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2021-02-19 北京大學出版社

我恨那怯懦的理想主義,它只教人不去注視人生的苦難和心靈的弱點。我們當和太容易被夢想與甘言所欺騙的民眾說:英雄的謊言只是怯懦的表現。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便是注視世界的真面目——並且愛世界。

——羅曼羅蘭 《米開朗基羅傳》序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唯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讀到本書時所得的教訓。

——傅雷 《貝多芬傳》譯者序

《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託爾斯泰傳》一起被稱為「巨人三傳」。這些作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物傳記,羅曼·羅蘭也不打算將它們以嚴格的史學方法撰寫成淵博著作。當我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撲面而來的是羅曼·羅蘭的澎湃激情。這種極為感染人的力量,讓書中誕生了許多廣為傳抄的名言金句。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鬥爭。

我們一遍一遍複述羅曼·羅蘭書中的名言,從中汲取力量。但是少有人知道,他的激情誕生於一個國家的疲憊和一個遭受侮辱的民族的絕望。

普法戰爭之後,戰敗的法國陷入了一種精神上的疲憊。年輕的羅曼·羅蘭沒有經歷這場災難,但他看見了這種疲憊。1903年發表《貝多芬傳》時,他在序言裡寫道:「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類喘不過氣來。」

重振信心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幻想甚至謊言,不斷引燃復仇的火焰,許諾未來的勝利,另一種是要從失敗裡找到一種精神力量,並且重新定義勝利——它不來自於暴力,它是要擺脫一切幻想和一切不公正。羅曼·羅蘭的理想是後者。

但是,「人民劇院」運動的失敗,讓羅蘭·羅蘭感到了奮鬥的孤獨和痛苦。他把目光轉向了一些偉大的靈魂,發現「越是深入研究偉大作家們的生活,就越對他們畢生遭受如此眾多的不幸感到震驚。」他開始歌頌這些在患難和痛苦中奮鬥的靈魂,連續寫了好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基羅傳》(1906)、《託爾斯泰傳》(1911)。

羅曼·羅蘭稱他們是英雄,他認為的英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他撰寫這些傳記,「不是向野心家的驕傲申說的,而是獻給受難者的」,他要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讓人們「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1927年,貝多芬去世後的第一百年,羅曼·羅蘭二十五年前撰寫的《貝多芬傳》在巴黎再版。同年,19歲的傅雷來到法國,讀到了這本薄薄的小書,他在1934年致羅曼·羅蘭的一封信裡講述了當時的心路歷程:

其時頗受浪漫派文學感染,神經亦復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無論漫遊瑞士,抑小住比國修院,均未能平復狂躁之情緒。偶讀尊作《貝多芬傳》,讀罷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燭照,頓獲新生之力,自此奇蹟般突然振作。此實餘性靈生活中之大事。

傅雷之後又讀了《米開朗基羅傳》和《託爾斯泰傳》,他發願要把這三傳譯成中文,「期對陷於苦悶中之青年朋友有所助益「。致信羅曼·羅蘭時,三傳的翻譯工作已經完成。

三傳之中,對傅雷影響最大的,應當是他首先讀到的《貝多芬傳》。對他來說,「療治我青年時世紀病的是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戰鬥意志的是貝多芬,在我靈智的成長中給我大影響的是貝多芬,多少次的顛撲曾由他攙扶,多少的創傷曾由他撫慰,——且不說引我進音樂王國的這件次要的恩澤。」

但是1932年譯成的《貝多芬傳》並沒有出版,因為「出版界堅持本書已有譯本,不願接受。」當時已有的譯本指的是楊晦的《悲多汶傳》,轉譯自英譯本,1927年7月已經由北新書局發行,但因為印數少,流傳不廣。出版社的拒稿讓《貝多芬傳》的初譯稿「在存稿堆下埋藏了有十幾年之久」,直到1942年,傅雷將「巨人三傳」全部重譯。

