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因何確立,伴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其在歷史中如何演變?

2020-12-16 與君話史

前言

宗法制從廣義來說就是以父權和族權為基本特徵,它是具有政治色彩以及包含階級對抗的一種宗族和家族的制度。在原始社會中,父系氏族的公社就有一點宗法的色彩,這裡的顯著標誌就是父權,不僅僅是父系家長對於妻子、子女和奴隸,簡而言之,宗法制最初就是以父系社會血緣關係為紐帶,而周代宗法制的本質,顯然已經不是夏朝氏族社會中相對單純的血緣關係,而是添加了一些不平等的關係,即階級關係。

宗法制

維護王權 鞏固統治

受我國傳統農耕型經濟的影響,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生活區域較為穩定,迷信鬼神,敬畏祖先,父系社會不斷發展,為宗法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宗法制的形成一開始就是為了避免爭奪王位而發生的一系列戰爭,設立宗法,只能有一個天子,天子下面的諸侯由天子的大臣構成,諸侯的嫡系長子可以繼承父親的位置受封為諸侯,而諸侯的其他兒子分封為卿大夫,以此類推,再下面則分別是士、平民、奴隸。這樣嚴格的體系,保護了奴隸主的地位不被動搖,加強了對平民和奴隸的統治,也方便了平民和奴隸對貴族的忠心。各階層在分封時所奉行的嫡長子繼承制,有助於鞏固王室的權利和地位。一來是利用宗法的族權來維護君權,二來是為了防止族人利用族權來侵犯君權,解決了因為政治經濟等因素在統治階級內部出現的各種矛盾。再者來說,同時也是為了集中自己家族的統治,使自己的力量不被分散,使財產土地不被輕易掠奪。

古代皇帝形象

繼承前朝 不斷完善

原始社會末期的宗法制度。這一時期宗法制的發展產生了萌芽,在父系社會中,男性地位不斷提高,男性在族群和家庭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此時,父權家長制和階級社會宗法制度之間既表現出相關性,兩者又在本質上有著不同的區別。奴隸社會的宗法組織直接由原始的家長制發展而來。宗法制度也在夏、商、周三朝得到確立和完善。

古代皇帝形象

春秋以後,嚴格意義上的宗法制度已開始瓦解,但個體家長制家庭隨著原始氏族宗法組織的瓦解而不斷分化獨立,經過不斷地發展演變,形成了封建宗法制。戰國秦漢時期的宗法組織表現為舊宗族勢力和個體家長制家庭的並存,個體家長制家庭的分化獨立也促使新宗族勢力的產生和發展。此時的宗法組織還未形成與中央政府相對抗的力量。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地方家族勢力不斷擴大,開始擁有一定程度上可以與中央相抗衡的力量。與秦漢時期不同,此時的地方家族勢力與皇帝一般不同姓不同宗,從一開始就站在中央政權的對立面,形成一種割據形態。

古代皇帝形象

宗族組織的存在使得宗族統治與地方統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相結合,這有助於穩定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與此同時,一旦皇權削弱,封建割據勢力便可藉助力量強大的本地宗族勢力來對抗中央,使得國家動亂不斷。宋朝建立後,地方宗族勢力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不斷削弱地方家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明清時期,地方宗族勢力作為封建政權鞏固統治的輔助力量表現得更為明顯,宗法制度對社會和人民的影響更加深入。

古代皇帝形象

立嫡以長 立子以貴

西周奴隸制統一建立王朝的時候,由父權家長制逐漸到宗法制的確立,於是初步形成了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強調了「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道德。《大學》中說,「欲治其國,必先齊其家」。宗法制中天子的嫡系長子是大宗,可以繼承父親的位置。天子的其他兒子是小宗,只能被分封為諸侯,不可覬覦王位。其他階層也是如此,逐層分封。說到底,宗法制是奴隸制的產物,是封建制的一種變相繼承,用權威來束縛人們。在宗法制中,只能有一個天子,天子的諸次子、庶子為諸侯,按照君臣關係替天子維護團結。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分封制鞏固了宗法制,而宗法制為分封制提供了條件,它們二者相互彌補,相得益彰,只有分封才能推行宗法制,只有推行宗法制才能達到分封的目的,最終得以鞏固奴隸主的地位。

