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在上海被迫開埠後,虹口的百老匯路、武昌路、崑山路、閔行路一帶成為日僑密集區。區境內形成一片以吳淞路和北四川路為經、兩路的分支馬路為緯的「日本化」街區。甚至日後很有名氣的三角地菜場裡,也多有日本籍攤販賣醬蘿蔔,並供應從長崎運來的新鮮魚和蔬菜。一時之間,在當時虹口的繁華地段曾有「小東京」的畸形稱呼,那究竟為何,在偌大的上海灘,日僑會選擇這裡作為集中地呢?
日僑以閔行路日本領事館和東本願寺為中心的地帶匯集
起初,日本在滬人數並不算多。
鴉片戰爭後,清朝政府被迫籤訂《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不平等條約,上海被迫開埠,逐漸成為當時還在「鎖國」環境中的日本人心目中亞洲大陸的「歐羅巴」、東洋中的「西洋」。最初日本人以學習和敬仰的心態看待已經開放的上海。
清同治七年,長崎田代源平在上海開設首家日本商店陶器田代屋。九年,上海有日僑7人。十年,《中日修好條規》締結,次年,日本上海領事館設立。光緒元年(1875年),日本三菱公司根據政府的命令,開設橫濱至上海的定期航路,與歐美輪船公司競爭,獨佔上海航路。
到甲午戰爭前夕,上海有日僑不過近千人,因戰爭爆發,除200人留滬外,其餘人分乘輪船返回日本。由於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它不僅取得領事裁判權和租界設定權,而且得到長江航行權和在開港城市設立工廠、輸出資本的權利。此後,日僑急增,並開始向虹口以日本領事館和東本願寺為中心的地帶匯集,在百老匯路(今大名路)、天潼路、南潯路、文路(今塘沽路)、乍浦路沿街的中國商店間開設日本商店。
1876年在乍浦路創辦的日本佛教東本願寺上海別院
特殊時段,上海成為中日貿易據點
為何是虹口?上文提到,當時日本領事館即在閔行路。
十九世紀,虹口的百老匯路、武昌路、崑山路、閔行路一帶成為日僑密集區。地方志顯示:至19世紀80年代,日本人趁粵商徐潤因經營不善出讓地產之機,把吳淞路地段買下,建立許多日本商鋪,如日式的魚店、小菜店、點心店、衣料店等。區境內形成一片以吳淞路和北四川路為經、兩路的分支馬路為緯的「日本化」街區。三角地菜場供應從長崎運來的新鮮魚和蔬菜。虹口的繁華地段曾有「小東京」之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上海日僑社會快速發展,以紡織業為主的日資進入上海,日本商社和日資銀行支店競相開設,上海迅速成為中日貿易的據點。在滬日僑數量大為增加。
統計資料顯示:到1915年,在滬日僑數量增至11457人,首次超過英國僑民,位列上海外僑人數之首。1919年又達17720人。
1891年建立木結構的三角地菜場
土著派、會社派和上層派
1923年,日本郵船公司開設長崎—上海航線,並與東京的鐵路相連。20世紀20年代,日僑已集居虹口文路、吳淞路、南潯路、漢壁禮路(今漢陽路)、閔行路、密勒路(今峨嵋路)、崑山路,並開設眾多日本商店,出售日本商品,這一地區被稱為「日本人的街」,在那裡生活的日僑居民為一般民眾,被稱為「土著派」。
同時,隨著日本公司的增多,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橫浜橋以北,以千愛裡為中心,越界建造大批公司住宅,80%的公司職員居住在那裡,形成「新日本人街」,那裡的日僑居民大多為職員,為日僑社會中層階層,稱為「會社派」。
至於商社、銀行支店長、高級官吏、公司大老闆等大多居住在公共租界、法租界。
一份1927年日僑數目統計顯示:僅中部虹口地區,就居住1997戶、7582人。其中,西華德路附近一帶46戶、268人,閔行路、新康裡、密勒路115戶、807人,南潯路及華德路一帶125戶、521人。北部虹口和閘北區日僑數目更多。
四川路上的商店
北四川路一度淪為「日本人街」
早在清朝,日本民部省在公共租界新大橋南川岸3號開設一家名為開店社的駐滬機構,作為日僑商人的聯絡機關,後改稱上海日本領事館,並遷虹口區閔行路3號,於清朝末年升為總領事館。
以總領事館為中心,在虹口,湧現大量日本人俱樂部、學校、商店、醫院、娛樂場所、宗教設施等。日僑居住在日式住宅、用日本語、食日本料理,生活方式和在日本國內無異。其中,僅閔行路上,有日本人的書店兼出版社至誠堂,還有日本人俱樂部弓友會、實業俱樂部。
據1926年日本《上海日報》出版部《上海年鑑》統計,當時全上海的日本飲食店有51家,料理店18家,西餐店10家,食品店38家,藥店40家,雞蛋店10家,旅館29家,理髮店29家,棉布、絲綢店29家,玩具店8家,鞋店32家,家具店9家,紙店17家,洋服點33家,和服店16家,香菸店8家,染店13家,花店7家,化妝品店19家,文具店10家,酒店16家,雜貨店68家,浴室6家,書店5家,照相及照相器材店12家等。
在老虹口人的記憶裡,閔行路一帶的日本人說日本語、住日式房屋、吃日本菜、娛樂時看日語電影、生病時上日本人的診所,日常生活保持完整的日式風俗,與其在日本國內生活可說幾乎無異。在三角地菜場,穿著大襟和服的日本商人沿街賣日本醬蘿蔔和醃魚,或者出售日式的豆沙丸子。
20世紀初的北四川路已成為繁華的商業街道
至1932年一·二八事變和1937年八·一三事變以後,大批虹口地區中國人及其商店被驅逐,北四川路成為名副其實的「日本人街」。1938年,上海日僑增至34676人。北四川路日本商店從八·一三事變前的65家增至1940年的600家,佔全路店鋪總數的近九成。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上海日僑數激增,1943年超過10萬人。
這一畸形畫面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終於落幕。
資料顯示: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15日,中國政府命令自17日起居住在上海市區的日僑集中到虹口居住,5日內遷移完畢。10月15日,中美兩國在上海召開遣送日俘、日僑會議,擬定《遣俘遣僑之計劃》。12月,首批日僑2185人乘明優丸號運輸輪迴國,至1946年7月遣送工作基本結束。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沈軼倫 郵箱:shenyl032@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