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

2021-02-12 杏林健康管理

導語:學中醫,確實讀書不在多,而在精,思維方式很重要,前提是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像徐靈胎一生讀的醫書上千本,批註的就達幾百本。今天小編推薦幾本經典的中醫方面的書籍,歡迎參考。

 本書乃郭博信主編,主要精選了明清醫家中切於臨床的醫話。醫話是中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中醫智慧的結晶。醫話短小精悍,是著者有感而發,信筆寫來,直抒其辯證用藥的思路,使人更易於理解和接受,從而洞察中醫的奧妙,每讀醫話,仿佛有名師在側,指點迷津,使人有茅塞頓開之感,獲益良多。這裡選取兩個醫話中的部分內容供大家賞析,如在(《煎法失度其藥不效)》一文中講到了煎藥的法度,「大抵表藥以氣勝,武火驟煎;補藥以味勝,文火慢煎。有只用頭煎不用第二煎者,取其輕揚走上也;有不用頭煎只用第二煎者、第三煎者,以煮去頭煎,則燥氣盡,隨成甘淡之味,淡養胃氣。微甘養脾陰,為治虛損之秘訣」,醫者不可不知。又如在(《治洩瀉宜加風藥)》一文中曰「蓋謂風主木,木克土也,宜散風之藥,防風、羌活、葛根、薄荷之類」,講到用風藥治療洩瀉,這也是臨床比較常用且有效的治法,但容易被絕大多數醫者所忽略。

  本書作者為清代王式鈺,字仲堅,為儒學世家,其人「博學善屬文,名重詞壇久」,曾被詔博學鴻詞而未就。後以醫為業,並與當時名醫程郊倩和喻嘉言的交往甚密,常師事之,得以請益諮詢,加之勤奮聰明,醫術由是精進,名燥吳門。首先說說給這本作序的程郊倩,他在自序中提到「醫如仲堅之讀書明理,方不為費人之醫」,說明王式鈺在當時還是非常靠譜的醫生。我心裡一直比較疑惑,為啥像老程這種中醫大家,又一大老爺們兒,為啥取個女人的名字,哈哈。程郊倩寫過了一本《傷寒論後條辨》,其論每有精闢之語,感興趣的同道也可以買來讀讀。那我接著介紹這本《東皋草堂醫案》,作者曾治「一老人向多火症,或咽喉腫痛,或兩目腫赤,或口舌生瘡,或頭疼齒痛」,診其脈「上盛下虛,兩尺脈浮而無力」,辨為「命門火衰,龍火飛騰」,用「附子1錢,肉桂8分,山楂2錢,枳殼7分,熟地2錢,丹皮8分,澤瀉6分,山萸1錢,茯苓8分,山藥1錢,濃煎浸冷服之,以劑霍然」。又如治「一人善啖,不為肌膚每食必汗,常患傷風,夜則發飽不安,右關浮數,按之則澀,問其向來所服何藥,大都理中加黃芪、桂枝之類」,曰「凡受水谷之入而變化者,脾胃之陽也,散水谷之氣以成榮衛者,脾胃之陰也。今善啖是脾胃之陽未常傷也,只因脾陰不足不能散精,故不為肌膚多汗,而易傷風兒」,用「山藥、石斛、扁豆、五味、茯苓、白芍、蓮肉、棗仁、廣皮、山楂,二十劑而愈」。所以,此醫案對於培養中醫臨證思路、提高臨證素養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本書易氏醫案18則,主要為內科及婦科疾病,卷末附自製經驗方11首。每案先列證候,次述治則方藥,再以設問和作答的方式辨析醫理,體現了作者臨證脈證合參、用藥精到的特點。易思蘭治病經驗豐富,思維獨到,認為「治病貴先識病性」,每證必據脈求因,審因辨證,推究傳變,定方用藥。治法以開鬱為先,補益隨後。推崇古人「越鞠湯」,並在此基礎上創立「四神散」(香附1錢 烏藥1錢 蘇梗5分 甘草3分 撫芎3分 白芷5分 當歸2分 白朮3分 神曲3分)、「暢衛舒中湯」(香附8分 蘇梗5分 蒼朮8分 貝母8分 連翹5分 撫芎6分 神曲1錢 沙參1錢 桔梗4分 南木香半分)等方。作者治「患膈滿一人,其症胸膈胃脘飽悶,臍下空虛如飢不可忍,腰腿酸痛,坐立戰搖,日夜臥榻,大便燥結,每日雖進清粥一二鍾,食下嘔酸吐水,醋心,眾作膈治,二年不效。診得左右寸關俱沉大有力,兩尺自浮至沉,三候俱緊,按之無力,有搖擺之狀。曰:此氣膈病也,須開導其上,滋補其下,兼而行之可也。遂以暢衛舒中湯投之,每日空心服八味地黃丸百粒,服二日,噯氣連聲,後亦出濁氣,五日可以坐立,啖飯二碗,服藥至二七,動履如常」。讀完此書,掩卷深思,真如卷後所說,讀後開人心眼,真明醫也。