1942年的中國大地處處硝煙,日軍大肆掃蕩,抗戰進入了極為困難的相持階段後期。選在這個時間重譯,正是因為「現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我們比任何時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時都更需要堅忍、奮鬥、敢於向神明挑戰的大勇主義。」

這些偉大靈魂在苦難中的奮鬥迸發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給予孤獨的奮鬥者和陷於苦難的民族以精神上的撫慰和支持。

羅曼·羅蘭的英雄,不是為驕傲、為榮譽而成為偉大,而是為公眾服務而成為偉大。英雄不是為個別生活目的、為取得巨大成就而進行鬥爭的人,而是為整體、為生活本身進行鬥爭。他稱之為「非武力的拒絕」。

這樣的英雄,總是會在苦難中誕生,要面對極痛苦的犧牲,而且是「犧牲自己及其所親的整個的犧牲」。

不能因為害怕而逃避這種苦難,也不能因為無法逃避而用謊言來掩蓋這種苦難。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誠實地面對這些苦難,也就是誠實面對生活的真相。

但是英雄並不以受苦為目的,英雄只是不得不體驗這一切,作為英雄資格的一種審查。

痛苦是無窮的,它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有時是來自外界的「物質的凌虐,如災難、疾病、命運的褊枉、人類的惡意」,有時是從內心深處生發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痛苦,從生命的核心中發出的,它毫無間歇地侵蝕生命,直到把生命完全毀滅為止」。

在苦難的磋磨中,英雄會在切身的痛苦中獲得一種認識,一種能帶來充沛感情的力量的認識。痛苦本身不能帶來成功,但逃避、屈服於痛苦一定會帶來失敗。在與痛苦的鬥爭中,英雄成為了英雄。

貝多芬肖像(1820年,Joseph Karl Stieler繪),時年五十歲,他的富於表情的眼睛,時而嫵媚溫柔,時而惘然,時而氣焰逼人,可怕非常。

貝多芬的人生是在頂點突然向下墜落的。1814年後的維也納的音樂口味開始變了,貝多芬被視為迂腐。他的朋友和保護人,也在這時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在1816年的筆記上,貝多芬寫道「沒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而事情盡可以更糟,他的耳朵完全聾了。在1822年《菲岱裡奧》預奏會上,他聽不到臺上的歌唱,音樂和現場都紊亂了。沒有人能告訴他發生了什麼,在申德勒的記述裡,他和貝多芬的全部交誼中,沒有一天可和這11月裡致命的一天相比。「他心坎裡受了傷,至死不曾忘記這可怕的一幕的印象。「

陷入了全然的孤獨的貝多芬,在痛苦的深淵裡,卻從事於謳歌歡樂,巨人的巨著終於戰勝了群眾的庸俗。「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

1902年,羅曼·羅蘭逃離了巴黎,來到波恩,貝多芬的故裡。他與貝多芬「單獨相對,傾吐著我的衷曲,在多霧的萊茵河畔,在那些潮溼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淫著他的苦難,他的勇氣,他的歡樂,他的悲哀」,在貝多芬的祝福之下,羅曼·羅蘭重新回到巴黎,他「得到了鼓勵,和人生重新締了約」。

《貝多芬傳》正是羅曼·羅蘭的感謝曲,他不指望這本小冊子能取得怎樣的成功,它也確實沒有取得什麼文學上的成就,報刊和學術界對它無動於衷。但是,素不相識的人們開始傳看,「膚淺的樂觀主義給了他們多大的屈辱,他們在這些話裡就感到了多大的憐憫」。

