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鞋帶的方法很多,可配合腳部問題或腳型來選擇特定的綁法,包含腳太窄或太寬、高足弓、局部腳痛、腳跟穩定度、腳趾和雞眼問題等等。
我們的腳背通常沒什麼肥肉,鞋帶綁太緊的話就會壓迫到腳背;如果你的足弓較高或鞋子的鞋舌較薄,情況會更嚴重。有些運動員曾因為鞋帶引起摩擦或壓迫。長距離跑步或徒步後,有些人腳背和鞋帶重疊的部位會淤血,這是因為鞋帶刺激到腳背上的神經,所以這種紅腫有時候稱為「鞋子誘發神經炎」,偶爾還會讓腳趾麻木。鞋帶調整好,也等於微調了鞋靴合腳的程度,並可解除腳背的壓迫。
以下介紹的各種綁法能讓鞋子更合腳,也能在鞋舌位置留下足夠空間或增加腳跟的穩定。傳統的鞋面交叉綁法適合大多數人,不過在某些情況下,因為腳形或鞋子構造等問題,需要其他的綁法才能解決。以下圖解中,虛線代表隱藏的鞋帶。
綁鞋帶的訣竅
要預防鞋帶鬆脫的話,不要打兩個結。而是在打好第一個結後,把它塞入靠近它的交叉鞋帶底下。用這個方法防止鞋帶鬆脫,效果跟打兩次結一樣好,而且更容易解開。用這種綁鞋帶的方法穿越樹叢時,鞋帶也不會勾到東西或沾到碎屑。
另外一個防止鞋帶鬆脫的方法。首先,鞋帶越短越好,這樣打結後的繩圈才會小一點。接著,在鞋帶的兩端各打一個結。綁好鞋帶後,把鞋帶一直拉到形成兩個環,再把它們塞在前面交叉的鞋帶底下即可。
各種綁鞋帶的方法
扁平足、高足弓、足弓支撐力不足、足部過寬或過窄、腳跟穩定性等問題,都可利用綁鞋帶的技巧,得到或多或少的改善。以下幾種綁鞋帶的技巧,如果能搭配交錯排列的「鋸齒狀鞋帶孔」,而不是平常一般常見的、呈一直線的鞋帶孔,效果最好。
針對窄腳
針對較窄的腳,使用離鞋舌最遠的鞋帶孔,就可以把鞋子的兩側更緊密貼近腳背。這個綁法最適合有交錯排列的「鋸齒狀鞋帶孔」的鞋子。
針對寬腳
針對較寬的腳,使用離鞋舌最近的鞋帶孔,這樣可以讓足部的空間比較大。這個綁法最適合有交錯排列的「鋸齒狀鞋帶孔」的鞋子。還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在鞋帶穿出下一個鞋帶孔的時候,再穿回去鞋帶底下,這樣可以防止跑步的時候,第一個鞋帶孔的鞋帶越來越緊。
預防腳跟滑動
腳跟會在鞋內滑動的話,綁鞋帶時就必須用到每一個鞋帶孔,靠近下方的鞋帶不要綁得太緊,靠近上方的鞋帶必須綁得很緊。鞋帶穿到最後第二個鞋帶孔時,把鞋帶穿過同一邊的最後一個鞋帶孔,穿好後鞋帶會形成拱型,接著把鞋帶穿過對面的拱型後再打結。有的運動員會請鞋店在鞋筒最上面的鞋帶孔旁邊, 靠近腳跟的附近再打兩個洞。這樣看起來有點奇怪,不過鞋頭空間會多一點,同時也可以把鞋子固定在比較窄小的腳跟上。
高足弓
高足弓的人,鞋帶的穿法是保持平行。先從外側下方的兩個鞋帶孔開始, 把鞋帶穿到內側的鞋帶孔之後,往上移動,再由內側的鞋帶孔將鞋帶穿到外側的鞋帶孔,如此交替直到只剩下一組鞋帶孔,再繼續把鞋帶穿過兩邊。
針對高足弓還有另一種鞋帶綁法。先用一條鞋帶穿好最下方的兩組鞋帶孔, 接著每隔一個鞋帶孔穿鞋帶,再拿一條鞋帶穿過剩下的鞋帶孔。這個方法可以讓前腳掌和腳跟綁得較緊,而腳的中段綁松一點,上下坡之前都可以很快很輕易的調整一下鞋帶。
針對腳跟狹窄與前足寬闊的腳型
腳型如果是腳跟狹窄、前足寬闊的話,就要使用兩條鞋帶。第一條用比較松的方法綁好下面一半的鞋帶孔,另一條則把剩下的鞋帶孔綁緊一點。還有一個選擇是剛開始的幾組鞋帶孔都綁松一點,打一個結之後,再繼續把鞋帶穿好。如果不要用兩條鞋帶,則忽略最下面的一、兩組鞋帶孔即可。
針對腳痛者
要消除腳痛的話,可以照正常的方式綁鞋帶,但腳痛的部位不要綁鞋帶。
針對腳趾問題或雞眼
針對腳趾問題或雞眼的鞋帶綁法是,先從有問題腳趾的對邊,最上面的鞋帶孔開始往下穿鞋帶,到達最下面的鞋帶孔,要留下足夠可以打結的鞋帶。然後再從底下開始,橫向穿鞋帶一直穿到最上面。這個方法會製造出往上的拉力,將問題腳趾上方的鞋帶孔往上提,以此減輕壓迫。
針對腳趾持續加壓
要對腳趾持續加壓的話,先將底下幾組鞋帶孔照正常的方式綁好,然後把鞋帶再穿回同一個鞋帶孔一次,就可以將鞋帶鎖住固定。接著繼續把鞋帶穿完。也可以將鞋帶鎖在第二或第三個鞋帶孔。使用這個方法的話,鎖住的鞋帶上方可以儘量綁緊,下方可以儘量放鬆。
推薦閱讀:
陪你上山下海的戶外背包 清潔是很重要的!
圖解各種戶外背包的用途 新人必看
穿裙子爬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10個北歐知名的戶外品牌 估計你都不認識!
去戶外帶上打火棒 它要比你手中的打火機更管用!
這些你知道嗎 登山杖的類型!
穿戶外鞋的好意思說鞋不好 古人都穿這樣的戶外鞋!
為何我的登山鞋這不穿就鞋底斷裂 是次貨嗎?
夏季要帶的幾樣戶外裝備 讓你出行更輕鬆
什麼樣的人會需要一雙戶外鞋?
喜歡上了這個戶外運動 溯溪活動需要哪些戶外裝備?
同樣的戶外鞋 不是所有的人穿了都會合腳!
如何正確的清潔和保養戶外鞋 你知道嗎?
不要盲目的把旅行包當作登山包 有啥區別?
是不是背得太重了 戶外裝備如何輕量化?
戶外鞋的選購 什麼時候就該穿什麼鞋!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