  本書作者為清代醫家黃宮繡,黃氏注重實踐,探求真理,故其著作,都以「求真」冠名,如《脈理求真》、《本草求真》。其研究本草,論述藥性,也是「復不厚今而廢古,惟求理與病符,藥與病對」。這種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實事求是的治血態度,為後學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太史醫案初編》時隔幾百年重新出版,真乃吾輩之福。黃宮繡的脈法,不是在《脈理求真》裡寫寫就算了,而是真刀真槍拿來解決大問題,起沉痾。可以說,研讀《脈理求真》,確不讀《太史醫案初編》,便成了無的之矢。單指脈法是黃氏獨特的診法,其文名言:「至於診脈,餘多用一食指觸診。若診關而用三指並按,則關反被兩指牽滯,而脈失真不實。」如黃氏治一僧人,「身癢異常,屢服驅風敗毒之藥不愈。診其脈左寸關尺俱各平靜,唯右脾脈衝突異常。此乃內氣不清,故爾外氣不靜。用茯苓3錢,半夏2錢,木香8分,廣皮5分,川樸1錢。二劑而癢自平」由此可見瘙癢一症,須看內氣清肅,則外氣始治。若內氣不清,縱用羌活、防風、荊芥、蟬蛻之藥,其風終不克除,而其癢終不克止。又如有關奇經八脈的用藥,歷來雖有倡論者,然診脈而見奇經八脈之病,卻很少有人提及,以致後學無所適從。黃氏遵《脈經》中所述脈法,診出奇經脈證,用奇經藥品,而獲痊癒,足證奇經八脈確有脈證、藥證可循。如卷四治陰維虛損之心痛,卷三治督脈病脊柱痛,俱先述脈形,細緻確鑿,以印證經典,後用專藥,準確對症,而效如桴鼓,此非熟讀古書者不能。

 本書乃潘華信、王莉編著,其書選唐宋醫書中關於中風、時病、虛勞、咳喘四門的主要方劑加以分析,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其中醫理論發揮及藥性闡述,多有發人深省之處,對讀者在臨床中正確選用唐宋古方,從而提高的臨證水平有重要意義。下面列舉最常用的一味中藥,來說明唐宋醫學與後世的不同。與丹溪詬病《局方》濫用香燥的觀點恰恰相反,唐宋醫方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重用甘寒滋潤,其中以生地黃為最,它普遍應用於臨床各科,奠定了養陰生津、沃焦救焚的治則,早清代葉、薛、吳、王有千年之久。如《聖惠》:「治熱病,心胸煩熱,口乾,皮肉黃,宜用生地黃煎方。生地黃汁、生栝樓根汁、生麥冬汁、生藕汁、蜜、酥」;《外臺》:「治天行肺熱咳嗽,喉有瘡,地黃湯。生地黃、玄參、芍藥、柴胡、麥冬、貝母、竹葉、白蜜」等等。時病用甘寒自然汁,特別是生地黃汁的大量普遍應用,是宋前後任何歷史時期所不可比擬的。另外在重證的搶救上,強調「不計時候,頻頻服」,已萌發有中醫學發展史上從來所無的「補液」旨趣,但無聲無息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地黃在宋以前的臨床應用,絕非今日養血益精,育陰清熱之限,還可補土健胃。如《千金》地黃散「主益氣調中補絕,令人嗜食除熱」;《聖惠》「治勞熱咳嗽,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生地黃汁、蜜、青蒿汁三味,方中青蒿清熱,白蜜養胃,生地黃汁清熱潤肺,健胃補中。地黃補土健胃的學驗,是宋以前長期醫療實踐中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彌足珍貴。書中還有用生地黃治療咳嗽痰多、慢性咳喘而虛羸者,類方甚多,不勝枚舉,同道可自行閱讀。總之,對唐宋醫學的研究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工程,需要我們中醫人不斷地努力和探索。