古代皇帝形象

宗法制在西周是為了維護嫡長子繼承制,在夏的時候,王位是傳子;在商代,繼承傳子或者傳兄;到了周,就實行了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只有正妻生下的長子才能夠繼承其父親的位置,當然,賢不賢不考慮在內,因為嫡長子只有一個,這是為了避免爭奪王位而引起爭端,正如《公羊傳》隱公元年所概括的兩句話:「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宗法就是為了適應氏族社會中的血緣關係,然後來維護階級社會中嫡長子繼承制的需要從而產生的。宗法制中只能有一個天子,那嫡長子的兄弟嫡庶兄弟便是王子,他們一方面是血緣關係,另一方面又是君臣關係,其中血緣關係要服從政治關係,政治關係大於血緣關係;在宗法制中,每個人都是政治的產物,不得說血緣之分。大宗一百年也不改變祭祖,小宗過了五代人就開始改變祭祖習俗。

古代皇帝形象

宗法制度能夠存在和運行的基礎就是家長制和夫權制,其最鮮明的結構特徵是「家國同構」,指的是家庭、家族在結構上和國家具有相同之處。小家庭組成大家族,大家族組成大宗族,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家庭結構和家族制度逐漸成熟、完備,等級分明的運作體系也成為古代社會治家和治國的標榜。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觀中,個人的存在和發展必須依託家族,家族的興衰榮辱與個人緊密相連。自然地,家國合一的宗法制度就使得任何一個社會成員都依附於宗族之長和天子。

史料:

