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人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這個社會?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2021-02-07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怎麼不多交些朋友?」、「別總宅在家裡」、「你必須學會和別人相處」……

生活中,內向的人經常被「鼓勵外向」,似乎只要不符合社會定義的外向,就會被貼上「自閉」的標籤。那麼,內向者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社會嗎?

人格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 J. Eysenck)在《人格的維度》(1947)一書中指出,人格是一個人所有行為模式的總和(包括情緒穩定性、外向、開放性、盡責性、宜人性五個維度),具有持久性、穩定性,而性格則是人格層面可塑造的那部分。

人的性格就好比一個連續體,內向和外向則是這個連續體的兩端,人在不同環境下呈現的性格傾向是不同的,當傾向於連續體內向端即呈現內向性格,反之則會呈現出外向的性格。

從這個角度看,所謂內向和外向不過是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性格傾向差異罷了。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甚至提出了貓型人格和狗型人格(2010),具體而言,

貓性人格:比較內向、宜人性低、盡責性較低、情緒不穩定、開放性較高(興趣探索方面)

狗型人格:非常外向、宜人性高、盡責性高、情緒穩定、開放性低

心理學上對於內向和外向性格的狹義描述為:

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

保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除非摯友)。

傾向於做事有計劃,瞻前顧後,不憑一時衝動。

日常生活有規律,嚴謹,遵循倫理觀念。

做事可靠,很少進攻行為,多少有些悲觀。

焦慮、緊張、易怒還有抑鬱。

外向則與之相反,

外向的人,喜歡配合客體思考、感覺、行動。

關心,完全用在客體,以客體為優先,容易受客體的制約。

能主動觀察,速度較快,帶有概括性。

反應較快,帶有記錄性,有明顯情緒反應。

自我保護行為

然而,現實社會不是心理教科書,廣義範疇內的外向與內向是相對卻又不絕對的兩個概念。每個人在接觸陌生事物時都會產生自我保護意識,正常情況下不會主動透露自身情況。

正如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中的穎兒,在節目所展示的片段中,她似乎很難快速適應群體,多數時候都在一個人做事。她自己也表示,因為害怕說錯話,做錯事,儘量不表現自己。

可是,一個綜藝節目自然是無法全面、立體的展現一個人的,我們也不可憑藉一些片段就狹隘的定義一個人是否不合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面對不同的人、事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態度。也許,在鏡頭前,她是靦腆內斂的形象,但是在家人、閨蜜、摯友面前,她卻是一個充滿歡笑的開心果。

社會與輿論不應該從一而終的要求每一個人都磨平自己的稜角、強迫看起來「內向」的人掛上假笑的面具。

躲在屏幕後面宣洩自己的情緒

與此同時,人作為所有社會關係的集合,是需要交流和互助的。在提倡開放的當今世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隨著網絡等虛擬社交方式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呈現出一種「網絡外向,現實內向」的趨勢,這些人更樂意躲在屏幕後面宣洩自己的情緒。

他們或是沉迷遊戲、或是尋求網上的虛擬愛情、更或者操起鍵盤「大殺四方」。此種線下內向是對現實世界的逃避、線上外向是虛擬而浮躁宣洩。

外向是進入一個陌生的群體中能更好的找到個體間的共性,以共性激發群體發揚個性,而內向是保有個性、等待別人的認可與激發。

從心理層面看,內向不一定變得外向才能適應社會,相對的,外向者也不一定更受歡迎,畢竟比起咋咋呼呼,多數人還是喜歡文質彬彬。

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既有內向與外向的,當我們調和好這兩種處事方法,內斂而又健談時自然就會被更多的人認可,被社會所接受。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人的人格結構》