這是羅曼·羅蘭對孤獨的第一個勝利,他感受到了看不見的兄弟的存在,他還要介紹另外一些同樣偉大的人物,受著另外一種痛苦的巨人給他的兄弟們。

如果說貝多芬的苦難是在生命中突然墜落,米開朗基羅的悲劇則是與生俱來的。如果說貝多芬是在痛苦中孕育了歡樂,米開朗基羅則是徹頭徹尾的沒有歡樂。

米開朗基羅(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達文西並稱文藝復興後三傑。

米開朗基羅的一生都在創作,在創作中成為文藝復興的巨人,但是羅曼·羅蘭卻只承認他一半的勝利。

直到呼吸的最後一刻,米開朗基羅都是「痛苦的頌讚」、「解放一切的死的頌讚」。「他整個地戰敗了。這便是世界的戰勝者之一。我們,享受他的天才的結晶品時,和享受我們祖先的功績一般,再也想不起他所流的鮮血。」因此羅曼·羅蘭要「把這血滲在大家眼前」,他要告訴大家真正的英雄主義,認識到生活的真相、忍受生活是不夠的,還要熱愛生活。

託爾斯泰的的痛苦是羅曼·羅蘭認為的第三種巨人的痛苦。他不像貝多芬生命裡突然而至的厄運,也不像米開朗基羅與生俱來的憂鬱,他是自覺進入他的命運的。

託爾斯泰出身富貴,生活美滿,又有極高的文學天賦,但他對自己是否值得擁有這一切產生懷疑。他的英雄主義鬥爭沒有人能理解,因為沒有人看得見他隱形的敵人,也就是他自己。

列夫·託爾斯泰(1828-1910),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託爾斯泰在孤獨的鬥爭中,說出了「我們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為我們不敢在自己心中加以正視的」。他不要米開朗基羅所追逐的神性的生活,他要平凡的生活。「而最終他之於我們,亦非一個驕傲的大師,如那些坐在他們的藝術與智慧的寶座上,威臨著人類的高傲的天才一般。他是——如他在信中自稱的,那個在一切名稱中最美,最甜蜜的一個,——『我們的弟兄』。」

與其說羅曼·羅蘭所寫的是巨人的人生,不如說他寫的是他自己的精神史,也正因此,「巨人三傳」以其強大的感染力量,鼓舞振奮著一代又一代人。貝多芬、米開朗基羅、託爾斯泰,還有羅曼·羅蘭、傅雷,他們都是在苦難中踐行了真正的英雄主義的巨人。

「汲取他們的勇氣做我們的養料罷;倘使我們太弱,就把我們的頭枕在他們膝上休息一會罷。他們會安慰我們。在這些神聖的心靈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強烈的慈愛,像激流一般飛湧出來。」

不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鍊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傅雷)

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虛的偶像,匹配下賤的群眾的:時間會把他們一齊摧毀。成敗又有什麼相干?主要是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

我們的時代,需要有力的心靈把這些可憐的人群加以鞭策。(貝多芬)

我和伏爾泰一樣的想:「幾個蒼蠅咬幾口,決不能羈留一匹英勇的奔馬。」(貝多芬)

信仰,往往只是對於人生對於前途的不信仰,只是對於自己的不信仰,只是缺乏勇氣與歡樂!

凡是不能兼愛歡樂與痛苦的人,便是既不愛歡樂,亦不愛痛苦。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便是注視世界的真面目——並且愛世界。

在人類苦難面前,個人的宗教苦悶算得了什麼呢?(託爾斯泰)

編輯:丹怡  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

羅曼·羅蘭《巨人三傳》

史蒂芬·茨威格《羅曼·羅蘭傳》

傅雷《傅雷書簡》

轉載及合作請加微信:

