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必須重視孩子們的抑鬱和焦慮症狀

2021-01-15 鋼鐵防彈玻璃心

隨著家庭正常生活方式因為新冠疫情而改變,醫生們希望家長們能夠注意孩子們的焦慮和抑鬱症狀,並且及時採取行動。

於SSM健康(SSM Health)工作的兒科醫生朱莉·瓦拉克薩(Julie Waraksa)博士說,你在孩子2歲大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他們身上的焦慮跡象,然而抑鬱的相關表現卻很難被識別。

瓦拉克薩表示,焦慮的跡象包括害怕與父母分離以及神經性抽搐。神經性抽搐是指一些孩子們自己沒有注意的小動作,比如經常眨眨眼睛、清清嗓子,或者以某種方式移動他們的頭或肩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抽搐會變得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頻繁。

她說:「通常,當孩子們日常行為開始改變時,你可能會注意到一些抑鬱的跡象。可能某個孩子們以前很愛玩的遊戲,現在卻不感興趣了;或者他們不是很想出去和朋友玩。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們會變得不想做以前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抑鬱的前兆。」。

此外,食慾或睡眠習慣的改變也可能是抑鬱症表現出來的症狀。

瓦拉克薩認為焦慮症和抑鬱症在孩子中變得越來越普遍,有越來越多的兒童正在遭受著這些心理疾病的折磨。

「無論是嚴重到影響了他們的生活,還是在他們的腦海中一直困擾著他們,我們都能經常看到這些症狀。」瓦拉卡說:「自從新冠疫情開始流行,人們因為各種原因而感到更加孤立。孩子們不得不遠離朋友,離開學校,連上課也只能通過網課的方式進行。他們不能做他們想做的事情,不能與好朋友見面,甚至連娛樂活動場所都被關閉了很長時間。這一切把情況變得更糟了。」。

對此,她給出的建議是:經常和孩子聊天,詢問他們有沒有情緒上的困擾,讓孩子和家人一起走出家門散散步,或者多做些體育活動。

她說父母應該多和孩子聊一聊他們的感受。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孩子們的心智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如果你注意到一些令人擔心的事情,問問他們,你是否能幫上什麼忙。

如果父母發現他們的孩子有焦慮或抑鬱的跡象,他們應該儘早尋求專業的兒童心理醫生的幫助。問題越早被發現,就越容易被解決。

瓦拉克薩說,父母經常擔心醫生會立即給孩子用藥,害怕藥物會產生大量的副作用,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醫生會根據孩子的情況來做判斷。

如果孩子的病情不是很嚴重,主要是一些心理上的結症,那麼醫生會幫他找一位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可以從談話中找出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的這種感覺。

但是如果孩子的抑鬱症或焦慮症情況比較嚴重的話,用藥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沒有必要對藥物的副作用太過擔心,首先,隨著科技的發展,藥物的副作用變得不那麼明顯和嚴重;其次,我們有許多其它的手段可以解決藥物副作用產生的煩惱;最重要的是,藥物能夠治療孩子的抑鬱症或焦慮症,相比之下,藥物的副作用就顯得很微不足道了——如果不把抑鬱症或焦慮症治好,孩子們在未來會遭受更大的痛苦。

新冠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經濟上的、生理上的、精神上的各種巨大的壓力,所有人都共同抵抗著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在這之中,我們必須注意到的一點是:孩子們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相比於成年人而言,孩子的心理健康意識非常薄弱,他們更有可能成為抑鬱症、焦慮症的受害者。為此,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加強對孩子們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交流和陪伴可以有效幫助我們發現孩子心理疾病的各種危險跡象。

