空戰的新篇章。 1951年11月,為了配合陸軍攻佔大和島,志願軍空軍先後組織了兩次對大和島的轟炸。第一次是在11月6日,出動了9架圖-2轟炸機,在16架拉-11和32架米格-15戰鬥機的掩護下,轟炸了大和島。
  • 殲-6曾擊落擊傷各型美機22架 自身無一受損
    在近30年的時間裡,中國先後誕生了殲-6甲、殲-6乙、殲-6丙以及殲-6I到殲-6IV等眾多型號。此外,殲教-6教練機、殲偵-6戰術偵察機和BW-1型驗證機先後誕生。殲-6家族滿足了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空軍各方面的需求。到上世紀80年代,殲-6總共生產了5205架。這個數字,甚至大大超過了殲-6仿製的原準機米格-19。
  • 用探照燈射落敵機,我軍創造了軍史上獨一份戰績
    這一天,對岸空軍出動了各種飛機17架,其中B-24型12架、B-25型2架、P-51型2架、P-38型1架,分四個批次輪番轟炸了上海電力公司、滬南及閘北水電公司等地,共投彈60餘枚,炸死炸傷居民1400餘人,炸毀房屋2000餘間,發電廠遭受嚴重破壞,發電量由15萬千瓦降至4000千瓦,工廠大部停產。這就是「二.六」空襲慘案。
  • 距中國領海基線僅約50海裡,美國U-2A抵近偵察,不能直接打下來嗎
    根據《南海態勢感知》的相關報導,在12月10日上午9點左右,隸屬於美國空軍的1架U-2A空中偵察機前往中國東海海域執行偵查任務,在此期間,該機一度距離中國福建省海基線僅50海裡。此次U-2A的飛行路線U-2A高空偵察機屬於U-2系列高空偵察機的首個量產型號,在今年的2月份,美國空軍也動用了U-2A高空偵察機,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擅自闖入中國解放區北部戰區的實彈演習區,引發了不必要的緊張情緒。一度靠得很近提起U-2系列高空偵察機,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中國曾經多次使用防空飛彈將其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