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被用牛車接去為病人看病。拍攝於建水普雄鄉七棵樹村
鄉村醫生是鄉村裡沒有納入國家編制的非正式醫生。建水縣解放初至八十年代末期,鄉村大多都有醫生。那個時代,一時培養不出那麼多有醫學方面專業的醫生,只有培訓一批略懂醫術的赤腳醫生來應急所需。
鄉村醫生到一位貧困戶哈尼族家為孕婦檢查,發現胎位不正,家裡的老人用焦慮的眼光看著醫生。拍攝於建水坡頭鄉
鄉村醫生轉送山區的一個孕5個月突然大流血的危急孕產婦,途中建水縣婦幼院緊急用救護車接回。拍攝於建水縣普雄鄉
孩子滿月了,當地的鄉村為母親檢查身體測量血壓。拍攝於拍攝於建水坡頭鄉
鄉村醫生在為村民宣傳衛生知識。拍攝於建水縣坡頭鄉普谷渣村
哈尼族村醫在為孕婦檢查胎位。拍攝於建水縣普雄鄉龍岔村鄉村
到邊遠山區為孕婦測血壓。拍攝於建水西莊鄉
鄉村醫生的危急孕產婦急救電話。拍攝於坡頭鄉
鄉村醫生送到衛生院的病人。拍攝於建水南莊中心醫院
入戶為孤寡老人看病。拍攝於建水陳官鎮
在鄉村裡,選拔鄉村醫生,一是從醫學世家中挑選,二是從高中畢業生略懂醫術病理中挑選出來後,集中到縣衛生學校培訓,結業後回到鄉村擔任鄉村醫生。儘管難苦,但那時的鄉村醫生,盡職盡責,滿腔熱情地為村民服務。不管深夜還是風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她們就會赴診,就會認真地為病人看病打針服藥。病重的就建議送醫院治,他們常背著一個紅十字藥箱,穿著白褂,挨家串戶走訪群眾。用掌握的衛生知識,治療常見病,為產婦接生,主要任務是降低嬰兒死亡率和根除傳染疾病。
鄉村醫生入戶為嬰兒看病。拍攝於青龍鄉
衛生院的醫生在給小孩看病。拍攝於建水利民鄉衛生院
鄉衛生院的醫生在給村醫送來的孕婦做檢查。拍攝於建水普雄鄉衛生院
到衛生院輸液的病人。拍攝於建水普雄鄉衛生院
到衛生院看病的病人。拍攝於建水普雄鄉衛生院
鄉村醫生配合衛生院為在校學生健康體檢。拍攝於建水利民鄉
鄉村醫生入戶為孕婦測量血壓。拍攝於青龍鄉
醫生在為孕婦聽胎心音。拍攝於建水利民鄉
鄉村醫生入戶為小孩稱體重。拍攝於青龍鄉
鄉村醫生就地取材在為小兒稱體重。拍攝建水縣坡頭鄉普谷渣村
「鄉村醫生」是中國在社會經濟不發達情況下,主要依靠政治動員來解決農村基本衛生保健問題的一次嘗試。隨著農村經濟體制轉型後農民醫療保健問題的突顯,喚起了人們對「鄉村醫生」的回憶。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鄉村醫生為人民群眾作出了巨大貢獻,功不可沒。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教育的發展,現在,鄉村都建立了醫院,醫生都規範化了,鄉村醫生漸漸地被醫科大學的畢業生取而代之。
鄉村醫生在為嬰兒接種疫苗。拍攝於緬甸鄉
這是鄉村醫生用來宣傳衛生知識的大喇叭。拍攝於建水岔科鄉
病人到村衛生室買藥。拍攝於建水岔科初達村衛生室
鄉村醫生在給病人輸液。拍攝於建水岔科初達村衛生室
病人在村衛生室輸液。拍攝於緬甸鄉
衛生院的護士在為鄉村醫生送來的孩子靜脈穿刺。拍攝於坡頭鄉衛生院
病人在村衛生室輸液。拍攝於建水青龍鄉
入戶為老人測血壓。拍攝於建水西莊鄉
到田間地頭為民看病。拍攝於建水西莊鄉
鄉村醫生每天行走在田間地頭,為村民服務。拍攝於坡頭鄉龍岔村
作者簡介
王英,中共黨員,雲南建水婦幼保健院工作退休,曾任婦幼保健院院長書記。
10年前拿起相機至今,雲南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協會博學會士。多年來專注紀實,人文攝影,長期關注弱勢群體生存生活,關注農耕勞作。
代表作品有:《建水古井》《大山裡的鄉村醫生》《建水紫陶燒制技藝》《修女與麻風病康復者》《魂歸哈尼》《哈尼梯田稻作牧歌》
主要獎項:榮獲世界教科文衛組織第七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年賽HPA2011大獎,雲南省文學藝術聯合會。雲南省文學藝術創作獎勵基金會授予雲南文藝基金貢獻一等獎。哈尼族記錄行動金獎,遇見最美的光第二屆全國醫務大賽入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