《公羊傳》

《大學》

相關焦點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主題解讀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過程:建立、形成、演變、滅亡特點:各自的界定、彼此的區分影響:價值與評價、批判與智慧(1)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
  • 古代中國之超前,是如何遠超西方文明的發展?從秦漢說起
    其實論文明的發展,同一時期的中國的確要遠遠超過西方的發展。不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都遠非西方所比。今天我們就從春秋戰國、秦漢時期說起,看看同一時期的中華大地和西方都在過著怎樣的生活。看看同一時期的中華是如何領先西方數百年的呢?華文明的創造了是如何展現的呢?
  • 努爾哈赤時期,滿族的封建制度是如何確立和發展的?
    但是,自努爾哈赤出現以後,他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結束了女真內部分裂混亂的情況,實現了各部的統一;與此同時,他採取了許多措施發展滿族的經濟和文化,為滿族的發展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就包括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促使奴隸制度向著封建制度的轉變。
  • 日本封建社會的最後階段,國內農業生產水平如何?了解一下
    17世紀中期,因體制的確立,日本歷史上的封建社會達到最後的階段。這是因為,第一,這一體制是封建領主階級,即以將軍一族、各地領主及其家臣這樣一個森嚴的身份差別制度所構成的單一的統治階級,與以小農為主的農、工、商各界人民即被統治階級之間並無任何中間統治者的直接相對立的體制。
  • 南陽子 : 水墨藝術的歷史演變
    從上溯至唐代中葉,以大詩人王維參悟禪學和詩學貫通繪畫,獨創「水墨」,開啟南宗繪畫的歷史來看,相對「北宗」之「丹青」,文人畫水墨暈化的樂章,逐漸佔據了中國畫的主流,使文人畫躍居畫史正宗,實乃文人操持文字乃至遊戲筆墨的歷史現實決定的藝術流向。
  • 福文化雜談-「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福文化歷史悠久,與中華民族共命運,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文化。幾千年來她蘊含著中華民族全體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伴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的變遷與發展,如今已全面滲透到了人們從物質到精神的各個方面,她在人們心中的信念已經超越了民族、宗教、社會、地域、時空等範疇,她所折射出的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觀念及價值觀。可以說,福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影響最遠、影響最廣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
  • 漢代服飾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漢代服飾文化是如何演變的?歷史上許多文化都在進化,經過幾千年的進化和繁衍,各種文化之間形成了一個系統,例如,中國的服裝文化在漢代形成了高峰,其演變也形成了一個體系,這是非常令人震驚的。漢代服飾文化從織染到刺繡發展迅速,也促進了當時農民生活的發展,由於服裝文化體系,許多西漢時期的服裝文化流傳至今!在漢代,整體服裝是深衣的形式,無論是單件的還是棉布的,上衣和下裝都是剪好縫在一起的,上衣沒有縫好,寬度也沒有縫好,外套裡有中國的衣服和心,領導主要暴露在外,成了刻板的西服。
  • 中醫:關於脈診發展的歷史演變過程
    脈診有著悠久的歷史,幾千年來經過歷代送家的潛心研究,井從臨床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從而形成了較系統的理論。一.導源於《內經》系統論述切脈法的文字記載,首見於《內經》。★遍診法——《素問·三部九候論》是對頭(上)、手(中)、足(下)三部動脈的普遍切診,每部又分天(上)、人(中)、地(下)三候,三而三之,合而為九,故稱「三部九侯」。由於此種診脈部位及診法繁複不便,現已較為少用。二.發展於《難經》《難經》八十一難中有22難專論脈學理論,《素問·五臟別論》僅言「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未論診脈「獨取寸口」。
  • 中國「邪教」的由來與演變
    [摘要]談中國歷史上「邪教」的由來與發展,首先要看到他們處於封建社會時期,即使是宗教或宗教異端,也會被統治者視為邪教;即使是邪教,也有可能具有反抗封建統治的一面。再如,明中葉以後,南傳羅教幾乎在相同的地點以燎原之勢,迅速傳播,成為浙、閩、贛等省的主要民間教派,而摩尼教的歷史傳統和生命力依然在羅教各支派中發揮影響,甚至後來人們一般把江南羅教諸支派都稱為齋教或老官齋教。從白蓮宗到白蓮教白蓮教萌芽於佛教異端白蓮宗,白蓮宗由南宋茅子元創立,所奉為慧遠發端的彌陀淨土信仰。
  • 中國古建築的脊飾文化:歷代的發展演變以及歷史意義
    在脊飾文化中,有江南流水的雋秀美,也有落日孤煙的氣派美。脊飾的背後,更是蘊含著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內涵。而建築的意義不僅在於美,更在於其承載的文化價值。脊飾的美學色彩令人心馳神往,其禮教色彩也讓人嘆為觀止。在朝代更替過程中,脊飾也隨之發展,其意義也越發豐富。
  • 探秘姓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追尋姓氏文化中的那些精彩片刻
    首先,關于姓的產生,一般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始祖創世,因生賜姓「,這種說法是記錄在一些文獻典籍中的傳說故事,比如婦孺皆知的女媧、伏羲兄妹成婚,繁衍人類的故事。當時宇宙初開,伏羲、女媧生活在崑崙山,因為世上只有他倆,於是他們自相婚配,結為夫妻,傳下了後代,並根據他們的出生情況和居住地區分為不同的族姓。
  • 屬於自己時代的貢獻者,日本古代封建社會的德川幕府
    日本的幕府制度也是日本的基本制度之一,在日本封建社會的統治之中持續了上千年,雖然有在後世看來有其不合理性,但是在日本封建時期看來,那是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一項貫穿幾乎整個封建社會的制度,一定是適合那個時代的發展才沒有被淘汰的。
  • 張文琪:譜牒類書目的源流與分屬演變
    宋代以後,譜牒類書目的政治功用逐漸缺失,其在目錄學中的地位明顯下降,到清代最終被排除在史部目錄之外。譜牒類書目在目錄學著作中分屬演變的歷程,折射出不同歷史背景下譜牒社會功用的變化。譜牒作為一類重要的文獻分支,對其起源與在目錄學著作中的分屬演變進行研究,對於考察譜牒類書目的歷史流變與其在不同背景下功用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一、秦代及秦以前有關譜牒的記載據陳夢家研究,在商代後期就已經出現了記載直系祖先、宗子名諱的世系表。
  • 商周正統明明是戴氏,為何漢武帝「篡改」歷史,將孔氏立為正統?
    宗法制和分封制就是其將血緣和政治相結合,將血緣作為一種政治利器的顯著表現。宗法制的實行也決定了商周早期的國家正統是戴氏,周王室。戴氏作為商朝國君的弟弟一族,以周朝分封國宋國而存在繁衍,在早期的周朝還是有著十分大的影響力的。周王朝作為最大的大宗,有著統治所有小宗的權利和威望,自然是無可反駁的正統。
  • 從英國足球的發展歷史看職業足球俱樂部所有制的衍生
    伴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現代化,世界各國就足球俱樂部的所有制問題,在姓「公」還是姓「私」之間,各有探索,一直到現在,由此深遠地影響了其本國和世界足球發展進程。我和您一起蒙太奇其中的精彩歷程,期待發現一些足球俱樂部的發展規律。
  • 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各個朝代不同兵器的演變與改進過程
    中國古代兵器有著非常悠久而漫長的發展歷程,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些過渡時間段,時間延續之久。它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但是在於從什麼方面去劃分,如果從範圍去劃分,可以分為青銅時代、鐵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