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榜單我們足足積澱了兩年。
沒辦法,整個上海擁有近8500家咖啡館,要在這麼多咖啡館中選出最愛的15佳,再一家一家排出名次,這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巨大……
所以在過去兩年,我們一直在腳踏實地積累功課:包括每一個季度,都會集中跑一批新店,產出一期新店匯報,日常也在不斷回訪喜歡的老店。
不誇張地說,這份榜單,是整個咖啡團隊,喝了幾千杯咖啡後才濃縮出的成果。今年的選店標準,比兩年前要更嚴格細化。所有入圍的咖啡館,它們都:
咖啡水平始終在平均水準以上,出品穩定;
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有些能不斷帶來驚喜,有些甚至影響了整個咖啡圈;
咖啡師的專業性、吧檯管理意識很強,服務態度友好,即使是小白也不會覺得點單困難;
全都是我們願意不斷無限回訪的店。
最後得出的榜單,你會發現不少驚喜:
比起2018年,今年60%的上榜店家,都是實力強悍的新店,甚至第一名,還殺出了一家少為人知的黑馬!
那,刺激的倒數排名公布開始啦
全都是我們一杯杯喝出來的,僅代表🐧的喜好
槓精勿擾,不服憋著!
-第15名-
百川咖啡
「有著舒服庭院的工作室」
這家剛開不到半年的新店,整體水平穩到有點驚喜——選擇多,出品穩,環境舒服,簡直是個三好學生。
第一次去就把菜單滾了遍,從意式、手衝喝到特調,都挑不出錯。喝過用同一支拼配做的美式和拿鐵,美式濃鬱明亮,收尾有甜感;奶咖則是標準的牛奶巧克力。
店裡的豆子全是自烘焙。手衝豆單相當豐富,一次供應十幾種,可以從淺喝到深,涵蓋世界主流的產區和經典的處理方式,得來上好幾次才能一一喝遍。
一家新店,能做到穩定出品就不容易了,百川更厲害的地方在於:除了自烘焙功底穩打穩紮,還擁有超全產品線:豆子、掛耳、凍乾粉。視覺統一,質感都不錯。
環境也很舒服。百川深藏巷弄內,承包了一棟自帶院子的居民樓,空間寬敞又靜謐,很適合辦公。上午坐在院子裡,還能曬著暖暖的太陽喝咖啡,很享受。
這是一家很舒服也很穩定的新店,我們相信它經過磨合期,還有更大的潛力能被挖掘出來,期待未來它帶來更多驚喜~
-第14名-
fetchin coffee
「漕河涇上班族之光」
這家開在漕河涇的店,可能是榜單裡最不起眼的一家。但它意式豆的豐富程度和更新頻率,在我們去過的所有咖啡店裡稱得上一個「最」!
因為豆子太多,所以會提前分裝成小支,保證出品的速度。
每次去,這家店至少有5種不同風格的意式豆選擇。聽說最多的時候,七八支意式豆一字排開,吧檯都放不下的程度。
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基本上隔幾周就能翻新好幾支。所以在fetchin,很容易選擇糾結,忍不住就點上一排。
意式選豆偏傳統產區和傳統處理,所以經常能看到三四支不同風味的埃塞日曬一起供應,像是對同一產區的深度挖掘。
菜單裡有一個性價比特別高的「小黑+小白」組合,一份雙倍濃縮,分成兩小杯,分別加水和加奶,只要18元!對於像我們這樣想一次多喝幾款豆子的,很推薦試試。
默認意式豆出品18元,其他豆子出品加3~5元。
手衝豆輪換很快,都是國內外優秀烘焙品牌的新品,可以一站式「集郵」。我們喝到過澳洲坎培拉ONA的20新產季拼配豆,也喝到過來自蘇黎世MAME、臺灣巫山、貴陽喬治公社等等品牌的最新豆子。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麼豐富的菜單面前,客人也不會覺得拘謹。
咖啡師完全不會用產區和處理方式等專業術語來引導,而是問你類似」喜歡草莓還是水蜜桃「一樣的問題,來幫你準確找到喜歡的風味。
因為選擇豐富又便宜,牢牢抓住了附近上班族的心,有時候去店裡,會發現外賣員比客人還多:)即使在早班和午休高峰期,出品也非常穩定,簡直是漕河涇打工人之光!