BurningEmpty

相關焦點

  •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人人都嚮往完美的生活,卻總是遭受著生活的毒打。生活中有哪些我們不想承認的殘酷真相呢?01小A最近很苦惱,因為工作總是感覺累,父親生病住院,女朋友也跟他提出分手。他在痛苦什麼?他苦惱的是自己的無能,王小波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02老李很知足。
  • 【作文素材】羅曼羅蘭經典名言: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它
    1、我老是什麼都熱愛,就不由自主的對什麼都不忠實。 2、我們周圍的空氣多麼沉重。
  • 什麼是真正的英雄主義?人生海海:認清了生活本質,依然熱愛生活
    但是,這樣一位成功的諜戰小說家,這一次卻一改往日的風格,把故事設定在南方的一個小村落裡,一座龍變的前山,一座虎樣的後山,把只有寥寥數人的村子託成一個舞臺,上演著小百姓的悲喜離合。似乎故事的基調就是這樣風輕雲淡,像孩童在午後的溪水邊摸魚。但,真的是這樣嗎?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英雄譜寫的傳奇永不停止。
  • 心靈講堂:幸福,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幸福只是一種存在此時此地的情感,最終是無常的;同時,一味追求生命的幸福,便會走向自私。意義來源於反思,只有自由的思想才能反思,這是任何生命最大的自由,因為沒有人能夠限制思想的自由。|解脫是認清了痛苦的真相,仍然接受痛苦;幸福是明白了生活的真相,仍然熱愛生活。
  •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本質,認清苦難,依然熱愛生活!
    平凡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了關注自身的快樂,或者如何避免痛苦,但我們也知道,有些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生老病死,戰爭與災害,當我們身處困境時,勇敢接受現狀,並以幽默的態度去應對,就能感悟到生命的意義,那一刻超越生死,更具有一種英雄主義精神。第四,超級意義。
  • 《知否》希望每一個你,在看透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導語:《知否》希望每一個你,在看透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的名言: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到最後,明蘭漸漸明白了,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幫她主持公道,幫她母親主持公道。因為板子從來都沒有打在他們身上,死的也不是他們的母親和弟弟。心理學上說人離開父母完全獨立的思考要經歷心理上極大的痛苦,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沒辦法做到完全獨立。就算是獨立,也差不多是成年中期(35歲)。
  • 《平原上的夏洛克》: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後還熱愛生活
    二、一副鄉土生活的畫卷這一場真實版本的鄉村追兇,呈現給我們的不是一個燒腦的懸疑偵探電影。而是通過一個打破日常的意外事件,向我們拉開了一副鄉土生活的畫卷,裡面的每一個人都充滿著鄉村式的人情味和飽滿的生命力。鄉土社會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差序格局,是一個人情社會也就是熟人社會。
  • 《生活萬歲》:沉浮人生與生活英雄主義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這種「生活英雄主義」在《生活萬歲》一片中有著淋漓盡致的展現。即使在影片最後,故事也依然沒有畫上終章的句號,因為生活本就是在大海中掙扎找方向,我們或許困境重重,或許狼狽不堪,但依然憧憬未來。百態人生刻畫生活質感作為紀錄片,更多的是要展現人物而不是塑造人物,因此如何在短短的95分鐘內表現如此多個人物的困境、抉擇與發展過程就變成了一個難題,更多是對於素材的抉擇和表現。
  • 願你看透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
    但是,對於本身就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動力的人來說,愛自己幾乎是一句廢話,因為他們缺乏的不是自愛,而是找不到存在,的價值認為自己的存在沒有意義。愛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很抽象的詞,這對於迷茫的人來說,無疑是增加自己的負擔。缺乏認同感,缺乏價值感才是他們真正的問題所在。
  • 《人生海海》麥家:認清生活真相,依然要活成自己的英雄
    花費麥家8年心血的《人生海海》,呈現給我們的有鄉村小世界和命運大世界的連接,有父子深情和世道人心的惆悵,有絕望中誕生的希望之曙光與艱苦中卓絕中依然不被消亡的道德念想。「人生海海」是閩南方言裡一個詞,說的是人生起伏不定像大海,充滿了種種未知和兇險,但即便如此,人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 《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後要依然熱愛生活
