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雲谷禪師
來源:日行一善共修平臺(ID:RXYSGXPT)
古語云:「立榮名,不如種隱德。」
人活一世,沒有誰不想享福。
年輕時,希望享清閒的福;人老了,希望享兒女的福;貧窮的,希望享富貴的福;富有的,希望享健康的福。
但是,福報不是靠求神拜佛得來的,而是靠自己積攢的陰德換來的。
而陰德厚重之人,往往有以下四種特徵,你是否也有呢?
勸人為善
佛經有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佛。」
勸人為善,即是大功德。
古時候有個叫吳文英的人,與人為善,常勸誡他人多行善事,戒殺放生,因此很不受人喜歡。
吳文英的朋友也說他:你總勸人為善,不僅自己得不到好處,還被人人厭惡,何苦呢!
吳文英不解釋,依然堅持勸善。
某日,他請教聽雪大和尚,大和尚告訴他:一人勸一人向善,功德兩人分;一人勸九人向善,功德十人分;十人勸百人向善.以此類推,造福眾生啊。
此後,得到大和尚開悟的吳文英,更加努力勸人為善。而他這一生,也過得平平安安,衣食無憂。
《法句經》裡說:「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善行不分大小,就像水滴雖然很小,日積月累便能水滴石穿,所有福報的累積都是從細小之處積蓄而成。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果每個人不僅自身善良,也能力所能及的勸人為善,讓更多的人懂得因果道理,
那對自己來說,可以廣結善緣,積累陰德;對世俗來說,可以幫助更多人脫離苦海,這種善行功德無量!
慈眉善目
佛經有云:「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
從前有位女子到寺廟找方丈訴苦說:「每個人都厭惡我,嫌我相貌兇狠,對我避之不及,我該怎麼辦呢?」
方丈沒有告訴他辦法,而是讓女子回去雕一尊菩薩像。
於是,女子按照方丈的吩咐,為雕刻菩薩像收集大量圖片,之後每日耐心雕刻。久而久之,女子的言行舉止有了變化,不僅待人溫和,還經常幫助別人,人們竟不再排斥她,女子和街坊鄰居也慢慢變得親近起來。
這時,女子才明白了方丈的用心。
相由心生,命由心造,福自我召。
你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會呈現什麼樣的面相。
一個陰德厚重的人,因為他善良的內心,外表必然不會差到哪裡,所以必定是個慈眉善目,待人和藹的人。
而一個福薄之人,因為內心滿是怨恨,惡念,久而久之,外貌會變成兇神惡煞之相。
要記住,心中若有魔,面相則如魔;心中若是佛,所見皆為佛。
深信因果
佛家有句佛語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而往往陰德厚重的人,都是深信因果之人。
他們明白世間萬物皆由因果而致,種下善因,便得善果;種下惡因,必得惡果。
所以敬畏因果,相信因果,從不肆意造下惡業。
常言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陰德厚重的人往往會斷惡修善,努力端正自己的一言一行,每日行善事,注重為自己,為子孫後代積累福報,這樣的人,必定會得到佛法的眷顧。
知足常樂
明朝有個叫胡九韶的人,家境貧寒。
雖然每天辛勤教書,努力耕田,但也只能勉強維持溫飽,即使這樣,胡九韶每天都堅持焚香拜謝上天賜予的清福。
妻子不解,說:「我們一日三餐都是喝粥,怎麼能算得上清福呢?」
他卻笑著說:「我們有幸生在太平盛世,不受戰亂所擾;我們雖只能喝粥,起碼有粥和,有房住,而且我們一家健康,這還不算是清福嗎?」
我們常說,知足者常樂。
其實,人這一生所需要的並不多,知足的人往往不被物質所誘惑,知道自己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活得幸福快樂;
而不知足的人不滿足現狀,被欲望所困擾,痛苦不堪,甚至造下各種罪業。
古人云:人到無求品自高。
人如果做到無欲無求,那修養必然很高了,自然會積累下很多善根福報。
佛語云:
「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渡此身。」
我們總說生活不易,人生實苦,但既然成為了人,就應該好好珍惜今生,好好做人,多行善事,多攢陰德,才是無量的福報!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