  讀書,必須配合臨床。不臨床而讀書,只會學到些想當然的醫理。只有從臨床上回來,再讀醫書,如此循環往復,則才能醫理與臨證豁然貫通。多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如此方是病家之福。以上是我推薦的書籍,希望各位讀完我推薦的書籍,能夠從中受益。

相關焦點

  • 超驗主義與經典中醫
    超驗主義與經典中醫
  • 「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馮崇廉師從國醫大師、中醫泰鬥鄧鐵濤,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30多年,注重運用中醫思維進行臨床指導,善於辨證使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曾獲「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南粵最美中醫」等稱號。 跟師鄧老入門中醫 悟經典終成「鐵桿中醫」 「我曾祖父是中醫,算是有些醫緣,但學中醫純屬偶然。
  • 「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馮崇廉師從國醫大師、中醫泰鬥鄧鐵濤,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30多年,注重運用中醫思維進行臨床指導,善於辨證使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曾獲「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南粵最美中醫」等稱號。 跟師鄧老入門中醫 悟經典終成「鐵桿中醫」 「我曾祖父是中醫,算是有些醫緣,但學中醫純屬偶然。
  • 聯盟薦書 |中醫經典及流派篇
    本期主題書單聯合推薦中醫經典及流派類書籍,分別為《中醫臨床傳統流派》《中醫醫學派源流論》《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中醫醫家學說及學術思想史》及「三部六病」醫學流派系列著作。
  • 論道丨從陶弘景到經典中醫自洽體系
    點擊「經典中醫自洽體系」關注我們 ●論 道● 從陶弘景到經典中醫自洽體系
  • 自學中醫的順序,名老中醫說四大經典,直奔主題
    大家好,我是中醫二羊,經常有朋友問我關於學習中醫的事,如何入手?有什麼順序。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前輩們早就總結好了。無非兩條路。一條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去偽存真。另外一條是直奔主題,直接從經典入手。這條路是先難後容易。
  • 「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馮崇廉師從國醫大師、中醫泰鬥鄧鐵濤,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30多年,注重運用中醫思維進行臨床指導,善於辨證使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曾獲「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南粵最美中醫」等稱號。跟師鄧老入門中醫 悟經典終成「鐵桿中醫」「我曾祖父是中醫,算是有些醫緣,但學中醫純屬偶然。
  • ❀解讀中醫經典+現場臨床教學,只有這裡才有!
    聽過他講中醫經典的學生,沒有人不為他對中醫經典的熟悉程度感到震驚的,正因基本功紮實,熊教授在看起病來才能夠輕鬆自如,辨證思路清晰,直擊病症要害。從上述臨證醫案的記述可見熊教授中醫經典功底之深厚。熊教授是中醫臨床經驗豐富的國家級名老中醫,多年來也一直從事中醫經典課程教學,對中醫經典理論十分熟稔,並能將自己多年來的臨床經驗融貫於經典課程的教學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中醫經典理論的博大精深。
  • 本草綱目為何落選中醫四大經典,差在何處
    收錄藥物一千五百多種,收神農本草經多好幾倍,很可惜的是,神農本草經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而本草綱目則名落孫三外。李時珍是偉大的醫學家,更是藥物學家,除了本草綱目外還有瀕湖脈學,還掛了藥聖的名頭,為什麼在中醫界,神農本草經地位強過本草綱目呢?
  • 淮安中醫看婦科專家,老中醫看婦科炎症反覆經典案例
    淮安中醫看婦科專家哪位好呢?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通過書籍、網絡等渠道對中醫的了解越來越廣泛,很多女性會選擇中醫治療,那婦科炎症範圍廣、種類多,淮安中醫看婦科專家也不少,哪位值得信任呢?這位中醫可以說是淮安女性看婦科病、調理身體的名中醫了。
  • 祉雲中醫智能鏡推動中藥經典名方服務老百姓養生「治未病」