    我只想說不管是劇裡的李曉明,還是最近上熱搜的殺害百香果女童的嫌疑人楊光毅,從道德的層面講,我始終認為他們都是有罪的人,如果讓這樣的人活在人間,通過坐牢抵換被他們殺害過的人命,那麼就是對死者的不公。當然,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正。或許也正是沒有絕對的公平公正,所以才會引生出這麼多的悲劇或者說令人髮指的事來。
  • 世界上存在一種機車主義,認清生活後仍熱愛自由【文末福利】
    選擇作為摩託車騎士,就準備好要「adventure「。他們既有能夠指引他們生活前進的靈魂機器,他們同時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每一種能夠無限放大」自由「,宣洩自我情感的形式。在騎士的世界裡,也同樣受用。莫奈熱愛睡蓮,直至換上白內障仍堅持至生命終點,因為睡蓮就是他世界裡繽紛的寫照。
  • 伊朗高分溫情電影《小鞋子》,願你看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小鞋子》這部電影的電影環節沒有激烈的衝突,也沒有特別強烈的煽情環節,只有平淡地敘述,只有善良的人性,每一個人物細節都足以令每一位觀眾深受感動。這樣的結尾,哥哥妹妹不言語的四目對視便可生動表現出他倆真摯的兄妹情,而更讓人出乎意料,為之感動的是結尾父親的單車後座上放著兩雙新鞋,無疑為觀眾實現了一種圓滿的期待。
  • 《人生海海》最經典的10句話,讓你看清生活本質後,依舊熱愛它
    好句總是讓人受益匪淺做人就是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愛人是一種像體力一樣的能力,有些人天生在這方面肌肉萎縮。閱讀完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的薇婭,還把自己的心得分享到了微博上。4月12日,《人生海海》在薇婭的直播間上架,10000冊就被瞬間搶空了。回過神來的工作人員,再補貨20000冊,結果還是不到5秒,就被搶空了。人生海海,浮浮沉沉董卿在《人生海海》的新書發布會上說:讀書是一種出走。
  • 《人生海海》最戳心的一句話,短短17個字,讓你認清生活的真相
    當你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一切都是為了回來。利用4小時的時間,讀完了《人生海海》,給我留下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自我救贖,握手言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你被生活虐的體無完膚時,依然用力去擁抱生活。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出版半年,《人生海海》便吸引了近百萬讀者,而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種人生海海。
  • 有哪些表達了熱愛生活的句子或者文案值得分享?
    有哪些表達了熱愛生活的句子或者文案值得分享? 太陽下山了夜裡也有燈打開,你看,這世界不壞。 5. 再多努力一下,從天而降的星星就是你。 6. 一定要站在你所熱愛的世界裡閃閃發光。 7.
  • 《人生海海》15句經典,讓你看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人生海海》是麥家在時隔8年之後的首部長篇之作《人生海海》15句經典,讓你看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它!1.人要學會放下,放下是一種饒人的善良,也是饒過自己的智慧。2. 人活一世,總要經歷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氣,隨風飄散,不留痕跡;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時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則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
  • 三句話送給2020年努力而熱愛生活的你
    01當努力成為了人生的常態,那你的生活就會一直充滿希望。成功永遠不嫌晚,每一份小小的努力都有價值。一個人無論成功與否,只要盡力之後,能夠勇敢地對自己、對他人、對宇宙說「我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面對任何結果和輿論」,他就是優秀的。如果你是金子,發光的那天,周圍的人終會看到。
  • 被董卿高曉松力薦,讓你熱愛生活
    在上校的傳奇生涯中,存在很多秘密,最大的秘密,是他曾淪為一個女漢奸的玩物,並在下腹處,被紋上她的名字。這是他最大的恥辱,永遠不能被他人知曉的終極秘密。即使如此,他依然熱愛生活。他養了兩隻貓,將生活的優雅寄托在貓的身上,用香皂給它們洗澡,用木梳給它們梳毛,用金子小剪刀給它們剪趾甲,買鯗給它們吃。
  • 看遍生活真相,仍覺人間值得丨書和遠方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簡單來說,就是如何把人生過得值得,過得歡喜。」這是羅婷婷從《人間值得》這本書中悟出的道理 這本書由日本兩位年長的心理醫生寫成。其中, 中村恆子分享了自己90多年的人生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