相關焦點

  • 內向的我們,一定要變得外向嗎?我花了3年的時間才找到答案
    對於「內向的我們,一定要去變的外向嗎?」這個問題,曾經我和很多人的答案是一樣的:那就是需要,因為這個社會對外向的人更加友好。所以從大學開始我一直尋求改變,我強迫自己去面對人群、參加社團、走上講臺,即使每一次我都是冒著冷汗,抖著手完成這些事情,但是我依然會在下一次對自己說加油。
  • 內向女生怎麼變外向?內向女生如何變得外向?
    我是一個從小就有些內向的女生,在家人面前說話很少,只有在少數的朋友面前才會稍微的話多一點,在人多的地方會覺得不自在,和別人說話一般是別人問什麼我就說什麼,很少主動地去聊點什麼,時間久了和我說話的人變得越來越少,朋友也很少,我不想再這樣下去了,想要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外向起來,內向的女生怎麼變外向啊?
  • 擁有內向心理的人要如何變外向呢?
    心理學家發現,內向者產生的唾液量要遠多於外向者。由此心理學家認為內向者對刺激的反應更加強烈,在陌生的場合,與人交往時更易感到侷促。而外向者反應較弱,更喜歡熱鬧的情景。內向的性格不易完全改變,反過來說,也沒有必要改變。其實內向、外向只是一種性格傾向,並不存在優劣問題。
  • 性格外向的人,在社交中有什麼優勢?外向一定比內向好嗎
    不能覺得別人什麼都是好的,有很多東西並不是絕對的好或者壞,是要看這個人的性格是不是適合自己。如果適合你的話,那就是最好的,不要再去在意一些亂七八糟的無意義想法。那麼性格外向的人在生活中到底有什麼樣的優勢?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提過,其實優勢挺多的,我們簡單的分析一下、說幾點。
  • 「外向」比「內向」更好嗎?它們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心理學家會將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放到對我們的內向和外向水平的認定中,這些性格特徵和我們與他人互動的偏好相關。 根據這個理論,人們的個性可以用以下五個性格特徵來描述:外向(以及與其相反的內向)、宜人性(利他主義和關心他人)、責任心(如何有條理和負責任的)、神經質(一個人經歷多少負面情緒)和對經驗的開放性(包括想像力和好奇心等特徵)。在這個理論中,人格特徵的範圍是一系列的。 採用五因素模型的心理學家認為,外向性格有多個組成部分。
  • 孩子性格內向並不是壞事,而家長強迫孩子變得外向,才可能是壞事
    文/每天育兒的媽媽說起孩子的性格,相信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性格開朗外向,都不希望孩子變得內向。看著孩子內向的性格,家長也會感到憂愁,覺得孩子內向,長大以後進了社會將會吃虧,而且也難有大發展。孩子性格內向不可怕,可怕是家長強迫孩子變得外向。
  • 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未來發展更好?研究顯示:並非這樣
    你會認為內向的孩子不如外向的孩子好嗎?你也會因為孩子內向而焦慮不安嗎?如果是這樣,你一定要花費幾分鐘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內向一詞往往與懦弱,自卑,逃避等負面詞語聯繫在一起,因此當父母們聽到有人評論自己的孩子內向時,父母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變得外向。
  • 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兩者有什麼區別和特點呢?
    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兩者有什麼區別和特點呢? 嗯,我們都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性格侃侃而談的人,我們認為他是外向者;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我們容易給他貼上內向的標籤。 其實分內向與外向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心理學家卡爾首次提出的兩個專業術語。根據他的說法,外向者尋求與外部世界的密切接觸,而內向者反而是將心理能量內化。
  • 還在努力讓自己變得外向?不必了,70%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內向的人
    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嗎?TED 最受歡迎的演講者之一蘇珊·凱恩,曾經在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中講到:這個世界上內向的人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也就是說,在你認識的兩到三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是內向性格的人。
  • 為什麼性格越是內向的人,越厲害?心理學家的解釋告訴你答案!
    為什麼性格越是內向的人,越厲害?心理學家的解釋告訴你答案! 現代社會,「內向」逐漸成為了一個貶義詞,人們總是習慣於把那些在公眾場合不善交流的人打上各種負面標籤,認為他們是不合群、孤僻、不懂得人情世故、極度內向的。
  • 《內向心理學》:成功不只屬於外向者,內向者也有不可取代的卓越
    想來這個問題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答案,諸如:熱情大方、溝通無礙的,人緣好的人屬於外向,安靜、沉默、不擅社交的都是內向。普遍來說,人的性格大體可分為內向型與外向型,對於上述的區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了解,也可以在群體中找出內外向的相關特質。