-第13名-
Gentle Maker
「保持溫柔,保持驚喜」
在我們心裡,Gentle Maker是一家常去常新,怎麼也喝不膩的店。
它的常規出品很穩定,每個季節都會推出令人期待的季節限定,很驚喜。
整個空間能看得出主理人對家具的細心挑選,店裡的花磚桌、藤椅、木凳,都很美。咖啡店同時還是一家皮鞋護理兼修理店,名副其實的「gentle」.
店裡每一款豆子都經過精心挑選,相對比較固定。如果是第一次來店裡的客人,點一杯」溫柔拼配「做的美式不會錯。
這款拼配,分別用了埃塞的日曬+水洗,水洗佔比更高一點。這樣的搭配,會讓咖啡的水果調性更柔和乾淨,酸質平衡。含一口,就能感受到果酸在舌尖慢慢蕩漾,明亮而悠長,溫柔又柔軟。
除此之外,主理人還會不定期向國外咖啡店直接訂購豆子,所以你能在這裡喝到少見的微批次限定風味。
近期喝到過一支,大阪Mel Coffee Roaster的肯亞水洗,酸得激靈,像是咬下一顆新鮮番茄。
我們喜歡Gentle Maker,還因為它的菜單充滿季節感,每次去都能喝到時令新品,是美好的一期一會。
夏天的時候,喝過一杯宏都拉斯冷萃,冰球在咖啡裡浮沉,有種喝朗姆酒的奇妙感覺。
秋季限定的「華山路點秋香」,把桂花泡進牛奶裡,每一口都是馥鬱的桂香。
還有冬季那杯「紅鼻子望春」,每喝一口,都有著微妙的變化。入口是酸甜的草莓香,喝到底部,羅勒濃鬱的香氣順著喉頭竄進鼻腔。
-第12名-
月球咖啡
「城市中心的隱秘小基地」
月球咖啡,是兩年前榜單上的老店了。不管是鵝司附近的retro,還是從安福路搬去汾陽路的roof,都是我們跑得最勤快的店之一。喝了一杯又一杯,很少有踩雷。
月球對我們而言,真的像是城市裡的小小宇航站。無論何時推開月球的門,都能收穫穩定好喝的咖啡,呆在溫馨的空間裡發發呆,又能重新充滿電。
茂名北路的店很小,只有2-3張桌子,我們經常午休去,打幾杯咖啡;汾陽路的店是一幢三層居民樓,空間大的多,還有閣樓和小陽臺,更適合和朋友一起去消磨時間~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月球的出品風格,就是「平衡」。他們很少用特殊處理的豆子,更多考慮到咖啡整體的平衡和乾淨度,跟環境一樣讓人毫無負擔。
月球的菜單始終堅持手寫的。
坐在月球舒服的空間裡,我們總習慣點一杯甜甜的奶咖,夏天是一杯小月球,冬天是一杯熱拿鐵。配上一小個胡蘿蔔紙杯蛋糕,心情自然而然就會變得輕快。
月球的手衝單很豐富,大概兩個月就會更換一次。不過也會固定保留一些厲害的莊園豆子,比如哥斯大黎加的拉絲拉赫斯莊園、巴拿馬翡翠莊園等等,不斷更新批次。
在月球喝咖啡,有種在追熱門電視劇更新的感覺,總能喝到最新的一批。
我們還有個小趣味,在店裡挖掘「隱秘彩蛋「:找到各個角落裡的小太空人!👨🚀
-第11名-
珈琲光景
「咖啡實驗室」
2018年第一次寫咖啡榜單時,珈琲光景就因為大膽而先鋒的探索,拿下了第11名的好成績。
這兩年裡,雖然搬了新地址,也關掉了旗下的光景一會,但這家店的優點,仍未改變:依然保持著罕見豆單的豐富供應,以及提供著可能全上海最穩定的虹吸出品。
