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滬者也】虹口曾有一條「日本街」

2021-01-17 上觀

十九世紀,在上海被迫開埠後,虹口的百老匯路、武昌路、崑山路、閔行路一帶成為日僑密集區。區境內形成一片以吳淞路和北四川路為經、兩路的分支馬路為緯的「日本化」街區。甚至日後很有名氣的三角地菜場裡,也多有日本籍攤販賣醬蘿蔔,並供應從長崎運來的新鮮魚和蔬菜。一時之間,在當時虹口的繁華地段曾有「小東京」的畸形稱呼,那究竟為何,在偌大的上海灘,日僑會選擇這裡作為集中地呢?

 

日僑以閔行路日本領事館和東本願寺為中心的地帶匯集

 

起初,日本在滬人數並不算多。

 

鴉片戰爭後,清朝政府被迫籤訂《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不平等條約,上海被迫開埠,逐漸成為當時還在「鎖國」環境中的日本人心目中亞洲大陸的「歐羅巴」、東洋中的「西洋」。最初日本人以學習和敬仰的心態看待已經開放的上海。

 

清同治七年,長崎田代源平在上海開設首家日本商店陶器田代屋。九年,上海有日僑7人。十年,《中日修好條規》締結,次年,日本上海領事館設立。光緒元年(1875年),日本三菱公司根據政府的命令,開設橫濱至上海的定期航路,與歐美輪船公司競爭,獨佔上海航路。

 

到甲午戰爭前夕,上海有日僑不過近千人,因戰爭爆發,除200人留滬外,其餘人分乘輪船返回日本。由於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它不僅取得領事裁判權和租界設定權,而且得到長江航行權和在開港城市設立工廠、輸出資本的權利。此後,日僑急增,並開始向虹口以日本領事館和東本願寺為中心的地帶匯集,在百老匯路(今大名路)、天潼路、南潯路、文路(今塘沽路)、乍浦路沿街的中國商店間開設日本商店。

1876年在乍浦路創辦的日本佛教東本願寺上海別院

 

特殊時段,上海成為中日貿易據點

 

為何是虹口?上文提到,當時日本領事館即在閔行路。

 

十九世紀,虹口的百老匯路、武昌路、崑山路、閔行路一帶成為日僑密集區。地方志顯示:至19世紀80年代,日本人趁粵商徐潤因經營不善出讓地產之機,把吳淞路地段買下,建立許多日本商鋪,如日式的魚店、小菜店、點心店、衣料店等。區境內形成一片以吳淞路和北四川路為經、兩路的分支馬路為緯的「日本化」街區。三角地菜場供應從長崎運來的新鮮魚和蔬菜。虹口的繁華地段曾有「小東京」之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上海日僑社會快速發展,以紡織業為主的日資進入上海,日本商社和日資銀行支店競相開設,上海迅速成為中日貿易的據點。在滬日僑數量大為增加。

 

統計資料顯示:到1915年,在滬日僑數量增至11457人,首次超過英國僑民,位列上海外僑人數之首。1919年又達17720人。

1891年建立木結構的三角地菜場

 

土著派、會社派和上層派

 

1923年,日本郵船公司開設長崎—上海航線,並與東京的鐵路相連。20世紀20年代,日僑已集居虹口文路、吳淞路、南潯路、漢壁禮路(今漢陽路)、閔行路、密勒路(今峨嵋路)、崑山路,並開設眾多日本商店,出售日本商品,這一地區被稱為「日本人的街」,在那裡生活的日僑居民為一般民眾,被稱為「土著派」。

 

同時,隨著日本公司的增多,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橫浜橋以北,以千愛裡為中心,越界建造大批公司住宅,80%的公司職員居住在那裡,形成「新日本人街」,那裡的日僑居民大多為職員,為日僑社會中層階層,稱為「會社派」。

 

至於商社、銀行支店長、高級官吏、公司大老闆等大多居住在公共租界、法租界。

 

