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海:價值不亞於明清古窖池?

2020-12-12 騰訊網

白酒行業有句俗話:好酒三分釀七分藏。

儲藏環節在一瓶好酒的生產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對白酒最終的品質呈現起著關鍵作用。

而在儲藏工藝中,與酒體直接接觸的容器,重要性更不言而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酒體的風味。

當下人們耳熟能詳的儲酒容器主要有陶壇、不鏽鋼罐等。不過,仍有少數酒企一直沿用著古老的儲酒工藝,其中就包括有「會呼吸」之說的酒海。

何為酒海?簡單而言,就是一種大型儲酒容器,因其體積龐大,盛酒可達數萬斤,故稱為「海」。

通常形容某人善飲,謂之「海量」,出處就在這裡。

不過,想要達到「海量」可並非易事。以一個酒海儲酒5噸計算,如果每天喝上半斤,大約需要55年才能喝完這一酒海。而現存的酒海中,容量大者甚至可達15噸以上。

目前白酒行業仍在使用酒海的企業,主要分布在陝西、甘肅、青海和東北一帶,以西鳳、金徽、天佑德、榆樹錢、大泉源、道光廿五等為代表,材質則以荊編和木製(槐木、松木)居多。

在儲酒容器的選擇日益多元的當下,這些傳承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老酒海,漸漸超越了器物本身,成為白酒文明和手工技藝的一個歷史印記。

這是位於陝西西鳳酒廠西北角老酒庫區的一座酒海庫。

門鎖一開,陳年的老酒香便從幽深處瀰漫過來。一件件由荊條編制的圓柱形酒海,以高過頭頂的陣勢展現在我們面前。西鳳人稱它們為「海子」。

顯然,這是一些已經上了年紀的「海子」。

據西鳳酒廠製酒903車間主任金成勇說,在這間酒庫裡矗立著的約30個酒海中,有不少是從清朝年間使用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像這樣使用年限長且保存完整、有研究價值的酒海,西鳳酒廠有12個,都已被評為國家級保護文物,而酒庫中「年齡」最小的酒海,也已有二三十年。

身處在這些年代久遠的酒海間,人會不自覺地放輕腳步,仿佛在與歷史進行一場無聲的交流。這些酒海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在西鳳的酒海群中,一個編號為29的酒海顯得十分醒目。1989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習仲勳到寶雞視察,期間在西鳳參觀時,曾饒有興致地隨機品嘗了這款酒海中的酒,兩年後又親筆題下「陝西西鳳酒好」的留念條幅。

如今,條幅的原件就懸掛於29號酒海旁。六個古樸蒼勁的大字,也成為西鳳酒海的一段佳話。

而在甘肅金徽酒廠養酒館地下一層,恆溫環境中靜靜矗立著的50件木製酒海也大有乾坤。

2015年12月,經國家文物部門鑑定,這50件酒海全部被列為國家級文物。其中,一級文物6件,二級文物5件,三級文物33件,一般文物6件。

若以年代劃分,這50件酒海中製作於明代的有8件,清代2件,民國時期16件,新中國成立後6件。距今年代最近的金徽酒海,也有至少60年歷史,而在年代最為久遠的3件明萬曆年間酒海上,則刻有中國傳統的祥雲圖案和「萬盛魁」三個大字。

與之對應的是,在甘肅徽縣檔案館曾發現一份明朝萬曆八年的檔案。

檔案中記載:「白酒興起需大量之器具,祖上經唐宋起,常亦用非銅、非鐵之器具存酒,曾做酒籠酒櫃亦稱酒海……」

這份檔案不僅揭示了酒海使用的悠久歷史,同時也佐證了一個現象,即在明朝萬曆年間,白酒已十分興盛。

正如檔案中所言「白酒興起需大量之器具」,對酒海的使用在當時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白酒的產量已較大,才需要用到酒海這種巨型儲酒容器;二是白酒流通廣泛,在長途運輸中,酒海相較於其他器具,既輕便,也不容易破碎,由此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酒器。

如今白酒行業現存的老酒海,多為明清時期傳承至今。除上述金徽和西鳳外,青海天佑德,吉林榆樹錢、大泉源,遼寧的道光廿五等酒企,也都保留有不少清代酒海。而明清兩代也正是以燒酒為代表的高度酒興起的重要階段。

由此,這些老酒海的存在,也成為白酒早期輝煌的一個見證。

不僅僅是在北方,在我國南方地區,包括茅臺酒早先使用的盛酒器具,也有一種名為「卮子」的竹編酒簍,其製作方法與酒海極為相似。

可見這種儲酒容器在我國南北方曾被廣泛運用。

如今在白酒行業,明清時期的釀酒古窖池被視為珍貴的歷史遺蹟,所釀之酒往往也具有更高的價值。

如果按照白酒「三分釀七分藏」的說法,那這些明清時期的老酒海,其價值是否也並不亞於明清古窖池?