常規豆單就有9款,還有5支以上的微批次。像蘇丹汝美這樣稀有的品種,甚至不少比賽級咖啡豆、罕見批次的競標豆,你都能在這裡喝到。
在每一杯咖啡端上來的時候,都會貼心地附上一張小卡片。即使是小白,也能學習到一定的產區知識。
每一款豆子,他們都提供兩種衝煮方式:手衝和虹吸。48元就能喝到虹吸處理,可以說很實惠了。
虹吸這種衝煮方式不僅比手衝難度更高,並且相當耗費時間。整個上海都少見專做虹吸的咖啡館了,更難得的是,咖啡光景的出品是一如既往的穩定。
虹吸會讓咖啡風味更醇厚多變,在製作過程中,不同的攪拌方式和攪拌力道,都會改變咖啡的風味。
即便是店內常規出品,也時常會有驚喜。比如店裡這款「一日光景」,用同一款豆子做兩份濃縮,一份做美式,另一份做成拿鐵。
豆子會不定期更換。不過咖啡師對做「一日光景」的豆子要求很嚴苛,只選用風味出彩的好豆子來做。近期用了牙買加藍山精選,美式圓潤有回甘,拿鐵輕薄不膩。
交叉著喝,可以感受它們之間的風味呈現的差別。
愛喝奶咖的,還可以在這裡點一杯晴天拿鐵。它像是用自己熬製的橘子醬做出的牛奶,柑橘的香氣很明顯。
-第10名-
NANA COFFEE
「藏在歌舞廳菜市場裡的咖啡村」
這家店無論是空間還是咖啡,都沒那麼吸睛,甚至顯得有些隨意,但在這裡感受到的鬆弛感,是上海其他咖啡店給不了的。
NANA藏在歌舞廳背後、菜市場對面。用幾塊木板做的招牌,刷著不太均勻的綠漆底,塗上歪歪扭扭的店名。
走進店裡,滿眼舊海報、舊家具,好像在奶奶家的客廳喝咖啡。NANA的店長,稱自己為「村長」,她說這裡就像一個村子,接地氣,無拘無束,可以輕鬆隨意地喝一杯咖啡。
它的價格,也是確實可以讓人放鬆敞開喝的:美式15,奶咖18,這個價位還有三支意式豆可供選擇;手衝有六七支不同的豆子,統統賣35元。
我們每次去,都喜歡用哥倫比亞來做美式,低因墨西哥做奶咖。美式入口平衡圓潤,香氣淡雅;奶咖就像是一杯又滑又醇的豆漿,替換成燕麥奶,豆乳風味更濃鬱。
意式豆默認哥倫比亞,換西達摩/墨西哥需要+5元。
在這裡喝手衝,也沒那麼多條條框框。偶爾會挑中不夠做一杯咖啡的豆子,就可以讓村長自由拼配其他豆子來做。
村長對拼配有自己理解,比如酵感較重的豆子,就會搭配一支比較沉穩清淺的埃塞打底。整體風味不會雜糅,原本強烈酵感得到了緩衝,喝起來更柔和。
這是我們的新秘密基地,雖然離市中心有點遠,但願意專門跑過去喝咖啡,在店裡輕鬆呆上一下午。
-第9名-
CCLAB
「這裡的咖啡,可以喝到堅持與熱愛」
CCLAB雖然並非新店,但這是我們第一次來得及寫它。
在開業三年裡,它開了關,關了又開,主理人兼咖啡師對咖啡的這份堅持與熱愛,是真的能在他們的每一杯咖啡的出品中呈現出來。
店裡的設備用的都不便宜,豆子成本也不低,是真的虧錢也要開咖啡店,很拼……
店裡的咖啡選擇不多,但每一杯都是用死磕的勁頭來打磨:兩支固定的意式配方,都是找的冠軍烘焙師定製。
喝到一支哥斯大黎加的日曬瑰夏拼蜜處理瑰夏。這個拼配的成本很高,用來做美式真的太奢侈了!相當直接的好喝,果香澎湃濃鬱。
試營業期間這杯美式只要27元,平時賣30元,令人落淚的價格!