一份1927年日僑數目統計顯示:僅中部虹口地區,就居住1997戶、7582人。其中,西華德路附近一帶46戶、268人,閔行路、新康裡、密勒路115戶、807人,南潯路及華德路一帶125戶、521人。北部虹口和閘北區日僑數目更多。

四川路上的商店

 

北四川路一度淪為「日本人街」

 

早在清朝,日本民部省在公共租界新大橋南川岸3號開設一家名為開店社的駐滬機構,作為日僑商人的聯絡機關,後改稱上海日本領事館,並遷虹口區閔行路3號,於清朝末年升為總領事館。

 

以總領事館為中心,在虹口,湧現大量日本人俱樂部、學校、商店、醫院、娛樂場所、宗教設施等。日僑居住在日式住宅、用日本語、食日本料理,生活方式和在日本國內無異。其中,僅閔行路上,有日本人的書店兼出版社至誠堂,還有日本人俱樂部弓友會、實業俱樂部。

 

據1926年日本《上海日報》出版部《上海年鑑》統計,當時全上海的日本飲食店有51家,料理店18家,西餐店10家,食品店38家,藥店40家,雞蛋店10家,旅館29家,理髮店29家,棉布、絲綢店29家,玩具店8家,鞋店32家,家具店9家,紙店17家,洋服點33家,和服店16家,香菸店8家,染店13家,花店7家,化妝品店19家,文具店10家,酒店16家,雜貨店68家,浴室6家,書店5家,照相及照相器材店12家等。

 

在老虹口人的記憶裡,閔行路一帶的日本人說日本語、住日式房屋、吃日本菜、娛樂時看日語電影、生病時上日本人的診所,日常生活保持完整的日式風俗,與其在日本國內生活可說幾乎無異。在三角地菜場,穿著大襟和服的日本商人沿街賣日本醬蘿蔔和醃魚,或者出售日式的豆沙丸子。

20世紀初的北四川路已成為繁華的商業街道

至1932年一·二八事變和1937年八·一三事變以後,大批虹口地區中國人及其商店被驅逐,北四川路成為名副其實的「日本人街」。1938年,上海日僑增至34676人。北四川路日本商店從八·一三事變前的65家增至1940年的600家,佔全路店鋪總數的近九成。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上海日僑數激增,1943年超過10萬人。

 

這一畸形畫面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終於落幕。

 

資料顯示: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15日,中國政府命令自17日起居住在上海市區的日僑集中到虹口居住,5日內遷移完畢。10月15日,中美兩國在上海召開遣送日俘、日僑會議,擬定《遣俘遣僑之計劃》。12月,首批日僑2185人乘明優丸號運輸輪迴國,至1946年7月遣送工作基本結束。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沈軼倫  郵箱:shenyl032@jfdaily.com