除年代久遠外,現存的老酒海還有一個奇妙之處,即「遇酒而香,遇水則漏」。

金成勇說,這是因為酒海中所存的酒多為65度以上的高度酒,酒精分子會與酒海內壁用於裱糊的成分發生反應,形成一種膠體結構,從而避免滲漏。

同時,這些裱糊成分中的有機物質,在與酒發生交互反應的過程中,還會有利於酒的酯化優化,以及酒中雜醇的揮發和其他有利微生物的生成。因此,經過酒海儲存的酒與一般的酒相比,口感會更加醇厚綿甜,並帶有獨特的蜜香和植物清香等。

也正由於酒海的特殊價值,目前仍保留有老酒海的酒企,通常都是將酒海用於高端酒的存儲。比如在天佑德,儲於酒海中的酒至少已有20多年的酒齡;而在金徽,酒海中所存的酒,也只是有限地用於少部分高端定製酒的釀製;榆樹錢今年則推出了以「酒海私藏」為特點的產品,價格高達數千乃至上萬元。

對這些老酒海而言,其保護和傳承意義,以及品牌價值,已經大於使用本身。

說到酒海的保護,通常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部保護,主要是穩固酒海和保持環境的陰涼、乾燥、通風。

以西鳳酒海為例,在酒海四周會固定有一些木樁。這些木樁大多從酒海被放置好後,便同步被固定下來。它們與酒海同齡,既承擔著穩固酒海的作用,也扮演著取酒時工人站立的梯子。

金成勇告訴我們,這些看上去已經很有年頭的木樁,實際上遠比我們想像的要結實。

而針對酒海內壁的保護,各家的做法也高度統一,都是採用「以酒養海」、「酒海不幹」。酒海內壁因酒的滋潤而更加柔韌,其中的蛋白質等有益物質,又會進一步濾掉酒的辛辣,從而相得益彰。

大部分酒海從進入酒庫、貼好編號、被固定下來的那一刻起,便幾乎不會再有位置上的移動。無論外界經歷著怎樣的滄桑巨變,對這些酒海而言,歲月在它們身上留下的痕跡,只有腹中的酒才清楚。

被譽為儲酒神器的酒海,之所以在當下沒有像陶壇、不鏽鋼罐那樣被廣泛運用,甚至可以說日漸稀少,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製作工藝極為繁複。

單從原料選擇和酒海外形上看,各家酒企基本都遵循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則。

比如,以西鳳和天佑德為代表的荊編酒海,所用材料均取自秦嶺一帶所產的荊條;而在木製酒海中,金徽所用的是本地產的國槐木,榆樹錢等東北酒企則是以地產松木為主。

原料的不同,也導致了酒海外形的差異,並最終形成荊編酒海以圓柱形為主,木製酒海則多為櫃狀。

而無論荊編或木製,酒海內壁裱糊的工藝流程和所用材料均十分相近。在西鳳酒廠採訪期間,我們便旁觀了一個酒海的製作流程。

從一根荊條出發

趙均勞師傅是西鳳酒廠5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酒海製作傳承人之一。已到耳順之年的他,早從17歲開始就跟著師傅學習酒海編制手藝,進入西鳳酒廠也有30多年。

據趙師傅介紹,製作酒海首先要採集上好的荊條。

與西鳳酒廠直線距離僅70多公裡的秦嶺,作為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分水嶺,不僅蔭庇了八百裡秦川的風調雨順,也孕育出種類繁多的自然植被。

生長在秦嶺北麓海拔800米以上的荊條,因質地柔軟且韌度較高,是編製酒海的上等材料。

採集的時間通常是在末伏以後到大雪之前。超過這段時間荊條容易吃蟲、蛻皮,這對於要存放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酒海來說,是不被允許的。