我們還在這裡,喝到了全上海最細膩的奶泡,像是一塊剛剛化開的奶巧克力般,絲滑柔順。
手衝目前只供應了一個品牌,是來自柏林的The Barn,相對小眾的品牌,但你能一口氣喝到好幾款不同產區。
只選好的豆子,出品優秀,只是主理人死磕出品的其中一點。更令人驚訝的是,店裡所有的咖啡,包括意式和手衝,都能選擇進階處理,比如意式篩粉、手衝二次研磨以及液氮處理。
其中液氮處理,是一種相當危險的特殊處理方式,能夠讓原本足夠好喝的咖啡,風味再提升一個臺階。用液氮處理咖啡,手部極易被凍傷。
小知識:在研磨前用-197℃的液氮急速冷凍咖啡豆,豆子會變脆變硬,相對研磨出來的顆粒更一致。液氮處理能有效降低酸澀,提升甜感,提高萃取的均勻度。
也感謝咖啡師的堅持,我們在這裡喝到了一杯順滑度幾近夢幻的瑰夏美式,仿佛直接從唇邊滑入了喉頭。
希望這樣有堅持的店家,上海能多開一點,開久一點。
-第8名-
Blacksheep Espresso
「穩紮穩打,時有創新的Old school」
黑羊這家店,相信已經是很多人的S.O.E.啟蒙了。
從4年前第一次拜訪到現在,黑羊的出品,從來沒有讓我們失望過。如果有新朋友來上海,我們的第一選擇是帶TA來這裡。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它Old scool的作風有些保守了——只用3支固定的意式豆,從開店到現在,沒有變過。
但在我們看來,這恰恰是它穩紮穩打,給人無限信任感的來源。
三支豆子經過時間的沉澱,和咖啡師不斷磨合,風味越來越穩定,越來越精準清晰。
每次點S.O.E.做的奶咖,都忍不住感慨:奶咖不止有榛果的風味,還可以喝出葡萄乾與黑李子的差別。
但這幾年的黑羊,也不是一成不變。它創立了獨立的烘焙品牌「啟程拓植」。店裡的手衝單,也在變得越來越豐富,你能用相對高的性價比,喝到小眾莊園的瑰夏。
穩定和創新,黑羊每一步都是沉下心,紮實做出的進步。對競爭如此激烈的上海咖啡業態來說,或許這才是越來越難見到的品質。
-第7名-
MIAR'S CAFE BRAND
「細心對待每一杯咖啡」
第一次路過MIAR'S,恍然以為穿越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街頭。紅磚色外牆搭配深色的原木設計,十分復古溫暖。
這種復古感,是從很多小細節流露出來的,吧檯上裝飾著從世界各地淘來的復古小物件,就連主理人夫妻倆的穿搭,也很Vintage.
它並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網紅店」,相反,我們觀察下來覺得,咖啡師對出品的細節很注重,甚至到了一種堪稱龜毛的程度——
比如會用5-6臺磨豆機,針對不同的咖啡調節對應的參數;
比如吧檯上準備了4-5種濾杯來做手衝,深烘豆用kono錐形杯,碰上淺烘的咖啡,會換成水流更順暢緩慢的扇形3孔杯,萃取更完整的風味。
除了對環境和細節講究,店主出品咖啡也有自己偏好的風格,比如做意式咖啡,拿鐵、Piccolo、Dirty只能用濃鬱型的豆子出品,強調可可堅果的風味。
如果你喜歡果酸明亮風格的咖啡,這裡的手衝豆單會讓你很開心,大多是中淺烘焙的非洲和中南美洲豆子,而且更換很勤快,能喝到不少國內外的優秀烘焙品牌。
-第6名-
LightRoom暗房咖啡
「把強迫症貫徹到底」
這是我們點外賣最多的咖啡店,挑豆子的思路非常有趣。
它的常規拼配「Lucky7」,用了足足7支埃塞的豆子。用來做美式,花香很馥鬱,喝起來非常乾淨,每一口都是熱帶水果明亮的酸甜交織,溫度降下來也還是很舒服。點了很多次,依然沒喝膩。
不斷回訪,發現主理人對選豆有著嚴重的「強迫症」。
除了7個埃塞拼配的美式,新年還推出了一款新的限定拼配豆,用了7支不同的瑰夏:),忍不住感到奢侈。但一口就能喝出它的好,不雜糅,像是一杯香片茶,餘韻悠長。
手衝單很乾淨利落,常規供應3支,都來自同樣的產區,但用了不同處理法,很適合平行評鑑。即使是小白,也能明確喝出不同處理法帶來的差別,很有趣。
聽說之後會上同一種處理法的不同產區豆子,很期待了!