    這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況,身體略有不適但體檢沒有異常情況,想去看老中醫要排隊還難找,聽說中醫經典藥方好,中成藥吃起來也方便,想用來調理身體,但是不知道自己該吃哪一種,也不知道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困擾。養生與「治未病」是深入國人日常生活的中醫理念,現代人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提升,使得追求健康的需求更為旺盛,但現有的中醫資源並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 中醫名家盧世秀:「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善思悟,勤總結」 成就好...
    光明日報社·光明天下傳媒廖廓:為什麼學經典是成為一個好中醫的必修課?中醫經典的重要性何在?  盧世秀:中醫學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醫學體系,中醫經典理論是這個體系的基礎。要想成為一個好中醫,就要掌握這個醫學體系,中醫經典理論就是必須要學的。
  • 中醫入捷徑-24小時中醫基礎
    中醫基礎學習之必要性得其要者,一言而終,不得其要者,流散無窮。學習之道,貴由淺入 深,循序漸進。學問之道,貴在依止經典,窮究其源。中醫基礎,本是入之必經之路,如今卻荒草叢生,人跡罕至。《名老中醫之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一本中醫暢銷書,書中所 提及的中醫界老前輩多數都是從背誦「四小經典」開始,築牢基礎,再登堂入室。國醫大師是中醫傑出的傳承人,他們從小背經典,學識藥,跟臨床,學業基礎非常紮實,口授心傳,積數十年之功力方得殊榮。但這些醫大師之後呢?
  • 2020福建省中醫經典知識大賽今開賽
    ▲省衛健委中醫處處長錢新春(左1)、四級調研員張錦豐(左2)、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肖紹堅(右1)巡視考場福建省衛健委中醫處錢新春處長表示:「中醫藥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其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中醫「四大經典」之中,即指導中醫理論的《黃帝內經》;開創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指導中醫臨床的《傷寒雜病論》;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專論溫熱病的《
  • 引火歸原 坎離交泰——泰安市中醫醫院郗洪濱以中醫經典思維治療患者
    泰安市中醫醫院針灸二科主任郗洪濱在臨床上體現中醫經典思維之——引火歸原,坎離交泰。醫案分享:患者,劉某某,女,61歲,退休,山東泰安人,2015年04月03日因雙膝蓋紅腫痛上下樓梯痛、坐起立行時膝部酸痛不適前來就診。
  • 香柏藏書館--大量中醫書籍下載第二季(112卷經典)開始了
    中醫書籍下載(112卷經典)第二季目錄:「附子不宜與瓜蔞同用」之我見.pdf「火神派」述略.pdf《章次公醫案》中附子的應用三.pdf《章次公醫案》中附子的應用一.pdf20世紀上海地區擅用附子六大家.pdf
  • 中醫推薦經典減肥早餐 讓你怎麼吃都不胖
    "中醫食療養生"免費訂閱哦!   中醫減肥,講究的是改善體質,徹底杜絕肥胖,而非西醫利用手術或者藥物進行減肥。中醫減肥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利用食療來達到調理體質的目的,那麼食用哪些食物可以達到減肥的效果呢?
  • 中醫珍稀古籍善本,最豐富的三千冊中醫古籍資料
    1993)中醫歌訣白話解系列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高清版)中醫經典臨證發微(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中醫經典注評叢書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醫藥精華讀本(共六冊)中醫證候學
  • 痛風中醫經典組方
    中醫認為痛風與人體的脾腎陽虛有關,解決脾和腎的問題,是解決痛風的根本之道,蛹蟲草、枸杞子的作用在於益腎。茯苓、淡竹葉、薏苡仁的作用在於健脾。
  • 學習中醫,該如何入門?
    在舊社會,師帶徒學中醫的方法因人而異,大致有兩種形式:第一種,老師採用淺顯的讀物,如《湯頭歌》、《藥性賦》、《醫學三字經》等教材,向學生進行講授。然而要求閱讀這些書籍的老師們,教學一般都以傳授自己的經驗為主,更注重中醫實操訓練,往往對《傷寒論》、《本草綱目》等經典著作的解讀不深。因此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側重於臨床,而忽略理論研究。第二種,正好相反,老師帶學生在啟蒙教學階段,就以中醫經典著作開始,所以這類學生一般來說,理論水平比較高,基礎是比較牢固的,有發展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