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宋和羅喜中都是婁底市油溪鄉興白村的鄉村醫生。
紅網時刻記者 潘錦 婁底報導
李傳宋和羅喜中都是婁底市油溪鄉興白村有名的鄉村醫生,鄉親們喜歡親切地叫他們老宋醫生、小羅醫生。
興白村以前叫百家嶺村,屬石灰巖丘陵地區,在海拔300多米的大山之中,地勢險絕,進村公路一面是懸崖峭壁,一面是易滑坡的山體。
該村的8個村民小組散居山中各處,交通極為不便,是油溪鄉最偏遠的山區村、最艱苦的貧困村之一。今年,是李傳宋在村裡行醫的第54個年頭。
老宋醫生、小羅醫生,村民每當看病求醫時便會想到這兩個人的名字。54年間,老宋醫生累計為村民上門服務6萬餘次,數字的背後是不論冬夏寒暑,雨雪風霜的付出。從焦急繁瑣的口信求診到方便快捷的電話求診;從穿行於泥濘山路間的蹣跚身影,到行駛在硬化公路上的急促笛聲。改變的是村裡越來越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不變的是兩人的醫者仁心。
「醫人不得恃己之長,專心攻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這正是兩代人行醫不求財物的堅定信念。現年75歲的李傳宋精神矍鑠,頭髮整齊,他聲音洪亮地講述了年輕時去縣城擔藥的故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解決老鄉們用藥難、用藥貴的問題,他經常天蒙蒙亮時就穿著草鞋,挑著扁擔,拿著繩索,步行60裡路去縣城買藥,返回村中已是夜深如墨。而挑回來的藥均只收取成本價,出診費更是分文不取。
「那時候身體好著哩,現在不行了。」李傳宋感慨道。而遇到困難群眾,他甚至連藥費也不收了,有次出診遇到臥病在床的五保戶羅真生,不僅沒有收取藥費,而且還買了一斤豬肉給他吃。
「自己生活困難一些,群眾生活就好一些,這是一個共產黨人應該做的。」他的這種精神也被羅喜中所傳承,不善言辭的羅喜中是個行動派,跟他的嶽父一般手腳勤快,村裡人有頭疼腦熱迅速出診,同樣不收出診費,僅收取一定的藥費養家餬口。當初,鄉衛生院挽留羅喜中上班,他選擇了回村行醫。一個村民對李傳宋說:「你真是找了個好接班人,看病仔細不說,收費還很合理,外面看病貴著哩。」
「醫生不光要用藥物來治病,更重要的是病人痛苦的時候一定要第一時間出現在他面前。」這是李傳宋經常向羅喜中說的一句話。在這方面,二人有個共同點,就是深夜不管幾點,只要村民有需要,都會馬上背起藥箱出診。
李傳宋行醫時村裡還未通電,晚上的大山伸手不見五指,每當背著藥箱,拿著手電筒,穿過長著齊腰深茅草的墳山時,李傳宋就會大聲唱著新化山歌:「峨眉月,兩頭翹,何人修起六洋橋....」來給自己壯膽鼓勁。
有一天晚上,村裡有個小朋友高燒不退,意識模糊,李傳宋來時,他的母親直呼:「老神仙來哩。」
「雖然老神仙的說法很誇張,但是我感受到了病人家屬的急迫心理和我在他們心中的價值。」李傳宋說道。
羅喜中騎著摩託車奔走在大山裡,為鄉親們看病。
2020年5月4日晚,狂風大作,大雨如注,導致全鄉停電。村民羅礦山深夜11點多鐘在自家養牛磚房餵牛,突然屋頂被大風掀翻,墜落的瓦片砸傷其上臂。羅喜中睡夢中接到電話,當時信號不好,只隱隱約約聽到手受傷需要縫針包紮,於是立馬從被窩爬起,帶上嶽父傳給自己的藥箱,開車並一路上抬起颳倒的樹木和雨棚,平時十多分鐘的路程整整花了四十分鐘才到達。
只見房梁坍塌,一片狼藉,羅礦山由於手臂動脈割斷,失血過多,甚至產生了休克現象,羅喜中馬上進行了壓迫止血處理,並就地燒開水,餵葡萄糖,注射生理鹽水,待救護車趕來將其送至車上。如果說李傳宋是病人焦急求醫時的「老神仙」,羅喜中就是「及時雨」,滋潤著百家嶺村,守護著一方平安。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急難險重關頭總能看到兩人的身影。2008年冰災期間,村裡所有的道路都結上了冰,汽車、摩託車寸步難行,但病人不能等,李傳宋在鞋上綁著草繩出診,一次來回就至少需要花費三個小時。
2020年年初,正值新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羅喜中積極響應鄉政府的號召參與防疫工作,在缺少防護服、護目鏡的條件下為武漢返鄉人員測體溫,整整在疫情防控點上堅持了一個月。
當生活拮据的時候,遇到病人不理解的時候,有過後悔行醫的念頭嗎?他倆的回答幾乎是一致的:「不後悔,我們不需要誰的感謝,只要病人好就行。」
這正是:傳承兩代人,勤勉半世紀;只需病人好,行醫終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