之前是埃塞的三種處理法,現在則變成了哥倫比亞的三種處理法。
店裡的空間設計也讓人印象深刻,走的是暗黑風格。無論是整體色調還是logo的設計,都挺朋克。
所以在店裡吃到酸爽的糖葫蘆和冰甜的冰淇淋泡芙的時候,還挺反差萌的;)
在經過激烈糾結愛恨抉擇後,
終於來到了前五名!
他們的風格各不相同,
但都把某一品類做到了極致:
極致的意式,極致的手衝,極致的特調。
-第5名-
HARU ESP
「有著特別的意式月曆」
HARU很像一個厲害的咖啡豆買手,選品眼光相當獨到,它家菜單,也是我們看過最有意思的。
每個月,店裡都會出一套意式豆月曆:精選4個烘焙品牌,每周只提供一款固定的,當周的美式和奶咖都用這支豆子做。
你能在這裡喝到一批國內頂尖水準的烘焙品牌,比如咖啡迷耳熟能詳的有容乃大、蘆田家、啟程拓植(Blacksheep的烘焙品牌)、Outman等等,既有拼配,也有單品豆。
作為一家優秀的咖啡買手店,HARU不僅選豆精,更有實力把各家烘焙品牌的精髓展現出來。
這麼頻繁地更換意式豆,其實很麻煩也很費精力,如果功底不夠紮實,很難保證穩定出品。
但我們嘗試了很多輪,幾乎每一杯都不出錯,連一般咖啡館容易失手的肯亞濃縮,這裡也處理得很妙:酸度高昂但不尖銳,柔和地在舌間展開。
店裡不止意式咖啡,還有隱藏的手衝豆單,延續了主理人的選品思路,會找來不同優秀烘焙師的豆子,以中淺烘為主。
HARU在日語裡是「春」的意思,空間裡有很多有關「春」的元素:門頭和櫃簾上的燕子,角落裡新鮮的花與綠植。去店裡喝咖啡,會有一種時常在春日的恍惚感。
-第4名-
有容乃大 - LovelyThoughts
「從理想咖啡店,到理想烘焙品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有容乃大都是我們在上海最喜歡的咖啡館。
兩年過去了,它豆單更換頻率,依然是全上海數一數二的高。每次去乃大的店,都像是參加一場新品發布會。全世界最新最快最先鋒的豆子,你都可以在這裡喝到。
常規供應兩支意式豆,一支偏果酸調,一支偏堅果調。豆子的拼配會經常變換,但永遠固定是這兩種風格,挑選起來很友好。
手衝豆單,每個月也都會進行大換血,一年算下來,起碼要供應上百支豆子。豆單之豐富,對咖啡師能力要求之高,上海少有店家能出其右。
而即便豆單已經如此豐富的情況下,咖啡師仍然能對衝煮的豆子,建立清晰而深入的理解。
比如一支深烘的豆子,咖啡師會選擇8:1的水粉比,只萃前段的風味,再後期注水。保留咖啡風味的同時,不失深烘的厚度。
在保持了好喝的同時,這幾年的有容乃大,發生了不少變化。
它已經從一家頂尖的好喝咖啡館,轉型成為了一家頂尖的烘焙品牌。全國各地出色的咖啡館,都在使用他們烘焙的咖啡豆。
身在上海,能夠見證這樣一家實力出色咖啡店與烘焙品牌,我們感到與有榮焉。
🥉
-第3名-
o.p.s.