相關焦點

  • 沒接觸過新冠病毒,為何我們依然可能被它「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0日在日內瓦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缺乏團結正在助長新冠疫情的流行,「最糟糕的時刻即將到來」。他表示,新冠病毒非常危險,他利用了人與人之間、政黨與政黨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分歧,他呼籲「不要把這種病毒作為相互對抗或贏得政治得分的機會」。
  • 新冠疫情給準媽媽帶來了巨大壓力,必須重視!
    新冠疫情給準媽媽帶來了巨大壓力,必須重視! 在處理自然災害,如饑荒、地震和流行病的研究中有一個共識,即孕婦在這種危機中所承受的壓力對她們和未出生嬰兒的健康都有短期和長期的影響。
  • 世界精神衛生日|抑鬱和焦慮嚴重了是病,不要硬扛!
    當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後,對精神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卻逐步顯現。今天是2020年世界精神衛生日,此前一項針對全國5萬餘人的線上調查報告顯示,疫情期間,有過抑鬱、焦慮情緒的人超半數,有過失眠急性應激症狀的也都超過兩成。目前,全球疫情尚未結束,這種情況下,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人,都應關注心理健康。
  • 2/3新冠患者愈後出現精神心理問題,近30%的人有抑鬱!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在一個在線會議上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個應激事件,讓我們出現抑鬱、焦慮、恐懼、失眠以及生理、心理的應激反應。全球都在呼籲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以外,我們要關注全人類的心理健康問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經呼籲我們要關注新冠肺炎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和痛苦。
  • 焦慮、抑鬱、雙相情感障礙……疫情下如何防治精神心理疾病?
    家醫君採訪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和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潘集陽教授,跟大家分享疫情期間的真實案例,呼籲大家增強身心健康理念,提高精神心理疾病防治知識以及意識到主動就醫的重要性。潘集陽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 教授 主任醫師擅長焦慮障礙、抑鬱障礙和睡眠障礙(包括兒童與老年人)的診斷和藥物治療 焦慮症、失眠、抑鬱症。
  • 心理微課 | 新冠疫情下如何看待孩子們的不良習慣和行為
    我是共青團江岸區委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輔導站、新語心青少年服務中心的楊傑老師。我們的微課在停播了4個多月後,今天晚上開始複課。今天晚上由我來和家長朋友們一起探討《新冠疫情下如何看待孩子們的不良習慣和行為》這個問題。由於疫情得到控制,武漢也開始恢復運轉,企業復工、復產,孩子們陸陸續續返校複課,長達4個多月的假期,家長早都開始期盼「開學吧?」
  • 新冠疫情期間,美國抗焦慮藥物處方激增
    【搜索下載中新社·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華輿訊 據北美新花園報導,一項新的研究報告顯示,由於美國人仍然因新冠病毒的不確定性感覺不安,各州的「居家令」下,美國人民對處方鎮定劑和助眠劑的需求激增
  • 如何緩解疫情帶來的焦慮、抑鬱等情緒?試試這幾種方法
    今年的新冠疫情,在全世界影響重大,迄今為止,已經奪走了上百萬人的性命,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同時也給人的心靈帶來沉重的負面影響。抗疫情的醫護人員對於這種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的新冠病毒,由於對它缺乏認識,人們在剛開始的時候,對它也是束手無策, 經常陷入恐懼,、焦慮和抑鬱等不良情緒之中,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
  • 奇奇怪怪的新冠長期症狀:陽萎、腦霧、失智、抑鬱…還有人自殺
    許多人經歷了和布朗一樣的情況,原本非常健康,但在感染了新冠開始纏綿病榻。雖然早期對新冠的研究集中在其呼吸道症狀上,但我們現在知道它的影響——包括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可能更加廣泛,也更加無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明確表示,現在問題遠多於答案——比如,哪些患者會出現後遺症,病毒會導致什麼症狀,症狀可能會持續多久,如何治療,這些都沒有定論。疫情至今已近一年,但尚未有全面、大規模的研究來確定新冠長期症狀的發作比例。初步研究表明,10%至88%的新冠患者將在數周或數月時間內出現至少一種症狀。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專家:抑鬱和焦慮其實是相伴而生的,抑鬱症一般會伴有焦慮的症狀,焦慮症也會伴有抑鬱的症狀。 焦慮症,是與精神心理因素相關的神經症,神經症表現為無明確對象的提心弔膽或運動性不安。抑鬱症是重型的精神疾病,以持續而顯著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失眠以及精神活動的全面抑制。
  • 巴西高校調查:疫情期間LGBT人群更易失業和抑鬱