相關焦點

  • 虹口老底子有條「百老匯路」,儂曉得伐?
    虹口老底子有條「百老匯路」,儂曉得伐?但90後、00後們可能不知道,虹口曾經也有一條「百老匯路」。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虹口百老匯路的故事。虹口百老匯路民國早期明信片,上面是百老匯路北望街市景象上海開埠前,此處為徐家灘。北為農田,墳山,沿黃埔江灘為漁民、船民曬網停泊場所;上海開埠後,美商在附近築船塢、倉庫、碼頭,漸成道路。
  • 野村吉三郎:這個日本海軍中將曾在上海虹口公園被炸瞎一隻眼睛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前後,有一個名為野村的日本外交官,頻繁出現在美國外交舞臺上,這個人就是時任日本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野村吉三郎,此人並不是普通的外交使節,而是曾經佩戴海軍大將軍銜的高級將領,中國人對其並不陌生,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初。
  • 徐光啟桃園別墅與虹口濱江
    《閱世篇》卷十《居第二》「桃園」條記載,徐光啟與其子徐驥曾在上海縣城北門外靠近吳淞江處,經營過一處莊園,因園中多種植桃樹而被稱為「桃園」。這座城北桃園出名後,遊人眾多、鄰裡「誇多鬥靡」,桃園一帶靠近江邊,園中景致有「平江一笠亭」、「翼然洞」、「徐文定公藏書處」等皆成本埠名勝。1643年前後,徐氏桃園鼎盛時期,「規方百畝」,有近十萬平方的空間。
  • 上海巴黎春天虹口店宣布將於4月30日停止經營
    滬上知名商場巴黎春天官宣將關閉旗下又一門店。昨天,上海巴黎春天虹口店的大門上貼上了「終止經營啟事」的公告,晚些時候,巴黎春天虹口店也在官方微信號上同步發布了這一消息,稱受新冠疫情影響,這一自2003年10月開業至今的百貨商場將於今年4月30日正式停止經營。
  • 抗戰時的西安:曾是韓國復國者嚮往的「聖地」
    此後,西安成了韓國復國者的「聖地」,大批韓國青年跋山涉水奔赴西安,參軍復國,也積極參加了中國的抗戰。西安杜曲主街道車來車往,商店、學校、政府機關整齊有序分列在街道兩側。在這些建築中,有幾處與韓國有關。「光復軍」曾是抗日戰爭時期,韓國臨時政府的正規軍。1910年,日本吞併韓國。1919年3月1日,韓國獨立運動者在漢城發表了獨立宣言,約200萬人參與遊行。整個運動遭到日本的暴力鎮壓,數千人死亡,上萬人被投入監獄。隨後,大批韓國愛國人士流亡海外。而中國,成為這些志士流亡聚集的中心。
  • 佛山有一條「日本街」,網友:高仿日本街道景象,太像了
    對於我們國家的很多城市如今天越來越趨向現代化,位於我國的廣東佛山市也被眾多網友稱為現代版工業城,還有現代版的」飛鴻「老街,但有一條街道卻是成為了當地的網紅街,這就是佛山的」日本街「。這條街處於佛山市區的一處商為區內,實為一處以旅遊特色為主的商業購物街,不過在這裡可以發現這條街並不平凡。
  • 一條有書店的街,是城市的影子
    對上海產生熟悉感,是從一條福州路開始的。這條以榕城命名的馬路,就像繁華南京路的背陰面。兩者距離挨得很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南京路熙熙攘攘,熱鬧又喧囂,是永遠站在聚光燈下的;福州路卻是平和的,樸素而內斂,猶如城市的影子,不起眼也不可或缺。
  • 日本有一條「妖怪街」,街道上「群妖亂舞」,而且免費開放
    近幾年來,出落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距離我們較近的日本,是國人常去旅遊的國家,不僅可以欣賞櫻花飄落的美景,還可以在去日本著名的「妖怪街」, 街道上「群妖亂舞」,至今免費開放。「妖怪街」位於日本的鳥取縣,它的本名其實叫水木茂一條街,對漫畫有了解的小夥伴應該知道,水木茂是日本著名的漫畫家,而鳥取縣就是這位漫畫大師的故鄉,因為他的妖怪漫畫深受日本人的喜歡,所以在他的故鄉鳥取縣打造了一條以他的妖怪漫畫為主題的街道,就是水木茂一條街。
  • 虹口特色旅遊線路、城市好活動推薦給你!
    在候選的300餘條線路、200餘個活動中,文旅專家反覆斟酌後精選出20條特色旅遊線路和20個城市好活動,其中,虹口的1條特色旅遊線路和1個城市好活動入圍↓特色旅遊線路奇遇·虹口猶太難民足跡該線路立足於北外灘的提籃橋歷史風貌保護區