「一季一會的儀式感」
對於o.p.s.,我們好像已經不需要再贅述太多了。
它開啟了咖啡店的一個新的模式,不提供任何常規的咖啡,只做特調。這麼劍走偏鋒的店,很容易受到爭議。但偏偏o.p.s.,幾乎沒什麼人否定。
這家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店,甚至已經成了上海知名打卡景點。每次經過,都有從全國各地的客人前來朝聖。
我們還是忍不住多說兩句它的好。
紮實的功底、強大的研發能力,讓o.p.s.始終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從2017年開業到現在,菜單始終保持著一季一換的節奏。
團隊不僅會從世界各地汲取靈感,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搭配,還會把過去的特調反覆打磨,不斷迭代出更成熟的版本。我們習慣每季度去滾一遍菜單,感覺跟著這家店一起成長了;)
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做特調的店,但不少只是配料的簡單堆疊,能像o.p.s.這樣,捨得花時間開發原料,靈活運用不同的技法表達創意的店,真的太少了。
比如這期冬季菜單上「The Winter Trio」,是去年冬季「肉桂女孩」的升級版,融合的比例很妙,每喝一口都有細微變化。
比如這杯夏天「Summer Breeze」,用了雪克壺搖晃的方式製作,這是o.p.s.第一次用「發酵」的手法處理食材。
o.p.s.的出品繁忙,但當每一杯咖啡遞出的時候,咖啡師依然會不厭其煩地對客人詮釋這一杯的靈感和風味。
現在的o.p.s.於我們而言,是一季一會的儀式感。每個季節,一定要有它的陪伴才完整。
🥈
-第2名-
蘆田家咖啡研習社
「手衝專門店的典範」
藏在深處老弄堂的蘆田家,是一家只做自烘焙手衝的咖啡店。
原本的蘆田家,就是日式深烘的典範。這裡供應著全上海最標準的日式深烘。
這兩年,客座烘焙師的加入,它逐漸發展成深、淺烘兼具的全面發展型選手。熱愛花果香的朋友們,終於可以大方地敲開蘆田家的門啦!
店裡常規供應著二三十種豆子,涵蓋全世界不同的產地和處理方式。除此之外,偶爾還會發現新鮮到貨的超小眾精品豆:
比如CBC冠軍同款批次豆,2020 BOP特殊處理瑰夏組季軍,2020哥倫比亞COE第一名同種豆……
主理人中島夫婦分工明確,中島先生專心烘焙,高員外負責衝煮。我們一直覺得,能從咖啡裡喝到咖啡,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但從咖啡裡喝到人,是一件很難能可貴的事。但蘆田家出品的每一杯咖啡都做到了。
在蘆田家喝咖啡,要慢慢品。每品一口,都忍不住在顱內綻放一場小型花火秀。
深烘,會進行耐心地燜蒸,中心穩定地小流注水。最後呈現出的狀態,像是可可含量百分百的巧克力,有著需要用整個口腔去承載的厚度。喝到喉頭有醇苦,醇苦之後會有明顯的回甘。每一口的餘韻,都好悠長……
市面上大部分深烘的手衝,都做不到最後這麼悠長的餘韻。即使是淺烘狂熱者,也會對這一杯深烘感動。
在深烘這麼強的情況下,蘆田家的淺烘也沒讓人失望。同一個處理廠的水洗耶加,蘆田家出品的這一杯,無論是風味、層次感還是飽滿程度,都更高一層。柑橘和綠茶的香氣非常明亮,喝起來酸甜平衡。
除了咖啡,中島夫婦還很愛收集日本作家的手作器物,從衝煮壺到杯子,每一支都很難得,有溫度。
