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鳥羽毛的美麗最早可見於《韓非子》。
《韓非子》中曾寫道:楚人有買其珠於鄭者,為蘭木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能讓買家不要珍珠只要盒,這「輯以羽翠」盒子的美麗可見一斑。
有研究認為,孔雀羽毛的靚麗色彩是因為羽毛皮質層中周期性納米結構與光線的相互作用,
即鳥類羽毛的顏色來源於自然光和羽毛表面微觀結構的相互作用。
因此,只要翠羽表面結構不被破壞,翠羽就可以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鮮豔的顏色。
點翠在唐朝時應用主要是在衣服上。據傳安樂公主有一條百鳥裙,從不同角度去看,顏色大不相同,「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
到了宋朝,點翠的應用漸漸轉向了首飾方面。經過不斷改善發展,工藝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部分點翠首飾,都是出於明清。
點翠首飾在宮廷內十分盛行,以至於宮中單獨設有點翠造辦處。
後民國時期點翠漸漸被燒藍取代。與此同時,人們的審美、服飾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點翠首飾的需求量急劇減少,工藝走向衰落。
直至今天,隨著國學的復興,傳統藝術漸漸重回人們的視野。可古法點翠成為了「絕唱」。
古時所用的膠基本都是用動物的骨血、器官等有機物熬製而成,配方早已失傳。
在今天,我認為捕殺翠鳥製作點翠是極不可取的行為。
點翠對翠鳥羽毛的顏色選取要求很高,飽和度、明度、色調都相同的翠羽才可一起使用。
製作一件點翠首飾需要消耗大量的翠羽,每一根翠羽下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
點翠工藝從唐宋就開始興起,但如今我們卻很少能看見唐宋的點翠工藝品。
翠羽畢竟是從生物身上取下來的,很難長時間保存。這犧牲翠鳥製作的工藝品也有「賞玩期」。
複製古法製成的點翠工藝品,怕也不是你我平頭老百姓所能擁有的。到時候肯定會被有錢人、清貴的收藏家收入囊中。
捕殺翠鳥,犧牲生態,便宜了「人上人」。感覺是公共利益不聲不響就被轉化成了私利。
嵌玉綴翠,是為一絕:作為國禮贈送來賓的花絲鑲嵌,究竟多好看?
誰說古人只喜歡玉不喜歡寶石?故宮的寶石花簪讓人爭相追捧
誰說寶石只能做手鐲項鍊?故宮藏品告訴你:寶石做盆景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