  • 赤色滬西,紅色普陀!這裡曾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如今的普陀區是上海西大門,當時地界分為普陀區、真如區,還包含寶山區、嘉定縣的一部分,區域內有上海西部的重要客貨運輸站真如火車站,是上海陸上交通中心之一,又有當時亞洲最大的國際電報電訊臺——真如電臺,是上海西部的信息中心。普陀區,曾是抗戰各方互相角逐的一個重要戰場,在普陀區域內的明戰暗戰,埋藏在深深的歷史塵埃之中。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日寇對上海垂涎欲滴。
  • 盤點《三十而已》虹口取景地,王漫妮不肯搬家的房子原來在這裡?
    曾為猶太難民提供庇護的河濱大樓,是一部流動與融合的歷史。中西合璧,時髦與煙火氣並存,這樣想來,追求精緻生活的「滬漂」王漫妮住在此處合情合理。崑山花園路,因其直抵崑山花園(今崑山公園)而得名,全長僅100米,東起百官街,西至四川北路。劇中↓現實↓崑山花園路住宅於二十世紀初由美商建造,具有早期古典式低層公寓建築風格,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清水紅磚牆面、券式木門窗,有細膩的線腳紋飾。
  • 12月滬上博物館新展不斷!虹口有這幾場→
    12月滬上博物館新展不斷,上海魯迅紀念館的《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上海科技館的《十二生肖展》、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東織西造 • 錦繡生活——中西絲織文物展》等一批新展將揭幕。
  • 一條東街,多少往事...
    哪知,一群野小子早抱著那圓滾滾的傢伙瘋也似的跑了。孩子畢竟是孩子,行為舉止乖張,但到底與東街有緣,為東街增添了不少的生趣。如果細細道來,與東街結緣的還有一位明末清初的浦江才女、刺繡藝術家倪仁吉。倪仁吉的父親倪尚忠住在離東街不遠的通天樓南邊,他中過明萬曆年間的進士,授吉安府的同知,著有《居雲草》《鳴籟草》《醉吟草》等。其子仁禎,是崇禎十年的進士,在朝中當了個禮部給事中的文官。
  • 上海地道日本街,隨手一指就是10年老店
    上海地道日本街,隨手一指就是10年老店!不能出國的第7個月,古北的老牌日本街又又又火了,仙霞路,從不會辜負你對日本的思念!沿路的霓虹燈牌,開了多年的日料好店,營業至凌晨的深夜食堂,客人的日語交流仿佛一秒穿越到了霓虹!
  • 到了臺北,有一條街大家一定要去,這就是迪化街
    整個臺北市現有古蹟33處,依歷史文化價值分為三級,臺北府城北門、圓山遺址為第一級,第二級有鉀山寺、保安官、臺灣布政使司衙門、臺北公會堂,第三級有義芳居、大稻坦霞海城隍廟、士林慈誠宮等。這些古蹟都隱藏在高樓背後,小巷深處,需要探訪、尋覓。對於現存古蹟,臺北市每年度都請專家學者實地勘查,視損壞情況,編列預算進行古蹟規劃、修護工作。到了臺北,有一條街大家一定要去觀摩,這就是迪化街。
  • 十大名街,熱播劇地標了解一下?
    曾經天天吃好夜飯壓馬路 個麼阿拉上海的十大名街是哪幾條你有數伐? 漫步在這條大路上,你還會想到它曾是一片農田嗎? 延 安 路
  • 滬說|1946年,《上海裡衖分區精圖》那些和今天不一樣的路名
    今天的淮海東,中,西路也曾是三條相連但名稱不相關的馬路。曾稱為霞飛路的是其中最繁華和著名的淮海中路。而霞飛路只是這條路一百多年來的五個曾用名之一。在這本地圖冊上,它叫林森中路。很多年前初次知道林森的名字時還頗感詫異,林森是誰?竟然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上海這麼著名的一條馬路。
  • 2012第三屆「新知杯」滬港少年數學邀請賽入圍名單(三年級)
    2012第三屆「新知杯」滬港少年數學邀請賽入圍名單(三年級) 來源:上海奧數網      2012-12-13 13:23:56 準考證 學校 年級 姓名 X31018 滬東小學 三年級 蔡奕純
  • 虹口大戲院的電影傳奇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滬上尋夢:雷瑪斯和電影放映事業誕生電影源於法國。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公映了他們製作的影片,並被視為電影時代來臨的標誌。1896年8月11日,有外國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這是電影進入中國的最早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