  • 內向性格的人需要逼著自己變得外向嗎
    很多人說,內向意味著不善於言談,不與人打交道;而外向者則表現出口才好,能處理事情,容易與人打交道。事實上,這種對內向和外向的定義是完全錯誤的。通過社會接觸來判斷一個人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有偏見的。畢竟,內向的人如果後天有良好的鍛鍊,就可以擁有這種能力。
  • 你覺得你自己更為內向還是外向?看完你就知道答案了
    內向與外向這是兩個概念,最初是由瑞士精神科醫生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提出的,根據榮格的理論,外向者會尋求與外界的緊密接觸,而內向者反而是將心理能量內化,榮格認為 沒有誰是100%的外向者,或是100%的內向者,相反 我們擁有兩者的特性,然而大多數人會傾向於內向或者外向
  • 溝通能力好的人,真不一定是外向的人
    其實,這些都是內向者的典型表現,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內向者被看作是軟弱的,有缺陷的,不容易成功的,但問題是真的是這樣嗎?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大家總會覺得你是內向的呢?這個問題早在幾十年前,心理學家榮格就給出了答案,榮格說:「人可以從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從和他人的相處中得到能量,而內向的人可以從獨自的思考得到能量。」
  •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試圖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去迎合這個社會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人們長久以來形成的認知觀念:性格外向的人在社會交往中是更加主動的,而內向的人則有可能存在社交上的障礙。 所以對於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人而言,是否應該為了迎合社會交往中出現的各種情況,而主動改變自己的性格,去強行與外界進行互動呢?
  • 外向的人更快樂,還是內向的人更快樂?
    從圖中還可以看出,一周中無論是哪一天,外向者報告的快樂心情都比內向者要高。因此,外向的人一般會比內向的人更快樂。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狀況?其次,外向的人對獎勵比內向者更敏感。如果一個外向的人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會比得到相同分數的內向者更加興奮。最後,外向者大多是行動派,他們會較高頻次從快速行動的體驗中找到樂趣,相對而言,內向者更多的是思考與琢磨,而不是去快速行動。難道外向的人總是比內向的人快樂嗎?
  • 你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其實有四種不同類型的內向
    內向和外向這個話題已經討論了不知道多少次了,那麼你認為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呢還是一個外向的人呢?想想以下情形你會怎麼做,自然就可以知道你屬於內向還是外向。想像你和一大群朋友出去吃晚餐,你會是引導話題的人嗎?去KTV裡面唱歌的時候你會勇敢的唱幾首嗎?
  • 心理學家: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性格越是內向的人,越厲害
    心理諮詢室中總是會聽到這類問題,甚至有的人還會憤慨道:「這個社會最大的歧視不是性別歧視,而是性格歧視。」 很多人似乎都有誤區,認為內向性格的人不合群。 其實,這只是因為內向者需要向內獲得能量,更習慣獨立思考問題,獨自一人時自身壓力才能釋放,活力得到補充;而外向者則是向外獲得能量,所以他們在社交場合中總是如魚得水。
  • 《內向高敏者》:內向者的12項優勢助力他們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
    你是一個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這是一個外向的世界,大家普遍會覺得性格外向比較吃得開;但很多中國人如果誠實地做自我評價的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那麼,內向的人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裡自在生活呢?心理學家們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的性格,一方面是因為科學家們想要探索人的共性和差異,尤其是個體差異,這是構成複雜社會的基礎;另一方面在於為個體的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提供若干可供參考的思路和樣板,就像星座長盛不衰的原因一樣,將人分為若干類之後,我們可以為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找到一個相對確定的坐標,同時也可以快速判斷一個陌生人,決定是否與之深交、是否要避而遠之。
  • 外向性格一定比內向性格優秀嗎?乾康基因告訴你!
    有些人喜歡在周末看書,而有些人喜歡出去玩耍並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人之間哪個更有優勢呢?哪一種性格更好呢?這兩種截然不同個性的觀點,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首次提出,並由英國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進行了更詳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