    中新網5月19日電 據南美僑報網報導,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聯邦大學(UFMG)和坎皮納斯州立大學(Unicamp)17日發布的一項初步調查數據顯示,有44%女同性戀者、34%男同性戀者、37%雙性戀以及42%的跨性別者表示,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會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 抑鬱症:焦慮抑鬱引起的軀體症狀太難受了,如何改善它們?
    患者的自身體會是:不僅僅情緒焦慮或者說低落絕望,還伴隨著這些嚇人的軀體症狀,使得自己一度陷入在了恐病、疑病的心理當中。而這種心理,又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自己的焦慮和抑鬱情緒,再次使得自己就像陷入到了一條「萬劫不復和馬上要死去的感覺的道理上」。
  • 科普丨醫生,疫情隔離期間我懷孕了該怎麼辦?
    5、出現發熱、乏力、乾咳、流涕、腹瀉等症狀,且本人或家人14天內有疫情高發區旅遊史、居住史或與確診病人有密切接觸史,應去指定醫療機構儘快就醫。新冠病毒會在母嬰間垂直傳播?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孕產婦及新生兒等特殊人群成為新冠肺炎易感人群,備受關注。有關新冠病毒能否通過母嬰垂直傳播的研究也不斷翻新。
  • 柳葉刀子刊:警惕新冠疫情後常見心理疾病高發,五大專家給出了這些...
    研究人員表示,醫學界應重視當前新冠疫情後,常見精神問題高發病率的可能性。社論摘要《柳葉刀·精神病學》社論也指出,今年1月,中國國家衛健委發布了一份新冠疫情下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Lancet Psychiat. 2020, 7, 5)雖然新冠病毒傳播、潛伏期和重症感染患者治療等主題佔據了新聞報導的主要篇幅,但令人振奮的是,心理健康問題同樣得到充分的報導。在應激時期,人們出現焦慮症狀和抑鬱症狀是正常的,而新冠肺炎的暴發可能會導致更為深遠的影響。
  • 美國人被新冠大流行整慘了?美國抗抑鬱和安眠藥物處方大增
    隨著新冠病毒的蔓延,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正在服用抗焦慮藥物,因為新冠疫情對他們的精神健康造成了持續的損害。信諾旗下的快捷藥方管理公司的一份新報告發現,抗焦慮藥物的處方數量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研究報告的作者表示,他們對這些發現並不感到意外,而且處方數量的增加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許多成年人都擔心自己的生活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會被顛覆。在本月發表的這份報告中,研究小組調查了從1月19日至3月15日期間,在快捷藥方公司3150萬擁有僱主保險的客戶中開出的精神藥物的數量。藥物包括抗抑鬱藥、抗焦慮藥和抗失眠藥。
  • 「新冠腳趾」?國外醫生發現部分感染者出現皮膚病症狀
    據外媒報導,近期國外不少醫生發現,一些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患者,都出現了足部凍瘡和皮疹的症狀,尤其是在腳趾部位。醫學界認為,皮膚病症狀可能是新冠肺炎的又一非常見症狀。英國《每日郵報》稱,這種新出現的神秘症狀被稱為「新冠腳趾」(COVID toes),最早是由義大利醫生在3月份發現的。症狀首先出現在歐洲的感染人群中,主要是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症狀在兒童和青少年患者中較為多見,多為11歲到大學年齡之間。美聯社稱,近期美國皮膚科醫生們也發現了類似問題。
  • 睡眠障礙可能是焦慮與抑鬱的預警信號
    但需重視,睡眠障礙通常是焦慮與抑鬱的預警信號。」12月20日,在廣州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南方睡眠障礙及精神心理疑難病診治學習班上,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豔表示,新時代下,睡眠障礙患者的情況更複雜,因此應重視睡眠障礙早期表現,中醫藥治療睡眠障礙更有優勢。
  • 失眠、焦慮、自我否定?有這些症狀的,請注意!
    有研究結果顯示,排除痴呆後,中國六大類精神障礙(心境障礙、焦慮障礙、酒精/藥物使用障礙、精神分裂症及相關精神病性障礙、進食障礙、衝動控制障礙)的患病率達9.3%。一直以來,很多人對精神疾病的認知還停留在精神分裂症等重症層面,對於相關症狀和病患不僅忽視,甚至還帶有歧視。
  • 疫情防控心理幹預和疏導要做好
    張 敏攝  緊張、恐慌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此,心理危機幹預和疏導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個好的心理狀態,對於工作、生活乃至身體情況都會產生積極的正向能量。在抗擊新冠肺炎這場戰「疫」中,心理波動是每個人都要過的一關。怎樣建立好心態?怎樣調節不良情緒?哪些人群有可能發生異常?本期邀請5位精神衛生領域專家,和您聊聊如何調適人們的心理情緒。
  • 疫情期間宅太久,焦慮、煩躁怎麼辦?教你如何緩解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了。為了響應控制疫情的號召,大多數人都處於在家隔離的狀態,即使出門也僅僅是購買一些食品或者生活日用品。儘管宅家的生活對於一些「宅男宅女」而言沒有造成很大影響,但是大部分人都由於長期沒有出門,進而出現了一定的不良反應以及負面情緒,比如做事缺少樂趣、抑鬱、焦慮、煩躁等。那麼,為什麼長期宅在家裡會導致不良情緒產生呢?疫情期間宅家,為什麼會感覺焦慮、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