🏆
-第1名-
CORE咖啡
「教科書級別出品的咖啡學院」
上海咖啡榜單第一名,我們的選得慎之又慎,標準說是嚴苛也不為過:
它必須有著教科書級別的出品,每一杯咖啡出品,都能夠對應準確的風味描述;它必須是一位全能型選手,無論是意式還是手衝,沒有一個品類是能挑出毛病的短板。
在經歷了內部十分激烈的爭論之後,我們決定把第一名的位置,頒給CORE咖啡。這家店你可能壓根沒有聽說過,因為它2019年年底才開業,至今也不到100條評論。
就是這麼一家看似低調的小店,出品的精細程度,是讓我們為之感動的地步。
比如,店裡所有豆子都是自烘,手衝還能同時做美式。敢用同一個烘焙度,兼顧兩種出品方式,能看出烘焙功底是真的紮實。
比如,意式咖啡會專門選兩支豆子,一支固定做澳白、美式、濃縮,另一支專門做拿鐵。
從數量上來說,這不算什麼。真正厲害的是,在兩款豆子的萃取上,CORE會用變壓咖啡機來設置不同的壓力曲線,保證更穩定的出品。
類似讓人想要記住的細節,還有很多。
針對堂食杯和外帶杯不同的size,咖啡師甚至會特意花時間,去設置意式機不同的流量,能夠嚴謹到這個地步的咖啡館,我們至今沒見過幾家……
店裡的手衝默認是V60衝煮,不過咖啡師會貼心記得熟客的喜好,如果有偏愛高集中度咖啡的客人,會更換蛋糕濾杯來衝煮。
而喝到店裡的兩杯奶咖時,我們甚至覺得,就為了這兩杯,都值得專門從靜安跑到楊浦。
拿鐵用了深烘的哥倫比亞和瓜地馬拉。深烘突出了巧克力、烤堅果般圓潤飽滿的甜感,從入口到喝完,腦子就一個字:甜!
澳白則用了厭氧蜜處理的哥斯大黎加&水洗哥倫比亞,兩支風格迥異的豆子,水洗帶來清新感,厭氧處理使得咖啡中能喝到一點點酒香,非常驚喜!
兩杯奶咖有一個共通點:奶泡打得細膩綿密,穩定持久,喝到底還能感受到融合的奶香。
在這麼日常的奶咖裡,喝到驚豔感和幸福感,可能全上海只有這裡能做到了。
這家店雖然開業不久,但CORE團隊的技術和實戰經驗,比上海大多數咖啡店主都要豐富。單是其中一位主理人的履歷都是如此豐富👇
SCA咖啡師、金杯萃取、烘焙師考官,WBC2012中國區亞軍,WBC2013-2014中國區技術評審……
更難能可貴的是,即便是這樣的資歷,幾位主理人平時也依然會堅持自己站臺。極偶爾的時候,才會請到信任的咖啡師來幫忙兼職。
有這樣的咖啡師堅持站臺,價格比不少連鎖咖啡館都還要實惠,出品驚豔而穩定,能夠擁有這樣出色的咖啡館,是上海的咖啡愛好者獨有的幸運,甚至可以說是幸福。
手衝日常25元,限定30元,性價比真的超高!
它完美詮釋了,我們對一家完美咖啡館的所有要求,我們也希望這樣的咖啡館,也能夠被更多的人看到,因此上海咖啡榜單年度第一,CORE當之無愧。
* * *
上海好喝的咖啡店遠遠不止15家。
跑了整整兩年,反覆喝出來的榜單,也難免掛一漏萬。如果你有什麼想分享的好店,也歡迎在評論區安利呀!
👇這是我們的年度榜單。很多咖啡店春節依然營業,我們附上了營業時間,歡迎大家帶著這張榜單去打卡呀~
回顧🐧上海咖啡2018年度榜單戳👇
加鵝妹為好友,回復「咖啡」可以加入咖啡同好群哦,
群內會有不定期的新品信息和限定折扣放出!
快來和深愛咖啡因的小夥伴們一起分享交流吧~
文 | 陳一日
編輯 | eimo 木容
圖 | Cl₂
後期 | 子豪
設計 | 寧子 冰粉兒
感謝摯愛的貓貓、閩兒、登登、大淼、李牧羊全年陪伴一起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