而一個儲酒量為5噸的酒海,大概需要500多斤的荊條來編制。

裱糊:最繁瑣也最重要的步驟

原以為,編製酒海外框會是整個製作過程中耗時最長、操作最繁複的,因為即使是6個技術熟練的師傅合力編上一個,也需要花上2天時間。

但事實上,裱糊酒海內壁還要更繁瑣些。

趙師傅給我們列了一串數字:為了便於裱糊,通常是先將3張由苟樹皮製成的方形麻苟紙粘合到一起,做成一個裱糊層,再貼到酒海內壁進行裱糊。

一個容量5噸左右的酒海裱糊一圈,大概需要130多個裱糊層,而整個酒海至少需要裱糊50層。

這樣算下來,裱糊一個酒海總共需要大約2萬張方形麻苟紙。若按單張紙計算,實際是裱糊了150層,其總厚度能達到5至10釐米。

而每糊完一層,都要等到完全晾乾,才能進行第二道裱糊,如此反覆進行50次。平均每一層徹底幹透約需2天,50層全部晾乾需要150多天。

之所以說此項步驟最為繁瑣,便在於此。這也使得一個酒海從荊條採集到最後入酒,最少需要半年以上時間。

最核心的秘密:粘合劑

裱糊之所以繁複,是由其重要性決定。

只有做到裱糊層密實無隙,才能保證酒海的儲酒功能。由此便不得不提到整個工藝中最核心的秘密——粘合劑,也稱生物膠。

在酒海製作中,編制和裱糊的技術通常是公開的,而不同酒海最終漏不漏酒,酒體存於其中是否香味純正,都跟粘合劑的調製息息相關。

粘合劑主要是由石灰、蛋清及新鮮的豬血根據一定比例調製而成。如果粘合劑明亮有光澤,則說明調製得比較成功,使用效果也更好。

在裱糊完成後,酒海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是用菜籽油和蜂蠟進行塗封。經酒海儲存,酒體中之所以會帶有蜜蠟的香氣,原因便在於此。

經歷如此繁多的精工細作後,一個酒海就正式完工,並開啟它作為儲酒容器的重要角色。

百道工序,百般雕琢,既是成就酒海諸多儲酒功能的奧秘,也無形中抬高了酒海使用的門檻。目前擁有大型酒海的酒企,也基本是以對老酒海的保護性使用為主。

不過,隨著酒海的價值逐步走進大眾視野,對小容量酒海的定製開發正在成為一個新趨勢。

目前已知的酒海中,儲酒量較大的可達15噸,而最小的僅有5斤。儘管容量小,但這些定製酒海在原料選用和製作流程上,與大體積酒海完全一樣。

此外,隨著今年西鳳萬噸酒海庫的開建,在原有老酒海外,還將有2000多個新酒海正在趕製中。

種種信號似乎都在表明,酒海這一凝聚了傳統文化和儲酒技藝的古老器具,正在迎來新的生命周期。

好酒地理局所發表的包括但不限於

文字、圖片、視頻等原創作品,均受法律保護。

未經許可,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篡改、刪減等。

原文轉載請在公號回復【轉載】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深度探索 宜賓古酒坊古窖池歷史脈絡
    本報訊(記者 周偉 吳平)8月8日,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宜賓市博物院協辦的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中國古代釀酒技術的價值挖掘與展示研究」之「考古五糧液」項目在宜賓啟動,力圖從行業標準上助力中國工業遺產的保護和推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 五糧液明初古窖 歷久彌新的酒之「魂」
    有著漫長釀造歷史的五糧液古窖池坐落在這條老街的28號,經650餘年不間斷使用的明初老窖,是我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這正是五糧液獨有釀造技藝和,品質的精髓所在。「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須得窖池老」。窖池越老,窖齡越長,微生物所繁衍的族系就越全面,種類也越穩定,比例也越均衡,窖池生態系統越趨兼容並蓄,酒的品質也隨之提高。
  • 歷史彌香之粹——五糧液明代古窖
    其中的古窖池建於明初,是我國唯一現存最早的、保存完好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在652年歲月裡,她們從未間斷髮酵,沉澱著酒香,氤氳著酒韻,讓你恍惚了時空,忘卻了自我,以為自己走進了另外的時代,在酒香中徜徉,留在唇邊的是酒香,永駐心中的是古老的酒文化。
  • 永樂古窖入駐千年古城保定, 定義「非遺白酒」價值新高度
    、推進全國化進程的重要一步,此次與新華勁集團達成戰略合作,為永樂古窖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力量,而北方運營中心的啟動更是永樂古窖走進北方市場的開端,未來將逐步導入永樂古窖的戰略營銷模式,開啟北方市場的深耕。」
  • 501五糧液 三個限定提升濃香型白酒高端價值表達
    501車間裡的明初古窖池群,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 五糧液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表示,五糧液擁有全國歷史最長、數量最多的老窖池群,其中最古老的窖池由明代洪武年間(1368年)持續生產到現在,是白酒行業唯一的650年不間斷髮酵的古窖池。本次推出的概念版超高端產品,限定在501車間明初古窖池釀造,這將進一步提升五糧液的高端市場地位,彰顯五糧液的高端品牌價值。
  • 棋落保定,永樂古窖北方運營中心揭牌儀式落下帷幕
    此次活動以永樂古窖北方運營中心揭牌儀式為開啟,永樂古窖北方市場的深耕將正式拉開,與此同時,北方首家非遺文化體驗館也將推動建設。「我們選擇加入永樂古窖,不僅因為白酒的社交屬性,更看到永樂古窖背後的雙遺產文化,永樂古窖是品質與文化並存的實力派。未來,北方運營中心將在總公司的帶領下全力做好、發展好永樂古窖酒,傳遞好永樂非遺文化,讓永樂古窖非遺文化繼續走向更高更遠!」宜賓永樂古窖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永樂古窖北方運營中心董事長趙建輝說道,轉向全新的領域——酒行業,發展的路上會有挑戰,但成果一定會令人欣喜!
  • 非遺白酒再添宜賓新風採,永樂古窖全力建設五糧濃香產區!
    10月27日下午,宜賓市委副書記、市長杜紫平率隊蒞臨永樂古窖文化(廣東)體驗中心進行考察調研,並舉行座談會,就宜賓五糧產區建設打造開展討論,宜賓永樂古窖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伍倩雯女士陪同並出席座談會。
  • 各路菁英聚首中山,共享永樂文化盛宴|非遺文化|老酒|封壇|古窖...
    此次活動以永樂古窖文化(廣東)體驗中心為起點,借鑑永樂古窖將非遺文化與體驗經濟相結合的模式,探討非遺傳承和傳播的新模式,使非遺傳承歷久彌新,讓更多人參與到保護、傳承、弘揚非遺文化的隊伍中來。在峰會上,作為主辦單位代表,宜賓永樂古窖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伍倩雯在以《永樂古窖,讓非遺傳承歷久彌新》為主題發表講話,講話中提到永樂古窖作為雙遺產傳承者在非遺傳承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走出去」的發展原則,正是在不斷「走出去
  • 永樂古窖文化體驗中心盛大開幕 走出非遺特色傳承之路
    此次活動以永樂古窖文化(廣東)體驗中心為起點,借鑑永樂古窖將非遺文化與體驗經濟相結合的模式,探討非遺傳承和傳播的新模式,使非遺傳承歷久彌新,讓更多人參與到保護、傳承、弘揚非遺文化的隊伍中來。在峰會上,作為主辦單位代表,宜賓永樂古窖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伍倩雯女士在以《永樂古窖,讓非遺傳承歷久彌新》為主題發表講話,講話中提到永樂古窖作為雙遺產傳承者在非遺傳承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走出去」的發展原則,正是在不斷「走出去
  • 四川瀘州因酒出名,江陽區一景點藏雙國寶,447年窖池群仍在使用
    以獨家擁有 "雙國寶"--物質文化遺產暨全國重點保護文物"1573國寶窖池群"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瀘州老窖酒傳統釀製技藝"為旅遊線靈魂。1573國寶窖池群,被冠以「國寶」之名足見其不一般。1573是它的始建年份,從明朝萬曆元年起持續釀造至今,447年從未間斷使用的1573國寶窖池群,是我國現存持續使用時間較長、保存較完整的原生古窖池群落,更是公認的「活文物」,繼承了幾千年來釀酒工藝的悠久歷史和奇妙的釀製技術,涵蓋了文物的歷史、科學、藝術三大價值內容,繁衍出的不同窖齡微生物簇群,數量龐大、豐富多樣,成為世界釀酒大師們研究白酒的極限數據樣本。走進景區,我們就能聞到那悠遠的酒香味。
  • 明清豔情小說中性愛描寫的價值判斷
    事實上,明清豔情小說的大量出現無疑與那個時代追求生命自由的社會風尚密切相關,其性愛描寫的認識價值絕不應該被永遠忽視。正如馬克思所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1]而這種「關係」往往因時因地因人而呈現出難以預測的複雜性。
  • 在600年窖池感受「前店後坊」的古老飲酒方式 白酒專家:品質是酒...
    鬧市裡古色古香的建築後院,就是擁有600年歷史的古酒窖池。活動期間,封面新聞記者和多名白酒行業專家走進擁有600年歷史的德盛福、元興和古窖池,感受宜賓濃濃的酒文化氛圍,為宜賓白酒產業發展獻策。19日,記者沿著宜賓老城區金沙江岸,步入走馬街。歷史上,走馬街是宜賓的一條富人街,金沙江作為滇銅進入中原的必經通道,南來北往的商賈馬幫雲集,十分繁華。
  • 五糧液位列「2020全球烈酒品牌價值50強」榜單第二 品牌價值增幅超...
    來源:中國金融信息網圖集 北京時間8月12日,全球權威品牌價值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在英國倫敦發布「2020全球烈酒品牌價值50強」榜單。五糧液以208.72億美元的品牌價值位列全球第二,增幅達30.1%,是該榜單前10名中品牌價值增幅第一品牌。當天還發布了《Brand Finance2020年含酒精飲品品牌年度報告》。報告指出,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對全球酒業造成一定衝擊,中國中高端白酒市場卻逆勢上揚。在2020年全球烈酒排名中,中國白酒品牌價值平均增長14%。